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86600000019

第19章

经。大王(至)论议如

释曰。第二如来正答。文别有二。初明说空。即是利他。后明修空。是自利空。前中有三。初别明十二部空。次是名味下。总辨教空。后若取者。显不行空。言法轮者。法轮有二。一教。二行。此中说教。以为法轮。言法本如等者。列十二部经。然十二名。诸教不同。自有经文。唯梵非翻。如深密解脱经第三卷。所谓修多罗.祇夜.和伽罗那.伽陀.忧陀那.尼陀那.阿婆陀那.伊帝忧多伽.阇多伽.毗佛略.阿浮陀檀摩.忧波提舍。自有经文。唯翻非梵。如解深密经第三卷。所谓契经.应诵.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自有经文。梵翻杂用。如法华第一卷。所谓修多罗.伽陀.本事.本生.未曾有.因缘.譬喻.并祇夜.优波提舍等。所以如是诸本异者。诸代翻译。意乐别故。深密解脱。与解深密。同本译别。如是等义。具如别章。今云法本如等者。一梵音修多罗。此云法本。释有二义。一教为理本。二总为别本。二祇夜。此云重诵。诵前长行。三和伽罗那。此云受记。受佛记别。四伽陀。此云不诵偈。亦名讽诵。不诵长行。五忧陀那。此云无问自说。六尼陀那。此云因缘。亦名调伏。由彼广明制戒缘起。故名戒经。七阿婆陀那。此云譬喻。八伊帝忧多伽。此云法界。亦名本生。界是生义。九阇多伽。此云本事。十毗佛略。此云方广(勘)。十一阿浮陀檀摩。此云未曾有。十二忧波提舍。此云论议。如是十二。皆云如者。如是空义

经。是名味句(至)一切如

释曰。第二总辨教空。若依本记。有其四义。故本记云。二结成有四。一名味句。是应说。二音声。是正说。三果报。是能说。四一切如。即是依说。依此真如理。而说法。实无法可说也。今解不尔。此即第二总辨教体空。然出教体。诸说不同。有处说名等为体。有处说声。有处合说。具如别章。今依此经。名句文身及声为体。故前观空品云。佛说句文声。而今所说名味句音声果者。名等是假。声体是实。依实声上。假立名等。故言声果。如是文字记句。皆是如也

经。若取文字者。不行空也

释曰。第三不行空。谓若依文字。不悟如者。如诸部等。不行空也

经。大王如如文字。修诸佛智母

释曰。第二修空。若依本记。第二修学空有五。第一能修。第二所修。第三本性。第四如理修。第五结成。一能修之智。修如如佛母。能生佛故名智母。二所修正是佛母。即萨婆若。即一切智。有三义。一众生性。譬如意珠。所须皆能成就。二众生根。譬如清水。影和润清。如慈悲心。三众生智。譬如虚空。于如如不转不异。性是不改义。所求竟得。是不改。也根是能生义。能生慈悲。利益一切众生。第三明本性以为母。未得佛时。以当佛为智母。若得佛时。即萨婆若。是一切智。诸佛未成佛时。名自性。即是隐为如来藏。后修得佛。解脱道时。性显为法身。即萨婆若。觉显本性。名修者为化。为化能显本佛。故名智母。未得为性者。未得时但有本性。故名性佛性。若道中引出佛性。果即涅槃。即至果佛性也。未来得通二性。已得唯是涅槃性。三乘有三种三乘。一乘三乘者。树王佛是小中大乘。缘觉中。声闻小中小。同观四谛故。次大乘三乘。一回向声闻缘觉。观如得人无我空为二。地前菩萨同观如。得入见无我空故大若相望者。回向声闻缘觉为内。大乘内。外小中寂静声闻缘觉为外。大乘外也。第三就初地后为三者。初地名见。二地至七地为修。八地至佛地为究竟地。若取大望小乘。同观四谛。皆名为小。若小望大。同缘如如。皆名为大。据修习虽有三乘。论其本性。皆不生灭。一切众生。以此为觉性者。通结本性义。分为三也。第四如理修者。文言若菩萨无受下。有五波罗蜜。一无受无分别故波罗蜜。无受有二。一凡夫不能通达。亦名无受。不受着故。今菩萨通达。而不受着也。能不受故。二无文字。无语言波罗蜜。文字假说。理论无也三离文字无二波罗蜜。四非非文字。无果波罗蜜。菩萨修解。能离文字。得解脱。此解是果。是非文字解。此解亦空。故言非非文字。五为修文字者。明一味波罗蜜故。证真性为最胜。翻波罗蜜。为究竟最胜也。第五结护佛果。护十地。护因。护化众生利他。今解不尔。问答分别说法不二。文别有初问答分别说法不二。后大王下。依上说法。修诸智母。上来已释空讫。自下第二。修诸智母。文别有三。初广辨修习。次三乘下。逐难重释。后大王下。结修所成。就广辨修。文别有二。初明因位智母。后即为萨波若体者。果之智母。就因位中。文别有二。初明修性智母。后一切下。明理性智母。如是二性。能生佛智。故言智母。此即第一明修性智母。谓从地前。至金刚位。依教空修习。生受用身一切智果。即是生因。若望法身。即谓了因。或可如者指示。亦显十二文字非一。是故重言如如文字。修诸佛智母者。谓诸位中。所修诸行。能生诸佛智。故言诸佛智母

经。一切众生性根本智母

释曰。自下第二明理性智母。谓诸因位。真如佛性。能显法身本觉智果。故言性根本智母。即是正因。若望受用。即是依因

经。即为萨波若体

显果智母。谓萨波若。诸佛智根本。亦名智母

经。诸佛未成佛(至)已得为萨波若

释曰。此即第二依时属当。谓诸佛未成佛。以当佛为智母。用法身报身为智母。未得为性者。在因位中。行性理性。以为佛性。已得为萨波若者。至果位中。法身本觉。报身妙觉。为一切智也

经。三乘(至)以此为觉性故

释曰。自下第二逐难重释。谓前文云。修诸佛智母。或云性根本智母。其相难解。故今重释。文别有二。初释理性。后菩萨下。重释。文别有二。初释理性。后菩萨下。重释行性。此即初也。谓前所说性根本智母者。即三乘身中。理性般若。不生不灭。自性常住。是故一切众生。以此为佛性。即以此文。一切众生。皆有真如佛性。或可三乘菩萨。皆名为觉。用此实相般若。为三乘觉性

经。若菩萨(至)波罗蜜

释曰。第二重释行性。谓前所说。如如文字。修诸智母。而未能显修相差别。故今重释。文有两节。即初释如如文字。后修无修下。释修诸智母。谓若菩萨无受乃至非非文者。名为如如文字。然此四句。诸说不同。一云。无受者总句。菩萨不执文字。故言不受。无文字者。下有三句。别释不受。一不受无文字。以不执着无文字故。离文字者。非文字义。若文字应非文字。故作此言。不受离文字。若非非文字。应非非文字。故作此言。不受非非文字。一云。不受无文字。不受所执文字。不受离文字者。不受依他。不受非非文字者。不受圆成实性文字。修无修文字等者。释上修诸佛智母。谓菩萨修行。不作是念。我是能修文字。为所修者。乃得真性般若波罗蜜

经。大王(至)为若此

释曰。第三结修所成。谓若菩萨。如上修习。能成三答。所谓护佛。护化。护十地行

经。白佛言(至)为无量耶

释曰。第三问答分别。法门不二。若依本记。文别有三。一正明法门不二。二赞经德。三立经名。就初门中。先问。后答。此即王问。有其三问。一问根。根有二。一佛性为根。二道中为根。二问行。即八万四千阴入等门。三问法门。有二。一方便法门。无量随众生品修学。二正法门。常修不一不二。第一问理。第二问行。第三问教也。今解不尔。即此品内五段中第三问答分别。法门数量。文别有二。先问后答。此即问也。谓王问定有邪正定等无量品。众生有利钝等。根有无量。或贪慢等。或迷阴等。无量心行。为彼所说。诸法观门。为一为二。为无量耶

经。大王(至)乃有无量

释曰。第二如来正答。文别有三。初随问略答。次若菩萨下。广释。后众生品品下结。文中有二。初明观门。后明所观法。此即初也。谓所说观门。非但一二。乃至无量

经。一切法。亦非有相。非非无相

释曰。第二明所观法。非唯一二。故说亦言。然释此文。诸说不同。有说。亦非有相者。单破有相。非非无相者。复破有相。依本记云。相不可得。故言非有相。非非是非无相。彼相者。相与法一。与相异。般若相与法一。法未成就。谁与相一。若已成就。即不所相。有云。应作四句。谓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为存略故。且说初后。今解。准上有三句。一非有相。若尔应是无相。故言非无相。若尔非应是非无相。故言非非无相。今举初后。准显中句。故但二句

经。若菩萨(至)第一义谛也

释曰。自下第二广释。文别有三。初依二谛。显诸法相。次依三谛。显诸法相。后就三假。辨诸法空。此即初也。谓若菩萨。观众生一二是俗谛。不见一二是真谛。今明俗即真故。言一二者。是第一义谛也

经。大王若有若无者。即世谛也

据实有无。即是俗谛。非有非无。即是真谛。今正显俗。故言有无者即世谛也。或可有者色谛心谛。无者空谛

经。以三谛摄一切法

释曰。自下第二就三谛以明诸法。文别有三。初明三谛摄一切法次列三谛名。后引说证成。此即初也

经。空谛色谛心谛

释曰。第二列三谛名。言三谛者。一空谛。谓第一义谛。二色谛。谓五根等。三心谛。谓眼等六识。二谛门中。初一是真。后二是俗。若广分别如本记

经。故我说一切法不出三谛

释曰。第三引说证成

经。我人(至)一切法空

释曰。第三依三假以明空相。我人知见。名假故空。五受阴。受假故空。一切法法。假故空也

经。众生品品(至)非二法门

释曰。第三结答。本记云。理论非一非二。俗乃无量者不然。本问有三。为一。为二。为无量。皆依俗义

经。大王(至)无二二无别

释曰。自下第四赞经德。文别有三。初明七佛同说。劝众受持。次是经下。明多佛同说。赞经劝持。后况复下。依今佛说。劝众受持。此即初也。文有二节。初明同说。后汝等下。劝众受持

经。是经功德(至)不可穷尽

释曰。第二多佛同说。劝众受持。文显可知。故不繁述

经。况复(至)得佛不久

释曰。第三依今佛说。劝众受持。文别有二。初劝众受持。后时众得益。此即初也

经。时大众(至)十地性

释曰。第二时众得益。若依本记。三空者。三假空也。地前观。大空者。登地也。或可三空者。空无相无愿

经。大王(至)般若波罗蜜

释曰。第五赞名劝持。文别有三。初标名劝持。次重赞异名。后举喻劝持。此即初也

经。是经复有(至)一切众生身

释曰。第二重赞异名。名有四种。一护国。二法药。三护舍。四护身

经。即此般若(至)亦复如是

释曰。第三举喻劝持。文别有三。初法说。次举喻。后汝等下。举法同喻

元久二年朱明四月十日书写了

同月十一日交点已了

传领[((嘹-口)-小)-日+酉]海

传领觉听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tfboys之十年永相随

    tfboys之十年永相随

    三个女孩在一次偶遇中,遇到了三小只。三小只对她们一见钟情。晨曦是小凯的青梅竹马,但却不曾相认?小晗和王源独自约会,被众人羡慕?千玺和初雪遇到感情危机,能否挽留?这一切的一切,就得家人——你,下载并收藏我的小说《tfboys之十年永相随》,慢慢寻找答案咯!
  • 窃生纪

    窃生纪

    一个毒舌恶搞胖子的逆袭史;一个身残志坚瘸子的成长史;一只猴子终极演变的进化史。
  • 两年之约:那年的快乐

    两年之约:那年的快乐

    这本小说,主要写了唐鑫、袁诗琪、唐政、元文涛、陈晞这几位小学生的快乐生活,但是,两年之后,他们是否能再次相遇?两年之约,恭候你们!
  • 外敷偏方(偏方三书)

    外敷偏方(偏方三书)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它所倡导的传统养生保健、疾病诊疗方法,以价格低廉、简便易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近十几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亦掀起了一股“自然疗法”的热潮,因此,挖掘整理中医药学传
  • 雨落少年薄衣衫

    雨落少年薄衣衫

    一身绝技的沉默大神少年江熠杰与学霸钢琴美好天才少女夏简溪逗比大神少年的手足兄弟江熠洋与富二代少女才女之闺蜜程简蕴两对爱恋看你更倾恋于谁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最新修订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最新修订本)

    为了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 新落樱千年三国恋

    新落樱千年三国恋

    一段诉说三国的故事。一场阴差阳错的意外相爱。他们都是背负使命的人,真的能相拥永久吗?古去今来,最终是否有情人终成眷属?且听碎玉倾杯的爱情,落花无声,美如千年。
  • 此禽可待

    此禽可待

    他们说,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久别重逢,吴微禹咬牙切齿,“容忆,咱们来日方长。”简而言之,这是两只“禽兽”相爱相杀的纯洁爱情故事。
  • 骈姆

    骈姆

    骈姆,指除五指外并生而出的指头。存无大碍,但世人皆以为厌,除之而后快。也有某种人,总是被视作多余的,活得不出彩,似乎如凡俗燕雀,不足为提,但顷刻间,他却以惊人的毅力爬起,成为那些藐视者最大的阻碍,此刻若再想铲之,则割一姆而动五指,已然晚矣。本书讲述的,正是一只荒原燕雀斗鸿鹄的故事……
  • 驸马为妃,王爷太腹黑

    驸马为妃,王爷太腹黑

    “顾天心!本公主警告你!不准丢人现眼不准拈花惹草不准喜欢我!”顾天心连连点头:“不敢不敢,公主尽管放心。”一场穿越,她,顾天心,只想做个梦寐以求的米虫,好吃好喝好玩。本以为公主府下好乘凉,却不想前有狼来后有虎,横祸一桩又一桩。为帮公主追男人,她舍身入皇宫,坐镇太学院,管教小皇帝。却不想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惹上冰山男,山穷水尽甩不掉。“摄政王,您老政务繁忙,才华横溢,就别再来太学院听课了好吗?”“事关皇上的学习进步,本王必须监督,这是国事,顾夫子想干涉?”“摄政王,玲珑公主对你情深似海,廖家小姐对你倾慕有加,你……”“众所周知,本王身患隐疾,不能祸害他人,驸马多开解本王便好。”顾天心满头黑线,她不过牵线搭桥人,怎么反倒把自己给绕进去了。【婚前篇】某夜大雨磅礴,摄政王正好路过,不便赶路,留宿公主府。“楚哥哥,客房已经收拾好了,热水也备好了,楚哥哥……”摄政王大手一挥:“本王还要和驸马喝酒,公主困了就去客房睡吧。”公主大喜,飞奔而去。顾天心酒意朦胧,公主去客房睡,摄政王睡哪里呢?她又睡哪里呢?第二天,顾天心大惊失色的爬起:“摄政王,我不是故意睡你的!”卧槽!是谁说摄政王不能人道的?!从此,摄政王时常夜宿公主府,或频繁召驸马商议国事,彻夜长谈。【婚后篇】“报告王爷!王妃又去赌馆了!”“随她。”他的王妃只赢不输。“报告王爷!安小侯爷也跟着王妃去了!”“随她。”他的王妃,他放心。“报告王爷,王妃用自己做赌注,赌了南苍国皇上三座城!”“……”下一刻,赌馆被围:“摄政王有令,此馆涉嫌通敌叛国,即刻查封!”“……”书房内,楚盛煌瞄着某国地形图,冷笑:“南宫御,本王的女人你也敢赌,你的南苍国是不想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