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09200000006

第6章

其必欲传者。在阳明病一见少阳证。盒饭从少阳和解。故仲景云。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若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亦当与小柴胡汤。此正阳明传入少阳之候。亟当从少阳逆夺其邪。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则胃气和而病自解。喻嘉言谓阳明之邪。来自太阳。去自少阳。太阳欲传阳明者。当推其邪使速还太阳来路。阳明欲传少阳者。当推其邪使速往少阳去路。此非深得仲景三昧者。不能有些微论。且阳明病一见少阳证。即从少阳逆夺其邪。不惟少阳证罢。即阳明证亦罢。且从少阳传入三阴之证。一罢而无不罢。必识此意。始足与语伤寒之传变。而豫防于未然。否则必待传到一经。专治一经。总使辨证无讹。总属粗工。非圣法也。

少阳问答一

问曰。何以识为少阳病。答曰。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之脉。起于目锐。从耳后。入耳中。挟咽出颐颔中。其支者。会缺盆。下胸中。循胁。以足少阳胆。与三焦相火合化。此经受邪。多从升处而走所络之空窍。故仲景以口苦咽干目眩。括少阳病之提纲。至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皆邪入少阳当然之证。其或胸中烦而不呕。

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此又少阳病中或然或不然之证。总不离一小柴胡汤加减之法。故又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即是。不必悉具。又少阳受病。其脉尺寸俱弦。故仲景言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此又不从证而从脉。虽见头痛发热之表证。不责太阳而责少阳。则可见弦为少阳之定脉。有此定脉定证。以审实少阳之为病。自不至误汗误下。犯少阳之大禁矣。

少阳问答二

问曰。少阳病。尽传自阳明乎。答曰。此不尽然。内经谓三阳之离合。太阳为开。阳明为阖。

少阳为枢。凡邪中太阳。有阳明以为之迎。正赖有少阳以为之拒。伤寒以出表为顺。入里为逆。设非少阳之枢居中拦截。则外来之邪长驱直入而无所御。是少阳一经。关系甚钜。太阳病往往有初得之二三日。不传阳明。迳传少阳者。有太阳与少阳同时病见者。正不必尽俟阳明经尽。

始传少阳。且邪入三阴之后。亦有还返少阳而解者。总以定证定脉为据。就脉证上审实其为少阳病。即可主用少阳之治法而无疑矣。

少阳问答三

问曰。少阳病不解。即传三阴乎。答曰。有传有不传。仲景云。伤寒三日。三阳为尽。

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不呕。此谓三阴不受邪也。若此者。其病机本不传。又少阳证一见。

即从少阳治法而病速已。则亦不传。凡阳经之病。在太阳则头痛发热。阳明则潮热汗自出。

少阳则往来寒热。若久之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之候。其中具有先见之机。然则治伤寒家。何如乘其机之未动。亟从少阳解去其邪。以预弭阳去入阴之变。何便如之。

太阴问答一

问曰。何以识为太阴病。答曰。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上循膝股内廉入腹。属脾络胃。

上膈挟咽。连舌本。仲景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属太阴之为病。盖太阴为阴中之至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太阴受病。不能为阳明行其津液。而少阴肾水。因泛浸而无所制。故见吐利满痛等证。仲景以是为太阴病之提纲。太阴属里。吐利满痛。皆里证也。凡伤寒之邪。在阳经误治。转陷入阴者。必种种表证全罢。但见吐利满痛等证。却是邪入太阴之候。然又必以脉为辨。故仲景云。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太阴病脉本当沉。今反浮。则是虽见太阴病。而邪尚逗遛于表。仍可逆挽其邪。

使从表解。由是推之。则太阴之脉必主沉。又不必言矣。太阴证具。而脉又沉。即宜专就太阴论治。若邪直犯太阴。不因传经而本经自病者。亦当专就太阴论治。内经言三阴之离合。

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饮食入胃。全恃太阴司转输之职。太阴受病则转输之道窒。

故食不下。腹满时痛。因之上涌则吐。下注则利。其主治之法。大约宜扶植中州阳气。使复其转输之常职。则病自已。仲景辨列六经。而太阴独略。然就此义而引伸触类。大旨初不越乎此。奚俟繁言哉。

太阴问答二

问曰。太阴病治宜主温乎。答曰。此不可执一而论。寒邪直中太阴。而本经自病者。是当急温无疑矣。其有阳经之邪。热过寒生。而转入太阴者。亦当主温。若属热邪陷入太阴。而见吐利满痛等证者。纯温非宜。纯清亦不可。则惟有和之一法。如所谓太阳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此逆挽其陷入之邪。仍从外解。而方中甘芍姜枣。亦足以奠安太阴。是和法也。若本太阳病。因误下而腹满时痛。转属太阴者。用桂枝加芍药汤。此仍用桂枝升举阳邪。但倍芍药以收太阴之逆气。是亦和法也。若大实痛者。不下则痛势须臾难缓。峻下又恐脾阴随下利而尽泄。故仍用桂枝升举阳邪但加大黄以微和胃气。是亦和法也。三阴经中。以少阴厥阴。

尚有实热之证。可用大寒大下者。太阴湿土。位处中州。全赖阳气布护。以资健运转输之力。病在太阴。虽属热因。切不可用寒凉直折。遏抑阳气。阴邪愈锢。故仲景又谓太阴为病。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观此则太阴病之治当主温。可知矣。而治太阴之病不可呆执温法。又可知矣。不知温法者。不可与议太阴本脏虚寒之病。徒执温法者。不可与议太阴他经传变之病。仲景治太阴病法。大约以升举阳气为主。或当急温。或宜兼清兼下。随证变通。后世李东垣脾胃论。殆能觑破此旨。其处方似甚夹杂。而于阴阳升降之机。庶乎其得之矣。

少阴问答一

问曰。何以识少阴之为病。答曰。少阴肾水。上承心火合化。人身之元阴元阳。根蒂于此。

故脉法以两尺属肾。分发水火。为人一身之根本。此经之病。热因寒因。变幻不一。其中阴阳消息之机甚微。不得呆执一证论治。故仲景独以脉微细但欲寐。为少阴病之提纲。以卫气行阳则寤。行阴则寐。邪入少阴。则气行于阴。不行于阳。故但欲寐。少阴病本在里。无论阴寒直中于本经者。脉固微细。即由阳邪陷入少阴者。虽属热因。其脉亦必微细。则是微细为少阴之定脉。但欲寐为少阴之定证。缘少阴病所见各证。或恶寒发热。与太阳证易混。或口燥咽干。腹胀不大便。与阳明证易混。或呕咳欲吐。与少阳证易混。或下利不止。与太阴证易混。

甚或手足逆冷。更与厥阴证易混。总凭此定脉定证。以审实其病之不在他经。只在少阴。或当急存其阴。或当急回其阳。丝毫不容误治。伤寒之邪。以出表为顺。入里为逆。三阳在表。三阴在里。三阳经中。惟太阳头绪最繁。三阴经中。惟少阴头绪最繁。然太阳病误治致逆。尚有种种救逆诸法。邪入少阴。急救已危。若更误治。死可立待。尚何及救哉。吁。可惧也已。

少阴问答二

问曰。少阴病。传经属热。直中属寒。然否。答曰。论中所列一二日二三日之少阴病。

即直中之邪。五六日七八日之少阴病。即传经之邪。传经固多热。而亦有从寒化者。直中固多寒。

而亦有由热伏者。脉微细但欲寐。是少阴病之定脉定证。而寒热之分。要在兼证上推详。寒不至于过甚者。犹当温经以散寒。若阳将脱。非急温不足以回阳。热不至于过亢者。尚可润燥以清热。若阴将涸。非急下不足以存阴。病机至此。不惟不容误治。即因循瞻顾。亦足误人。然非辨之至确。鲜有不生疑畏者。则平日体认工夫。自不容已矣。

少阴问答三

问曰。有犯房劳而病伤寒者。责在少阴否。答曰。不然。伤寒病适当房劳后而发。仍当责其本病。阳经之证。仍责阳经。阴经之证。始责阴经。仲景于汗下诸法。兢兢必顾其人之津液。虚家患伤寒。原有不从正治之例。正不必问其曾犯房劳与否。虚象果见。即非房劳。亦不得妄施汗下。若房劳之后。而所患仍系实证。则应汗者仍当汗。应下者仍当下。邪去而正自安。所谓阴病者。必实见有三阴证也。房劳后之伤寒。亦有阳证。不得概从阴病论治。此说前贤久经辨正。而近日医家。犹沿其陋。我见有误补致邪壅而死者。有误温致阴竭而死者。既死而犹归咎于房劳。惑滋甚矣。

厥阴问答一

问曰。何以识为厥阴病。答曰。厥阴之为病。其证亦错杂不一。而仲景以消渴。气上撞心。

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括厥阴病之提纲。盖以厥阴当两阴交盖。其脉起足大指。循股内。入阴中。环阴器。抵少腹。贯心膈。邪入厥阴。循经上逆。致见前证。又厥者逆也。逆则阴阳不相顺接。故又因之致厥。厥阴乃阴尽之脏。阴尽则阳生。阴阳消长。大伏危机。此际出表则生。入里则死。故仲景以厥多热少为病进。热多厥少为病退。然邪入既深。

寒热错杂。极难辨认。喻嘉言谓厥阴篇中。有纯阳无阴之证。有纯阴无阳之证。有阴阳差多差少之证。有阳进欲愈。阴进未愈之证。复有阴居八九。阳居一二之证。厥而发热。热深厥深。上攻而成喉痹。下攻而便脓血。此纯阳无阴之证也。脉微细欲绝。厥冷。灸之不温。恶寒。大汗大利。躁不得卧。与夫冷结关元。此纯阴无阳之证也。厥三日。热亦三日。厥五日。热亦五日。手足厥冷。而邪热在胸。水热在胃。此阴阳差多差少之证也。

渴欲饮水。饥欲得食。脉滑而数。手足自温。此阳进欲愈之证也。默默不欲食。寸脉虽浮数。尺脉自涩。呕吐涎沫。腹胀身疼。此阴进未愈之证也。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呕而脉弱。

小便复利。本自寒下。复误吐下。脉沉微厥。面反戴阳。此阴居八九。阳居一二之证也。条分缕晰。序次最为明畅。厥阴皆里证。惟发热则有远出于表之机。大约病专属里者。亟当治其里。由表陷入者。宜挽之出表屡寒者利在急温。属热者不宜直折。予统会仲景大法如此。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厥阴问答二

问曰。厥之寒热。何以别之。答曰。仲景言诸四逆厥者不可下。虚家亦然。又曰。厥阴下之。其语似涉两歧。然要认明病之来路。彼因四逆而厥。故不可下。此因发热而厥。故应下之。此中消息。言下本自跃然。再推厥深热深之义。温热病一二日或五六日。沉昏谵妄。手足厥逆。是热邪入膻之候。膻中属手厥阴是亦厥阴证也。仲景虽未明言。而厥深热深一语。已包括无遗矣。谁谓温热之法。不可向仲景推寻哉。

统论六经

仲景六经之法。一经有一经之证。先要分看。分看宜在有字句处精研。而或此经杂彼经之症。

又要合看。合看全在无字句处善悟。而尤要在于辨似。有阳中之阴。有阴中之阳。有阳中之阳。有阴中之阴。有阳证似阴。有阴证似阳。有阳证转阴。有阴证转阳。有阳证杂阴。有阴证杂阳。有阴阳错杂非细心体认。恶能窥其万一。今人辄畏仲景书难读。而从事于后世之方书。是犹涉海问津。从仲景伤寒入手。始觉甚难。久之则其易焉者至矣从后世方书入手。始觉甚易。久之则其难焉者至矣。总之凡病不外此六经。能解仲景六经辨证之法。可以识伤寒。即推此六经辨证之法。可以识万病。伤寒既了然无遗。于杂证乎何有。此一以贯之之道也。故曰万病莫逃乎伤寒。

同类推荐
  • 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RUTH

    RUTH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重修台湾府志

    重修台湾府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佛治身经

    佛治身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菩萨处胎经

    菩萨处胎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凤倾九天绝色逆天宠妃

    凤倾九天绝色逆天宠妃

    21世纪的黑道杀手女皇,穿越到丘卡大陆,凤影国身份尊贵的她,却是人人耻笑的废物,当杀手女皇穿越到她身上,又将是怎样的精彩绝艳,她又有怎样的、充满谜团一样的身份?
  • 领主星空

    领主星空

    仙女座,一个位于M87星云中的庞大银河!盯着前方那颗毫无生机的流浪星球,张宇一个闪烁便已到达上空。“这里已经是联盟意志所能探查到的极限,在这里突破金丹,引来天劫,应该不会被发现!”……末法时代,当修真世界渐渐褪去,科技开始慢慢侵蚀宇宙,武者横出星空!平民少年张宇,偶获一位通天仙人传承,开启了漫漫宇宙的神秘之旅,无数的银河,无数的强者,无数的大宇宙之谜,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 妖斗神

    妖斗神

    讲述主人公林枫从弱小慢慢变强大,与众妖王斗天庭的故事。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
  • 起初可以这个样子

    起初可以这个样子

    这是一部写大学校园里,那些可爱天真,不服输,同时又很青涩的大学生的故事,他们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里,骄傲,蜕变,把自己的心最终安放在凡尘里,才发现,这个世界有的时候是很坏,但也好到温暖人心,因为你的一言一行,都被记录在你自己的命运里,能改变你的,是你的真心和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执着和笃定。
  • 你还欠我一句我爱你

    你还欠我一句我爱你

    本为讲述几位年轻人不顾一切寻求爱情,为爱而执着,为爱而疯狂,哪怕是遍体鳞伤也要尝试爱情。南小叶为了寻找青梅竹马的恋人,由原本的差生努力奋斗以全镇高考分数考上全国最好的贵族大学。从一个小村庄到一座大城市,她的生活正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个土不拉几姑娘遇上了一群高傲的富家子弟,结果单纯南小叶不仅得到了珍贵的友谊,就连一向傲慢的何宜博也为她着迷,到底他是怎么以他撩妹的方式去俘获南小叶的心,然而他们早就认识了,其中何宜博的身世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而一直守护在南小叶身边的何宜轩最终又何去何从?最后为了爱情而出卖友情张欣的结局又会是怎么样?到底南小叶最终有没有找回她的初恋情人,她的爱情又会属于谁呢?
  • 集外集:鲁迅作品精选(感悟文学大师经典)

    集外集:鲁迅作品精选(感悟文学大师经典)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 枕上妻

    枕上妻

    秦悦歆被人骂的时候,是陆晨安牵着她的手帮她一字一句地反唇相讥;秦悦歆被人打的时候,是陆晨安按着轮椅出来将她护在身后;秦悦歆说疼的时候,陆晨安二话不说拿着一把牙签就往自己的手上扎说:“我陪你一起疼!”人人都说陆晨安爱秦悦歆爱到走火入魔,就连秦悦歆也觉得陆晨安爱她爱得没有底线。她只是没想到,没有底线,只是因为从来不在他的心上停过,所以才会纵容一切。秦悦歆以为自己爱上的是一头披着狼皮的羊,却没想到陆晨安是一头披着狼皮的豹。男欢女爱是套路,可是为什么,陆晨安你不把路修到最后。
  • 死仙问道

    死仙问道

    仙古崩灭,邪魔纵横,看以死之人,如何步步求生。我为世间最后的仙,我成世间唯一的道。
  • 相对无语是清欢

    相对无语是清欢

    “作为作家和教育名家的彭辉以书为伴,孜孜不倦,浇灌了他的心灵之花;丰富阅历,行走山水,孕育了他的文人情怀;重情重义,坦荡处事,成就了他的诗意栖居。漫漫人生路上,他幸福地行走着,行走于浩瀚书卷,行走于湖畔山巅;行走于学生目光的河流中,那目光中流淌着信任和期盼;行走于今生无悔的爱情中,那内心里有两不相厌的敬亭山;行走于自我心灵的麦田,那心灵从不会干涸与狭隘。”本书以清新流畅的文笔记述了两位老人相对静坐的生活小事,面对这一平凡的人与事,我们难免会被那种最细腻的感觉所打动,其间也蕴涵着人生大智慧,可谓是平淡而隽永,让人反复地去品味,具有感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