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57800000002

第2章

夫三寸之管氣序不衰。一尺之表朝陽可測。是知得其道者。豈遠乎哉。三觀詣理之妙門。今明此義。故借為喻也。作佛遐蹤。神功浩曠。求茲非遠。寄以一心。體之有源。總乎三智。若其假方便以致殊。會歸一道寂然而雙照。況復發軫入不二之門。圓觀成十法之乘。兼用七義。義無不攝。非止淨名名顯。一部宗致。文意炳然。今明三觀義。即為二意。一先分別境智。二正解釋。一先分別境智者。所觀之境。即十二因緣所生之法為境。大聖說此正因緣生法。為破外人說邪因緣生無因緣生之邪僻也。正因緣生一切法者。無明因緣則生六道凡夫之法。若解因緣則生四種聖人之法。故涅槃經云。因滅無明即熾然菩提。所言十二因緣者。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也。言因緣者。有展轉感果故名為因。互相由有謂之為緣。此約三世明十二支。初二過去。次八現在。後二未來。明此因緣有三種事。一煩惱。二業。三苦。此三事互為因緣。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苦煩惱因緣。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是為展轉。互為因緣。因緣相續生二十五有。若知無明不起取有。則三界生死皆息。三乘行人入涅槃之要道也。問曰。佛開三乘因緣。是中乘觀。何得三乘通觀也。答曰。經論赴緣不同。或如所問。如智度論云。十二因緣獨菩薩法。中論云。為鈍根聲聞說因緣生滅相。為利根菩薩說因緣不生滅相。如涅槃說。十二因緣有四種觀。下智聲聞。中智緣覺。上智菩薩。上上智佛。即是約十二因緣明四種境也。今一家明義。四諦既為四種。十二因緣亦為四種。一者生滅十二因緣。二者無生滅十二因緣。三者無量十二因緣。四者無作十二因緣。生滅無生滅即為初觀之境。無量十二因緣為第二觀境。無作十二因緣為第三觀境。今取中觀論偈四句判此義也。因緣所生即空之理是第一觀境。因緣即假之理是第二觀境。因緣即中之理是第三觀境。問曰。為當境自是境。為當由智故說境。答曰。若言境自境。即是自性境。若言由智故說境。即是他性境。若言境智合說境。即是共生境。義有二過。謂自他性。若言離智境故說境。即是無因緣而說境。從因緣說境尚不可得。何況無因緣而說境也。四句說智。其過亦然。今中觀論所明諸法不自生。豈得說言由境故境。亦不從他生。豈得言由智故說境。亦不共生。豈得境智合故境。亦不無因生。豈得離境智故境。四句明智亦復如是。今四句撿境。性不可得。而說為境者。即是假境。假境是不思議境也。智亦如是。有無因果。善惡是非。一切諸法。類如此撿。若用此意研覈眾家解釋經論。難免性義也。問曰。若境自境。可是自性境。今待智故說境。何得是他性境也。答曰。境既稱自。智豈非他。不待智他。那論境自。若待境自。智即是他。境自是自性。他即他性。自性之境不名假境。他性之境豈成假境。若非假境。即非不思議境也。智亦如是。今明不思議境者。即是此經所明之境。不思議智者。即是此經所明之觀智。故金光明經散脂鬼神品云。我現見不可思議智境。不可思議智照。即其義也。

第二正釋。三觀義乃是入佛法之要門。多所關涉。今略明大意。開為七重釋三觀名。第一辨三觀相。第二對智眼。第三會乘義。第四明攝法。第五釋成淨名義。第六釋此經文。第七用三觀釋此經一部義。

第一釋三觀名者。三觀之名出瓔珞經。一者從假入空觀。二者從空入假觀。三者中道第一義觀。所言從假入空觀者。無而虗設。目之為假。觀假知無。名之入空。若觀諸法如幻如化。但有名字。即入真諦也。而說為二諦觀者。或就情智二諦。或約隨智二諦觀耳。次釋從空入假觀者。若不住空。還入幻化。假名世諦。分別無滯也。而言平等者。若破一用一。不名平等。前觀知假非假。破假入空。次觀知空非空。破空入假。空假互破互用。名為平等也。次釋中道觀者。中以不二為義。道以能通為目。照一實諦。虗通無滯。是中道觀也。故云是二觀為方便道。因是二空觀得入中道。雙照二諦。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此三通名觀者。觀以觀穿為義。亦是觀達為能。觀穿者。即是觀穿見思恒沙無明之惑。故名觀穿也。觀達者。達三諦之理。是以涅槃經云。即以利钁斵之。磐石沙鹵直過無礙。徹至金剛。磐石者。見思惑也。沙者。塵沙無知惑也。鹵者。即是無明住地惑也。徹過者。觀穿之義。至金剛者。即達中道佛性理也。問曰。三觀俱照二諦。有何等殊。答曰。前觀雖照二諦。破用不等。次第二觀亦照二諦。破用平等。既不見中道。但是異時平等也。第三觀者得見中道。雙照二諦。即是一時平等也。

第二辨相者。即為二意。一明別相三觀。二明一心三觀。第一明別相三觀。亦為兩意。一總釋。二別釋。

總釋者。觀因緣所生三諦之理。相別不同。三番惑障麁細階級。觀理破惑。用智不同。故名別相三觀也。因緣三諦之理相別不同者。因緣空理是真諦相。因緣假理是俗諦相。因緣不二之理是中道第一義相。初觀真諦之理。破見思惑。次觀俗諦之理。破塵沙無知惑。後觀因緣中道之理。正破無明住地惑。是則三觀照理不同。斷惑有異。故名別相。即是大品三慧品所明三智相也。

二別釋三觀者。即為三別。一從假入空觀相。二從空入假觀相。三明中道第一義觀相。

一正明從假入空觀相者。略為三意。一先明所觀之假。二明觀門不同。三明正辨入空觀智。一明所觀之假者。有二種假。攝一切法。一者愛假。二見假。愛假者。即是愛論。見假者。即是見論。此二種皆是戲論。破於慧眼。障見真實。愛論即是魔業。見論即是外道業。故此經云。天魔者樂生死。外道者樂諸見。所謂因此愛見。起九十八使。使三業作善不善。則輪轉六道。受生死苦。故此經云。無明有愛則我病生。又曰。何謂病本。所謂取我。若知愛見由無明生。則一切三界皆從心起。故華嚴經云。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造。而此諸法皆名假者。無明愛見所起之法。皆由三假之所成也。三假者。一因成假。二相續假。三相待假。此三虗設。故云假也。問曰。三藏.摩訶衍皆明三假。二經之異。云何分別。答曰。隨情明假。則是聲聞經所說。若就理明假。皆如夢幻。即是摩訶衍所說。此經呵優波離。具明此三假之相也。

問曰。三乘從三假入空。若為分別。答曰。有人言聲聞多用因成假。緣覺多用相續假。菩薩多用相待假。

今謂三藏所明三假相別。隨便入理。若摩訶衍所明三假。皆如幻化。三乘觀此同入空也。

二明觀門不同者。即是析.體二種觀門也。如聲聞經所明析假入生法二空者。此如空實手之拳指也。摩訶衍體假入生法二空者。如空鏡像之拳指也。析假入空名為拙度。體假入空名為巧度。故智度論設巧拙二醫喻。如眼病是一。治有巧拙。拙則針藥。痛楚方差。巧則呪術。不痛自除。損差是同。見色不異。

故中觀論云。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為拙度不善滅故。故說巧度為善滅也。善滅者不斷而斷。不善滅者是定斷也。問曰。二種觀門皆佛所說。巧度是佛之巧。拙度是佛拙乎。答曰。不然。法在於佛。無巧拙相但。巧拙兩機。感佛不同。故有巧拙度也。譬如鏡內無有好醜。好醜之像還出前人。問曰。若如所釋。乃是機有巧拙。非是度有巧拙也。答曰。由機感度。度能赴機。故云巧拙度也。

三正明入空觀智者。亦兩意。一者明析假入空。二明體假入空也。

一析假入空者。即為二意。一析見假入空。二析愛假入空。並是三藏拙度教門也。問曰。上明愛見二假。愛前見後。今明修觀。何故見前愛後也。答曰。眾生有二種使。鈍使為麤。屬魔業。見使為細。屬外道業。故愛前見後。今佛法正道。緣理斷結。於見道中有二種人。鈍人用無常苦行。入見道。先斷愛。利人用空無我行。入見理。先斷見。見盡在前。修道在後。愛結次除也。一明析假入空者。即前析見假入空。析假入空之觀。如大智論破[疊*毛]至隣虗塵。析此生滅細塵色假以入空也。觀內身心亦如是。但成論三大法師。各以情見破此細塵。細塵若盡。不免斷見。塵若不盡。還是常見。不出二見。豈得入空。今詳大智論意。不如諸師所推。論主引佛語云。色若麤若細。總而觀之。無常無我。不說有極微之色也。今謂若知麤細等色無常無我。即是因成.相續.相待。虗假不實。既不得色有。豈滯色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也。是則身邊二見皆是四緣三假。所成不實皆空。念想觀除。言語法滅。一心禪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若知四見及六十二見無常空寂。豁然開朗。成須陀洹。是為析見假入空之觀也。問曰。析假入空。只應析色心之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云何析。答曰。隨見所執。悉是四緣三假。皆生滅相。破麤生滅至細生滅。細生滅盡即入空也。

問曰。云何分別四見生法兩空相耶。答曰。身邊二見。並皆是汙穢無記五陰。觀此五陰。即陰離陰。並不見我相。唯有陰法。如觀五指不見拳相。此從十六知見假以入生空也。毗曇有門用此入空。發真無漏。見第一義。斷三界結。使成須陀洹。成論空門觀此邊見。但是行陰。行陰悉是三假。假既不實。因此入空。破諸見結。成須陀洹。即析實法假入空正意。是為聲聞經說法空之相也。次析愛假以入空者。愛即是欲愛.色愛.無色愛。皆是四緣三假之所成也。若觀四緣三假無常無性。麤細生滅皆不可得。入空發真無礙道。斷解脫道。證欲愛一品乃至六品。名斯陀含。進斷三品五下分結盡。名阿那含。空觀轉深。斷色無色五上分結至金剛三昧。皆阿羅漢向。非想惑盡第九解脫。是羅漢果。住有餘涅槃。析假入空觀其功乃息。此即觀因緣所生法。了生滅四諦以入道也。亦名一切智。亦名慧眼。

二明摩訶衍體假入空觀者。入空觀門乃有多途。今約無生觀門明體假入空也。就此觀門。亦為兩別。一明體見假以入空。二明體愛假以入空。先明體見假以入空者。體因緣所生見法。皆如幻夢。因成.續.待。但有名字。名字即空。非滅故空。空即是真諦。真諦即是涅槃。是為體假入空觀也。問曰。所明觀法。其義云何。答曰。當觀因緣所生身見之心。約三假而撿。一就因成撿者。內有意根。外有法塵。根塵相對則有意觸。因緣生受。受生者即是身見意識生也。今此見識。定從何生。為意根生。為法塵生。為根塵合生。為離根塵生。若意根生。即自性生。若法塵生。即他性生。根塵合生。即是共生。共生有二過。所謂自他性也。若離根塵生。即無因緣生。從因緣生尚不可說。何況無因緣生也。故中觀論偈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當知身見之心本自不生。不生而說生者。但是隨順世間名字故說。生名字之法。不在內。不在外。亦非兩間。亦不常自有。是字不住。亦不不住。是字無所有。言語道斷。是名從因成假以入空也。問曰。空有二種。一者性空。二相空。此云何分別。答曰。前四句撿生性不可得。即是得性空無生。而說生即是假生。假生即是不生生。不生生即是相空也。故世諦破性立假。即是性空也。真諦破假即是相空也。問曰。四句皆撿。撿即是析。撿析何殊。答曰。撿非析也。如見鏡像。撿像鏡不得像。離撿鏡形亦不得像。此即無像之像。像但有名。豈可破析。不如前析[疊*毛]從麤至細。極隣虗塵。無實以入空也。次撿相續假。此一念心。為是生生。為滅生。為生滅生。為離生滅而有生。若是生生。即自性生。由滅故生。即他性生。若生滅生。即是共生。共生有二過。謂自他性。若離生離滅生。即無因緣生。從因緣生尚不可得。況無因生也。今觀此心。不自性生。故非生生。不他性生。故非滅生。不自他性生。故非生滅共。不無因生。故非離生滅生也。如此四句撿生不得。不生而說生者。但以隨順世間名字故說生。名字之生即是假生。假名之生即是不生。若無生名字。則言語道斷。是名從相續假以入空也。問曰。若說生生。可是自性生。待滅故生。滅生非生。即是假義。何得言是他性生也。答曰。生若稱自。滅豈非他。滅若非他。生豈是自。生是自性。滅即他性。生是自性。不得成假。滅是他性。何得說假。滅是他性。遂得說假。生是自性。亦應說假。如此撿覈。由生故生。即是自性之過。說滅為生。即墮他性之失。如是論者。由滅說生。假不成也。次撿相待假。此身見心生。為是生生。為不生生。為生不生生。為離生離不生生。若是生生。即自性生。若不生生。即他性生。若生不生生。即是共生。共生有二過。謂自他性。若離生離不生生。即是無因生。因緣生尚不可說。何況無因緣而說生也。今觀此心不自性生。故非生生。不他性生。故非不生生。不自他性生。故非生不生共生。不無因生。故非離生。不生而說生也。如此四句撿生不得。即是不生。不生而說生者。但以隨順世間名字故說生。名字之生。即是假生。假名之生。即是不生。若無生名字。則言語道斷。是名從相待假以入空也。問曰。若說生生。可是自性生。待不生而說生。豈是他性生也。答曰。若生稱自。不生豈非他也。相續科已並覈竟。細類可知。故舍利弗問須菩提。為生生。為不生生。須菩提答。非生生。非不生生也。是則破生見。三假合有十二番觀門。若觀三假生不生而執著無生。還用十二番觀而破之也。破亦生亦無生見。亦有十二番觀。破非生非無生見。亦有十二番。合破四見。有四十八番觀能破。如所破是。則破能觀之心亦有四十八番。合能所共有九十六番觀門。善修此觀。觀生相。生生畢竟不可得。乃至複四見.具足四見.不可說見。皆不可得。豁然開悟。六十二見八十八使皆滅。得須陀洹。故大品經云。須陀洹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此即巧度。不斷而斷。不同拙度之定斷也。

二體愛假入空者。分別愛假如前說。今明修道。體三界愛假皆如夢幻。三假即空。四句撿生並不可得。是名體三界愛假以入空。空即是真智增長。諸法不生而般若生者。斷三界結也。若欲愛六品盡。名斯陀含。斯陀含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次斷三品五下分結盡。名阿那含。阿那含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斷上二界愛。五上分結盡。是阿羅漢。阿羅漢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乃至辟支佛侵除習氣。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此皆巧度。不斷而斷。 是觀因緣即空不生。生無生四諦。入空之觀。其功齊此。亦名一切智。亦名慧眼也。

二明從空入假觀者。亦為三意。一明入假之意。二明入假之觀。三明觀成化物。一明入假之意者。此觀正為觀俗諦。破塵沙無知。若二乘不為化物。不須此觀。菩薩弘誓。必須此觀。所言從空入假者。若滯於空。墮二乘地。如大品經云。我以佛眼觀十方世界恒沙菩薩學菩薩道。少得入菩薩位。多墮二乘。是故教道菩薩從空入假。用道種智入菩薩位。若不滯空。如空中種樹。分別藥病化眾生也。二明修入假觀者。入假有二種。一者入見假一切法。二者入愛假一切法。一明入見假一切法者。菩薩住深禪定。知空非空。觀假見假。有四種。從此四見。出無量見。一自生見。二他生見。三共生見。四無因生見。此四見各有執諍之病也。復次。執有二種。一執外人邪因緣無因緣四生之見。所謂從冥初生。覺從微塵生。自在天生時生。自然生也。二執佛法正因緣生。自.他.共.無因四生之見。執自生見者。若計意根生意識。是則心能生心。故正法念經云。心如工畵師。作種種五陰。一切世間法。無不從心造。亦如唯識之所明也。他生者。經云。心不孤生。必藉緣而起。故大品經云。有緣思則生。無緣思不生。當知一切法皆從外緣生也。共者。有言如經所說。六觸因緣生六受識。得一切法也。自然生者。如龍王經云。一切法皆自然而生。大品經云。十二因緣。非佛.天.人.脩羅作。性自爾也。佛有四種之說。皆是四悉檀。方便赴緣利物而說。諸眾生顛倒不了。或執外人邪說四邊而生見著。或執佛法經論四邊而生見著。故大智論云。譬如大火聚。四邊不可取。邪見火燒故。故隨所執見有苦集。若能知苦斷集。必須修道證滅。二明愛假諸法亦如是。三明觀成化物者。菩薩從空入假修證。即是觀因緣。亦名為假。名生不生無量四諦。亦名道種智。亦名法眼。過二乘地。用道種智入菩薩位。入假修證。道種智合有三種。一生滅道種。二無生滅道種。三依藏識道種。菩薩住是位。為降伏天魔及其眷屬。即入愛假。現諸神通。乃至同事利物。說諸愛論。如此土三墳五典。安國育民之經書也。為降伏外道及其眷屬。入見假顯示智慧。乃至同事利物。說諸見論。如十八種六師皆稱一切智也。深知愛見苦集之病無量。道滅之藥亦復無量。皆如夢幻。用四悉檀赴其根緣。隨病授藥。復次。菩薩為度如是無量眾生故。遊戲神通淨佛國士。成就眾生。入假修無量願行。是為觀成化物也。

三明中道第一義觀者。即為三意。一明所觀境。二明修觀心。三明證成。一明所觀境者。前二觀是方便。雖有照二諦之智。未破無明。不見中道。真俗別照。即是智障。故攝大乘論云。智障甚盲闇。謂真俗別執智障者。依阿梨耶識。識即是無明住地。無明住地即是生死根本。故經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本者。即是無始無明。更無別惑所依住也。二修觀智者。若修此觀。還用前二觀為方便也。總前二觀。則雙亡雙照之方便也。雙亡方便者。初觀知俗非俗。即是俗空。次觀知真非真。即是真空。亡俗非俗。亡真非真。非俗非真。即是中道。因是二空觀入中道第一義諦。雖觀中道而不見者。皆是無明之所障也。當觀實相。修三三昧。智度論云。聲聞經中說三三昧。緣四諦十六行。摩訶衍明三三昧。但緣諸法實相。今初修空三昧。觀此無明不自生。不從法性生也。不他生。非離法性外別有依他之無明生。不共生。亦非法性共無明生。非無因緣生。非離法性離無明而有生也。若四句撿無明本自不生。生源不可得。即是無始空。是名空三昧。空。無住之本。立一切法也。

若爾。豈全同地論師。計真如法性生一切法。豈全同攝大乘師。計黎耶識生一切法也。問曰。各計何失。答曰。若本理無二。是二大乘論師俱稟天親。何俟諍同水火。

次觀無相三昧者。即觀無生實相。非有相。不如暗室瓶瓫之有相也。非無相。非如乳內無酪性也。非亦有亦無相。不如智者見空及不空也。非非有相非無相。非取著即是愚癡論。若不取四邊之定相。即是無相三昧。入實相也。若爾。豈全同地論師。用本有佛性如闇室瓫。亦不全同三論師。破乳中酪性。畢竟清淨無所有性義也。問曰。各計何失。答曰。若無失者。二大乘論師何得諍同水火也。次明修無作三昧。觀真如實相。不見緣修作佛。亦不見真修作佛。亦不見真緣二修合故作佛。亦不見離真緣二修而作佛也。四句明修。即是四種作義。若無四修。即無四作。是無作三昧也。若爾。豈同相州北道明義緣修作佛。南土大小乘師亦多用緣修作佛也。亦不同相州南道明義用真修作佛。問曰。偏用何過。答曰。中道無諍。何得諍同水火。今明用三三昧修中道第一義諦。開無明。顯法性。亡真緣。離諍論。言語法滅。無量罪除。清淨心一水若澄清。佛性寶珠自然現也。見佛性故。即住大涅槃。問。若爾者。今云何說。答曰。大涅槃經云。不生不生。名大涅槃。以修道得故。故不可說。豈如諸大乘論師偏執定說也。今以因緣故。亦可得說者。若解四悉檀意。如前異說則無咎也。三明證成者。若觀無明見中道者。即是入不二法門。住不思議解脫也。故此經入不二法門品云。若知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得。為入不二門。若入中道。即能雙照二諦。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此是觀因緣即中道。不生不生。證無作。四實諦亦名一切種智。亦名佛眼。即是見佛性。住大涅槃也。

第二一心三觀者。此觀是深行。利根菩薩之所修習。所以者何。不思議因緣之理。甚深微妙。其觀慧門難解難入。今明此觀亦為三意。一明所觀之境。二明能觀之觀。三證成。一所觀之境者。即是一念無明因緣具十法界三諦之境也。十法界者。一地獄法界。二畜生法界。三餓鬼法界。四脩羅法界。五人法界。六天法界。七聲聞法界。八緣覺法界。九菩薩法界。十佛法界。此即六是凡夫。四是聖人。所言法界者。法名自體。界以性別為義。此十種法體。因果不同。事性隔別。不相混濫。故言十法界。此十法界。皆是十二因緣之所成。故言因緣所生法也。十二因緣並依無明。無明之理體非異念。故言一念具足十法界也。一念十二因緣。出華嚴.大集.瓔珞經文。因緣三諦已如前辨。問曰。九法界可是十二因緣所成。佛法界清淨。非生死法。云何亦說為十二因緣耶。答曰。大品經云。若有能深觀十二因緣。即是坐道場。此經云。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又涅槃經云。十二因緣名為佛性。見佛性故住大涅槃。依此而推。十二因緣何得非佛法界也。問曰。一念十二因緣具十法界。何得以為一心三觀之境。答曰。以一念十二因緣。即空.即假.即中。三諦之理。不縱不橫。不一不異。十法界法雖復無量。不礙一念無明之心。一念無明之心含十法界。無有迫妨。問曰。一人具十法界次第。經無量劫。云何止在一念無明心內不相妨礙耶。答曰。此經明不思議。須彌入芥子。不相妨礙。無情之物尚得如此。況心神微妙。一念具足一切三世諸心諸法。何足致疑。問曰。諸大乘經皆明不思議。其意難見。云何了別。答曰。佛法不思議道理。唯可仰信。豈可情求。若苟抱深迷。當以近譬。法華經安樂行品。明持經之人。若於夢中。但見妙事。所謂夢見從初值佛發菩提心。乃至成道轉法輪。經千萬億劫。度無量眾生。是則少時眠心有無量夢事。無量夢事而不礙一念眠心。一念眠心能含無量劫事。無明一念具一切法不相妨礙。亦復如是。而眠時謂無量。別覺已反觀。知止是一念眠心具無量心。今時人雖不夢裏見無量劫事。而亦倐忽見三數日事。見是無量夢事。只是一念眠心之內而不相妨。世間現見如此。無明一念具一切法不相妨礙。何所致疑。眠法覆心。即譬無明覆中道佛性之真心。無量夢。即譬恒沙無知覆一切佛法妙事。夢事不實而取著憂喜。譬見思覆真空也。若不細尋夢譬。此不思議理。疑終難決。故諸大乘經多說十喻。但諸師解譬。或時偏淺。唯見譬夢不實空邊。不見譬無明一念無量邊也。二明能觀之觀者。若觀此一念無明之心非空非假。一切諸法非空非假亦不得。非空非假而能照此中道之空假。即是照一切法性法界之空假也。知假非假。即是入真。知空非空。即是入俗。照中道見二諦。即一心三觀之相也。

稱理之觀。不得諸法。不知不見不斷癡愛起諸明脫。亦不縛不脫。無能無所。真緣俱泯。離諸戲論。言語法滅。清淨心一如水澄。清珠相自現。是為得一心三觀之相。故大智論欲釋般若偈云。般若波羅蜜。實法不顛倒。念想觀已除。言語法亦滅。無量眾罪除。清淨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則能見般若。三明證成者。若證一心三觀。即是一心.三智.五眼也。如覺時知夢不實。無量夢事皆依眠心。三義宛然皆不可得。朗然大悟無所依稀。即是初心一念相應慧。是悟佛菩提智也。此經云。一念知一切法。是坐道場。成就一切智。故大品經云。菩薩以一切種智。知一切法也。法華經云。為一大事因緣。開佛知見。使得清淨也。涅槃經云。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前心難。華嚴經云。破一微塵出三千大千經卷也。即此經明入不二法門。不斷癡愛。住不思議解脫。不起滅定。現十法界身。度一切眾生也。此真觀因緣中道。不生不生。證無作四實諦。是真一切種智。是真佛眼。見於佛性。住大涅槃。問曰。何經論出此一心三觀。答曰。上引諸經並證斯義。且釋具有明文。論自解三智一心中得。欲令易解。分屬三人。問曰。如佛說三種智。其實一心中得。云何言欲以道慧。具足道種慧。乃至一切種智。當學般若波羅蜜。答曰。是三種智。其實一心中得。今欲分別為人說。令易解故。作此次第耳。復次。三智雖一心。而用智有異。譬如三相雖在一心。而相不同。今論謂三相譬一心三諦之理。謂相不同。一心三智照此三諦。亦不濫也。若非求一心三觀。善巧修習相應。豈得一心證三智也。

第三對眼智者。智即三智。眼即五眼。三觀能知因緣三諦之理即是三智。能見因緣三諦之理即是五眼。若解三觀.三智.五眼。兩科大義宛然明了。若分別為論。三觀為因。三智.五眼為果。通而為論。三觀即是三智.五眼之異名耳。如大智論釋般若云。別即般若為因。至佛心則變名一切種智。若通而為論。俱通因果。如大智論偈云。若如法觀佛。般若及涅槃。是三則一相。其實無有異。故知般若之名亦至佛果。又如三德成大涅槃。不縱不橫。如世伊字。摩訶般若。果上之一德也。問曰。三觀對三智。其數相應。三觀對五眼。數豈相當。答曰。若觀麤細因緣。即是肉眼.天眼之境。若見三諦之理。即是慧眼.法眼.佛眼也。問曰。若觀因緣。未見真諦而開天.肉二眼者。亦應觀假方便.一切智方便。開為兩觀兩智也。答曰。觀智通漫方便。不須別開。見義指的。必須離出二眼。問曰。慧解脫人亦觀因緣入空而無天眼。豈得觀因緣麤細之境說肉.天二眼耶。答曰。慧解脫人雖觀麤細因緣。不為修通。若觀因緣麤色。修諸功德。則肉眼漸淨。所見轉遠。若入禪定觀因緣細色。斷障通無知。即發天眼。故知因緣麤細色境即是修二眼之方便。亦是二眼所見之境界也。今正明對智眼。即為三意。一對三智。二對五眼。三約教料簡。一對三智者。從假入空觀即是一切智之異名也。此二同照真諦故。從空入假觀即道種智之異名也。此二同照世諦故。中道第一義觀即是一切種智之異名也。此二同照中道。中道一相雙照二諦也。二對五眼者。初觀因緣麤細之法。若見麤細之色即是肉.天二眼。入空見真即是慧眼。第二觀從空入假。見俗分明。即是法眼。第三觀深觀中道二諦。即是佛眼也。三約教料簡者。問曰。四教所明三智.五眼。悉得對三諦不。答曰。三藏通教。三智五眼通。但照二諦。所以者何。不明佛性常住涅槃是佛果。不出二諦也。若別教.圓教則如前。是則佛果通出二諦外也。問曰。三藏.通教若不對中道。云何辨三智.五眼之別。答曰。別照二諦則有二觀.二智.四眼之別。雙照二諦。二諦理窮。即受種智.佛眼之名。問曰。佛別教二諦。二諦只是二觀.二智.四眼。何得有三智.五眼耶。答曰。若是含中入真。世諦守本。即是通教二諦。從假入空觀。一切智.慧眼。但見真空。不見不空。從真入假觀。道種智.法眼。照俗如前。第三觀種智.佛眼。能見第一義不空。即是見佛性住大涅槃。此即佛果不出二諦也。復次。若將真含俗。中道諦守本。為二者。初二觀。二智.四眼同照俗諦。俗諦有。空有也。第三觀種智.佛眼。悉照真諦。真諦即是佛性。見佛性故住大涅槃。此亦佛果不出二諦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综漫天音

    综漫天音

    新人报到曾经的你看到动漫中的人物以悲剧结局,看到自己喜欢的人物死亡和悲惨自己却无力去改变,心中总会感到心痛,我便要改变它PS:因为是学生,也因为是第一本,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
  • 穿越时空:贵妃扭转乾坤

    穿越时空:贵妃扭转乾坤

    因为一面神奇的镜子,尹茉竟穿越时空来到了古代,成为了太子的嫔妃,一直不起眼的她性格大变,成功引起了太子的注意..不过当尹茉发现太子和穿越前遇到的渣男生的一副皮囊时,她便一心想踹了他,另寻他处...
  • 杀死爱人

    杀死爱人

    一个其貌不扬的宅男作家在雨夜偶遇美女,没想到两人竟然很快同居在一起。可是美女似乎很神秘,难道她还有什么别的秘密吗?
  • 银河武帝

    银河武帝

    九重天,是银河大陆至高无上的存在,那里是被尊为仙神的大能者的乐园,大能者们依仗九重天治世,威临天下统御八方。银河大陆,亿万武者武者争相竞渡,只为登九天之上,位列大能,与仙神共舞。地球青年重生银河大陆,风生水起,扶摇而上,逆战九重天。
  • 帝弑苍天

    帝弑苍天

    金龙异象寂夜出,人族帝君誓称雄。乱世帝君若觉醒,人族霸世万古空!少年生之地,人,妖,魔,三族共存,奈何人族弱小,妖魔两族强大,故而人为奴,妖魔为尊。他,自人族帝国走出,在这乱世之中,踏无数天骄,拥绝世佳人,弑亘古苍穹,领人族称雄霸世,塑永世神芒,成就万古至尊,受万人敬仰!“人魔不能相恋?哈哈,我不管,也不想管,我只知她是我心爱之人,她若为魔,我便疯魔。她若诛仙,我便弑仙!”
  • 千金小姐之你和我的契约

    千金小姐之你和我的契约

    曾经的羽霖小姐在一次车祸中失忆了,遇到了佳怡一家收养了她,取名芊羽,在校园里遇见了“冤家”白若飞,和一直默默喜欢自己的单非烨。在生活和学习生涯的过程中她为了让生活在海边的母亲能有个好身体,于是她赚钱要为母亲买一栋房子。但钱不够,于是被逼迫和白若飞签了契约。芊羽一次次的想起了自己的身世,当要被自己的亲生父母带走的时候,白若飞用契约把芊羽留了下来。···
  • 狂枭血拟

    狂枭血拟

    平中原、夺四海、转六合、破八荒、乃狂枭者雄霸天下
  • 黑天鹅皇冠

    黑天鹅皇冠

    刁蛮的千金大小姐夏琉璃被父母丢到赏金猎人学院进行改造。奇怪的教学模式,让她和性格乖戾的洛雪音成为搭档,两人签署同居协议,开始了一段啼笑皆非的同居生活。为了赚足生活费,她又用巧计结识了学生会的“三剑客”,利用他们画起了萌系漫画。可令人没想到的是,一些古怪的事情接二连三上演:“误闯”学院禁地、被诬陷偷补考试卷、同最好的姐妹吵架误会……战斗力爆棚的萌淑女誓要揪出真凶,捍卫友情!
  • 王子独宠妻:老公,独宠我

    王子独宠妻:老公,独宠我

    “宝贝儿~我生理需求~”“没有!”再一次,“宝贝儿~我生理需求~”“你有完没完?”“没完!”“不要脸!”“只要你!”瞬间扑倒,吃干抹净!一次意外,她就住进了王子的城堡,又一次次意外,她怀上了他的孩子,从此,不再是单身狗,不再是贫穷的女孩,而变成了大名鼎鼎,受万千亿人尊敬的王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