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10300000010

第10章

问安心入道须顺真空。起行度生全归世谛。但了法性以辩正宗。何乃斥实凭虚丧本骤末。有为扰动造作纷纭。汨乱真源昏浊心水。答第一义中真亦不立。平等法界无佛众生。俗谛门中不舍一法。凡兴有作佛事门收。是以诸佛常依二谛说法。若不得世谛。不得第一义谛。唯识论云。拨无二谛是恶取空。诸佛说不可治者。金刚经云。发阿耨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贤首国师云。真空不坏缘起业果。是故尊卑宛然。金刚三昧论云。真俗无二而不守一。由无二故则是一心。不守一故举体为二。华严经云。譬如虚空于十方中。若去来今求不可得。然非无虚空。菩萨如是。观一切法皆不可得。然非无一切法。如实无异。不失所作。普示修行菩萨诸行。不舍大愿调伏众生。转正法轮不坏因果。又云。菩萨摩诃萨了达自身及以众生本来寂灭。不惊不怖而勤修福智无有厌足。虽知一切法无有造作。而亦不舍诸法自相。虽于诸境界永离贪欲。而常乐瞻奉诸佛色身。虽知不由他悟入于法。而种种方便求一切智。虽知诸佛国土皆如虚空。而常乐庄严一切佛刹。虽恒观察无人无我。而教化众生无有疲厌。虽于法界而本来不动。以神通智力现众变化。虽已成就一切智智。而修菩萨行无有休息。虽知诸法不可言说。而转净法轮令众生喜。虽能示现诸佛神力。而不厌舍菩萨之身。虽现入于大涅槃。而一切处示现受生。能作如是权实双行法。是佛业。是以若拨果排因。即空见外道。据体绝用。是趣寂声闻。又若立正宗。何法非宗。既论法性。何物非性。从迷破执。则权立是非。从悟辩同。实无取舍。今所论者。不同凡夫所执事相。又非三藏菩萨偏假离真及通教声闻但空灭相。若离空之有。乃妄色之因。若离有之空。归灰断之果。今则性即相之性。故不阂繁兴。相即性之相。故无亏湛寂。境是不思议境。空是第一义空。舒卷同时。即空而常有。存泯下坏。即有而常空。故台教云。如镜有像瓦砾不现中具诸相。但空即无。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清凉国师云。凡圣交彻。即凡心而见佛心。理事双修。依本智而求佛智。古德释云。禅宗失意之徒。执理迷事云。性本具足。何假修求。但要亡情。即真佛自现。学法之辈。执事迷理。何须孜孜修习理法。合之双美。离之两伤。理事双修。以彰圆妙。休心绝念名理行。兴功涉有名事行。依本智者。本觉智。此是因智。此虚明不昧名智。成前理行。亡情显理。求佛智者。即无障阂解脱智。此是果智。约圆明决断为智。成前事行。以起行成果故。此则体性同故所以依之。相用异故所以求之。但求相用不求体性。前亡情理行。即是除染缘起。以显体性。兴功事行。即是发净缘起。以成相用。无相宗云。如上所说。相用可然。但依本智情亡。则相用自显。以本具故。何须特尔起于事行。圆宗云。性诠本具。亡情之时但除染分相用。自显真体。若无事行彼起净分相用。无因得生。如金中虽有众器除矿但能显金。若不施功造作。无因得生其器。岂金出矿已不造不作自然得成于器。若亡情则不假事行。佛令具修岂不虚劳学者。是以八地。已能离念。佛劝方令起于事行知由离念不了。所以文云。法性真常离心念。二乘于此亦能得。不以此故为世尊。但以甚深无阂智。七劝皆是事行故。是知果佛须性相具足因行。必须事理双修。依本智如得金。修理行如去矿。修事行如造作。求佛智如成器也慈愍三藏录云。若言世尊说诸有为定如空华。无有一物名虚妄者。虚妄无形非解脱因。如何世尊敕诸弟子。勤修六度万行妙因。当证菩提涅槃之果。岂有智者赞乾闼婆城坚实高妙。复劝诸人以兔角为梯而可登陟乎。由此理故。虽是凡夫发菩提心行菩萨行。虽然有漏修习是实是正有体虚妄。非如龟毛空无一物说为虚妄。皆是依他缘生幻有。不同无而妄计。若如是解者。常行于相。相不能阂。速得解脱。迷情局执于教不通。虽求离相。恒被相拘。无有解脱。又云。若三世佛行执为妄想。凭何修学而得解脱。不依佛行别有所宗。皆外道行。古德云。若一向拱手自取安隐不行仁义道即阙庄严。多劫亦不成。但实际不受一尘。佛事不舍一法。还源观云。真该妄末行无不修。妄彻真源相无不寂。又云。真如之性。法尔随缘。万法俱兴。法尔归性。祖师传法偈云。心地随时说。菩提亦秖宁。事理俱无阂。当生即不生。故知真不守性。顺寂而万有恒兴。缘不失体。任动而一空常寂

问思益经云。入正位者。不从一地至十地。楞伽经云。寂灭真如有何次第。古德云。宁可永劫沉沦。终不求诸圣解脱。又云。任汝千圣现。我有天真佛。何乃掜目生华。强分行位。答若心冥性佛。理括真源。岂假他缘尚犹忘己。若随智区分。于无次第中而立次第。虽似升降。本位不动。夫圣人大宝曰位。若无行位。则是天魔外道。若约圆融门。则顺法界性。本自清净。若约行布门。则随世谛相。前后浅深。今圆融不碍行布。顿成诸行。一地即一切地故。若行布不碍圆融。遍成诸行。增进诸位功德故。点空论位常居中道。不有而有阶降历然。有而不有泯然虚静。故般若经云。须菩提问佛。若诸法毕竟无所有。云何说有一地乃至十地佛言。以诸法毕竟无所有故。则有菩萨初地至十地。若诸法有决定性者。则无一地乃至十地。是以三十七品。菩萨履践之门。五十二位。古佛修行之路。从初念处一念圆修。迄至十八不共。练磨三业究竟清净

问真源自性本自圆成。何藉修行广兴动作。经云。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名为戏论。若起妄修行。何当契本。答起信论云。以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亦因真如内熏。令此无明而有净用。复因诸佛言教力。内外相资。令此妄心自信己身有真如性。能起种种方便修诸对治。此能修行。则是信有真如。由未证真。不名无漏。妄念若净真性自显。又虽修无性。不阂真修。从妄显真。因识成智。犹如影像能表镜明。若无尘劳佛道不立。古德云。真妄二法。同是一心。妄揽真成。无别妄故。真随妄现。无别真故。又真外有妄。理不遍故。妄外有真。事无依故。又若执本净。是自性痴。若假外修。是他性痴。若内外相资。是共性痴。若本末俱遣。是无因痴。长者论云。若一概皆平。则无心修道。应须策修以至无修方知万法无修。宝积经云。若无正修者。猫兔等亦合成佛。以无正修故。台教云。行能成智。行满智圆。智能显理。理穷智寂。相须之道兴废不无。因权显实。实立权亡。约妄明真。真成妄泯权妄既寂真实亦空。非妄非权何真何实。牛头融大师云。若言修生。则造作非真。若言本有。则万行虚设

问一切凡夫常在于定。何须数息入观而无绳自缚乎。答若法性三昧。何人不具。若论究竟定门。唯佛方备。等觉菩萨尚乃不知。散心凡夫岂容测度。故文殊云。譬如人学射。从粗至细。后乃所发皆中。我亦如是。初学三昧谛缘一境。后入无心三昧。始一切时中常与定俱。所以不净假观数息妙门。是入甘露之津。出生死之径。故龙树祖师云。观佛十力中。二力最大。因业力故入生死。因定力故出生死。正法念经云。救四天下人命。不如一食顷端心正意。是以在缠真如昏散皆具。出缠真如。定慧方明。总别条然前后无滥。何专理是宁斥事非

问菩萨大业。以摄化为基。何乃独宿孤峰入深兰若。既违本愿何成利人。答菩萨本为度他。是以先修定慧。空闲静处禅观易成。少欲头陀能入圣道。法华经云。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于深山思惟佛道

问多闻广读习学记持。徇义穷文。何当见性。答若随语生见。齐文作解。执诠忘旨。逐教迷心。指月不分即难见性。若因言悟道藉教明宗。谛入圆诠深探佛意。即多闻而成宝藏。积学以为智海。从凡入圣。皆因玄学之力。居危获安。尽资妙智之功。言为入道之阶梯。教是辩正之绳墨。华严经云。欲度众生令住涅槃。不离无障阂解脱智。无障阂解脱智不离一切法如实觉。一切法如实觉不离无行无生行慧光。无行无生行慧光不离禅善巧决定观察智。禅善巧决定观察智不离善巧多闻。菩萨如是观察了知已。倍于正法勤求修习。日夜惟愿闻法喜法。乐法依法随法解法。顺法到法住法行法。菩萨如是勤求佛法。所有珍财皆无吝惜。不见有物难得可重。但于能说佛法之人。生难遭想。法华经云。若有利根智慧明了多闻强识乃可为说。论云。有慧无多闻。是不知实相。譬如大暗中有目无所见。多闻无智慧。亦不知实相。譬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目。多闻利智慧。是所说应受。无闻无智慧。是名人身牛。故圆教二品。方许兼读诵。位居不退。始闻法无厌。闻有助观之力。学成种智之功。不可作牛羊之眼。罔辨方隅。处愚戆之心。不分菽麦乎

问灵知不昧。妙性常圆。何假参寻。遍求知识。答一切众生悟里生迷。真中起妄。秖为不觉。须假发扬。法华经云。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又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华严经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又云。不要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惟愿乐闻一句未闻佛法。又云。虽知诸法不由他悟。而常尊敬诸善知识。起信论云。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人。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法句经云。如裹香之纸系鱼之索。佛语诸比丘。夫物本净。皆由因缘以兴罪福。近贤明则道义隆。友愚暗则殃祸集。譬如纸索。近香则香。系鱼则臭。渐染玩习各不自觉。颂曰。鄙夫染人如近臭物。渐迷习非不觉成恶。贤夫染人如附香熏。进智习善行成芳洁。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砂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成。是知初心。须亲道友以辨邪正。方契真修。或涉权门日劫相倍。若得圆旨不枉功程。直至道场永无疑悔。及生自悟之时。惟证无师自然之智。决定不从人得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楼若诀

    楼若诀

    他和他们曾背负着各自对爱的憎恨,跌跌撞撞的迂回。很多年以后,他们一个个地走远,剩下他一个,依旧停在原地。又过了很多年,他开始喜欢一个人坐在兰泽高高的城墙上,冷冷地看着城下穿梭如织的人们,渺小得像是蝼蚁。这时候,他的耳边总会响起一个婉转的声音。“对于这片兵荒马乱,我们渺小如芥子,却又是都舍不得被命轮遗弃,于是悖逆着所有,走到如今的遍体鳞伤。”那时候,她眼眸中带着淡淡的笑,“溯镯,这一世,你我再无羁绊。”那声音总是还未等他细细辨识,便被城墙上的风迅速吹散,就像他几十年的光阴,早已被深深地仇恨践踏殆尽。“兰泽月,梦断三更楼若诀。楼若诀,寒鸦哀怨,青丝绾雪……”他哼唱着那首她做过的旧词,眼中一片空洞。
  • 侠道剑心

    侠道剑心

    吾仅为赏金者,为赏金而活追寻本心,奈路太阻既阻拦,便斩开!双亲之谜,是生是死?用双手去把握真相,用实力掌控自己!
  • 门的能力者

    门的能力者

    连接空间的门,随时随地的出现在我面前算是怎么回事儿?我会成为超能力者?这个世界有点不对劲,不不,应该是我不对劲。白刃脑子里乱七百糟的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唯一清楚的听到是,如果不完成目标的话,就会永远困在被连接的空间里。这是赌上性命的游戏,参加者已经不是人类。“门的能力者”会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是故意制造的,还是说是偶然?
  • TFBOYS之护航十年只为你

    TFBOYS之护航十年只为你

    “契约缔结契约.易烊千玺王俊凯王源为他们护航十年”一个陌生的声音在我内心深处说着。“知道了。“我跟着了魔一样说到,又一下定过神像是恢复本性一样:“护航十年?所以....这是我突然到千儿家的理由?几千万粉丝中那么多人偏偏选中我,那是不是说明我真的跟仨宝有共鸣。”真搞不懂现在是开心好还是沮丧好。不用说我也会为你们护航十年,不,也许是二十年,也许是三十年,又也许是我们白了头以后。【整改版原名穿越之恋上三小只】(因为某些原因这本小说之前下架了原来喜欢这部小说的粉儿们要继续宠我啊我之前的收藏和点击率要重新上来啊真是苦了我了啊)
  •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早在公元1世纪就已传入中国,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信徒的数量早就超过了许多中国本土的宗教流派,与道教、儒学并驾齐驱。这足以说明,佛教在中国有适合它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而佛教文化也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深受佛教的影响。所以说,佛教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佛经、佛理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高深莫测。
  • 御剑寻仙录

    御剑寻仙录

    上古洪荒,猛兽,仙人,异族,凡人,魔族共存,一场大战决定人类存亡。战端一开,生灵涂炭,人类先祖铸神器保人族不灭,千年之后神器重现天下大乱....
  • 千禧年最好的礼物是易烊千玺

    千禧年最好的礼物是易烊千玺

    大家就叫我冰冰吧,冰冰也是个千纸鹤,写的不好不要怪我哦
  • 倾听者的世界

    倾听者的世界

    揭示当代心理医生的内心世界,展开心灵与大脑的博奕、精神与肉欲的冲撞、理智与情感的撕打、意识与潜意识的激荡。从欠缺到圆满,从狭隘到阔大;从肉身到精神,从泥淖到净化。从更高的力量看,我们只是造化运作的道具。我们有我们的使命,一如苦难者的使命是引领与觉悟。破除阻碍是我们今生必修的功课。观城知名心理师方德泽,在一次心理咨询中遇见女子岑蓝,彼此初见,内心震荡。随着接触深入,两人相互吸引、信赖,建立深度联结,悲喜共有,互为感应。这一场爱的风暴,牵动各自家庭后深层的创伤,开始艰难而漫长的疗愈。故事由浅入深,视角独特,穿插心理流派技巧,如意向疗法、析梦、咨询、案例分析、潜意识、灵魂对话、系统排列等。
  • 三国之心

    三国之心

    长枪因为巨力而微微弯曲,尖锐的枪头因为撞击擦出一闪而逝的火花。两个身影分开,长枪斜斜指地,地上拖着黑色的锁链。黑色的锁链像是迅猛的毒蛇,咬着他的脚,便不会再松开。“这天下,究竟算什么?”持枪男子没有回答,看向旁边躺倒的女子,脸上不由浮起一丝笑容,只是那笑看起来有些疲惫——疲惫而又坚决。天空之中的北斗七星,为人们指引着方向。他的北斗七星,指引着他,走向传说。天下终一统,少年终称王。原名:《三国神斗》
  • 灵犀一剑凤舞江湖之呆萌王妃

    灵犀一剑凤舞江湖之呆萌王妃

    工科女一朝穿越到异世,遇上各种小白花步步逼紧,忍无可忍便无需再忍!看我各种金手指完虐白莲花,阵法剑法幻术医术通通不在话下。阴谋阳谋什么的尽管放马过来!遇上帅气逼人小土豪,各种满意有木有,但是为什么跟在自己身后的却是高冷王爷?居然还跟他很默契,两人联手,天下我有。灵犀一剑,名动江湖。什么?还要替父母报仇?原来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