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05500000009

第9章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夫(呕吐。或谷或水或痰涎或冷沫。各不相同。今)呕家(因内)有痈脓。(与诸呕自当另看。切)不可治呕。(俟其痈已)脓尽(则呕)自愈。

此以痈脓之呕撒开。以起下文诸呕也。

(呕家必有停痰宿水。若)先呕却渴者。(痰水已去。而胃阳将复。)此为欲解。

先渴却呕者。(因热而饮水过多。热虽去而饮仍留。此)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新水之致呕者其一。又)呕家(水从呕去。)本(当作)渴。今(反)不渴者。心下(着)有支饮(愈动而愈出)故也。此属支饮。(宿水之致呕者又其一。)此以呕后作渴为欲解。先渴后呕为停饮。呕而不渴为支饮也。

问曰。病患脉数。数为热。(热则)当消谷引饮。而反吐者。何也。师曰。(数不尽为热也。而虚者亦见数脉。)以(过)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其)脉乃数。(此)数(不为胃热。而)为客热。(揆其所以)不能消谷。(皆)胃中虚冷故也。(又)脉弦者。(肝邪之象也。土虚而木乘之。)虚(则受克)也。(今)胃气(匮乏)无余。

朝食暮吐。变为胃反。(推其致病之由。)寒(本)在于上。(而)医反下之。(土气大伤。)令脉反弦。故名曰虚。

此言误汗而脉数。误下而脉弦。当于二脉中认出虚寒为胃反之本也。

(上言数为客热。今则推言及脉微而数乎。盖)寸口脉微而数。微则(卫虚而)无气。无气则荣(气随卫气而俱)虚荣。(气随之)虚则血(日见)不足。血不足(虽见阴火之数脉。而上焦之宗气大虚。)则胸中(必)冷。

此承上节数为客热。而推言脉微而数者为无气。而非有热也。

尤在泾云、合上二条言之。客热固非真热。不可以寒治之。胸中冷亦非真冷。不可以热治之。是皆当以温养真气为主。真气。冲和纯粹之气。此气浮则生热。沉则生冷。

温之则浮热自收。养之则虚冷自化。若热以寒治。寒以热治。则真气愈虚。寒热内贼。

而其病愈甚矣。

(上言胃气无余。变为胃反。今且由胃而推言及脾乎。盖胃者阳也。脾者阴也。)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胃之阳)虚。涩则(为阴虚而)伤(在)脾。脾伤则(胃中所纳之谷。而)不(能消)磨。(化为糟粕而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不下行而上出。)名曰胃反。(若)脉和缓。其土气尚未败也。倘若邪甚而紧(液竭)而涩。其病难治。

此承上节胃气无余。变为胃反。而推言其病之并在于脾也。

病患欲吐者。(病势在上。)不可(强)下之。

哕(虽在上。)而腹满。(却不在上。是病在下而气溢于上也。当)视其(二阴之在)前(在)后。知何部不利。(以药)利之(而)愈。

此二节。言病势之欲上欲下。宜顺其势而利导之也。哕病应归橘皮竹茹汤节中。此特举之。与上节为一上一下之对子。非错简也。

(胸为阳位。呕为阴邪。使胸中阳气足以御邪。则不呕。即呕而胸亦不满。若)呕而胸满者。(是阳不治。而阴乘之也。以)吴茱萸汤主之。

此言浊阴居阳位。呕而胸满也。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有声无物。谓之)干呕(无物则所)吐(者尽是)涎沫。(更兼)头痛者。(是寒气从经上攻于头也。以)吴茱萸汤主之。(温补以驱浊阴。又以折逆冲之势也。)此承上节而补出吐涎沫头痛。以明此证用此汤之的对也。

李氏云、太阴少阴从足至胸。俱不上头。二经并无头痛证。厥阴经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故呕吐涎沫者。里寒也。头痛。寒气从经脉上攻也。不用桂附用吴茱萸者。以其入厥阴经故耳。余皆温补散寒之药。(阳不下交而上逆。则)呕(阴不上交)而(独走。则)肠鸣。(其升降失常。无非由于)心下痞(所致)者。(以)半夏泻心汤主之。

此为呕证中有痞而肠鸣者。出其方也。此虽三焦俱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但治其中。而上呕下鸣之证俱愈也。

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各三两炙)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干呕。胃气逆也。若下利清谷。乃肠中寒也。今)干呕而(下)利(浊粘)者。

(是肠中热也。可知呕为热逆之呕。利为挟热之利。以)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此言热邪入里作利。而复上行而为呕也。与伤寒论大同小异。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黄芩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芍药(一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有声有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诸呕吐(有寒有热。食入即吐。热也。朝食暮吐。

寒也。而此则非寒非热。但觉痰凝于中。食)谷不得下(咽)者。(以)小半夏汤主之。(祛停饮。散气结。降逆安胃。自效。)此为呕吐而谷不得下者。而出其总治之方也。

小半夏汤方(见痰饮)呕吐。而(饮)病在(于)膈上。(饮亦随呕吐而去。故呕吐之)后思水者(知其病已)解。急(以水少少)与之。(以滋其燥。若未曾呕吐。而先)思水者。(为宿有支饮。

阻其正津而作渴。渴而多饮。则旧饮未去。新饮复生。法宜崇土以逐水。以)猪苓散主之。

此遥承第二节之意而重申之。并出其方治也。

猪苓散方猪苓 茯苓 白术(各等分)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呕而心烦心中懊 。内热之呕也。今)呕而脉弱。(正气虚也。)小便复利。(中寒盛也。)身有微热。见厥者。(正虚邪盛。而阻格其升降之机也。此为表里阴阳之气。

不相顺接。故为)难治。(以)四逆汤主之。

此为虚寒而呕者。出其方治也。阴邪逆则为呕。阳虚而不能摄阴。则小便利。真阴伤而真阳越。则身有微热。虚阳又不能布护周身。而见厥脉弱者。此表里阴阳气血俱虚之危候也。此症虚实并见。治之当求其本矣。

四逆汤方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四逆汤。为少阴之专剂。所以救阴枢之折也。然少阴为阴枢。少阳为阳枢。病主呕。今)呕而(不厥。)发热(不微)者。(是少阳相火之病也。以)小柴胡汤主之。

此与上节。为一阴一阳之对子。少阴厥而热微。宜回其始绝之阳。少阳不厥而发热。

宜清其游行之火。

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 半夏(半升) 黄芩 人参 甘草 生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胃主纳谷。其脉本下行。今反挟冲脉之气而上逆。名曰胃反。)胃反呕吐者。(以)大半夏汤主之。

此为胃反证出其正方也。千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而吐。外台治呕。心下痞硬者。

可知此方泛应曲当之妙也。俗医但言半夏治痰。则失之远矣。

大半夏汤方半夏(二升)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又有阳明有热。大便不通。得食则两热相冲。)食已即吐者。(以)大黄甘草汤主之。

此为食入即吐者出其方治也。东垣谓幽门不通。上冲吸门者。本诸此也。外台治吐水。可知大黄亦能开脾气之闭。而使散精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矣。

大黄甘草汤方大黄(二两) 甘草(一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胃反病为胃虚挟冲脉而上逆者。取大半夏汤之降逆。更取其柔和以养胃也。今有挟水饮而病)胃反。(若吐已而渴。则水饮从吐而俱出矣。若)吐(未已)而渴。欲饮水者。(是旧水不因其得吐而尽。而新水反因其渴饮而增。愈吐愈渴。愈饮愈吐。非从脾而求输转之法。其吐与渴。将何以宁。以)茯苓泽泻汤主之。

此为胃反之因于水饮者而出其方治也。此方治水饮。人尽知之。而治胃反。则人未必知也。治渴。更未必知也。然参之本论猪苓散。伤寒论五苓散猪苓汤。可以恍然悟矣。

且外台用此汤治消渴脉绝胃反者。有小麦一升。更得其秘。

李氏云、五苓散治外有微热。故用桂枝。此证无表热。而亦用之者。以桂枝非一于攻表之药也。乃彻上彻下。可外可内。为通行津液。和阳治水之剂也。

茯苓泽泻汤方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 桂枝(各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前言先吐却渴为欲解者。以其水与热随吐而俱去。今)吐后渴欲得水。(且以水不足以止其燥。)而贪饮(不休)者。(是水去而热存也。以)文蛤汤主之。(方中有麻杏生姜等。除热导水外。)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此为吐后热渴而出其方治也。

文蛤汤方麻黄(三两) 杏仁(五十枚) 大枣(十二枚) 甘草 石膏 文蛤(各五两)生姜(三两)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干呕吐逆。(胃中气逆也。)吐涎沫。(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也。以)半夏干姜散主之。

此为胃寒干呕者而出其方也。

徐忠可云、此比前干呕吐涎沫头痛条。但少头痛。而增吐逆二字。彼用茱萸汤。此用半夏干姜散。何也。盖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一也。然前有头痛。是浊阴上逆。格邪在头为疼。与浊阴上逆。格邪在胸而满相同。故俱用人参姜枣助阳。而以茱萸之苦温。

下其浊阴。此则吐逆。明是胃家寒重。以致吐逆不已。故不用参。专以干姜理中。半夏降逆。谓与前浊阴上逆者。寒邪虽同。有高下之别。特未至格邪在头在胸。则虚亦未甚也。

半夏干姜散方半夏 干姜(各等分)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

病患(寒邪抟饮。结于)胸中(阻其呼吸往来出入升降之机。其证)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寒饮与气。相抟互击。逼处心脏。欲却不能。欲受不可。以致)彻心中愦愦无(可)奈(何之状。而不能明言)者。(以)生姜半夏汤主之。

此为寒邪抟饮。似喘似呕似哕而实非者。出其方治也。

徐忠可云、喘呕哕。俱上出之象。今有其象。而非其实。是膈上受邪。未攻肺。亦不由胃。故曰胸中。又曰、彻心中愦愦无奈。彻者。通也。谓胸中之邪既重。因而下及于心。使其不安。其愦愦无可奈何也。生姜宣散之力。入口即行。故其治最高。而能清膈上之邪。合半夏并能降其浊涎。故主之。与茱萸之降浊阴。干姜之理中寒不同。盖彼乃虚寒上逆。此惟客邪抟饮于至高之分耳。然此即小半夏汤。彼加生姜煎。此用汁而多。

药性生用则上行。惟其邪高。故用汁而略煎。因即变其汤名。示以生姜为君也。

生姜半夏汤方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呕止停后服。

(彼夫初病。形气俱实。气逆胸膈间。以致)干呕(与)哕。若手足厥者。(气逆胸膈。不复行于四肢也。以)橘皮汤主之。

此为哕之不虚者而出其方治也。古哕证即今之所谓呃也。要知此证之厥。非无阳。

以胃不和。而气不至于四肢也。

橘皮汤方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更有胃虚而热乘之。而作)哕逆者。(以)橘皮竹茹汤主之。

此为哕逆之挟虚者。出其方治也。

徐忠可云、此不兼呕言。是专胃虚而冲逆为哕矣。然非真元衰败之比。故以参甘培胃中元气。而以橘皮竹茹。一寒一温。下其上逆之气。亦由上焦阳气不足以御之。乃呃逆不止。故以姜枣宣其上焦。使胸中之阳。渐畅而下达。谓上焦固受气于中焦。而中焦亦禀受于上焦。上焦既宣。则中气自调也。

橘皮竹茹汤方橘皮(二斤) 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人参(三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总而言之。病证不同。而挈要之道。在气则曰阴阳。在身则曰脏腑。)夫六腑(之)气(阳也。阳气虚)绝(不温)于外者。手足(无阳以运之。则时觉畏)寒。(胸中无阳以御下焦之阴。则呕吐哕之类。皆为阴逆)上气。(且)脚(下无阳气之运而生寒。

寒主收引而为)缩。五脏(之)气(阴也。阴气虚)绝(不守)于内者。(则下)利不禁。下(利之)甚者。(阴脱不随阳气以营运。则)手足不仁。

此提出脏腑以阳绝阴绝。为危笃证指出两大生路。总结上文呕吐哕等证。并起下文利证。此于上下交界处着神。

沈自南云、六腑为阳。气行于外。盖胃为众腑之原。而原气衰。阳不充于四肢。则众腑之阳亦弱。故手足寒。上气脚缩。即阳虚而现诸寒收引之象也。诸脏属阴。藏而不泻。然五脏之中。肾为众阴之主。真阳所寄之地。但真阳衰微。则五脏气皆不足。胃关不阖。泻而不藏。则利不禁。而下甚。甚者。阳气脱。而阴血痹着不行。故手足不仁。

此仲景本意。欲人治病以胃肾为要也。

(下利证有重轻。当以脉别之。假如)下利脉沉(者主里。)弦者。(主急。见是脉者。则知其里急)下重。脉大者。(为邪盛。又为病进。见是脉者。)为未止。(微弱者。正衰而邪亦衰也。数者。阳之象也。)脉微弱(中而见)数者。(则)为(阳气将复。故知其利)欲自止。虽(下利以发热为逆证。而既得微弱中见数之脉。邪去正复。

)发热(必自已而)不死。

此以脉而别下利之轻重也。内经以肠 身热则死。寒则生。此言虽发热不死者。以微弱数之脉。知其邪去而正将自复。热必不久而自退。正与内经之说相表里也。

下利手足厥冷(阳陷下。不能行于手足也。)无脉者。(阳陷下。不能充于经脉也。

)灸之。(起陷下之阳。手足应温。而竟)不温。(然手足虽不温。而犹望其脉还为吉兆。)若脉(亦)不还。反(加)微喘者。(是下焦之生气。不能归元。而反上脱也。

必)死。(所以然者。脉之元始于少阴。生于趺阳。少阴趺阳。为脉生始之根。少阴脉不至。则趺阳脉不出。故少阴在下。趺阳在上。故必)少阴(上合而)负(于)趺阳者。(戊癸相合。脉气有根。其证)为顺也。(其名负。奈何。如负戴之负也。)此言下利阳陷之死证。而并及于脉之本原也。

下利(大热而渴。则偏于阳。无热不渴。则偏于阴。皆未能即愈。若)有微热而渴。

(则知其阴阳和也。)脉弱者。(则知其邪气去也。见此脉证。)今自愈。

下利脉数。(为热利也。若身无大热。止)有微热汗出。(其热亦随汗而衰矣。)今自愈。设脉紧(者。为表邪未衰。故)为未解。

下利(以见阳为吉。若)脉数而渴者。(是阳能胜阴。)今自愈。(表和热退。

而脉数与渴。)设不瘥。必圊脓血。以(里)有热(反动其血)故也。(下利。脾病也。

弦。肝脉。脾病忌见肝脉。若)下利脉反弦。(似非美证。但弦中浮而不沉。兼见外证)发热身汗者(其弦不作阴脉看。与脉数有微热汗出一例。当自)愈。

下利(而失)气(不已)者。(是气滞而乱。又在寒热之外。但)当利其小便。(小便利。则气化而不乱矣。)下利(属寒者。脉应沉迟。今)寸脉反浮数。(其阳强可知)尺中自涩者。(其阴弱可知。以强阳而加弱阴。)必圊脓血。

前章既言下利脉微弱数。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此六节即承前意而言脉证或有参差。其内邪喜于外出。则一理也。但变热者。必见血耳。

下利清谷。(为里虚气寒也。宜温其中。)不可攻其表。(若服表药。令其)汗出(则阳虚者气不化。)必胀满。

此言里气虚寒。不可误汗以变胀也。

下利脉沉而迟。(其为阴盛阳虚无疑矣。阳虚则气浮于上。故)其人面少赤。(虽)身有微热。(尚见阳气有根。其奈阳不敌阴。为)下利清谷(而不能遽止。)者。(是阳热在上。阴寒在下。两不相接。惟以大药救之。令阴阳和。上下通。)必郁冒汗出而解。(然虽解而)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阳在上而不行于下。)下(焦阳)虚故也。

此言三阳之阳热在上。而在下阴寒之利。可以冀其得解。师于最危急之证。审其一线可回者。亦不以不治而弃之。其济人无已之心。可谓至矣。

下利后。(中土虚也。中土虚。则不能从中焦而注于手太阴。故)脉绝。(土贯四旁。而主四肢。土虚则)手足厥冷。(脉以平旦为纪。一日一夜。终而复始。共五十度而大周于身。) 时(为循环一周。而)脉(得)还手足温者。(中土之气将复。复能从中焦而注于太阴。故)生。脉不还者。(中土已败。生气已绝。故)死。

此言生死之机。全凭于脉。而脉之根。又藉于中土也。其脉生于中焦。从中焦而注于手太阴。终于足厥阴。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二十五度。水下百刻一周。循环至五十度。

而复会于手太阴。故还与不还。必视乎 时也。

通脉四逆汤。白通汤。或加胆尿。皆神剂也。

前皆言下利。此复言利后。须当分别。

下利后。腹胀满。(里有寒也。)身体疼痛者。(表有寒也。一时并发。当以里为急。)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所以然者。恐里气不充。则外攻无力。阳气外泄。则里寒转增也。)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此为寒而下利。表里兼病之治法也。

四逆汤方 (见上)桂枝汤方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

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

(然亦有实邪之利。所谓承气证者。何以别之。)下利三部脉皆平。(不应胸中有病。然)按之心下坚者。(此有形之实证也。其初未动气血。不形于脉。而杜渐即在此时。法当)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迟(者。寒也。)而(迟与)滑(俱见)者。(不为寒。而为)实也。(中实有物。能阻其脉行之期也。实不去。则)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本不滑。而)反滑者。(为有宿食。)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陈积在脾。脾主信而不愆期。)以(前此之积)病(去而)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言下利有实邪者。不问虚实久暂。皆当去之。不得迁延养患也。

大承气汤(见痉病)(然大承气外。又有小承气之证。不可不知。)下利谵语者。(火与阳明之燥气相合。中)有燥屎也。(燥屎坚结如羊屎。若得水气之浸灌不骤者。可以入其中。而润之使下。若荡涤过急。如以水投石。水去而石自若也。故不用大承气。而以)小承气汤主之。

此言为下利谵语。下不宜急者。出其方治也。

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 枳实(三枚) 浓朴(二两炙)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

下利便脓血者。(由寒郁转为湿热。因而动血也。以)桃花汤主之。

此为利伤中气。及于血分。即内经阴络伤则便血之旨也。桃花汤姜米以安中益气。

赤石脂入血分而利湿热。后人以过涩疑之。是未读本草经之过也。

桃花汤方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研末) 干姜(二两) 粳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热。去滓。温七合。纳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热利下重者。(热邪下入于大肠。火性急速。邪热甚。则气滞壅闭。其恶浊之物。急欲出而未得遽出故也。以)白头翁汤主之。

此为热利之后重。出其方治也。辨证全在后重。而里急亦在其中。

白头翁汤方白头翁(二两)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前既言下利后之厥冷矣。今更请言下利后之烦乎。)下利后(水液下竭。必热上盛。不得相济。乃)更(端复起而作)烦。(然)按之心下濡者。(非上焦君火亢盛之烦。乃下焦水阴不得上济之烦。此)为虚烦也。(以)栀子豉汤主之。

此为利后更烦者。出其方治也。下利后二条。一以厥冷。一以虚烦。遥遥作对子。

汉文之奥妙处。不可不细绎之。

栀子豉汤方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则愈。(末八字。宜从张氏删之。)(屎水杂出。而色不大黄。名为)下利清谷。里寒(而格其)外热。(阳气外散而)汗出(阳气虚微)而厥。(以)通脉四逆汤主之。

此为下利阴内盛而阳外亡者。出其方治也。里不通于外。而阴寒内拒。外不通于里。

而孤阳外越。非急用大温之剂。必不能通阴阳之气于顷刻。 上言里热下利而为下重。

此言里寒下利而为清谷。隔一节。以寒热作对子。

通脉四逆汤方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二两强人可四两) 甘草(二两炙)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

赵氏曰、大肠与肺合。大抵肠中积聚。则肺气不行。肺有所积。大肠亦不固。二害互为病。大肠病而气塞于肺者痛。肺有积者亦痛。痛必通用。紫参通九窍。利大小肠。

气通则痛愈。积去则利自止。喻氏曰、后人有疑此非仲景之方者。夫讵知肠胃有病。其所关全在肺气耶。程氏疑是腹痛。本草云、紫参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

余忆二十岁时。村中桥亭。新到一方士。蓬头跣足。腊月冷食露卧。自言悬壶遍天下。每诊一人。只取铜钱八文。到十人外。一文不取。人疑不敢服其药。间有服之者。

奇效。掀髯谈今古事。声出金石。观者绕于亭畔。时余在众人中。渠与余拱而立曰。我别老友二十年矣。我乐而汝苦奈何。随口赠韵语百余言。皆不可解。良久又曰。士有书。

农医无书。重在口传。汉人去古未远。得所传而笔之。归其名于古。即于本经中指出笔误十条。紫参其一也。南山有桔梗根。似人参而松。花开白而带紫。又名紫参等语。

余归而考之。与书不合。次早往问之。而其人去无踪迹矣。始知走江湖人。好作不可解语以欺人。大概如此。渠妄言之。而予不能妄听之也。今因注是方。而忆及紫参即桔梗之说。颇亦近似。姑附之以广闻见。

紫参汤方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

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沈自南云、此下利气之方也。前云当利小便。此以诃黎勒味涩性温。反固肺与大肠之气。何也。盖欲大肠之气。不从后泄。则肺旺木平。气走膀胱。使小便自利。正为此通则彼塞。不用淡渗药。而小便自利之妙法也。

诃黎勒散方诃黎勒(十枚煨)上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

附方千金翼小承气汤 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方见上)外台黄芩汤 治干呕下利。

尤在泾云、此与前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同。而无芍药甘草生姜。有人参桂枝干姜。

则温里益气之意居多。凡中寒气少者。可于此取法焉。其小承气汤。即前下利谵语有燥屎之法。虽不赘可也。

黄芩 人参 干姜(各三两) 桂枝(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斤)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次男(元犀)按、金匮此篇。论证透发无遗。惟方书所谓隔食证。指胃脘干枯。汤水可下。谷气不入者。金匮呕吐哕证中。尚未论及。虽伤寒论厥阴篇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治食入即吐。本论有大黄甘草汤方。治食已即吐。略陈其概。而其详则不得而闻也。先君宗其大旨。于时方妙用医学实在易二书中。引各家之说而发明之。学人当参考。而知其一本万殊。万殊一本之妙。其下利一证。本论已详。参之伤寒论厥阴篇。则更备矣。惟方书有里急后重脓血赤白痢证。专指湿热而言。时医用芍药汤。调气则便脓自愈。行血则后重自除等句。颇有取义。即内经肠 之证也。但下利证以厥少热多为顺。肠 证以身热则死寒则生立训。冰炭相反。先君于时方妙用而续论之。更于实在易书中。参以时贤伏邪之说。张隐 奇恒之论以补之。且于发热危证云非肌表有邪。即经络不和。取用活人人参败毒散。加食米煎服。得汗则痢自松。又口授众门人云。痢证初起发热。宜按六经而治之。如头痛项强。恶寒恶风。为太阳证。自汗宜桂枝汤。无汗宜麻黄汤。如身热鼻干不眠。为阳明证。宜葛根汤。如目眩口苦咽干。喜呕胁痛。寒热往来。为少阳证。宜小柴胡汤。如见三阴之症。亦按三阴之法而治之。此发前人所未发也。

其余详于本论。一字一珠。学人潜心而体认之。则头头是道矣。

又按、隔食证。后人以为火阻于上。其说本于论中黄芩加半夏生姜一汤。及伤寒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其甘蔗汁芦根汁。及左归饮去茯苓加当归人参地黄之类。变苦为甘。

变燥为润。取其滋养胃阴。俾胃阴上济。则贲门宽展而饮食纳。胃阴下济。则幽门阑门滋润而二便通。此从本论大半夏汤中之人参白蜜二味得出也。其借用伤寒论代赭石旋复花汤。是又从大半夏汤之多用半夏。及半夏泻心汤得出也。人镜经专主内经三阳结谓之隔一语。以三一承气汤节次下之。令陈物去则新物纳。亦即本论大黄甘草汤之表里也。尚于古法不相刺谬。故先君于时方妙用实在易二书中。亦姑存其说。但不如金匮之确切耳。至于肠 。先君又于金匮外。补出伏邪奇恒。更无遗义。时贤张心在云、痢疾。

伏邪也。夏日受非时之小寒。或贪凉而多食瓜果。胃性恶寒。初不觉其病。久则郁而为热。从小肠以传大肠。大肠喜热。又不觉其为病。至于秋后。或因燥气。或感凉气。或因饮食失节。引动伏邪。

以致暴泻。旋而里急后重。脓血赤白。小腹疼痛。甚则为噤口不食之危证。当知寒气在胃。热气在肠。寒热久伏而忽发之病。用芍药汤荡涤大肠之伏热。令邪气一行。正气自能上顾脾胃。如若未效。即用理中汤以治胃中之伏寒。加大黄以泄大肠之伏热。一方而两扼其要。但予闻之前辈云。痢疾慎用参术。亦是有本之言。务在临证以变通也。张隐云、内经之论疾病者。不及二十余篇。论奇恒之章有八。有因于奇恒之下利者。乃三阳并至。三阴莫当。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 砺。九窍皆塞。阳气旁溢。干嗌喉塞。

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 。其脉缓小迟涩。血温身热死。热见七日死。盖因阳气偏剧。阴气受伤。是以脉小沉涩。急宜大承气汤。泻阳养阴。缓则不救。医者不知奇恒之因。见脉气和缓。而用平易之剂。又何异于毒药乎。(叶大观病此。误补而死。)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两手)诸(部。俱见)浮数(之)脉。(浮主表。数主热。若表邪)应当发热。

(今不发热。)而反洒淅恶寒。(必其气血凝滞。即经所谓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是也。)若有痛处。(更明明可验。然而痈者。

壅也。欲通其壅。)当(以麻黄荆芥之类。透)发其(凝滞之)痈。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毒已聚。)为有脓。不热者。(毒不聚。)为无脓。

此言痈之所由成。而并辨有脓无脓也。言外见痈之已成者。欲其溃。未成者。 之起也。

内外原不分科。分之者。以针砭刀割熏洗等法。另有传习谙练之人。士君子置而弗道。

然而大证。断非外科之专门者。所能治也。薛氏医按。论之最详。然以六味丸八味丸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归脾汤六君子汤异功汤逍遥散等剂。出入加减。若溃后虚证颇宜。

其实是笼统套法。于大证难以成功。金匮谓浮数脉。当发热而反恶寒者。以卫气有所遏而不出。卫有所遏。责在荣之过实。止此数语寥廖。已寓痈肿之绝大治法。再参六经之见证。六经之部位。用六经之的方。无有不效。外科之专门。不足恃也。

肠痈之为病。(气血为内痈所夺。不得外荣肌肤。故)其身(枯皱。如鳞)甲(之交)错。腹皮(虽)急。(而)按之(则)濡。(其外虽)如肿状。(而其)腹(则)无积聚。(其)身(虽)无热。(而其)脉(则似表邪之)数。此为(营郁成热。)肠内有痈脓。(以)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此痈之在于小肠也。)此为小肠痈而出其方治也。败酱一名苦菜。多生土墙及屋瓦上。闽人误为蒲公英。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上三味。杵为散。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盒饭下。

(痈之在于大肠者。何如。大肠居于小肠之下。若)肿(高而)痈(甚)者。(逼处膀胱。致)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而实非膀胱为害。故)小便(仍见)自调。

(小肠为心之合。而气通于血脉。大肠为肺之合。而气通于皮毛。故彼脉数身无热。而此则)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再因其证而辨其脉。若)其脉迟紧者。(邪暴遏而营未变。为)脓未成。可下之。(令其消散。若其)脉洪数者(毒已聚而营气腐。为)脓已成。(虽下之。亦不能消。故)不可下也。(若)大黄牡丹汤(不论痈之已成未成。

皆可)主之。

此为大肠痈而出其方治也。

大黄牡丹汤方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 桃仁(五十个) 冬瓜仁(半升) 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问曰。寸口脉浮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出者。云何。曰、(血与汗。

皆阴也。微为阳弱。涩为血少。)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而)亡血(血亡而气亦无辅。此脉微而又涩之)故也。(且夺血者无汗。此脉浮而不汗出之故也。)此为金疮亡血辨其脉也。

(凡一切)病金疮。(统以)王不留行散主之。

此为金疮出其总治之方也。

徐忠可云、此非上文伤久无汗之金疮方。乃概治金疮方也。故曰、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盖王不留行。性苦平。能通利血脉。故反能止金疮血。逐痛。蒴 亦通利气血。尤善开痹。周身肌肉肺主之。桑根白皮最利肺气。东南根向阳。生气尤全。以复肌肉之生气。故以此三物甚多为君。甘草解毒和荣。尤多为臣。椒姜以养其胸中之阳。浓朴以疏其内结之气。芩芍以清其阴分之热为佐。若有风寒。此属经络客邪。桑皮止利肺气。不能逐外邪。故勿取。(孙男心兰按。金疮亡血者忌发汗。以阴伤故也。若偶感风邪。其人不省。仍宜以破伤风论治。勿泥于亡血之禁。)王不留行散方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 蒴 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 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 甘草(十八分) 黄芩(二分) 川椒(三分) 浓朴(二分) 干姜(二分) 芍药(二分)上九味。王不留行蒴 桑皮三味。烧灰存性。各别杵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

排脓散方枳实(十六枚) 芍药(六分) 桔梗(二分)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枳实得阳明金气以制风。禀少阴水气以清热。又合芍药以通血。合桔梗以利气。而尤赖鸡子黄之养心和脾。取有情之物。助火土之脏阴。以为排脓化毒之本也。

排脓汤方甘草(二两) 桔梗(三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枚)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

此亦行气血和营卫之剂。

浸淫疮。(留流不已。俗名棉花疮杨梅疮恶疠之类。)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

(以其从内走外也。)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以其从外走内也。)浸淫疮。

(以)黄连粉主之。(方未见)此为浸淫疮出其方治也。方未见。疑即黄连一味为粉。外敷之。甚者亦内服之。

诸疮痛痒。皆属心火。黄连苦寒泻心火。所以主之。余因悟一方。治杨梅疮棉花等疮甚效。连翘蒺藜黄 金银花各三钱。当归甘草苦参荆芥防风各二钱。另用土茯苓二两。以水煮汤去滓。将此汤煮药。空心服之。十日可愈。若系房欲传染者。其毒乘肾气之虚。

从精孔深入中肾。散于冲任督脉。难愈。宜加龟板入任。生鹿角末入督。黄柏入冲等药。

并先用黑牵牛制末。作小丸。和烧 散。以土茯苓汤送下。令黑粪大下后。再加前汤如神。

跌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师曰。(得)病(因)跌(而致)蹶。其人但能前(步而)不能(后)却。(当)刺(肠)入二寸。此太阳经伤也。

人身经络。阳明行身之前。太阳行身之后。太阳伤。故不能却也。太阳之脉。下贯内。刺之所以和利其经脉也。 。足肚也。然太阳经甚多。而必刺 肠者。以此穴本属阳明。乃太阳经络所过之处。与阳明经气会合。阳承筋间。故刺之。使太阳阳明气血相贯通利。则前后如意矣。

病患常以手指臂肿动。(盖以肿而知其为湿。动而知其为风。湿盛生痰。风从火发。

不易之理也。若)此人身体 者。(风痰在膈。逼处于心肺。以致心为君主。不行其所令。肺为相傅。不行其治节。泛泛无以制群动也。以)藜芦甘草汤主之。(方未见)此为手臂肿动而出其方治也。手之五指。乃心肺包络大小肠三焦之所属。当根据经治之。若臂外属三阳。臂内属三阴。须按其外内而分治之。然亦有不必分者。取手足之太阴。以金能制木而风平。土能胜湿而痰去。又取之阳明。以调和其肌肉之气。是为握要之法。师用藜芦甘草。大抵为风痰之盛初起。出其涌剂也。

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不能屈伸。是转筋之证也。)脉(长直而)上下行。

微(中不和而)弦。(是转筋之脉也。)转筋(痛不能忍。甚而)入腹者。(牵连少腹。

拘急而剧痛。为肝邪直攻脾脏。以)鸡屎白散主之。(是方也。取其捷于去风下气。

消积安脾。先清其内。徐以治其余也。)此为转筋入腹而出其方治也。

鸡屎白散方鸡屎白为末。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温服。

(凡痛连少腹。皆谓之疝。古有心疝肝疝等名。上卷有寒疝。皆是也。而此独见之外肾睾丸肿大。因前阴之间。有狐臭之气。遂别其名为)阴狐疝气者。(其睾丸或)偏(左。或偏右。)有小大。(病发时。则坠而下。病息时。则收而上。因发)时(息)时(而)上下。(以)蜘蛛散主之。

此言寒湿袭阴。为阴狐疝气者。出其方治也。后人分为七疝。曰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 疝狐疝之不同。狐疝。似止七疝之一。而不知师言狐疝。以病气之腥臭。如狐之臊。所以别上卷寒疝也。方书于时时上下句误解。遂有许多附会也。

蜘蛛散方蜘蛛(十四枚熬煎) 桂枝(半两)上二味为散。取八分一匕。饮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

问曰。病腹痛有虫。其脉何以别之。师曰。腹中痛。(多由寒触其正。所谓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属阴。)其脉当沉。若(病甚而卫气必结。脉更兼)弦。(兹)反洪大。

(则非正气与外邪为病。乃蛔动而气厥也。)故(于此脉。而参其吐涎心痛证。而知其)有蛔虫。

此言蛔虫腹痛之脉也。

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者。甘草粉蜜汤主之。

此为脏燥而为蛔痛者。出其方治也。

尤在泾云、吐涎。吐出清水也。心痛。痛如咬啮。时时上下是也。发作有时者。蛔饱而静。则痛立止。蛔饥求食。则痛复发也。毒药。即锡粉雷丸等杀虫之药。毒药者。

折之以其所恶也。甘草粉蜜汤者。诱之以其所喜也。白粉即铅白粉。能杀三虫。而杂于甘草白蜜之中。诱使虫食。甘味既尽。毒性旋发。而虫患乃除。此医药之巧也。

甘草粉蜜汤方甘草(二两) 白粉(二两) 白蜜(四两)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纳粉蜜。搅令和。煮如薄粥。温服一升。瘥即止。

蛔厥者。(蛔动而手足厥冷。)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

蛔厥者。(以)乌梅丸主之。

此为脏寒之蛔厥。而出其方治也。 谨考御纂医宗金鉴注。此为脏寒之此字。当是非字。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个)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归 川椒(各四两) 附子(炮) 桂枝 人参 黄柏(各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

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增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食。

同类推荐
  • Captain Blood

    Captain Bloo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雕虫诗话

    雕虫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wo Gentlemen of Verona

    Two Gentlemen of Veron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云南买马记

    云南买马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乐论

    乐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微微一笑很倾城之甜蜜爱恋

    微微一笑很倾城之甜蜜爱恋

    肖奈微微完美婚后生活,从微微告诉肖奈自己怀孕,到。。。。。期待作品
  • 剑舞星落

    剑舞星落

    身份神秘的少年,错综复杂的谜团,步步紧逼的危机,一切真相的背后竟隐藏着天地间最大的秘密,看少年如何以手中双剑舞出一片长空...
  • 今古传奇秘本

    今古传奇秘本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是明月清风两相逢!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妖?什么是人?什么是仙?真的有界限吗?还是一切都是虚妄?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幻想末世录

    幻想末世录

    童年的回忆“F、X、Z要永远在一起!”“如果当时不是我太懦弱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力量。。。。“我没有家人了!!”“那就让我来做你的家人吧。”“今天是高中的第一天,一起吃饭怎样?”“明天一起上学吧!”本将抛弃过去,开始平平常常的生活。一道由天际炸开的红色闪电改变了一切。“这是哪?”——难道我已经死了吗?——迷失“为什么非要破坏这一切!为什么要夺走我们生存的权利!为什么我不能阻止这一切!”——愤怒“如果我有足够的力量!”——信念“力量是用来帮助别人的,你获得的力量越大,你所肩负的责任越大。”——犹豫“只有绝望才能作为它的能量源,要获得他人的绝望,就得放弃自己的希望,你还要继续吗?”——决意“我会一步一步接近绝望的边缘,然后将它一举摧毁!”次世代热血科幻小说,给您带来一个全新的视界。
  • 御灵与占星

    御灵与占星

    拥有稳定灵感的一类人被称为“理者”,以灵感为能量使用五行等理术。来自御灵手家族、占星者家族的两名主人翁在三所理者学校的带领下,与从逆界复活的若干校长组成的“圣朝”以及从三校背叛出的“班”一路战斗,不断强化自己,其间发生了一系列充斥着战斗和情感的故事。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我和美女老板

    我和美女老板

    归国的雇佣兵王周凡;无意中卷入到美女上司的家族情仇当中。美女上司的诱惑,火辣女同事的追求,纯情小妹的爱恋,就连失去联系多年的初恋女友也出现在眼前。这是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而我却要从中游戏人间……
  • 穿越之清代裕亲王爷

    穿越之清代裕亲王爷

    清史业余爱好者,秃头窦小八在一次看清朝电视剧的入迷中,不禁被某种神秘的力量带到了三百多年前的康熙王朝,而且还是富甲一方,妻妾成群的裕亲王爷。自此,他开始了一段扑朔迷离的古代之旅,随着时间越飘越远,窦小八还能回来吗?
  • 妖后倾城:六皇找上门

    妖后倾城:六皇找上门

    她被妖情拐去温泉池看美男,好吧,她忍!美男没看着,反而看见六个“怨妇”,她承认‘她们’是长得好看了点,但是也不能拉她下水吧,好吧,她忍!被拉下水也就算了,偏偏她还穿到了一个不知名的朝代当了皇后,唉,皇后就皇后吧,她忍!但,那可恶的皇帝竟然还给她安了个‘色后’的名号,她色吗?明明妖情才最色好不。好吧,她……她还忍!终于的终于,她逃出了这座皇宫,逃离某人了,但为什么心里会有一丝微痛,算了不想了,她还得去笑傲江湖呢。可是谁知道,她竟然又遇见了那几个‘怨妇’,她……她真的不能再忍了!冷血残酷的魔韵宫宫主:“妖孽,你号称天下第一神偷却偷走了本宫的心,本宫是绝不会允许你逃出本宫的手掌心!”高高在上的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