登陆注册
14626700000008

第8章

德經

御注曰:道無方體,德有成虧,合於道則無德之,可名,別於德則有名之可辨,仁義禮智,隨量而受,因時而施,是德而已戶、體道者異乎此,故列於下經。

臣義曰:道乃強名,復於常無,故無方體。德有所得,繼道之失,故有成虧。無得為德,冥於一政,則德與道渾乎無名。有得為德,至於自私,則德與道明然可辨。化者得之為仁,義者得之為義,即理為禮,即知為智,德之所受所施,其名可辨,而離遠於道。惟全德者,實無所得,而未嘗異道。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御注曰:物得以生謂之德,同焉皆得,默與道會,過而不悔,當而不自得也,是謂不德。孔子不居其聖,而為聖之時,乃所以有德。

臣義曰:物生乎道,而各得於道。德全於性,與道渾一,而未始或異,無得於道而道自得也,故德周萬物而無累。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御注曰:認而有之,自私以失道,何德之有?

臣義曰:以德為得,以得為執,有之不失,離道遠矣。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御注曰: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行而至,上德也。

臣義曰:無為則無得於道也,無得於道,則復於至無,而無以為也。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御注曰:不思則不得,不勉則不中,不行則不至,下德也。德有上下,此聖賢之所以分歟?離形去智,通於大同,仁義禮智,蓋將簡之而弗得,故無以為。屈折禮樂,吁俞七義,以慰天下之心,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故有以為。

臣義曰:有為則有得,而道也有德於道,則不能無為,而勢不自已也。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御注曰:堯舜性之仁,覆天下而非利之也,故無以為。

臣義曰:德無不容,而仁迸行焉,無事於作,故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御注曰:列敵度宜之謂義,以立我以制事,能無為乎?

臣義曰:有我可立,有事可制,仁有不足,道無不理,而義功著焉為可已。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御注曰:禮以交物,以示人以節文仁義,其用多矣。莫先施報而已,施之盡而莫或報之,則忿爭之心生,而乖亂之變起。春秋之時,一言之不讎,一拜之不中,兩國為之暴骨,則攘臂而仍之,尚其患之小者。聖人厚於仁而薄於義,禮以履之,非所處也。故上仁則同於德,上義則有以為,上禮則有莫之應者。

臣義曰:禮曲為防事為制,節文仁義,發乎容體,雖名止邪之具,然尚往來先報施,以其繁縟,迭相責望,此實爭亂之端。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御注曰:道不可致,故失道而後德。德不可至,故失德而後弁。仁可為也,為則近乎義,故失仁而後義。義可虧也,虧則飾以禮,故失義而後禮。至於禮則離道滋遠,而所失滋衆矣。凡物不并盛,陰陽是也。理相奪予,威德是也。實厚者貌薄,父子之禮是也。由是觀之,禮繁者實必衰也,實衰則偽繼之,而爭亂作,故曰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臣義曰:有得於道,道之失也。有為於仁,德之失也。相噓相濡,化之失也。有制有介,義之失也。文滅質,博溺心,而忠信薄矣。禮之所制者外,所事者迹,所拘者繁文,則所本者末也,此虛偽日滋,為亂之始。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御注曰:道降而出,出而生智,以智為鑿,揣而銳之,敝精神而妄意度,玆謂前識。前識則徇末而忘本,故為道之華。心勞而智益困,故為愚之始。億則屢中,此孔子所以惡子貢。

臣義曰:道以不知不識為本,而貴乎無以知為也,故以智巧為末。華,草木之末也,華盛則本衰矣。事於智巧,豫事而識,則去本遠矣,故為道之華。以知為智,玆所以為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御注曰:在彼者,道所去,在此者,道所尚。道所尚則厚而不薄,實而無華,非夫智足以自知,返其性本而不流於事物之末習,其孰能之?《易》曰敦復無悔,中以自考也。敦者,厚之至也。人生而厚者,性也。復其性者,處其厚而已,此大丈夫所以備道而法德。

臣義曰:本乎在我者此也,道之本也。本乎在物者彼也,道之末也。本則言其厚而實,末則言其薄而華。取此所以處厚而居實,去彼所以不處薄而不居其華,知所去取,是謂大丈夫。

昔之得-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

御注曰:《莊子》曰,通於一,萬事畢。政一則不二,抱一則不離,守一則不遷。能知一,則無一之不知,不能知一,則無一之能知。昔之得一者,體天下之至精,物無得而耦之者,故確然乎上者,純粹而不雜。險然乎下者,靜止而不變。至幽而無形者,神也。得一則不昧,至虛而善應者,谷也。得一則不窮,萬物以精化形,故得一以生,侯王以獨制衆,

故得一以為天下正。自天地以至於侯王,雖上下異位,幽明散殊,而天之二所以清,地之所以寧,侯王之所以為天下正,非他求而外鑠也。致之而已,故曰其致之一也。

臣義曰:昔則近古,今則嚮事。近古則言去道未遠,天地神谷侯王皆本乎道。故以昔言一者,道之樸也。至虛混全二至精未散,氣復於元,故天得之純粹而不雜,故其體也清。地得之靜止而不變,故其體也寧。至幽之鬼神得之,則其靈不昧。至虛之空谷得之,則其盈不窮。萬物得之,精全其生。侯王得之,為天下正。皆本乎道,其致一也。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為正而貴高將恐蹶。

御注曰:天職生覆,地職形載,裂則無以覆,發則無以載。神依人而行者也,歇則無所示。谷受而不藏者也,竭則莫之應。聚則精氣為物,得一以生故也。散則游魂為變,失一以滅故也。惟正也,故能御萬變而獨立於萬物之上,無以為正而貴高,將不足以自保,能無蹶乎?

臣義曰:天清於一,無以清則裂而不能廣覆。地寧於一,無以寧則發而不能厚載。神,靈於一,無以靈則歇而無所示。谷盈於一,無以盈則竭而莫能應。萬物生於一,無以生則滅。侯王正於一,無以正則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御注曰:賤者,貴之所恃以為固,下者,高之所自起。世之人睹其末,而聖人探其本,世之人見其成,而聖人察其微,故常得一也。

臣義曰:貴而忘賤,其貴庭矣。高而忘下,其基危矣。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

御注曰:孤寡不穀,名之賤者也,而侯王以為稱,知所本、而已。侯王所以貴高而不歷,其以此乎?

臣義曰:侯王知所本在賤,故以孤寡不穀自稱,而不以貴高自累,故能保其貴。

故致數譽無譽。

御注曰:自高以勝物,自貴以賤物,強而不知守以柔,白而不知守以黑,以求譽於世,而致數譽,則過情之譽暴集,無實之毀隨至,所以無譽。

臣義曰:知一則知本,故能自賤自下,而韜乎至貴。苟自高自貴,數以求譽,而無實之毀,其能免乎。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御注曰:玉貴而石賤,一定而不變,聖人乘時任物,而無所底滯,萬變無常,而吾心常一,是真得一者也,故不可得而貴賤。孟子曰:所惡乎執一者,謂其執一而廢百也。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非知化之聖不能及此,是謂上德。

臣義曰:玉石性正一而不變者也,一而不能變是物也,非所謂得一者也。得一者,曲應萬變,酬醉無窮,而無所底滯,而心未始或離於一,孰得而貴賤之也。如玉貴之也,如石賤之也,玉石不能變,貴賤蓋已定,非所謂通於一者也,故曰不欲。

反者道之動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御注曰:天下之理,動靜相因,強弱相濟,夫物芸芸,各歸其根,則已往而返復乎至靜,然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則動無非我,故曰反者道之動。柔之勝剛,弱之勝強,道之妙用,實在於此。《莊子》曰:積衆小不勝為大勝者,惟聖人能之,故云弱者道之用。四時之行,斂藏於冬,而蕃鮮於春。水之性至柔也,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其此之謂歟?然則有無之相生,若循環然,故無動而生有,有極而歸無,如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也。彼蔽於莫為,溺於或使,豈道也哉?

臣義曰:道以虛靜為正,故以動為反,動離乎靜而復反乎靜,歸根反本也,道之動如此。道以不爭為勝,故以弱為用。柔之勝剛,弱之勝強,道之妙用寓焉。天下之物,本乎至無,生而為有,其見於有,而復歸於無,而無復生有,是有無旋環相生,而不可以相無也。

上士聞道章第四十-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御注曰:士志於道者也,上士聞道,真積力久,至誠不息。

臣義曰:上士志道而信道篤者也,故力於行而有所至。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御注曰:中士則有疑心焉。疑心生則用志分,其於道也,一出焉,一入焉。

臣義曰:中士見道不明,故信道不篤。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御注曰:下士則信不足,以守智不足與明也,故笑。夫道無形色聲味之可得,則其去耳目鼻口之所嗜也遠矣。莊子曰大聲不入於俚耳,高言不止於衆人之心。

臣義曰:下士物於物而反乎道,認幻妄為已有,以至道為虛假,聞道之大,故笑而不信。道不為下士之笑,亦不足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

御注曰:若日月之光,照臨下土者,明也。豐智原而不示,襲其光而不耀,故若昧。

臣義曰:明若日月之明,昧若昧谷之昧,明而復乎無明,不用明也,故若昧。

夷道若類,

御注曰:同歸而殊塗,一政而百慮。

臣義曰:夷則得其平,類則結而止,道以不平為平,故若纇。

進道若退。

御注曰:顏淵以退為進,莊子以謂坐忘。

臣義曰:為道曰損,故若退。

上德若谷,

御注曰:虛而能應,應而不竭,虛而能受,受而不藏,經曰為天下谷,常德乃足。

臣義曰:虛而能容,體道者也,故曰上德。能應能受,故若谷。

大白若辱,

御注曰:滌除玄覽,不睹一疵,大白也。處衆人之所惡,故若辱。

臣義曰:大白不受色,潔乎至純者也。若辱,納污之謂也。

廣德若不足,

御注曰:德無不容,而不自以為有餘,故若不足。秋水時至,河伯自喜,所以見笑於大方之家。

臣義曰:德之容也,廣不可極,可謂至矣,若不足然。此德之益廣,與道無窮也。

建德若偷,

御注曰: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

臣義曰:聖人不得已而後起,其有所建也。因時任運,若偷墮然,不急急於從事,故德之所建彌大。

質真若渝。

御注曰: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

臣義曰:靜一不變,樸乎其純,精藏於一,全乎其真,任彼萬變,其質常真,真之至也。至真而世莫知其為真,其藏深矣,故若渝。

大方無隅,

御注曰:大方者,無方之方也。方而不割,故無隅。

臣義曰:其方有隅,言其在器。大而無隅,道之無方。

大器晚成,

御注曰:大器者,不器之器也。不益生,不助長,故晚成。

臣義曰:惟大器有遠慮,不速成,故不益生,不助長。急於求用,淺器之所為也。

大音希聲,

御注曰:動於無方,而感之斯應,故希聲。

臣義曰:大音,德之不聞,故其聲也希。

大象無形。

御注日:托於窈冥,而視之不得見,

故無形。

臣義曰:無象之象,道之全體,本於常無,何形之有。

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御注曰:自明道至於大象,皆道也。道之妙不可以智索,不可以形求,可謂屨矣。歌明之而不可得也,聖人得乎道,故予而不費,應而不匱,曲成萬物,未嘗擅而有之,亦且而已。道之體,隱乎無名而用,乃善貸且成,故動而行之,則造乎不形,而止乎無所化。其餘事猶足以為帝王之功,傳曰:學始乎為士,終乎為聖。

臣義曰:道之體,復於至無。道之用,藏乎不測。明之者若昧,象之者無形,其隱如此。故不可以知索,不可以形求,孰得而名之。貸者應彼之乏,予而求復之謂也。道應乎無方,贍乎萬物,成其所自成,無有終已。物之所得,復歸其本,於此無與,於彼無費,故曰善貸且成。

道生-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

御注曰: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

臣義曰:道常無右,一之所生,氣之混也。

一生二,

御注曰:天一而地二,次之水生而火次之,精具而神從之。

臣義曰:一氣分而陰陽之氣辨,天地之所生。

二生三,

御注曰: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

臣義曰:天地位而沖氣之所生,故三才具矣。

三生萬物。

御注曰:天肇一於北,地耦二於南,人成位於三,三才具而萬象分矣。號物之數,謂之萬,自此以往,巧曆不能計。

臣義曰:有陰有陽,而沖氣以為和,物得以生,號數為萬,其可計耶。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御注曰:陰止而靜,萬物負焉。君子所以日入而息。陽融而亨,萬物抱焉,聖人所以響明而治。必有陰陽之中,沖氣是已。《莊子》曰:至陽赫赫,至陰肅肅,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臣義曰:萬物賦形天地間,棄氣於陰陽以生,故無不負抱之者。沖氣之和,所以生生也。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御注曰:物罔隆而不殺,事靡盛而不衰,陰陽之運,事物之理也。消息盈虛,與之偕行,而不失其和,其惟聖人乎?故孤寡不穀,人之所惡,而王公以為稱,已極而返,已滿而損,所以居上而不危。

臣義曰:侯王位乎貴高者也,孤寡不轂,人之所惡者也。王公居尊位,而稱人所惡,知滿損之理,而要乎不失中故也。陰極生陽,陽極生陰,失於偏毗,要適乎陰陽之和,故明損益之理。

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御注曰:木落則糞本,損之而益故也。月盈則必蝕,益之而損故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然則王公之所稱,乃所以致益而處貴高之道。

臣義曰:益之則損,損之則益,天地盈虛,陰陽進退,理不外是,此王公稱人所惡,得損益之道,而與時消息,所以位高貴而不蹶也。

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御注曰:以強制弱,以剛勝柔,人之所教也。我之所教,則異乎此。強梁者有我而好爭,有死之道。智者觀之,因以為戒,故將以為教父。

臣義曰: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陰陽有進則有退,有退則有進,物之變化,陰陽之盈虛,其理故然。理之所在,義教師也。強制弱,剛制柔,人之所教也。強梁者之好爭,是強於有我,以彼之不我勝,任強而不自反者,故卒為強者之所勝,而不得善其死。知其說者,鑒彼消息盈虛損益之理,為教之本,有父之道。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御注曰:堅則毀矣,銳則挫矣,積衆小不勝為大勝者,惟聖人能之。

臣義曰:剛則不能通於物而易折,故毀於堅,到於銳。至柔則與物無迕逆,故能入物而有為,而至堅者為之用,馳騁而不知也。

無有入於無間,

御注曰:《莊子》外篇論夔蛇風目之相憐,而終之以目憐心,蓋足之行,有所不至,目之視,有所不及,而惟神為無方也。內篇論養生之主,而况於庖丁之解牛。丁者火之陰而神之相也,故恢恢乎游刃有餘。然則入於無間,非體盡無窮而游無朕者,其孰能之?

臣義曰:無有則物我皆無有也,物我皆無有,則體神而冥於道,故妙於無方,游乎無朕。

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

御注曰:柔之勝剛,無之攝有,道之妙用,實寓於此。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玆所以為有益。

臣義曰:經曰: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蓋道之妙用,藏於不測,豈事於有為也。有為者,勞形以事,精虧其生,何益之有。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矣。

御注曰:不言之教,設之以神,無為之益,不虧其真。聖人以此抱樸而天下賓,無為而萬物化,故及之者希。

臣義曰:體神而其教不言,盡道而其益無為,至於天下賓,萬物化,誠希及也。

名與身章第四十四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

御注曰:兩臂重於天下,則名與身孰親?生者豈特隋珠之重哉?則身與貨孰多?至願在我,名非所親也。至富在我,貨非所多也。惟不知親疏多寡之辨,而殘生損性,以身為徇,若伯夷死名於首陽之下,盜跖死利於東陵之上,豈不惑哉?達生之情而不務生之所無以為,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

臣義曰:失性命之理,累名利之域,而不知返者,不知親疏多寡之辨爾。身在我者也,至貴至富所自足,而無待於外也。名貨在彼者也,物之儻來寄爾,喪其在我,徇其在物,至於殘生損性,愚亦甚矣。且身親於名矣,身之可忘,則名其可固耶。身多於貨矣,身之不有,貨其可累耶。則孰親孰多,有道者又在所不許。

得與亡孰病?

御注曰:列士徇名,貪夫徇利,其所得者,名與貨。而其亡也,乃無名之樸,不貲之軀,病孰甚焉?

臣義曰:於物有所得則得之者在外。於我有所亡則亡之者在內。內省則外輕,而無徇逐之苦,喪失之病。貪得不已,至於精虧而不全其生,形勞而不舍其神,其病也為甚。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御注曰:無慕於外,則音而不費。無累於物,則守.而不失。取予之相權,積散之相代,其至可必。若循環然,豈可長久?

臣義曰:取予積散,必至之理。然物有所愛,則心為之役,而神為之費。物有所藏,則神為之勞,而生不能厚。

知足不辱,

御注曰:處乎不淫之度,何辱之有?

臣義曰:足乎所自得,知其自貴者也,何辱之有。

知止不殆,

御注曰:游乎萬物之所終始,故無危殆之患。

臣義曰:知止於性分之內,而無求於外,故無世患。

可以長久。

御注曰:物有聚散,性無古今,世之人以物易性,故好名而徇利,名辱而身危,聖人盡性而足。天下至大也,而不以害其生,故可以長久,而與天地并。

臣義曰:知足則心復於虛,知止則神合於靜,虛以集道,靜以復道,故可以長久。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御注曰:域中有四大,道居一焉,體道之全,故可名於大。無成與虧,是謂大成。不有其成,故若缺。知化合變,而不以故自持,故其用不敝。此孔子所以集大成而為聖之時。

臣義曰:大成者,言乎道也。道之大成,孰得以見其全,故若缺。若缺者,不見其成之謂也。成而不見其所以為成,故其用不敝。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御注曰:充塞無外,贍足萬有,大盈也。虛以應物,沖而用之,故施之不竭,其用不窮,良賈深藏若虛容貌若愚。

臣義曰:大盈者,言其德也。德之大

盈,則其用也坎然若沖。若沖則其用不窮,蓋有其德而居其盈,則窮矣。

大直若屈,

御注曰:順物之變,而委蛇曲直,不求其肆,故若屈。

臣義曰:曲以應變,周流不居,而不與物爭直,物亦莫見其直,而未始失其直。

大巧若拙,

御注曰:賦物之形,而圓方曲直不睹其妙,故若拙。

臣義曰:雕刻衆形,未嘗有為也。一無所為,而巧成在物,大巧也。不見其所以為,而莫睹其妙,故若拙。

大辯若訥。

御注曰:不言之辯,是謂大辯,惠施多方,其辯小矣。

臣義曰:言以明道也,未若不言而道自明。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御注曰:陽動而躁,故勝寒。陰止而靜,故勝熱。二者毗於陰陽而不適中,方且為物汨,方且與動爭,烏能正天下?惟無勝寒之躁,勝熱之靜,則不雜而清,抱神而靜,天下將自正。

臣義曰:躁則熱中,熱中則雖寒可勝。靜則心清,心清則雖熱可勝。惟寒與熱,陰陽之氣也。而躁靜之心勝,則寒暑為之不知,故何所正也。氣復於一,故清而不雜,神抱於一,故靜而不亂。惟清與靜致一者也,故為天下正。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御注曰:以道治天下者,民各樂其業,而無所爭,糞其田疇而已。

臣義曰:有道則無欲,無欲則無爭,故卻走馬,民務本而樂業,故不辭賤事之作勞。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御注曰:強凌弱,衆暴寡,雖疆界不

能正也。

臣義曰:戎馬生於郊,則荒田萊而蕪五穀,弱寡者凌慕於強衆,故不能正疆界,則民失其所,可知矣。

罪莫大於可欲,

御注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人之有欲,至於次性命之情以爭之,罪之所起也。

臣義曰:無可無欲,心之忘也。有可有欲,爭之始也。欲而可之,不得其欲則爭,爭則亂,罪莫大也。

禍莫大於不知足,

御注曰:平為福,有餘為禍,知足不辱,何禍之有?

臣義曰:不知足則其欲無窮,故禍之至也不可解。

咎莫大於欲得。

御注曰:欲而得,則人所咎也。

臣義曰:得其所欲,則人各求得而獲咎於衆。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御注曰:效人見可欲,則不知足,不知足則欲得,欲得則爭端起而禍亂作。泰至則戎馬生於郊,然則知足而各安其性命之分,無所施其智巧也。日用飲食而已,何爭亂之有?臣義曰:無厭之求,天地所不能足,知足乎性分之內,則無欠餘而常自足。

不出戶章第四十七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隊御注曰:天下雖大,聖人知之以智,天道雖遠,聖人見之以心,智周乎萬物,無遠之不察,故無待於出戶。心港於神明,無幽之不燭,故無待於窺牖。莊子曰其疾俯仰之間,再撫四海之外,玆聖人所以密運而獨化。

臣義曰:出戶而知,知其所可知爾。窺牖而見,見其所可見爾。天下之大,天道之廣,豈可以知知、以見見乎。出戶勛離此而有所知,其知能幾也。窺牖則即彼而有所見,其見豈遠也。聖人密運獨化,不以知知,故無所不知。不以見見,故無所不見。天下者,物之所在使然者也。天道者,道之所在自然者也。其粗在物,其妙在道,皆不離當體,而盡夫知見,何事於出,何待於窺也。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御注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近取諸身,萬物咸備,求之於陰陽,求之於度數,而去道彌遠,所知彌少矣。

臣義曰:出則離靜而之動彌遠,則不能求復其初,出彌遠,知彌少,理在於是。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御注曰:以吾之智而知天下,是謂不行而知。以吾之心而見天道,是謂不見而右。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夫何為哉?巍巍乎其有成功,是謂不為而成。

臣義曰:不離當體,盡夫知見,何俟出戶窺牖也。出戶則有行,窺牖則有見,聖人不行而本乎智,不見而本乎心,故天下之事,皆可得而知,天道之妙,皆可得而名。能知能名,故不為而為,成其所自成也。

為學日益章第四十八

為學日益,

御注曰:學以致其道,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日加益而道積於厭躬,孔子謂顏淵曰,吾見其進也。

臣義曰:為學所以求多聞也,多聞所以窮理,故要乎進益。

為道日損。

御注曰:致道者,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而萬事銷忘,故曰日損。還伯玉所以行年六十而六十化。

臣義曰:為道所以致虛也,致虛所以盡性,故要乎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

御注曰:學以窮理而該有,道以盡性而造無,損之又損,則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無為也。寂然不動,無不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以一靜則聖,以動則王。

臣義曰:盡性則極乎至虛,而物我忘矣。忘其所忘,而命復乎泰初,故無為以復道之體,無不為以盡道之用,故靜則聖,動則王也。

故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御注曰:天下,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故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聖人體道而以其真治身,帝之所興,王之所起,偶而應之,天下將自賓,太王直父,所以去那而成國於岐山之下。

臣義曰:天下者,道妙之所在,神化之所為,故謂之大物,謂之神器。惟有道者天下之所歸,而未嘗以事為事也。無事而事,而復乎無為,故天下所以為我治。及其有事,則將以力取天下,而卒底於敗。

聖人無常心章第四十九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御注曰:聖人之心,萬物之照也。虛而能受,靜而能應,如鑑對形,以彼妍醜,如谷應聲,以彼巨細,何常之有?疏觀萬物而知其情,因民而已。此之謂以百姓心為心。《莊子》曰: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

臣義曰:聖人以無心為心,故因時適變,豈有常哉。百姓之心,隨時異尚,聖人因之,因其時以為心,故如鑑對形,不將不迎,示其妍醜,如谷應聲,不揚不抑,綠其細大,何以常為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御注曰:善否相非,誕信相欺,世俗之情,自為同異,豈德也哉?德善則見百行無非善者,故不善者亦善之。德信則見萬情無非信者,故不信者亦信之。真偽兩忘,是非一致,是謂全德之人。此舜之於象,所以誠信而喜之。

臣義曰:聖人之於人,無不善,無不信,故人從於善,從於信,而不敢違也。蓋善惡信否皆本乎妄情妄見,私為同異爾。混一是非,則無善不善,玄同信否,則無信不信。不善者亦善之,不信者亦信之,則無棄人矣。故不善者將自善,不信者將自信故謂之德善德信。

聖人之在天下惵惵,為天下渾其心。

御注曰:方其在天下,則吉凶與民同患,雖無常心,而不可以不戒也。故所以為己,則惵惵然不自暇逸,所以為天下,則齊善否,同信誕,兩忘而閉其所譽,渾然而已。

臣義曰:惵惵,恐懼貌也,聖人雖無常心,而以道在天下,及其應世,未始不惵惵以為戒,蓋有而為之,不敢以易,所以同民患也,所以為天下則其心渾然,將以反樸復性,同乎古始。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御注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故聖人以百姓為心,聖人作而萬物睹,故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惟聖人之視聽,則聖人者民之父母也。矜憐撫奄,若保赤子,而仁覆天下。

臣義曰:聖人以道渾一天下,而心無異心,故百姓之於上也,注耳目以聞見於道,而化於道。聖人孩而視之,以其心一,而無事智巧,所以返樸也。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

御注曰: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天機自張,與生俱生,天機自止,與死俱死,生者造化之所始,死者陰陽之所變。

臣義曰:萬物之生死,出入乎陰陽之化機,而不能自已者也,出而為陽故為生。入而為陰故為死。生於此者,死於彼,死於此者,生於彼,性無生死,而自古以固存。神之出入,而形有生死,故曰出入生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御注曰:與死生為徒者,出入乎死生之機,固未免乎累。

臣義曰:出入於生死之機,而與生俱生,與死俱死,而未始相離,故謂之徒。十有三者,鑿於形者有六,麗於魄者有七,出於形生,淪於幽陰,皆與之為徒。

民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御注曰:貪生而背理,忘生而徇利,凡民之生,動之死地,則其生也與死奚擇?臣義曰:有其形則有其生,有其生

則徇外而背理,至於失性,動皆之乎死地,而不能全生。亦以耳目口鼻四體,心知之欲誘之,至於死地而不自知,雖苟得其生,何異於死。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御注曰:生之徒悅生而累形,死之徒趣寂而忘身。動之死地,桁楊者相接也,形戮者相望也,是皆不知身之為大患,生之為有涯,而存生之過厚耳。古之得道者,富貴不以養傷身,貧賤不以利累形,不樂壽,不哀夭,朝徹而見獨,故能無古今而入於不死不生。

臣義曰:知生之可樂,知死之可哀者,泥於有形,而以死生為累者也。知其未嘗生,未嘗死者,冥於一致而不以死生為累者也。惟其以死生為累,故樂生而惡死。以其樂也,故存生過厚,而反害其生,曾不知生之為有涯也。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御注曰:善攝生者,形全精復,與天為一,其天守全,其神無卻,潛行不窒,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慄,故迕物而不慴,物莫之能傷也。《易》曰:通乎.晝夜之道,而出入於死生之機者,物莫不然。知死生之說,而超然通乎物之所造,其惟至人乎?

臣義曰:有生則有死者,因氣生精,因精生神,神存以使形,神亡則形蛻,此涉乎生死之域者然也。善攝生者,氣復於初,精全於一,神妙於無,與道同體,故其生也,天行而我未嘗生。其出也不忻,其死也物化、而我未嘗化。其入也不辭,上與造物者游乎一氣之混全,方且以生為附贅垂疣,以死為次疣潰庫,則誰薪彼為形乎,誰薪彼為生乎。惟能忘其生,故無死地。無死地,則人之所畏者,我何畏焉,物亦莫能為我之累矣,為我之傷矣。

道生之章第五十-

道生之

御注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萬物職磯,皆從無為殖。

臣義曰:道復於至無,而群有待之以生。

德畜之

御注曰:物得以生謂之德。

臣義曰:物生於道,而各得於道,故畜於德。

物形之

御注曰:留動而生物,物生成理謂之形。

臣義曰:萬物萬形,各有得焉。

勢成之。

御注曰:形質既具,體勢斯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其勢然也。

臣義曰:相生相成,相形相傾,勢成之也。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御注曰:萬物莫不首之者,道也。成而上者,德也。尊故能勝物,而小之所貴,故物莫能賤之。孟子曰趙孟之貴,趙孟能賤之,非德故也。

臣義曰:道為天地萬物之本始,故曰尊,尊則貴不足言也,故道言尊。德繼道之後,而物莫能賤,故於德言貴。

道之尊,德之貴,莫之爵,而常自然。

御注曰:物有時而弊,勢有時而傾,真君高世,良貴在我,不假勢物,而常自若也。

臣義曰:道制萬物而不制於物,故尊。德繼於道而物莫能先,故貴。道不自尊也,萬物之所尊。德不自貴也,萬物之所貴。其尊其貴,不蘄然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

御注曰:別而言,則有道德勢物之異,合而言,則皆出於道。道者萬物之奧也,萬物化作而道與之生,萬物斂藏,而道與之成。出乎震,成乎艮,養乎坤,覆乎乾,剛柔相摩,八卦相蕩,若有機緘而不能自已,道實冒之。

臣義曰:夫德之畜,物之形,勢之成,皆出於道。道冒萬物,為萬物之奧,故物之出入生成,作化覆被,孰有外乎道者。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御注曰:生則兆於動出,為則效於變化,長則見於統壹,道之降,而在德者爾。然生而不有其功,為而不恃其能,長而不睹其刻制之巧,非德之妙而小者,孰能與此?故曰是謂玄德。

臣義曰:有所生,有所為,有所長,離乎道而見乎德者也。惟其能生,而其功不有。能為,而其能不恃。能長,而其宰制之述無所見,故為德之玄。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御注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始與母皆道也。自其氣之始則謂之始,自其生生則謂之母,有始則能生生矣。

臣義曰:天下有始,道之一而已,非天地之始也,所謂有名萬物之母是也。一者,有名之始,故為天下母。氣之始者,一也。物之所自生,有母道焉。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御注曰:道能母萬物而字之,則物者其子也。通於道者兼物,物故得其母,以知其子。

臣義曰:一之所起,道之所以生物也。得其母,則知萬物為之子。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段身不殆。

御注曰:多聞則守之以約,多見則守之以卓,窮物之理而不累於物,達道之繳而不失其妙,則利用出入,往來不窮,可以全生,可以盡年,而無危殆之患。

臣義曰:莊周曰:形非道不生,則萬物本乎道,而一之所生也。知萬物皆母於一,則一不可以不守。能守一,則身雖投而神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御注曰:兌以言悅,門以言出,物誘於外,則心悅於內。耳目鼻口,神明、出焉。慎汝內,閉汝外,不以通物為樂,物無得而引之,則樂天而自得,孰弊弊然以物為事?

臣義曰:兌,悅於外,則心有所之。門開其出,則神嚮於動。其兌塞,心致一也。其門閉,神致靜也。心一神靜,此所以守其母也。守其母,則復乎道,而無所適而不自得,何勤之有。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御注曰:妄見可說,與接為構,而從事於務,則與物相刃相靡,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

臣義曰:心悅於物,徇妄逐末,往而不返,費其神用,竭勞於事,以求其濟,愚孰甚焉。以此喪精失靈,夫何以救。

見小曰明

御注曰:小者,道之妙,見道之妙者,自知而已,故無不明。

臣義曰:小與樸雖小同,故見之曰明,自知故也。

守柔曰強。

御注曰:柔者,道之本。守道之本者,自勝而已,故無不勝。

臣義曰:知以柔為守,則知所以自勝。

用其光,復歸其明。

御注曰:明者光之體,光者明之用,聖人之應世,從體起用,則輝散為光,攝用歸體,則智徹為明,顯諸化,藏諸用,如彼日月萬物,皆照而明,未嘗虧,所以神明其德者是也。

臣義曰:光者,明之見於外者也。聖人顯七以應世,光之用也。藏用以復道,明之復也。

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御注曰:物之化,無常也。惟復命者遺物離人,復歸於明,而不與物俱化,故體常而無患,與形蝶成光者異矣。

臣義曰:用其光而不復,則以我為有,而對物之無窮。光用有盡,而物為身殃,是自遺其殃也。惟復歸其明,而還復於樸,故體常而不與物化,是謂襲常。真常之妙,可以冥一,而不可以顯取,故謂之襲。

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御注曰:道去奢去泰,奢者淫於德,秦則侈於性,施之過也。介者,小而辯於物。介然辯物,而內以自知,則深根固柢,而取足於身,故唯施是畏。

臣義曰:志心者,可以得道。忘心則無畏,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則有心於道矣。故於施為不能無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御注曰:道夷而徑速,欲速以邀近功,’而去道也遠矣。

臣義曰:夫道易知易行,而無難者也,若大路然,其夷甚矣,而民好徑,用智巧,趨速捷,以求近功,故失道。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御注曰:尚賢使能,以致朝廷之治,而不知力穡積用,以成富庶之俗,則徇末而棄本,非可久之道。

臣義曰:朝甚除,則飾於外,田蕪倉虛,則本不恤矣。飾外而棄本,非持久之道。

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資財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

御注曰:券內者行乎無名,券外者志乎期費。行乎無名,則惟施是畏,志乎期費,則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而資財有餘以為榮,不足以為辱,怙侈滅義,驕淫矜夸,豈道也哉?

臣義曰:棄本逐末,徇外傷內,忘其固有,而有非其所自有,忘其自貴,而誇非其所自貴,是謂盜誇。

同类推荐
  • 易斋集

    易斋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鹃音白社

    鹃音白社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老神光经

    天老神光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金七十论

    金七十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我的宝贝是校花

    我的宝贝是校花

    改变之前,唉,又要去上学?!烦人……改变之后,今天晚上该去谁那睡呢???老婆多了也不是什么……
  • 花季异能者

    花季异能者

    异能者杨凡重返故乡,会掀起怎样一场腥风血雨。战控火,斗古武,踏入异能界,寻找传说异能戒。杨凡重返都市,能否踏上异能巅峰,成为一代异能之王??
  • 邪帝独宠妻腹黑大小姐

    邪帝独宠妻腹黑大小姐

    世人面前的腹黑女,师傅面前的乖乖女。比演技?姐可是拿过小金人的。比容貌?亮瞎你的狗眼。比背景?姐身后有人。比脸皮?sorry啊,姐认输。“师傅,我饿了。”璎珞眨着动人滴大眼睛,一副你不给我吃饭的样子。“小珞儿,说过几次了,不要叫师傅,叫夫君,为夫是不是该惩罚你这个没脑子的了。”某只妖孽笑的奸诈。看璎珞如何在这个异世上,混。
  • 南有云阁

    南有云阁

    今天我杀了很多人。手中依旧是陪伴我十年的双刀。有人说,战场上一寸短一寸险。他要我换成长枪,和他一样的红缨枪。我没有换。我已经用惯了双刀,并不适合红缨枪。或者说,我并不配红缨枪。身上的戎装早已浴血,是我从未有过的感觉。我杀过很多人,但也没像今天这样,死人堆里穿行。脚下是血,身上是血,连弥漫在空气中的都是挥之不去的血腥味儿。耳边突然响起了阁主的话:杀手不能有心,有心,就注定会失败。当时,我是怎么回答阁主的?“心,属下很久以前就没有心了。”
  • 护你,以爱之名

    护你,以爱之名

    他们的相识从一场异地地震灾区的相遇开始。自那惊鸿一瞥,爱慕的花朵在她的心间悄然绽放。而她却不知,从捡起那个U盘的瞬间,两个人的命运就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所有的危险开始无孔不入的渗入她的生活。她因他而开始变得不幸,危险接踵而至,唯一的亲人也惨遭歹人毒手。原以为生命中最后一束爱情的篝火能够照亮她的未来,却不曾想更大的磨难正在等待着她。面对那布满荆棘似乎总是斩不断的光明之路,面对黑暗势力的重重打击与摧残,他们的爱情能否固若金汤?
  • 虚拟世界之呜喵王

    虚拟世界之呜喵王

    在无限轮回的恐怖动漫世界,你能打破盒子理论吗?好奇的喵咪讨论组569017731
  • 新编临床护理1000问

    新编临床护理1000问

    在护理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全国护理工作各方面取得了飞跃的发展。当今护理学已从护“病”转变到护“人”,但我们仍然脱离不了扎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本书结合临床护理新观点、新知识及新技术,向读者介绍了现代的“三基”,反映了国际上临床护理工作的先进水平。
  • 黑执事之述

    黑执事之述

    这是一个怪物的自述,用平淡的语调,讲述着自己的故事。黑执事同人文,原创女主,不一定跟随动漫剧情。本文将叙述处于黑暗中的,赛巴斯背后的一切。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写文,所以有不足之处,还请见谅,另,两日一更,大概。
  • 豪门契约妻:买来的老婆

    豪门契约妻:买来的老婆

    他,上官影,商场新贵,俊美不凡,手腕过人。为了拒绝一场恶俗又倒胃口的商业婚姻,避免被专制的爷爷绑上礼堂,他决定先找个女孩,把婚结了再说。可是老婆从哪里来呢?买个老婆不就行了。她,纪珊瑚,为了筹得三千万,去帮助心爱的人,决定用一纸契约,将自己明码标价“卖”出去;一场爱的纠缠,她发觉“卖”出去的不止是一段婚姻关系,更是自己的心……
  • 此间那时花

    此间那时花

    站在三闾主楼顶层六米高的落地大窗前,看着下面广场上那一长列名马豪车,寇仲深深吸了口气。难怪刚才进主楼要查IC卡。连开路的警车都是从匈奴进口的奔驰E320,上个月那个非洲的大公来访问三闾,也就这待遇而已,不知道这次的来宾会是什么级别?怎么也该是六部尚书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