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3000000001

第1章

天台云。此经理致深远言旨渊玄。若但依文帖释。恐指事数而已。一教宗极终自难量。犹须略忖幽微显不思议旨趣。今辄于文前撰五重玄义。第一释名。第二出体。第三明宗。第四辩力用。第五判教相

此名不思议人法是名。不思议真性解脱为体。不思议佛国因果为宗。不思议权实折伏为力用。不思议带偏显圆为教相。故今明此经。始从如是我闻终乎欢喜奉行。皆明不思议也。所以五义次第尔者。虽理绝名言。非言无以设教。故于无名之道假名相说而名以召法法以应名。是以经之指归蕴在名内。故先标名。夫寻名得理。理即真性解脱。真性解脱即经之体也。故次出经体。体不孤致。求之有方涉行修因然后致果。故用因果为入理纲宗。行因得果。即能巧用权实。析伏摄受利益众生。故次明力用。圣人设教随逗根缘。根缘不一。是以教有同异。故次明教相也

第一释名门中复有三意。初辩教起所由。次明翻译帝代。后正释经题。初教起所由有通有别。通明诸经者有三意。一为满本愿故一切诸佛行菩萨道。皆发四弘誓愿。今为答初众生无边誓愿度故说教也。故肇师云。结僧那于始心终大悲以赴难。如下文云。菩萨取于净国者皆为饶益诸众生故。又法华经云。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二为酬请主故。如法华经明。如来成道经三七日。梵王帝释及四天王请佛转法轮。问。梵王等请佛三转十二行法轮。岂请转大乘耶。答。大论明说般若。由是酬王请。故知亦请大也。又下经中天帝四王皆发誓弘经。岂非庆佛酬请故也。三为赴根缘故。但佛大慈悲根熟即化。何必要须请也。故文云众人不请友而安之。菩萨尚尔。况如来耶。问。根缘多种。如何称会。答。如来以四悉檀赴诸根缘故能会不失机。然大经明。生生等不可说。以因缘故亦可得说。因缘者即悉檀方便也。是生众教之缘。是起众行之因。将明此义三门分别。第一翻名解释。第二辩其体相。第三明发起教行。初翻释者。悉檀者。或云有翻。或云无翻。其意如释经字中明。言有翻者。或云宗成。或云墨。或云印。或云实。或云成就究竟等。如是对翻非一。难可定存。此随根说法离文字之宗印等也。南岳师云。此例如大涅槃经梵汉称也。悉是随音。檀是梵语。悉之言遍。檀翻为施。佛以此法遍施众生故云也。第二辩相者。一世界。二各各为人。三对治。四第一义。大圣为破外道邪四悉檀故。说此正四悉檀。起一切大小乘教也。第一世界悉檀者。即是众生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一切诸法名相隔别不同故名世界。外人迷此世界。或计无因缘有世界。或计邪因缘有世界。大圣随众生所欲乐闻为说正因缘世界之法令众生得世间正见。即是世间法施。二各各为人悉檀者。大圣观人心而为说法。人心各各不同故于一事或听不听。如经所说。杂执业故杂生世间杂触杂受。更有破群邪经说无人得触无人得受。此意正为破执生信增长善根施诸善法。故名各各为人悉檀。三对治悉檀者。大智度论云。有法对治则有宝性故无有者。即是贪欲多者教修不净观。嗔恚多者教修慈心观。愚痴多者教观因缘观也。佛说对治之法药遍施众生为断其恶。故名对治悉檀也。第四第一义悉檀者。大智论云。明第一义有二种。一约不可说。二约可说。初不可说即是诸佛辟支佛阿罗汉真实法。故大论云。言论尽竟心行亦讫。又如大经说。诸行处名世界。说不行处名第一义。约可说者。如大论云。一切法实。一切不实。一切亦实。一切非实非不实。皆名诸法之实相。佛于如是等处处诸经说第一义悉檀相。此即是一家所明。四门入第一义竟。中论云。若为向道之人闻说四句即能悟入即是诸法实相。若人闻说四句心生取着皆是戏论。此即初随乐欲。二随便宜。三随对治。四第一义故。宝积叹佛乐说辩云。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恐畏者。世界悉檀为说三界火宅故恐怖。欢喜者。为人悉檀发本善根得法喜也。或生厌离者。即是厌患烦恼兴对治也。断疑即第一义悉檀。初入见道见谛理分明故断疑也。第三明起一切教行者。大论明四悉檀起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即是世界悉檀。起八万四千诸尘劳门。各各为人悉檀。起八万四千三昧门诸陀罗尼门。对治悉檀。起八万四千诸对治门对治八万四千诸烦恼也。第一义悉檀起八万四千诸法门。亦名八万四千诸波罗蜜门。乃至大小乘经渐顿诸教通别二论圣说圣默皆因悉檀方便而建立

第二别明此经起缘。其意多途。略述四种明其大意。余所委细随品分别。一为明二解脱不同。二为开净土之宗。三为显净名胜德。四为成胜供养。初为显可思议不可思议二种解脱有异者。诸声闻等禀昔权说之教。自谓与佛同坐解脱床。无心趣大。故今经简之令知有异厌小求大成生苏弄胤。文有多意。略举三种。一约真性解脱简。如身子云。此座高广吾不能升。表不思议解脱理深大故非小乘所入。又云。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若无增上慢者淫怒痴性即是解脱。是即思议离不离别二约实惠简者。文云不灭痴爱起于明脱此异。二乘灭惑取证。又云。无得无证故辩如是尘劳之畴为如来种等是也。三约方便解脱简者。经云。结习未尽。花着身耳。结习尽者花不着也。二乘虽得解脱未尽惑原。又以小室能藏大座须弥纳芥子中。本相如故。乃至现作魔王掌擎大众等。皆是菩萨方便示现利物故也。二为开净土之宗者。大圣前于普集等经广说法身正报。未明净土依报故。于此中合盖现土宝积发问。如来酬答。乃至指案现净。空室侍问。众香之界远现上方。妙喜之国来游斯土。此等种种因缘使诸菩萨上知诸佛功德平等为众生故现佛土不同。下能成就众生同诸如来净佛国土。广如下文。不可悬述。三为显净名胜德。胜德既彰。则前来宣化咸可宗。承物情信伏。故下文云。汝等舍置菩萨所行。是维摩诘所现神力。汝等声闻百千亿劫尽力变化所不能作也。又什法师云。维摩诘秦言净名。即五百童子一人也。从妙乐国来游此土。所应既周。将还本土欲显其淳德以泽群生。显迹悟时要必有由。故令同志诣佛而独不行。明其有疾。有疾故有问疾之会。有问疾之会由净国之集。净国之集由净名方便。然则此经始终良有在也。又肇师亦云。教缘既毕将返妙喜故欲显其神德以弘如来不思议之道。四为成就最胜供养故说此经。故下文云。若有读诵解说其义如说修行。则为诸佛之所护念。其有供养如是人者。当知则为供养于佛。又云。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则为供养去来今佛。况梵天之塔福未足多。五劫施安供养非胜。得柔顺忍获陀罗尼。护法济人其唯法供养

第二翻译帝代者。大唐内典录云。教流原起寔本姖周秦正弥之遗踪。间出刘向校书天阁往往见有佛经。依此校量不止汉明之代。今叙中兴之始起于后汉。孝明帝。永平七年夜梦金人。殿庭集议傅毅奉对。臣闻昔西方有神其名为佛。陛下所见将必是乎。帝乃遣使中郎秦景博士王遵等一十七人往适天竺。于月支国请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写得经像载以白马。至永平十年还达雒阳。立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此即汉地经之祖也。自示释教相继云兴。沙门信士接踵传译。爰至皇朝时移九代。此经翻传总有六译。第一后汉刘氏灵帝代临淮清信士严佛调于离阳白马寺译二卷。名古维摩诘经。第二吴朝孙氏太皇帝月支国优婆塞支谦于武康译三卷。名维摩诘所说不思法门经。第三西晋司马氏武帝沙门竺法护西域人解三十六国语于雒阳译一卷。名维摩诘所说法门经。第四东晋惠帝西域沙门竺寂兰元康六年于雒阳译三卷。名毗摩罗诘经。第五后秦姚兴弘始八年三藏沙门鸠摩罗什于常安大寺译三卷。名维摩诘所说经。即今所释之本是也。第六唐三藏沙门玄奘贞观二十一年于长安大慈恩寺译六卷。名无垢称经

第三正释经题。略分为二。一别。二通。别即维摩法华。通即经之一字。所以名有通别者。略为三义。一约教。如华严大品等教异故立名异是为别也。皆是佛说同名为经故为通也。二约行者。如泥洹真法宝众生种种门入入门异为行别故须别名。同趣涅槃即一理故名通也。三约理者。理是一法名义即多。故云。如天帝释有种种名。解脱亦尔。多诸名字。名字异故名为别。同是一理故名通也从教起行。从行入理。俱有通别。先明别名。后分人法。所以双标者。非人无以弘法。非法无以显人。是即尊其人重其法也

初辩人名即为二别。初翻名解释。后明本迹高下。初翻译者。或云毗摩罗结帝。此翻净名无垢称。或云毗摩罗诘。此翻为净名。或云毗摩罗诘栗致。此翻为净无垢称。此梵语轻重不同。故义亦广略随别。次解释者。初翻似觉为繁。难为申释。次净名者似对真应二身。净即真身。真智无惑故云为净。名者即应身。垂形济物名称普闻也。什云。五百童子之一人也。次翻净无垢称者。似对三身。净即法身。自性清净皎然无点。即是性净法身也。无垢即报身。报智圆明无有垢染。即是圆净报身也。称者即是应身。大慈化世名称普洽。即是应身也。故智度论云。水银和真金。能度诸色像。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往。余义释法名中广辩。二明本迹高下者。净名大士补处菩萨。若阿毗昙。即以生兜率为补处。若大品共行十地。即九地菩萨地为补处。若五十二位。即以等觉为补处。若寂灭真如。有何次即初心即补处。此既众教异明。故须辩其本迹。今明此义略分二意。初正通明本迹。后别明名净名本迹。初正明者。本即所依之理。迹者是能依之事。事理合明故称本迹也。譬如人依住处则有行往之踪迹也。将明此义略为五意。一约事理。二约理教。三约理行。四约体用。五约权实。初约事理者。理即不可思议真谛之理本。事即不思议俗谛之事迹。由真谛不思议之理本故有不思议俗谛之事迹。寻俗谛之事迹得真谛之理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二约理教者。此经云。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此即以前不思议二谛为理本。能诠二谛为教迹。由理垂教。寻教得理。余如前。三约理行者。法华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此经云。无离文字说解脱相。即前理教并以为本。不思议观行为事迹。余类前明。四约体用者。即以法身体为本。应身用为迹。故金光明经云。佛真法身由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余亦如前。五约权实者。实即齐位证得真应二身为实本。权化方便现真应二身或高或下随逐物情为事迹。故经云。虽复成道转于法轮。而不舍于菩萨之道也。余亦如前。是即理事明本迹即是理。即理教明即名字。即理行明即观行。即体用明即真应。即权实明即究竟。即诸菩萨等。或本高迹下。或本下迹高。或俱高俱下。难可格量。第二别明净名本迹者。旧云。本是金粟如来。迹居妙喜为无动补处。或云。本是八地。迹现毗耶位居长者。若执意定判本迹者。为是何位金粟何位补处。若妙觉之金粟为妙喜之补处。此即本高迹下。若初住之金粟现十地之补处。即本下迹高。妙觉现妙觉。则本迹俱高。若初住现小乘补处。本迹俱下。岂别定判其优劣高下之位也

所说经者。此第二释通名。先总辩所说。后释经字。初所说者。肇曰。维摩诘秦言净名。法身大士也。其权道无方隐显殊迹。释彼妙喜现此忍土。所以和光尘俗因通道教。常与宝积俱游为法城之侣。其教缘既毕 将返妙喜。故欲显其神德以弘如来不思议解脱之道。至令宝积独诣释迦因留现疾以生问疾之端建微言之始。妙唱自彼故称其说。生曰。维摩诘梵音无垢称也。其人晦迹五欲。超然无染。清名遐布。故致名斯号。贵名求实者必重其说。说本表实。重之则终得所求。因斯近接有过圣言矣。有说净名。说于佛法不说自法。说自法即与佛抗行。今解。净名自证之法即是一切佛法。故下文云。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问。净名菩萨所说何得称经。答。大论明佛弟子化人诸天仙人所说为佛所印皆称经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校草你很好啊!

    校草你很好啊!

    “我们分手吧?”高以晨“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在一起”张恬雪
  • 龙朔小当家

    龙朔小当家

    他,是一代小当家;他,通晓八大菜系各国菜谱;他,带你轻松领略各色美食……
  • 酷少独宠乖乖女

    酷少独宠乖乖女

    她,林若雅。S大学学生,一生平淡普通,父亲是S大的教授。母亲是一小学老师。出自书香世家的她成绩更是好的不得了,是人们口中的乖乖女。可她却遇到了他......他,陆靳宸。C市的传奇人物,某公司的CEO。是多少女孩崇拜的对象,也是C市最年轻的总裁。他父亲是C市市长,但他凭借自己才25岁就坐到别人奋斗几十年都无法坐到的位子上,简直可以用天才来形容他。可他独独大了她两届。他们之间便展开了一段传奇之恋......
  • 灵魂共振

    灵魂共振

    熟睡的不是公主,亲吻的也不是王子……一场车祸……一个跨时空的吻……一场离奇的灵魂共振……呆萌的少年从此有了一个特殊的‘女朋友’,她是鬼,但美得惊心动魄,就算知道人鬼殊途,他也不愿放弃……灵魂共振,不一样的见鬼方式,不一样的惊悚,不一样的热血,不一样的……人鬼恋情!
  • 吃货萌妃:太子殿下我还要

    吃货萌妃:太子殿下我还要

    新婚之夜,太子妃一拳将他打晕,醒来之后遇见吃货萌妃?“太子殿下我还要……”“不行了,我没力气了……”“不行!没力气还得给我继续做!”“我可以休了你吗?”“可以啊,那你在给我最后一顿?”某鱼受不了了,吃货萌妃说:“殿下,听说过鱼儿离不开水吗?你就是那鱼,我就是那水,你永远也别想离开我。”
  • 宠婚成瘾:影帝追妻99式

    宠婚成瘾:影帝追妻99式

    他是炙手可热的国民偶像!她是胆小善良的白衣天使!高高在上的他怎么可能会爱上渺小普通的她?一次意外搭救,居然让他们两个人之间悄悄搭上了一根红线。当国民偶像一夜之间变身为霸道总裁,她又该何去何从?是遵从命运的安排?还是敏感自卑的躲开?安亚伦:“胆小鬼,你还想往哪里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恐源

    恐源

    当天上出现黑色太阳时,阴阳就会失去平衡。应运而生的佛家伏魔弟子那修下山开了一家诊所,每夜十点就会营业,病号不是身体生病的人,而是心里生病的人。诡异视频,恐怖纸人,微信灵异事件……一件件匪夷所思的怪事背后又有什么惊天的阴谋?抽丝剥茧,看痞子男和八卦妹这对不完美组合如何捉鬼。
  • 蔷薇彼岸月光白

    蔷薇彼岸月光白

    皓月,嗜杀的本性、妨主的恶魔,江湖第一邪派高手的袖剑,因为它杀人的时候,会有一道清冷绝壁的冷芒,所以称之为‘皓月’。彼岸阁中望彼岸,落花楼前拾落花——一个如蔷薇般美丽的女子,一个如皓月样清冷的主上,一对绝代天骄演绎的伤情苦恋。
  • 神级处理器

    神级处理器

    一个成绩超烂,人缘超不好的屌丝青年,偶然间得到一个来自未来的处理器实验品,从此纵横全球,,我本无意与世为敌,但世界却与我为敌,既然如此,那我就逆天而行吧!(PS:本书第一章重发过,在十八章后面)
  • 铁血大后方

    铁血大后方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棉业处主任关锦璘被任命为前线伤兵转运专员;在临时后方宝鼎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杀;随着战争的深入,天宝市成了远离前线的大后方;关锦璘升任为大后方中将总都督,为了能让上海、南京、武汉的民族企业安全转移到大后方,关锦璘和他的战友呕心沥血,谱写了一曲民族正义的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