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445200000015

第15章 求正录

三焦包络命门辨

(附子宫血室。)客有问曰∶三焦包络命门者,医者之要领,脏腑之大纲,或言其有状,或言其无形,或言三焦包络为表里,或言三焦命门为表里,或言五脏各一,惟肾有两,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若此数者,弗能无疑,千载而下,议论不定。夫理无二致,岂容纷纷若是哉?果亦有归一之义否?予曰∶噫!医道之始,始自轩岐,轩岐之旨,昭诸灵素,灵素之妙,精确无遗。凡其所论,必因理而发;凡其命名,必因形而生。故内经之文,字无苟言,句无空发。自后凡绍此统者,孰能外灵素之范围?而今之所以纷纷者,不无其由,盖自难经始也。难经述灵素而作,为诸家之最先,因其颇有谬误,遂起后世之惑,三千年来,无敢违背,而后世之疑,莫可解救,请先悉三焦心包络而次及其他焉。夫三焦者,五脏六腑之总司;包络者,少阴君主之护卫也。而二十五难曰∶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若谓表里则是,谓无形则非。夫名从形立,若果有名无形,则内经之言为凿空矣。其奈叔和启玄而下,悉皆宗之,而直曰三焦无状空有名。自二子不能辨,此后孰能再辨?及至徐遁、陈无择,始创言三焦之形,云有脂膜如掌大,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中出,夹脊而上贯于脑。予因遍考两经,在灵枢本输篇曰∶三焦者,中渎之府,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本藏篇曰∶密理浓皮者三焦膀胱浓,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以及缓急直结六者各有所分。论勇篇曰∶勇士者,目深以固,长衡直扬,三焦理横。怯士者,目大而不减,阴阳相失,其焦理纵。决气篇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营卫生会篇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又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而为血,以奉生身,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水谷者,居于胃中,成糟粕,下大肠而成下焦。又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素问五脏别论曰∶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六节藏象论曰∶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在心包络,则灵枢邪客篇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其脏坚固,邪弗能容,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凡此是皆经旨。夫既曰无形矣,何以有水道之出?又何以有浓薄缓急直结之分?又何以有曰纵曰横之理?又何以如雾如沤如渎及谓气谓血之别?心主亦曰无形矣,则代心而受邪者在于心之包络,使无其形,又当受之何所?即此经文,有无可见。夫难经者,为发明内经之难,故曰难经,而难经实出于内经。今内经详其名状,难经言其无形,将从难经之无乎?抑从内经之有乎?再若徐陈二子所言三焦之伏,指为肾下之脂膜,果若其然,则何以名为三?又何以分为上中下?又何以言其为府?此之为说,不知何所考据,更属不经。客曰∶心之包络,于文于义,犹为可晓,而古今诸贤历指其为裹心之膜,固无疑矣;至若三焦者,今既曰有形,又非徐陈之论,然则果为何物耶?曰∶但以字义求之,则得之矣。夫所谓三者,象三才也,际上极下之谓也。所谓焦者,象火类也,色赤属阳之谓也。今夫人之一身,外自皮毛,内至脏腑,无巨无名,无细无目,其于腔腹周遭上下全体,状若大囊者,果何物耶?且其着内一层,形色最赤,象如六合,总护诸阳,是非三焦而何?如五癃津液别论曰;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固已显然指肌肉之内,脏腑之外为三焦也。又如背 篇曰∶肺 在三焦之间,心 在五焦之间,膈 在七焦之间,肝 在九焦之间,脾 在十一焦之间,肾 在十四焦之间。岂非以躯体称焦乎?惟虞天民曰∶三焦者,指腔子而言,总曰三焦,其体有脂膜在腔子之内,包罗乎五脏六腑之外也。此说近之,第亦未明焦字之义,而脂膜之说,未免又添一层矣。至其相配表里。则三焦为脏腑之外卫,心包络为君主之外卫,犹夫帝阙之重城,故皆属阳,均称相火,而其脉络原自相通,允为表里。灵枢经脉篇曰∶心主乎厥阴之脉,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手少阳之脉,散络心包,合心主。素问血气形志篇曰∶手少阳与心主为表里。此固甚明,无庸辨也。客曰∶既三焦心主为表里,何以复有命门三焦表里之说?曰∶三焦包络为表里,此内经一阴一阳之定耦,初无命门表里之说,亦无命门之名。唯灵枢根结、卫气及素问阴阳离合等篇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此盖指太阳经穴终于睛明,睛明所夹之处,是为脑心,乃至命之处,故曰命门。此外并无左右肾之分,亦无右肾为命门之说,而命门之始,亦起于三十六难曰∶肾有两者,非皆肾也,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王叔和遂因之,而曰肾与命门俱出尺部。以致后世遂有命门表里之配,而内经实所无也。客曰∶内经既无命门,难经何以有之?而命门之解,终当何似?曰∶难经诸篇,皆出内经,而此命门,或必有据。意者去古既远,经文不无脱误,诚有如七难滑氏之注云者。(滑氏注七难曰∶首篇称经言二字,考之灵素无所见,岂越人之时,别有所谓上古文本耶?将内经有之而后世脱简耶?是不可知也。)唯是右肾为命门,男子以藏精,则左肾将藏何物乎?女子以系胞,则胞果何如而独系右肾乎?此所以不能无疑也。予因历考诸书,见黄庭经曰∶上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阙前命门。又曰∶闭塞命门似玉都,又曰∶丹田之中精气微,玉房之中神门户。梁丘子注曰∶男以藏精,女以约血,故曰门户。又曰∶关元之中,男子藏精之所。

元阳子曰∶命门者,下丹田精气出飞之处也。是皆医家所未言,而实足为斯发明者。又脉经曰∶肾以膀胱合为腑,合于下焦,在关元后,左为肾,右为子户。又曰∶肾名胞门子户,尺中肾脉也。此言右为子户者,仍是右者为命门之说。细详诸言,默有以会。夫所谓子户者,即子宫也,即玉房之中也,俗名子肠,居直肠之前,膀胱之后,当关元气海之间,男精女血,皆存乎此,而子由是生,故子宫者,实又男女之通称也。道家以先天真一之 藏乎此,为九还七返之基,故名之曰丹田。医家以冲任之脉盛于此,则月事以时下,故名之曰血室。叶文叔曰∶人受生之初,在胞胎之内,随母呼吸,受气而成,及乎生下,一点元灵之气,聚于脐下,自为呼吸,气之呼接乎天根,气之吸接乎地根,凡人之生,唯气为先,故又名为气海。然而名虽不同,而实则一子宫耳。子宫之下有一门,其在女者,可以手探而得,俗人名为产门;其在男者,于精泄之时,自有关阑知觉。请问此为何处?客曰∶得非此即命门耶?曰∶然也。请为再悉其解。夫身形未生之初,父母交会之际,男之施由此门而出,女之摄由此门而入,及胎元既足复由此出,其出其入,皆由此门,谓非先天立命之门户乎?及乎既生,则三焦精 ,皆藏乎此。故金丹大要曰∶ 聚则精盈,精盈则 盛。梁丘子曰∶人生系命于精。珠玉集曰∶水是三才之祖,精为元 之根。然则精去则 去, 去则命去,其固其去,皆由此门,谓非后天立命之门户乎?再阅四十四难有七冲门者,皆指出入之处而言。

故凡出入之所,皆谓之门。而此一门者,最为巨会,焉得无名?此非命门,更属何所?既知此处为命门,则男之藏精,女之系胞,皆有归着,而千古之疑,可顿释矣。客曰∶若夫然,则命门既非右肾,而又曰子宫,是又别为一腑矣,所配何经?脉居何部?曰∶十二经之表里,阴阳固已配定,若以命门而再配一经,是肾脏唯一而经居其两,必无是理。且夫命门者,子宫之门户也;子宫者,肾脏藏精之府也;肾脏者,主先天真一之 ,北门锁钥之司也。而其所以为锁钥者,正赖命门之闭固,蓄坎中之真阳,以为一身生化之原也。此命门与肾,本同一气。道经谓此当上下左右之中,其位象极,名为丹田。夫丹者奇也,故统于北方天一之脏,而其外 命门一穴,正是督脉十四椎中,是命门原属于肾,非又别为一腑也。三十九难亦曰∶命门其气与肾通。则亦不离乎肾耳。唯是五脏各一,独肾有二,既有其二,象不无殊。譬以耳目一也,而左明于右;手足一也,而右强于左。故北方之神有蛇武,蛇主阳而武主阴;两尺之脉分左右,左主水而右主火。夫左阳右阴,理之常也,而此曰左水右火,又何为然?盖肾属子中,气应冬至,当阴阳中分之位,自冬至之后,天左旋而时为春,斗杓建于析木,日月右行合在亥,辰次会于 訾,是阳进一月,则会退一宫,而太阳渐行于右,人亦应之,故水位之右为火也。且人之四体,本以应地,地之刚在西北,亦当右尺为阳,理宜然者。

故脉经以肾脏之脉配两尺,但当曰左尺主肾中之真阴,右尺主肾中之真阳。而命门为阳气之根,故随三焦相火之脉,同见于右尺则可;若谓左肾为肾,右肾为命门则不可也。虽然,若分而言之,则左属水,右属火,而命门当附于右尺;合而言之,则命门象极,为消长之枢纽,左主升而右主降,前主阴而后主阳。故水象外暗而内明,坎卦内奇而外偶。肾两者,坎外之偶也;命门一者,坎中之奇也。一以统两,两以包一。是命门总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故命门者,为水大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若命门亏损,则五脏六腑皆失所恃,而阴阳病变无所不至。其为故也,正以天地发生之道,终始于下;万物盛衰之理,盈虚在根。故许学士独知补肾,薛立斋每重命门,二贤高见,迥出常人,盖得于王太仆所谓壮水之主,益火之原也。此诚性命之大本,医不知此,尚何足云?故予为申明,用广其义。即此篇前后诸论,虽多臆见,然悉揣经意,非敢妄言,凡我同心,幸为裁正。

大宝论

为人不可不知医,以命为重也,而命之所系,惟阴与阳,不识阴阳,焉知医理?此阴阳之不可不论也。夫阴阳之体,曰干与坤;阴阳之用,曰水与火;阴阳之化,曰形与气。以生杀言,则阳主生,阴主杀;以寒热言,则热为阳,寒为阴。若其生化之机,则阳先阴后,阳施阴受。先天因气以化形,阳生阴也;后天因形以化气,阴生阳也。形即精也,精即水也;神即气也,气即火也。阴阳二气,最不宜偏,不偏则气和而生物,偏则气乖而杀物。经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此先王悯生民之夭厄,因创明医道,以垂惠万世者,在教人以察阴阳、保生气而已也。故内经于阴阳之理,惟恐人之不明,而切切谆谆,言之再四。奈何后学,犹未能明,余请先言其二,而后言其一。夫二者阴也,后天之形也;一者阳也,先天之气也。神由气化,而气本乎天,所以发生吾身者,即真阳之气也;形以精成,而精生于气,所以成立吾身者,即真阴之气也。观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后天癸至,男子二八而后天癸至。非若阴生在后而阴成之难乎?又阴阳应象大论曰∶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非若阴衰在前而阴雕之易乎?所谓阴者,即吾之精而造吾之形也。夫无形则无患,有形必有毁。故人生全盛之数,惟二八之后,以至四旬之外,前后止二十余年而形体渐衰矣,此诚阴虚之象也。由此观之,即谓之阳道实、阴道虚若无不可。故丹溪引日月之盈亏,以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而立补阴、大补等丸,以黄柏、知母为神丹,家传户用,其害孰甚?殊不知天癸之未至,本由乎气;而阴气之自半,亦由乎气。是形虽在阴,而气则仍从阳也。此死生之机,不可不辨。余所谓先言其二者,即此是也。何谓其一?一即阳也,阳之为义大矣。夫阴以阳为主,所关于造化之原,而为性命之本者,惟斯而已。何以见之?姑举其最要者,有三义焉∶一曰形气之辨,二曰寒热之辨,三曰水火之辨。夫形气者,阳化气,阴成形,是形本属阴,而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五官五脏之神明不测者,阳气也。及其既死,则身冷如冰,灵觉尽灭,形固存而气则去,此以阳脱在前,而阴留在后,是形气阴阳之辨也,非阴多于阳乎?二曰寒热者,热为阳,寒为阴;春夏之暖为阳,秋冬之冷为阴。当长夏之暑,万国如炉,其时也,凡草木昆虫,咸苦煎炙;然愈热则愈繁,不热则不盛。及乎一夕风霜,即僵枯遍野。是热能生物,而过热者惟病;寒无生意,而过寒则伐尽。然则热无伤而寒可畏,此寒热阴阳之辨也,非寒强于热乎?三曰水火者,水为阴,火为阳也。造化之权,全在水火,而水火之象有四,则日为太阳,火为少阳,水为太阴,月为少阴,此四象之真形而人所未达也。余言未竟,适一耽医之客过余者,闻而异之曰∶月本太阴,火岂少阳?古无是说,何据云然?亦有所谓乎?曰∶阳主乎外,阴主乎内,此阴阳之定位也;阳中无太阴,阴中无太阳,此阴阳之专主也。日丽乎天,此阳中之阳也,非太阳乎?月之在天,阳中之阴也,非少阴乎?水行于地,阴中之阴也,非太阴乎?火之在地,阴中之阳也,非少阳乎?此等大义,诚丹溪所未知,故引日月盈亏,以证阴阳虚实。亦焉知水大于月,独不虑阳之不足、阴之太过乎?客曰∶阴阳太少之说,固若有理;至于水大于月,便是阴之有余,则凡天下之火不少也,阳岂独在于日乎?曰∶是更有妙理存也。夫阴阳之性,太者气刚,故日不可灭,水不可竭,此日为火之本,水为月之根也;少者气柔,故火有时息,月有时缺,此火是日之余,月是水之余也。惟其不灭者,方为真火;而时作时止者,岂即元阳?故惟真阳之火,乃能生物;而燎原之凡火,但能焦物病物。未闻有以烘炙而生物者,是安可以火喻日也?客曰∶若如此言,则水诚太阴矣;然何以云天一生水?水非阳乎?又何以云水能生万物,水非生气乎?曰∶此问更妙。夫天一者,天之一也,一即阳也,无一则止于六耳。故水之生物者,赖此一也;水之化气者,亦赖此一也。不观乎春夏之水,土得之而能生能长者,非有此一乎?秋冬之水,土得之而不生不长者,非无此一乎?不惟不生而自且为冻,是水亦死矣。可见水之所以生,水之所以行,孰非阳气所主?此水中有阳耳,非水即为阳也。客曰∶然则生化之权,皆由阳气,彼言阳有余者,诚非谬也,而子反虑其不足,非过虑乎?曰∶余为此论,正为此耳。惟恐人之不悟,故首言形气,次言寒热,此言水火,总欲辨明阳非有余,不可罔顾之义。夫阳主生,阴主杀。凡阳气不充,则生意不广,而况于无阳乎?故阳惟畏其衰,阴惟畏其盛,非阴能自盛也,阳衰则阴盛矣。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试以太阳证之,可得其象。夫日行南陆,在时为冬,斯时也,非无日也,第稍远耳,便见严寒难御之若此,万物凋零之若此。然则天地之和者,惟此日也;万物之生者,亦惟此日也。设无此日,则天地虽大,一寒质耳,岂非六合尽冰壶,乾坤皆地狱乎?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阳衰者,即亡阳之渐也;恃强者,即致衰之兆也。可不畏哉!故伏羲作易,首制一爻,此立元阳之祖也。文王衍易,凡六十四卦,皆以阳喻君子,阴喻小人,此明阳气之德也。干之彖曰∶大哉干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此言元贯四德,阳为发育之首也。坤之初六曰∶履霜坚冰至。此虑阴之渐长,防其有妨化育也。大有之彖曰∶大有元亨,火在天上。此言阳德之亨,无所不照也。系辞曰∶天地之大德曰生。此切重生生之本也。内经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此言阴之所恃者,惟阳为主也。又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此言天之运,人之命,元元根本,总在太阳无两也。凡此经训,盖自伏羲、黄帝、文王、岐伯、周公、孔子,六大圣人,千古相传,若出一口,岂果余之私虑哉?由此言之,可见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曰;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孰谓阳常有余,而欲以苦寒之物,伐此阳气,欲保生者,可如是乎?客曰∶至哉!余得闻所生之自矣。然既有其道,岂无其法,欲固此阳,计从安出?曰∶但知根本,即其要也。曰∶何为根本?曰∶命门是也。曰∶余闻土生万物,故脾胃为五脏六腑之本;子言命门,余未解也。曰∶不观人之初生,生由脐带,脐接丹田,是为气海,即命门也。所谓命门者,先天之生我者,由此而受;后天之我生者,由此而栽也。夫生之门即死之户,所以人之盛衰安危,皆系于此者,以其为生气之源,而气强则强,气衰则病,此虽至阴之地,而实元阳之宅。若彼脾胃者,乃后天水谷之本,犹属元阳之子耳。子欲知医,其母忽此所生之母焉。言难尽意,请再着真阴论以悉之何如?客忻然曰∶愿再闻其义。

真阴论

凡物之死生,本由阳气;顾今人之病阴虚者十常八九,又何谓哉?不知此一阴字,正阳气之根也。盖阴不可以无阳,非气无以生形也;阳不可以无阴,非形无以载气也。故物之生也生于阳,物之成也成于阴,此所谓元阴元阳,亦曰真精真气也。前篇言阴阳之生杀者,以寒热言其性用也;此篇言阴阳之生成者,以气质言其形体也。性用操消长之权,形体系存亡之本。欲知所以死生者,须察乎阳,察阳者,察其衰与不衰;欲知所以存亡者,须察乎阴,察阴者,察其坏与不坏,此保生之要法也。稽之前辈,殊有误者,不识真阴面目,每多矫强立言。自河间主火之说行,而丹溪以寒苦为补阴,举世宗之,莫能禁止。揆厥所由,盖以热证明显,人多易见,寒证隐微,人多不知,而且于虚火实火之间,尤为难辨。亦孰知实热为病者,十中不过三四;虚火为病者,十中尝见六七。夫实热者,凡火也,凡火之盛,元气本无所伤,故可以苦寒折之,信手任心,何难之有?然当热去即止,不可过用,过则必伤元气,况可误从为火乎?虚火者,真阴之亏也,真阴不足,又岂苦劣难堪之物,所能填补?矧沉寒之性,绝无生意,非惟不能补阴,抑且善败真火,若屡用之,多令人精寒无子,且未有不暗损寿元者;第阴性柔缓,而因循玩用,弗之觉耳。尝见多寿之人,无不慎节生冷,所以得全阳气;即有老人,亦喜凉者,正以元阳本足,故能受寒,非寒凉之寿之也。由此观之,足征余言之非谬矣。盖自余有知以来,目睹苦寒之害人者,已不可胜纪。此非时医之误,实二子传之而然,先王仁受之德,遭敝于此,使刘朱之言不息,则轩岐之泽不彰,是诚斯道之大魔,亦生民之厄运也。夫成德掩瑕,岂非君子,余独何心,敢议先辈。盖恐争之不力,终使后人犹豫,长梦不醒,贻害弥深。顾余之念,但知有轩岐,而不知有诸子;但知有好生,而不知有避讳,此言之不容已也。然言之不明,孰若无言,余请详言真阴之象、真阴之脏、真阴之用、真阴之病、真阴之治,以悉其义。所谓真阴之象者,犹家宅也,犹器具也,犹妻外家也。所贵乎家宅者,所以蓄财也,无家宅则财必散矣;所贵乎器具者,所以保物也,无器具则物必毁矣;所贵乎妻外家者,所以助夫也,无妻外家则夫必荡矣。此阴以阳为主,阳以阴为根也。经曰∶五脏者,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非以精为真阴乎?又曰∶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非以形为真阴乎?观形质之坏与不坏,即真阴之伤与不伤,此真阴之象,不可不察也。所谓真阴之脏者,凡五脏五液,各有所主,是五脏本皆属阴也;然经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液皆归乎精,而五精皆统乎肾,肾有精室,是曰命门,为天一所居,即真阴之腑。精藏于此,精即阴中之水也;气化于此,气即阴中之火也。命门居两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由太极以生两仪,而水火具焉,消长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性命之本。欲治真阴而舍命门,非其治也,此真阴之脏,不可不察也。

所谓真阴之用者,凡水火之功,缺一不可。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五液充,则形体赖而强壮;五气治,则营卫赖以和调。此命门之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故心赖之,则君主以明;肺赖之,则治节以行;脾胃赖之,济仓廪之富;肝胆赖之,资谋虑之本;膀胱赖之,则三焦气化;大小肠赖之,则传导自分。此虽云肾脏之伎巧,而实皆真阴之用,不可不察也。所谓真阴之病者,凡阴气本无有余,阴病惟皆不足。即如阴胜于下者,原非阴盛,以命门之火衰也;阳胜于标者,原非阳盛,以命门之水亏也。水亏其源,则阴虚之病叠出;火衰其本,则阳虚之证迭生。如戴阳者,面赤如朱;格阳者,外热如火。或口渴咽焦,每引水以自救;或躁扰狂越,每欲卧于泥中。或五心烦热而消瘅骨蒸,或二便秘结而溺浆如汁。或为吐血衄血,或为咳嗽遗精。或斑黄无汗者,由津液之枯涸;或中风螈 者,以精血之败伤。凡此之类,有属无根之焰,有因火不归原,是皆阴不足以配阳,病在阴中之水也。

又如火亏于下,则阳衰于上,或为神气之昏沉,或为动履之困倦,其有头目眩晕而七窍偏废者,有咽喉哽咽而呕恶气短者,皆上焦之阳虚也;有饮食不化而吞酸反胃者,有痞满隔塞而水泛为痰者,皆中焦之阳虚也;有清浊不分而肠鸣滑泄者,有阳痿精寒而脐腹多痛者,皆下焦之阳虚也。又或畏寒洒洒者,以火脏之阳虚,不能御寒也;或肌肉臌胀者,以土脏之阳虚,不能制水也;或拘挛痛痹者,以木脏之阳虚,不能营筋也;或寒嗽虚喘,身凉自汗者,以金脏之阳虚,不能保肺也;或精遗血泄,二便失禁,腰脊如折,骨痛之极者,以水脏之阳虚,精髓内竭也。凡此之类,或以阴强之反克,或由元气之被伤,皆阳不足以胜阴,病在阴中之火也。王太仆曰∶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无火无水,皆在命门,总曰阴虚之病,不可不察也。所谓真阴之治者,凡乱有所由起,病有所由生,故治病必当求本。盖五脏之本,本在命门,神气之本,本在元精,此即真阴之谓也。王太仆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正此谓也。许学士曰∶补脾不如补肾。亦此谓也。近惟我明薛立斋,独得其妙,而常用仲景八味丸,即益火之剂也;钱氏六味丸,即壮水之剂也。每以济人,多收奇效,诚然善矣;第真阴既虚,则不宜再泄,二方俱用茯苓泽泻,渗利太过,即仲景金匮,亦为利水而设,虽曰于大补之中,加此何害,然未免减去补力,而奏功为难矣。使或阴气虽弱,未至大伤,或脏气微滞,而兼痰湿水邪者,则正宜用此;若精气大损,年力俱衰,真阴内乏,虚痰假火等证,即从纯补,犹嫌不足,若加渗利,如实漏卮矣。故当察微甚缓急,而用随其人,斯为尽善。余及中年,方悟补阴之理,因推展其义,用六味之意,而不用六味之方,活人应手之效,真有不能尽述者。夫病变非一,何独重阴?有弗达者,必哂为谬,姑再陈之,以见其略。如寒邪中人,本为表证,而汗液之化,必由乎阴也;中风为病,身多偏枯,而筋脉之败,必由乎阴也。虚劳生火,非壮水何以救其燎原?泻泄正阴,非补肾何以固其门户?臌胀由乎水邪,主水者须求水脏;关格本乎阴虚,欲强阴舍阴不可。此数者,乃疾病中最大之纲领,明者觉之,可因斯而三反矣。故治水治火,皆从肾气,此正重在命门,而阳以阴为基也。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夫雄动而作,雌静而守,然动必归静,雄必归雌,此雄之不可不知,雌之不可不守也。邵子曰∶三月春光留不住,春归春意难分付。凡言归者必归家,为问春家在何处?夫阳春有脚,能去能来,识其所归,则可藏可留,而长春在我矣。此二子之教我,真我之大宗师也。人能知雄之有雌,春之有家,则知真阴之为义矣。

余因制二归丸方,愿与知本知音者共之。

左归丸 治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溉营卫,渐至衰羸,或虚热往来,自汗盗汗,或神不守舍,血不归原,或劳损伤阴,或遗淋不禁,或气虚昏运,或眼花耳聋,或口燥舌干,或腰酸腿软。凡精髓内竭,津液枯涸等证,俱速宜壮水之主,以培左肾之元阴,此方主之。

大杯熟地(八两。) 山药(炒,四两。) 山茱萸肉(四两。) 龟胶(切碎炒珠,四两。)川牛膝(酒洗蒸熟,三两。) 鹿角胶(敲碎炒珠,二两。) 菟丝子(制熟,三两。) 枸杞子(三两。)上先将熟地杵膏,加炼蜜和丸桐子大,每食前用滚白汤送下百余丸。

如真阴失守,虚火炎上者,宜用纯阴至静之荆,于本方去枸杞、鹿胶,加女贞子三两,麦门冬三两。若火烁肺金,干枯多嗽者,仍加百合三两。如夜热骨蒸,加地骨皮三两。小水不利,加茯苓三两。

如大便燥涩,去菟丝,加肉苁蓉酒洗三两。

如血虚有滞者,于本方加当归四两。

凡五液皆主于肾,故凡属阴分之药,亦无不皆能走肾,有谓必须引导者,皆见之不明耳。

右归丸 治元阳不足,或先天禀衰,或劳伤过度,以致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而为脾胃虚寒,饮食少进,或呕恶膨胀,或反胃隔塞,或怯寒畏冷,或脐腹多痛,或大便不实,泻利频作,或小水自遗,虚淋寒疝,或以寒侵溪谷,而为肢节痹痛,或以寒在下焦,而为水邪浮肿。

总之真阳不足者,必神疲气怯,或心跳不宁,或四体不收,或眼见邪魔,或阳衰无子等证,俱速宜益火之源,以培右肾之元阳,此方主之。

大怀熟地(八两。) 山药(炒,四两。) 山茱萸(微炒,三两。) 枸杞(微炒,四两。)鹿角胶(炒珠,四两。) 菟丝子(制熟,四两。) 杜仲(淡姜汤炒,四两。) 当归(三两,便溏者勿用之。) 大附子(自二两渐可加至六两,因人而用。) 肉桂(自二两渐可加至四两,因人而用。)上丸法如前,或丸如弹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滚白汤送下,则效速更妙。

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以为之主,或二三两,或五六两,随人虚实以为增减。盖人参之功,随阳药则入阳分,随阴药则入阴分。故欲补命门之阳,非此不能速效。

如阳虚精滑,或带浊便溏,加补骨脂酒炒三两。或飧泄、肾泄不止,仍加肉豆蔻,用面炒去油三两。

如呕恶吞酸,可加干姜三两。

如腹痛不止,可加吴茱萸二两,汤泡三次炒用。

制附子法,择大附子重两许者,半斤可得制净附子六两,先用大甘草四两,煎浓汤,浸附子至二三日,剥去薄皮,切四块,又浸一日,俟其极透,取起少凉即切为片,用微火徐炒,至七分熟意,即可用矣;若炒至太过,恐全失其性。

左归饮 此壮水之剂也,凡命门之阴衰阳胜者,宜用此饮加减主之。

熟地(自二三钱可加至一二两,随轻重用之。) 山药(二钱。) 山茱萸(一二钱,畏酸者少用之。) 炙甘草(一钱,妙在此味。) 枸杞(二钱,相火盛者去之。) 茯苓(一钱五分。)水二钟,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如肺热而烦者,可加麦门冬二钱。

如肺热多嗽者,可加百合二钱。

如血少者,可加当归二钱。血滞而热者,可加丹皮二钱。阴虚不宁者,加女贞子二钱。

如血热妄动者,可加生地二三钱。

如脾热易饥者,及多汗伤阴者,可加芍药二钱。

如心热多躁者,可加玄参二钱。

如肾热骨蒸者,可加地骨皮二钱。

如津枯热渴者,可加天花粉二钱。

如上实下虚者,可加牛膝二钱以导之。

右归饮 此益火之剂也,凡命门之阳衰阴胜者,宜用此饮加减主之。

大怀熟地(用法如前。) 山药(炒,二钱。) 山茱萸肉(一钱五分,凡吞酸畏酸者,当少用之。) 炙甘草(一钱。) 枸杞(二钱。) 杜仲(姜汤炒,二钱。) 肉桂(自一钱用至二钱。) 制附子(随宜用之,至三钱止。)水二钟,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如气虚血脱,或厥或昏,或汗或运,或虚狂,或短气者,可加人参,自一二钱以至一二两。

如火衰不能生土,而或为呕恶,或为吞酸者,可加炮姜一二三钱。

如阳衰中寒而泄泻不止,腹痛无休,所用制附子,自一钱以至二三钱,亦须人参兼用,或再加肉豆蔻二钱。

如小腹疼痛,加至桂附仍不止者,再加吴茱萸一钱许以佐之。

如淋遗白带,脐腹疼痛者,加补骨脂一二钱炒熟捣碎用。

如血凝血少者,可加当归二三钱。

十二脏脉候部位论

脉为四诊之一,所关最切,兼之俗弊,每多讳其因,隐其色,不出一声,单用脉以试医之高下,此虽病家之自误,然医当此际,苟脉理甚明,不得声色病缘之相合,尚恐其有逆顺真假、脉证相反之误,而矧夫并经络部位之俱错,其误又当何如?!此脉理之不明,而医之所以蒙昧至今者,是皆误于宋之高阳生。虽高阳生附以己见而着为脉诀,若其脏腑所配部位,则实本于西晋之脉经。云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是也,与手太阳为表里,以小肠合为腑,合于上焦。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是也,与手阳明为表里,以大肠合为腑,合于上焦。以致高阳生遂有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之说,竟将心主、三焦之一合,谓其无形而俱遗之。若此两经者,内经显然有大经络,岂有有经络而无脉者?亦岂有大小肠位居极下,而脉见于两寸至高之地者?自戴同甫而下,既已历言其非,然未免甲此乙彼,向无归一之论,学人何所宗据?今遵内经本文,参之以理,酌定部位,庶无差谬。然经文虽无五行所属之分,而后世诸贤以左尺为水,生左关木,木生左寸火,君火类从于右尺而为相火,火生右关土,土生右寸金而止,甚属有理。今既有此五行之分,则小肠在下,当候于右尺,所以从火也;大肠在下,当候于左尺,以金从水也。正合母隐子胎之义。三焦虽当候于上中下,然灵枢本藏篇曰∶肾合三焦膀胱。今肾脉候于两尺,是三焦亦当候于尺。且三焦为五脏六腑之总司,肾为五脏六腑之根本,故灵枢论疾诊尺篇,独取尺脉以定人之病形,其义盖亦在此。

但膀胱属水,故候于左;三焦属火,故候于右。若心主之脉,正当候于左寸,盖以膈膜之上,独惟心肺两脏居之,而心包为护心之膜,附于膈上,故脉当候于左寸。至若命门者,为肾之所属,故脉候当随于肾。肾一也,而何以候于两尺?肾中之元阴,当候于左尺;肾中之元阳,当候于右尺。阴宜静,故左嫌浮豁;阳畏衰,故右嫌细微。然命门之气,以阳为主,故当附候于右尺,以察其衰旺甚验。部位若此,似不可易。合而观之,则左寸心脏之火,通于右尺小肠命门之火,自右尺火土相生而上右寸;右寸肺脏之金,通于左尺大肠之金,自左尺金水相生而上左寸。左右上下,终始无端,正合十二经流注循环之妙,而诊候庶无差也。故内经脉要精微论曰∶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味此经文,则左右上下之序,自不可紊,无待于辩;惟是六腑之候,虽无明训,而但以上下阴阳之义测之,则已暗藏之矣。习医立训者,不本内经之意,吾知其皆杜撰凿空耳,观者其详辨焉。

同类推荐
  • 书谱

    书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本草害利

    本草害利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孝感天

    孝感天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佛说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

    佛说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中朝故事

    中朝故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赔伴

    赔伴

    “怎么在这哭?”简宁听到一个充满磁性的声音从头顶传来,抬起头看到一张精致的脸。简宁用有点沙哑的声音说道:“我需要20万。”唐复走到车子拿出笔写了几下,然后将一张30万支票递给简宁。简宁盯着支票看了一会,然后抬起头看着唐复,说道:“那你的条件是什么?”唐复拿出一张纸巾擦干简宁的眼泪说道:“我的条件是不要再哭了,女孩子不该哭的。”简宁不解的看着他。多年以后,唐复来讨债。“简宁,你欠我三十万,你要怎么还?”卖身还是以身相许,你自己选一个吧.简宁想这人真流氓,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嘛。不过看在他难得这么傲娇的份上就哄哄他吧。简宁在他耳边轻轻说道:“我不是早把自己赔给你了吗?'
  • 尘封印的青春册

    尘封印的青春册

    也许花一开就谢,雨一碰就碎。爱…总都让他们受了伤,是谁说年轻都是好的呢?那种撕心裂肺的成长谁又懂呢??晨曦从不说话,她总是静静的,静静的看着天空,静静的看着树叶。她从不爱笑,笑对她来说笑似乎多余了…?洛海总是一昂头就能看见天台的她,风吹动她的细碎头发。她似乎存在过,但又好像没有存在过,她总是矛盾的,当很多年前想起的时候,他多么的希望,自己就从来没有爱上过她…江枫从立志当医生的一刻起,他就发奋努力,从来没有失败过,他拥有着冰山校草的称呼,一直以冷漠示人,但某时…心,有一角被打碎了…?漫天的飞雪在飞舞,卷起残叶飞向天空,啊…我们的青春啊…
  • 修真野书

    修真野书

    这是一个讲述修仙飞升的故事。神仙鬼怪之说,从古至今,从未消失,信者,自诩善男信女,烧香拜佛以求佛祖保佑心想事成,无灾无病。不信者,则视其为迷信歪风,不足道尔。到底是否有神仙鬼怪?有樵夫说在某处深山见过一位老神仙,白发飘飘,仙气缭绕,站在山头腾云驾雾而去。有书生说在破庙避雨,突然天空雷声大作,仰头望去,一条花斑大蛇在雷电中上下飞腾。传说太多。有人信,也有人不信,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但不管真假,我们的故事还是要继续的。
  • 无论你多胖,我都会爱你

    无论你多胖,我都会爱你

    不喜爱读书的他,无论父母怎么打骂,初中没读完就不读了,在家学了三年技术工,来到深圳四年,认识了刚大学毕业的她,性格开朗活泼的她,喜欢上了才二十一岁就成熟稳重的他,决定一定要追上他………
  • 鬼王仙妃:鬼夫太傲娇

    鬼王仙妃:鬼夫太傲娇

    她是天界的三公主,自小不讨天帝喜欢,好不容易长到成年便被许给别人做小妾。他是冥界的二皇子,因是次子,不是命定的冥王。他却不信命,奋力与天一搏。他们相遇在冥界的‘火照之路’,他用长剑挡住她的去路,说洛彦不要妾,请她回去当自己的公主。她亦不愿为妾,夺过他手中长剑直刺向他的心脏,看着他的鲜血与血色之花连成一片。“殿下,今日若不出点乱子,婚事怕是毁不成!”传言三公主痴傻蠢笨,于他看来根本是个疯子。人犯我一尺,我必还一丈。他亲手将胸口的剑拔出来还她一剑。冷笑与她对视,他,也是疯子。那日大礼未成,新郎新娘双双堕入轮回,是为当时的一段传奇故事。
  • 中野独人:电车男
  • 末世刀狂

    末世刀狂

    这是玄幻的末世。江湖豪气英雄剑,不值红薯五百斤。亲友邻居,如玉美人,武林大豪,当世强者,诸天仙佛,九霄圣皇,居然全都成了……那种可怕的东西!邪恶本源之力扩散,如恒河沙数的强大丧尸横扫诸天;黑暗即将吞噬一切。这个绝望的年代,出现了一个人,一柄刀。“不在此间,不在彼间,不在中流。”我要在最深沉的黑暗之中,斩出希望的璀璨刀光!【简单版介绍】这就是一个武道高手吊打各种华丽丧尸的故事。铁掌丧尸、螳螂丧尸、醉拳丧尸、金钟丧尸、少林高僧丧尸、武当道长丧尸、邻家小妹丧尸、美人公主丧尸、邪派妖女丧尸、武林盟主丧尸、破碎虚空丧尸、剑仙丧尸、狐狸精丧尸、仙女姐姐丧尸、菩萨丧尸、佛陀丧尸……邪恶丧尸来袭,一刀斩之!
  • 涅槃长生

    涅槃长生

    长生不死谓之仙,万物皆有轮转,为仙不灭,不老,不死。上干天和,下乱四时,乃因受遁天之刑。然天尊传法度化世人,三千道法逐传人间。仙凡有别,穷一生未得者甚。但修炼强者能御天之气象,夺地之变化,延命长寿,逍遥世间,也乃众人所追求。而这个故事就是从北派清微门讲起
  • 穿越凰女之绝色风华

    穿越凰女之绝色风华

    从妖到仙,再从仙到尊,本是荣宠至极的一世,到头来发现不过是一场梦……爱,既然不能给我,我又何须强求?三百年前,我对自己说“我只为自己而活,我要一辈子无忧无虑”,现在依旧如昔。所以,我很自私,我选择穿越,到一个没有他们记忆的时代重新开始生活!穿越,只是一个我选择幸福的方法,一个可以无所顾忌的生活方式。权臣霸主又何妨?
  • Hello,慕先生!

    Hello,慕先生!

    【1v1爽文,双处无误会。】慕冷寒,亚洲首屈一指的禁欲男神,整个京城的女人都对他默默倾慕。看似冰冷的他,却有一个心尖上的人儿。幼时,他遇上了一场绑架案,是她救了他。长大后第一次见面,身体起了反应。第二次见面,她被下药,他充当了她的解药。第三次见面,他直接把她拐回家当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