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蓮宗開示
專雜二修說
(唐)善導和尚
問。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號。答。眾生障重。境細心麤。識颺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順佛語故。若捨專念修雜業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繫念不相續故。心不相續。念報佛恩故。雖作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比見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願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臥。必須厲心克己。晝夜莫廢。畢命為期。前念命終。後念即生。長時永劫。受無為法樂。乃至成佛。豈不快哉。
臨終正念訣
同 上
凡夫臨終。欲生淨土。須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淨惡業。種種交纏。若得捨此穢身。超生淨土。乃是稱意之事。如脫敝衣。得換珍服。放下身心。莫生戀著。才遇有病。便念無常。一心待死。須囑家人及問候人。來我前者。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閒雜之話。及家中長短之事。亦不須輭語安慰。祝願安樂。此皆虗華無益。若病重將終。親屬不得垂淚哭泣。及發嗟歎懊惱聲。惑亂心神。失其正念。但同聲念佛。守令氣盡。若得明曉淨土之人。頻來策勵。極為大幸。依此法者。決定往生。更無疑也。
禪淨四料簡
(宋)永明禪師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錯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當來作佛祖。無禪無淨土。鐵牀并銅柱。萬劫與千生。沒箇人依怙。
往生問答
同 上
問。觀經明十六觀門。皆是攝心修定。觀佛相好。諦了圓明。方階淨域。如何散心而能化往。答。九品經文。自有升降。上下該攝。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習定觀。上品往生。二專心。但念名號。眾善資熏。回向發願。得成末品。仍須一生歸命。盡報精修。坐臥之間。常面西向。當行道禮敬之際。念佛發願之時。懇苦翹誠。無諸異念。如就刑獄。若在狴牢。怨賊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願脫苦輪。速證無生。廣度含識。紹隆三寶。誓報四恩。如斯志誠。必不虗棄。如或言行不稱。信力輕微。無念念相續之心。有數數間斷之意。平時懈怠。臨終望生。但為業障所牽。恐難值其善友。風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臨終是果。應須因實。果則不虗。聲和則響順。形直則影端也。如要臨終十念成就。但預辦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時。念念不虧。即無慮矣。問。見性悟道。便超生死。何用繫念彼佛。求生他方。答。真修行人。應自審察。如人飲水。冷煖自知。諸仁者。當觀自己行解。見性悟道。受如來記。紹祖師位。能如馬鳴龍樹否。念無礙辯才。證法華三昧。能如天台智者否。宗說皆通。行解兼利。能如忠國師否。此諸大士。皆明垂言教。深勸往生。蓋是自利利他。豈肯誤人自誤。況大雄讚歎。金口丁寧。希從昔賢。恭稟佛勅。定不謬誤也。至往生傳所載古今事迹。顯著非一。宜勤觀覽。以自照知。又當自度臨命終時。生死去往。定得自在否。自無始來惡業重障。定不現前。此一報身。定脫輪回否。三途惡道。異類中行。出沒自由。定無苦惱否。天上人間。十方世界。隨意寄託。定無滯礙否。若也了了自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其未也。莫以一時貢高。卻致永劫沈淪。自失善利。將復尤誰。嗚呼哀哉。何嗟及矣(此節語載龍舒淨土文第十一卷。云出王敏仲直指淨土決疑集。今決疑集已不傳。而世間通行淨土文祗有十卷。恐漸湮沒。故錄其文。與萬善同歸一節。並列如右)。
勸人發隨偈并敘
慈照宗主
念佛之人。若不發心求生淨土。皆是埋頭過日。自失善利。大凡念佛。先要發心。欲超生死。往生淨土。須以大願自為主意。常須念佛。早晚專心禮拜彌陀。如朝帝主。兩不失時。日近日親。心口與佛相應。去佛不遠。口念心想。心願見佛。發深重願。決信無疑。日久歲深。工夫純熟。自然三昧成就。臨命終時。彌陀接引。淨土現前。更願現生之內。常遇善知識。不值邪見師。無惑我心。不生懈怠。如此念佛。深信發願。是信行願三不虧也。臨終見佛。即非外來。盡是唯心顯現。猶如種子在地。逢春發生。豈是外來。皆從地出也。今之修行亦爾。念佛信願。納在八識心地。臨終發現。淨土彌陀。即非外來。皆從自心出也。偈曰。
萬法從心生 萬法從心滅 我佛大沙門 常作如是說 持戒無信願 不得生淨土 唯得人天福 福盡受輪回 輾轉難脫離 看經無慧眼 不識佛深意 後世得聰明 亂心難出離 不如念佛好 現世無名利 行坐不多羅 則是阿彌陀 發願持戒力 迴向生樂國 如是各行持 千中不失一 釋迦金口說 彌陀親攝受 諸佛皆護念 諸天善護持 見此念佛人 與佛不相遠 應當坐道場 轉於大法輪 普度無邊眾 譬如貧家女 腹孕轉輪王 諸天常愛護 貧女自不知 腹中有貴子 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 憶佛常念佛 不久當成佛 諸佛善護持 其人自不知 我當生淨土 卻要來後世 再得生人中 譬如貧人家 地內有伏藏 藏神常守護 不令其有失 貧人自不知 家內有寶藏 逐日趁客作 求衣食自濟 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 不知念佛人 具足如來藏 自說我無分 反要生人中 譬如病人家 自有真妙藥 不知妙藥性 不能自治病 每日牀枕邊 痛苦受無量 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 不知念佛心 能滅貪瞋癡 能為大醫王 能為大寶藏 利濟一切人 能為大法王 覆護一切眾 將謂是凡夫 不得生淨土 且自持齋戒 後世願為人 輾轉更修行 方可生彼國 多見修行人 常作如是說 不稱彌陀願 不合淨土經 邪見障覆心 畢竟難出離 非是他人障 皆是自障心 今世不得生 一蹉是百蹉 勸汝修行人 信我如來說 佛無不實語 豈是虗誑言 但當自精勤 一心求淨土 因風吹於火 用力不消多 幸有念佛心 回願超三界 逢寶不取寶 遇食苦長飢 咄哉大丈夫 不見真實意 我今略勸讚 輾轉傳與人 代我廣流通 作於如來使 真是諸佛子 真名報佛恩 普願如說行 同生極樂國
修進工夫
虎谿尊者
凡修淨土之人。灼然是要敵他生死。不是說了便休。當念無常迅速。時不待人。須是把做一件事始得。若也半進半退。似信似疑。濟得恁麼事。如何出離輪回。若是信得及。便從今日去。發大勇猛。發大精進。莫問會與不會。見性不見性。但只執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如靠著一座須彌山相似。搖撼不動。專其心。一其意。或參念觀念憶念十念。或默念專念繫念禮念。念茲在茲。常憶常念。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心念不空過。念佛不離心。日日時時。不要放捨。緜緜密密。如雞抱卵。常教煖氣相接。即是淨念相繼。更加智照。則知淨土即是自心。此乃上智人修進工夫。如此把得定。做得主。靠得穩。縱遇苦樂逆順境界現前。只是念阿彌陀佛。無一念變異心。無一念退惰心。無一念雜想心。直至盡生。永無別念。決定要生西方極樂世界。果能如是用功。則歷劫無明。生死業障。自然消殞。塵勞習漏。自然淨盡無餘。親見彌陀。不離本念。功成行滿。願力相資。臨命終時。定生上品。
專意一念
同 上
真信修行之事。端的要生西方極樂世界。專意一念。持一句阿彌陀佛。只此一念。是我本師。只此一念。即是化佛。只此一念。是破地獄之猛將。只此一念。是斬羣邪之寶劍。只此一念。是開黑暗之明燈。只此一念。是度苦海之大船。只此一念。是脫生死之良方。只此一念。是出三界之徑路。只此一念。是本性彌陀。只此一念。達唯心淨土。但只要記得者一句阿彌陀佛在念。莫教失落。念念常現前。念念不離心。無事也如是念。有事也如是念。安樂也如是念。病苦也如是念。生也如是念。死也如是念。如是一念分明不昧。又何必問人覓歸程乎。
開示
(明)蓮池大師
妄念是病。念佛是藥。久病非片劑所能療。積妄非暫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紛飛。只貴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續。極力執持。方有趨向分。所謂真積力久。而一旦豁然。喻如磨杵作鍼。鍊鐵成銅者。定不誣也。入道多門。唯此一門最為捷徑。不可忽不可忽。
此道至玄至妙。亦復至簡至易。以簡易故。高明者忽焉。夫生死不離一念。乃至世出世間萬法皆不離一念。今即以此念念佛。何等切近精實。若覰破此念起處。即是自性彌陀。即是祖師西來意。縱令不悟。乘此念力。往生極樂。且橫截生死。不受輪回。終當大悟耳。願放下萬緣。十二時中念念提撕。是所至望。
古人教親近明師。求善知識。而善知識實無口傳心授祕密法門。只替人解黏去縛。便是祕密。今但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此八箇字。即是解黏去縛祕密法門。即是出生死堂堂大路。朝念暮念。行念坐念。念念相續。自成三昧。莫更他求也。
真信淨土決志往生者。不論已悟未悟。其從事單傳直指而未悟者。雖日以參禪為務。不妨發願往生。以未能不受後有。畢竟有生處故。不是偷心岐路心也。其已悟者。古人云汝將謂一悟便可上齊諸佛乎。故普賢為華嚴長子。雖塵塵華藏。在在蓮邦。而行願品必拳拳乎以往生安樂為言也。已悟尚然。未悟可知矣。
警眾
同 上
入道要門。信為第一。惡事非信。尚不成就。況善事乎。譬如世間盜賊。時乎敗露。官府非不以極刑繩之。迨後釋免。依舊不悔。所以者何。他卻信得者條門路。不齎一文本錢。獲利無算。所以備受苦痛。決不退悔。今人念佛再不肯真切加功。只是不曾深思諦信。不要說不信淨土。只如世尊說人命在呼吸間。者一句話。於義理不是難解說。爾等眼裏親見。耳裏親聞。經過許多榜樣。如今要爾信得者句話。早是不能彀也。爾若真實信得者句話。則念佛法門。不必要我費盡力氣。千丁萬屬。爾自如水赴壑。萬牛不能挽矣。
予見新學後生。才把一句佛頓在心頭。閒思妄想愈覺騰沸。便謂念佛工夫。不能攝心。不知汝無量劫來生死根由。何能即斷。且萬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後工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旦汝之能覺妄念者。虧者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時。瀾翻潮涌。剎那不停。自己豈能覺乎。
念佛有默持。有高聲持。有金剛持。然高聲覺太費力。默念又易昏沈。只是緜緜密密。聲在唇齒之間。乃謂金剛持。然又不可執定。或覺費力。則不妨默持。或覺昏沈。則不妨高聲。如今念佛者。只是手打魚子。隨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須句句出口入耳。聲聲喚醒自心。譬如一人濃睡。一人喚云某人。則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攝心。
今人不肯念佛。只是輕視西方。不知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聖大賢的勾當。轉娑婆成淨土。不同小可因緣。汝但看此城中。一日一夜。死卻多少人。不要說生西方。即生天。千百人中尚無一箇。其有自負修行者。祇是不失人身而已。故我世尊大慈。大悲。示此法門。功過乾坤。恩逾父母。粉骨粹身。不足為報。
開示
憨山大師
念佛求生淨土。元是要了生死大事。今人發心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說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畢竟向何處念。若念佛的心。斷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是知愛乃生死根株。推此愛根。不是今生有的。亦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自無始以來。生生世世。捨身受身。何曾有一念離此愛根耶。如此愛根種子。積劫深厚。故生死無窮。今日方才發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連生死之根尚且不知。何曾有一念斷著。既不知生死之根。則念佛一邊念。生死根只聽長。如此念佛。與生死兩不相關。念到臨命終時。只見生死愛根現前。那時方知佛全不得力。悔之遲矣。故勸今念佛的人。先要知愛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斷者愛根。即日用現前在家念佛。眼中見的兒女子孫家緣財產。無一件不是愛的。如全身在火阬中一般。愛是主宰。念佛是皮面。且如兒女之情現前時。回光看看。者一聲佛。果能敵得者愛麼。果然斷得者愛麼。若斷不得者愛。畢竟如何了得生死。故勸念佛人。第一要為生死心切。要斷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之時也。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見血。若不出生死。則諸佛墮妄語矣。
修行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生死不切。如何敢云念佛成片。且眾生自無量劫來。念念妄想。情根固蔽。即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為生死。日用念念循情。未嘗反省。今欲以虗浮信心。就要斷多劫生死。所謂滴水救積薪之火。豈有是理哉。若果為生死心切。念念若救頭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難復。將此一聲佛咬定。定要敵過妄想。一切處念念現前。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純熟。自然相應。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直須勇猛。更莫遲疑。
凡念佛時。先將自己胸中雜亂念頭。一齊放下。放到無可放處。單單提起一句阿彌陀佛。歷歷分明。心中不斷。如線貫珠。又如箭筈相拄。中間無一毫空隙處。如此著力靠定。於一切處不被境緣牽引打失。日用動靜。不雜不亂。夢寐如一。念到臨命終時。一心不亂。便是超生淨土之時也。
每日除二時功課外。單將一聲阿彌陀佛。橫在胸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昧。把一切世事都不思想。只將一句佛作自己命根。咬定牙關。決不放捨。乃至飲食起居行往坐臥。此一聲佛。時時現前。若遇逆順喜怒煩惱境界。心不安時。就將者一聲佛提起一拶。即見煩惱當下消滅。以念念煩惱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滅煩惱。便是佛度生死苦處。若念佛消得煩惱。便可了得生死。更無別法。若念佛念到煩惱上作得主。便於睡夢中作得主。若於睡夢中作得主。則於病苦中作得主。若於病苦中作得主。則於臨命終時。便知去處矣。此事不難行。只是要一念為生死心切。單單靠定一聲佛。更不別向尋思。久久純熟。自然得大安樂得大受用。
示念佛法門
蕅益法師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雲棲云。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剋。設有巧設方便。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殊不知現前能念之心。本自離過絕非。不消作意離絕。即現前所念之佛。本自超情離計。何勞說妙談玄。祇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一得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咸得現前。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鉢。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裏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裏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裏許。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試自簡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瞋癡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挂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岐猶能惑志。便不為真念佛也。要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最初下手。須用念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然。然後記數亦得。不記數亦得。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總是信不深。行不力。饒儞講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轉語。皆是生死岸邊事。臨命終時決用不著。珍重。
念佛工夫。祇貴真實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其體無二。次信娑婆的是苦。安養的可歸。熾然欣厭。次信現前一舉一動。皆可回向西方。若不回向。雖上品善亦不往生。若知回向。雖誤作惡行。速斷相續心。起殷重懺悔。懺悔之力。亦能往生。況持戒修福。種種勝業。豈不足莊嚴淨土。只為信力不深。勝業淪於有漏。又欲捨此別商。誤之誤矣。但加真信。一切行履更不須改也。
七往生現果
集驗
知歸學人
聞學老人。名實定。上海人。嘗主天目禪原寺。晚至蘇州。住文星閣。老人既徹法原。應機利物。慧辯無礙。時為學人提唱念佛法門。作念佛偈云。念佛念自心。念體元空寂。當念了無依。心心無別佛。又曰。飛鳥弄圓音。水有八功德。歷歷顯清機。皆因淨心得。又曰。子母不相離。淨念常相繼。良哉大勢至。得此無盡意。又曰。願力如山重。往生似羽輕。見知融一念。無量佛名經。又曰。君有淨土心。悟心方知土。界道有金繩。六時休錯路。又曰。西方開淨域。不染世間情。前路無知己。君須獨自行。又嘗作淨土詩一百八首。暢演唯心之指。普勸人發回向心。尋還江陰香山寺。歲杪得疾。明年正月三日。囑付後事。至黃昏。起坐。呼眾至。命具湯洗手者再。連稱阿彌陀佛。說偈而逝。事在乾隆四十二年。老人攝淨歸禪。與從上蓮宗。眼目自別。即土即心。非心非土。直下洞然。絲毫不隔。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菩薩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極樂淨佛土中。觀經云。上品中生者。解第一義。既往生已。因前夙習。普聞眾聲。純說第一義諦。經於七日。得不退轉。老人足以當之矣。
旅亭和尚。名際會。嘉善人。得法於聞學老人。機鋒迅利。嘗主席禪原。已而至蘇州文星閣。自言在天目西方菴。修念佛三昧。風聲水聲鳥聲蟲聲。悉皆作唱佛聲。及是掩關念佛。作偈曰。截斷世人生死路。別開化外一乾坤。不知那箇脚跟穩。放下身心入此門。已而下痢。語戒弟子沈敬孚曰。晝夜彌陀十萬聲。一一從自己胸中流出。方少有相應分。那得工夫說閒話。管閒事。命侍者具湯沐浴。其明日遂逝。事在乾隆四十六年。
爾立師。名廣志。會稽人。出家後。結茅天台黃金洞。專修淨業。蘇州吳山殷天成。詣天台飯僧。服師道行。延住吳山接引菴。垂三十餘年。隨機化導。指歸淨土。從受歸戒者累百人。嘗結期念佛。晝夜不絕聲。其弟子造之。見師經行之地。大書阿彌陀佛。放金色光。訝之。以問師。師曰。汝自本光發現耳。乾隆二十六年四月望。要弟子四人詣菴供佛。臨別。謂曰。明日午前當來送我。及期。眾至。焚香誦阿彌陀經。稱佛名千聲。端坐而逝。自數十年來。吳中唱導淨業者。必以師為首稱矣。先期以常住屬法侶月映。月映名普江。念佛精進。屢開期場。集眾回向。老於菴。
誓願師。名佛安。蘇州人。年三十餘。投上津橋天竺菴為僧。已而住北濠大王廟。以念佛為課。得錢輒買香華供佛。放諸魚鳥。已而有疾。逝前三日。遺徒往獅林寺。請僧禮淨土懺。施食一壇。期滿。別眾。稱佛名。香三炷。日午。曰行矣。端坐而逝。事在乾隆四十一年。
金南溟翁習丹訣。予勸之學佛。不應。曰。蘇秦有言。使我有負郭田二頃。安能取六國相印。吾之於佛。蓋心知其異而不能從也。則丹訣之為予負郭田也久矣。予曰。翁之所以異佛者。可得聞乎。曰。吾以平生目接者驗之。徐莊錢青侯。販醃猪。一日忽謂其妻曰。此罪也。吾今徙業矣。遂輟販。請僧禮懺七日。度羣猪。日誦阿彌陀佛。至年七十二。謂家人曰。吾將去矣。去時勿哭。為我誦佛名贈行可也。越三日遂逝。事在雍正二年。大邨顧天瑞。老而無子。與妻陸氏。長齋修淨業。僧舍有為念佛會者。夫婦與焉。乾隆三十五年二月。天瑞無疾。誦佛名而逝。年七十二。先數年。妻有微疾。沐浴就寢。其妯俞氏。亦修淨業。隔屋居。半夜。聞陸氏呼之曰。姆早晚好來。吾先去。趨視之。逝矣。年六十三。明年四月。俞氏亦無疾而逝。年七十二。又有予族嬸陸氏。日課佛名千聲。齋期加五千聲。如是二十年。乾隆四十年十二月。偶患腹痛。翼日。集家人長幼。各致慰謝。勸修淨業。怡然而逝。年八十七。予初謂念佛法門至卑近。顧其效章章如是。因是知佛之不可思議也。念佛成佛之決非虗語也。此予之所謂異也。
沈敬孚。名炳。長洲人。少得喘病。過三十而劇。因發出世心。持佛名頗切。至年五十。病益甚。自正月至九月。一息僅屬。遂矢願斷肉。其友楊廣文省之。勸持金剛經。扶起授之讀。盡卷。居三日。加持至三卷。半月而病愈。自後日以三卷為常。持佛名不輟。夜坐輒至曉。喘病遂除。尋受五戒於旅亭和尚。常言世間萬法生滅不停。唯有一句阿彌陀佛。是大休歇處。又自謂念佛工夫。尤於病中得力。諸苦煎熬。獨一念炯然。不曾打失耳。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示微疾。數日。其月晦。晨起洗沐畢。喘甚。回首向西。結跏念佛。其妻在旁。揮之去。已而寂然。則坐逝矣。遺言以龕殮。用茶毗法。其妻尋出家為尼。
余輯淨土聖賢錄。錄比丘尼。自劉宋迄明。不過十一人。而吾吳十餘年來。其往生有據者。乃得四人焉。則其他湮沒無聞者蓋多矣。惜哉。
其一岐松師。名本印。吳縣人。幼多病。因發願出家。年二十五。父母送之城中圓通菴薙染。尋受具戒。別買屋數間以居。名曰觀幻。戒行潔清。勤修福業。歷諸名剎。供佛飯僧。回向淨土。其年八月自九華歸。結期禮大悲懺。甫逾二七。忽感微疾。曰吾生緣其盡乎。遂輟懺。專持佛名。至十月初旬。臥牀七日。右脅西向。念佛無間。已而屬付後事畢。命其徒誦阿彌陀經。至三周。寂然而逝。事在乾隆四十五年。
其一聖可師。名律宗。嘉定人。三歲失母。其祖母攜至蘇城圓通菴。尋薙染。受具戒。少好禮佛。長習法華經。苦不能解義。因憤詣金山及杭州崇福。參究累冬。歸而專修淨業。屢詣諸名山供佛飯僧。年五十三。得咳疾。遂閉關不出。以西方為期。至年六十四。正月望。集諸緇白。同稱佛名。至日昃。顧視左右。勸勉修行。語劇苦切。尋舉手稱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如是者三。趺坐而逝。蓮華香滿室中。事在乾隆五十五年。
其一越成師。名遂欽。無錫人。九歲出家。稍長。遇一尼師激發。專持佛名。行往無間。尋住蘇州南園白衣菴。興復殿堂。念佛益切。年五十。始受具戒。至五十五。其年三月。雞初鳴。召其徒曰。吾將去矣。徒曰。師無他恙。何出此言。因泣下。師曰。癡人。哭我何益。認真念佛可爾。遂趺坐西向。同稱佛名。盡炷香乃逝。事在乾隆五十三年。
其一見琳師。名佛琦。長洲人。自少不願有家。既長。其母送閶門外雨華菴薙染。尋受具戒。已而受城中崇佛菴尼道堅囑付。繼為菴主。募金千餘兩。造西方三聖旃檀像。高八尺。歲結七日期場。集淨行僧為念佛會。歷諸名山供佛飯僧。為常州天寧寺置田三十畝。晚而專修淨業。將逝前三日。見菩薩現身。兩童子侍。或言聞菊華香。師曰。此青蓮華香也。八月晦。有近事女問疾。師令扶起。集眾焚香。稱佛名。可二千聲。遂逝。事在乾隆五十六年。
常州柏萬安。名天佑。平生樂善。兼奉僊佛。嘗為予言。其母曹氏。年六十四。病熱。萬安自蘇州馳歸。視母氣已絕。唯胸前微溫。家人為治棺衾悉具。萬安悲慟。禱於白衣大士。誦白衣呪一萬二千。願減己壽一紀以益母。涕淚并下。其明日索飲。閱數日。病起。言始死時。為兩吏所引。歷土地城隍諸司。尋詣東岳府。府君言汝有子。為汝誠禱。仗大士力。貸汝死。命吏引出。放還。萬安遂勸母修淨業。除一室。供佛像。母遂長齋。日以初中後分入室。掐數珠誦西方佛名輒千計。居十二年。年七十六。九月既望。晨興謂其子曰。吾將去矣。可召諸親屬為別。明日親屬畢至。母悉與[款-士+止]語。戒諸子女。臨去時勿哭。日飲湯五六盞。至第三日。昧旦起坐。洗沐畢。易衣就枕而逝。萬安事呂真人謹。嘗設乩問僊術。退輒冥心端坐。已而至蘇。或貽以予所刻諸書。內有西方確指。闢僊術。指歸淨土。萬安見而有省。遂回向佛乘。然頗疑與僊術異。以問真人。真人曰。爾何疑哉。三災到時。我輩亦無別路可走。樂邦安隱。爾其勉之。因令兼誦金剛般若經。萬安意遂釋然。有外姑許氏母。年六十五矣。家居亦長齋奉佛。顧未能專一。萬安請曰。母年老。盍去家。吾有一室可奉母。母從之。遂之壻家。萬安教以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母如其言。自三月至六月。未嘗有間。一日向萬安下拜。萬安驚問所由。母曰。吾生六十餘年。顛倒夢想中。未嘗獲一日安樂。自子導我以念佛。吾旦而念焉。俄然而夜矣。夕而念焉。俄然而旦矣。世間安樂。何以過之。微子則不及此。是以拜。萬安曰。甚善。因為稱說極樂莊嚴。且曰。但得一心。聖境自現。聖境現時。亦勿生著。又三月。母方夜坐。忽見一金蓮華現前。已而化作百千萬億。鄂不層出。上昇虗空。光照無極。向晨復拜萬安。言其事。母自是容色腴潤。如三十許人。終日無他言。夜臥更許。即起坐念佛。難精進衲子不及也。其年冬。萬安過予言二母事。且曰。賴西方確指一書。得識正修行路。不獨自利。又善利人。皆君之惠也。因出金。屬予印西方確指百五十餘本。將以導於其鄉。予喜萬安之正信。又樂聞二母之事。因并記之。時在乾隆四十二年。
書證
知歸學人
古之生西方者。或徵之於夢。或徵之於冥。或徵之於定。徵之夢者。如慧延之於智者。楊次公之於王仲回。荊王夫人之於其妾是也。徵之冥者。如閻羅之供永明雲棲遺像是也。徵之定者。如遠公之見同社諸賢。袁小修之見中郎是也。是三者皆不離於唯識。而僧史載之。學士大夫傳之。亦謂其理確然可信云爾。其理確然可信。則其事雖不經見。而不可謂罔。如以為罔。則凡脩多羅所載。其事苟不經見。皆將以為罔耶。近世飛鸞之化行。其言罪福升沈頗益悉。雖亦不離乎唯識。就其可信者論之。要亦不可謂罔。一斷之於理而已矣。予嘗作集驗篇。徵現今往生諸果。不越乎臨終一念。未有徵之於身後者也。已而得陶氏汪氏。陸生馬生。一徵之於夢。一徵之於冥。兩徵之於鸞。要皆確然可信者。何信乎爾。信其言如水之寒。火之熱。如春生而秋殺。世有不信斯言者。其亦不信水寒而火熱。春生而秋殺者也。而豈其然哉。復論次其事。為書證一篇。
乾隆四十九年春。有西方大士降於玉壇。為諸弟子宣揚淨土法門。其言平易切深。與大乘脩多羅合。一日予往造焉。問異時師友所生諸處。大士一一答之。其生淨土者四人。香山老人。旅亭誓願二師。沈居士敬孚也。生兜率者一人。王季子秉寧也。他如朱仲君羅臺山。俱歸福報中。最後問從子婦瓊樓陶氏。大士曰。陶氏已生西方邊地矣。未幾。陶氏至。題詩曰。雨歇閒階芳草多。五年消息等流梭。洞中深閉煙霞跡。一任熏風送客過。因語眾曰。子等歸向極樂。全須打得一副金鐵心腸。外不為六塵所染。內不為七情所錮。汙泥中便有蓮華出現也。一句佛號。便有一光。千句佛號。便有千光。光自內生。非從外得。以無相故。阿彌陀佛在爾諸人面前。隨處出現。才有絲毫隔礙。此光便不能發現矣。念佛心要時時覺照。方發得不退念頭。念佛聲要心心悲切。方發得無上願力。心聲互融。光明四徹。無處不是佛。無時不念佛。方為得手。佛號無量。要知智慧無量。神通無量。慈悲無量。攝受無量。苟不發無量心。安能親見本師頂相。悲哉眾生。欲念未除。道根日壞。佛之視爾。將何以堪。快快念佛。去也。其時予適不在。或傳以示予。踰月。予復往。致札瓊樓曰。聞卿得生淨土。不負生平志願。大善。但臺山仲君。清齋宏誓。甚為希有。尚羈福報。而卿戒品未全。工夫未熟。乃能直往無礙。此何故也。其往生時光景。既生後如何享用。如何進修。亦已見佛否。已登不退地否。試一一言之。俾聞者起欣慕心。起精進心。斯亦度人之本願也。其日大士降。報云。前月予適從西方邊地行化而來。故瓊樓亦得隨到。今日彼不能至矣。彼平日工夫戒力。雖不及臺山輩。然臨終正念。遠勝臺山。故感觀音接引。終時見金蓮華現前。即覺身變男子。已到西方七寶世界。衣食自然。雖不能見佛。每日諸大菩薩說法二會。精進者漸登九品。懈怠者壽五百歲。娑婆百年。邊地一日。瓊樓自往生以來。頗精進。將來可得上品下生。其時尚須娑婆二千年耳。大士者號寂根。無量壽維摩詰諸經。皆嘗與法會。其證果久如。未能詳也。瓊樓淨願甚堅。病中持佛名益切。臨終了無牽絓。唯曰大和尚來。吾去矣。所謂觀音接引者非耶。臺山之歿也。顧諸親屬。有不舍然者。予固疑其不能直往也。烏呼。情想分塗。臺山辨之早矣。而卒不能以自勝。此以知愛根難拔。而佛念不易純也。可不慎哉。
寂根大士之降玉壇也。司鸞者為陸近堂。近堂名士詮。元和人。初在壇為友祈疾。有神教禮梁皇懺。近堂因禮懺發心。詣天寧菴受菩薩戒。及大士降鸞。先後十一會。近堂虔秉一心。宏揚至教。聞者往往發菩提心。退而持名修觀。誦法華經。如是一二年。尋得瘍疾。漏下。臥牀不能起。將終。目光上矚。若有所見。口稱白蓮白鶴。及諸上善人。復連稱佛佛。右脅而逝。異香滿室中。已而諸友詣壇。叩近堂生處。神報曰。陸子已生西方邊地矣。事在乾隆五十二年。其明年五月朔。近堂降壇示諸子曰。有一件最切己事。人人不能逃。人人都忘却者。汝知之乎。現前爾等四大輕安。精神強健。曾不思一旦臥病於牀。魂魄離散。東西不辨。南北不分。前路茫茫。毫無把握。隨業輪轉。受苦無窮。唯有平生虔修淨業者。到時自見佛來接引。生蓮華中。受諸快樂。壽命無量。諸子有志斯道者。當講信行。願三端耳。信者。信西方之有淨土。猶此城之有閶胥。娑婆在東。猶此城之有婁葑。娑婆既實實是有。淨土豈不實實是有。同在圓明覺海之中。舉念可到。亦猶同處一城之內。舉足可到也。既信得淨土決定可到。又須信念佛法門。如穿衣喫飯一般。穿衣免凍。喫飯免飢。念佛免生死。今日信。明日不信。未為真信。終身信。一念忽然不信。未為真信。從今日去。直至命終。一信到底。更無纖毫疑惑。方為真信。既信有西方矣。又信有念佛法門矣。空言贊歎。何益生死。故凡發信心者。即當如教奉行。今日信。今日即行。明日信。明日即行。切不可曰。我今後生。且待耄年未晚。不見道青冢多埋紅粉骨。黃泉半是黑頭人。何耄年之可待也。又不可曰。我父母之事未完。兒女之債未了。且待閒暇無事時未晚。豈知無常迅速。鬼使臨門。不可向他道我父母之事未完。兒女之債未畢。且待閒暇無事時然後來也。又有勇猛一時。懈弛一時。是謂人而無恒。譬如雞之抱卵。必其息息不離於卵。俾熱氣相續。方能生育。若今日抱之。明日去之。未有能生者也。涵養蓮胎。亦復如是。至願之一字。尤為要緊。世間信佛念佛者。固不乏人。然或求現生專貴。或求來世福壽。得好人身。不至墮落。此為背佛意指。佛教你出生死。你偏要入生死。佛教你生極樂。你偏要住娑婆。一生信行。盡付東流。譬如種田者。下了稗子。而望其生苗也。有是理乎。故發真信者。當行真行。行真行者。當發真願。盡此一生。決定不生天上人間。決定要生西方淨土。如此念佛。方為隨順佛語。不至唐喪光陰。諸子勉之。其後四年中。嘗再隆黃敬敷家。勖勉同壇。語多切至。
自頃十餘年來。現優婆夷身。虔修淨業。悲願具足者。推南濠鏡智道人。道人汪姓。歸李景熹為繼室。年二十六而寡。發出世心。受菩薩戒。以佛法唱導鄉里。從而起信者百餘人。嘗刺舌血。寫法華經。阿彌陀經。梵網戒品。各一通。年三十八。病痢。一日起坐洗沐。合掌念佛而逝。事在乾隆四十九年。其後三年。同里有何氏女。病熱。見已故七叔父。赤體被髮。自言在生作孽。死後處黑暗中。日喫惡鬼鐵棒。經七八年。近因觀世音降臨。跪求慈拯。志得離暗而出。適有菩薩自西方來。在冥教化。為冥王師。家在萬年橋。即上年念佛坐逝者也。因與吾家有舊。乞暫放還。急為我作佛事。俾得生人道。幸矣。其兄子性三。為持佛名一萬。堂中迴向畢。仍許請僧薦拔。乃去。其夕初更。何氏女忽悶絕。至三更而蘇。言適有一班男女。執紅燈。以大轎舁我。去路迢遠。到一大廟。堂前出轎。趨進殿上。見青面王者。坐中央。左右小鬼。各執鋼叉銅鎚。王見我作色。便取鎚欲打我。慌惘之際。忽見金童玉女。各執旛幢。自內殿出。中擁一道人。離地可丈許。首戴青幞。身搭條衣。手握白拂。足躡雲履。端正嚴潔。世無與比。審視之。即萬年橋李家姆也。往時嘗一宿其家。彷彿可識。然而光彩迥絕矣。姆便聲言止止。王遽釋我。下跪曰。請如教。李家姆即垂手援我。引至內殿。光明洞然。几席靚整。案間多供佛經。令左右設茶果餉我。其果似蘋婆。香甚烈。云從西方來。茶畢。引我歷觀地獄。先見血河浩渺無涯。有諸女人。或倒浸河內。或髼髮上指。或側身橫睡。血流徧體。復見刀山。高接雲霞。百萬利刃互相撐住。中有罪人矗立刀上。既死復活。活而又死。更令左右執燈照我。入黑暗獄。見眾鬼皆盲。頭大如斗。或如栲栳。頸細似管。鼻液長尺許。若醉若寐。從黑獄出。見旋磨中。血肉下墜。雞鴨啄食。風吹餘肉。復變為人。便有鬼卒取肉寸磔。重磨作粉。化為蠅蚊蟻子。一一散去。我心酸淚下。問李家姆何不救之。答曰。罪大障深。安能即出。汝今怕否。人身難得。可勿持戒念佛。求生西方哉。汝能一念阿彌陀佛。吾當攜汝直往西方。汝意云何。我未及答。王聞言。復下跪。請菩薩且住。李家姆因語我言。因緣未到。姑俟異日。來此已久。恐家中驚惶。可速去。持齋念佛。一意西方。兼習經呪。時至迎汝。勉之勉之。仍命轎送我。蹶然而醒。翼日汗出。病良已。性三親聞其事。為書而傳之。詩云。鼓鐘于宮。聲聞于外。夫宮之為地也。邃矣阻矣。而鐘聲所及。洞然其無間也。浩然其莫禦也。故曰誠之不可揜如此。其鏡智道人之謂乎。
秀水馬宁良。名榮祖。為諸生。課徒以食。年三十餘。得咯血疾。遇祥峯文師。勸令念佛。病良已。遂長齋受五戒。日課佛名三萬。如是十餘年。疾復作。臥牀月餘。自言三聖現前說法。日常在大光明中。臨終見佛來迎。連稱佛名。右脅而逝。事在乾隆五十六年。時文師方閉關吳門文星閣。修念佛三昧。其年冬。夜夢三人入室。南向坐。其一僧服。旁兩居士。神儀儼然。上有白光覆頂。文師禮足已。問三大德自何方來。僧服者曰。自西方來。文師曰。莫非阿彌陀佛國中人否。曰。然。因問三大德何名。三人同聲答曰。汝名甚麼。文師曰。弟子法名達文。僧服者曰。卻來妄語。文師曰。真也非妄。僧服者又問。汝名甚麼。文師曰。弟子法名達文。僧服者云。還要妄語。文師曰。弟子實非妄語。如何上座云我妄語。僧服者曰。一切眾生以妄為真。執假為實。故受輪轉。若有智者。知是虗妄。即無輪轉汝莫自迷。失本真心。當知真心無心。真知無知。覺知乃魔。佛無知覺。汝當信受。莫懷疑惑。文師言下開解。復進曰。如上座之說。的是佛法。不可思議。請問上座。既自阿彌陀佛國中來。可曾見過阿彌陀佛否。左一人答曰。我向汝說。汝終不信。汝須親見始得。三人齊起。各向文師頂上一拍。為說偈曰。應當勤精進。修諸清淨業。因深則果實。慎勿生疑惑。又曰。諸法從心生。諸法從心滅。心法本來空。取舍不可得。又曰。生佛心法等。譬如夢中境。如幻三摩提。汝已知少分。偈畢。忽見馬宁良嚴整威儀。頂禮三人。三人即騰空向西而去。空中樂音嘹亮。佛聲朗然。宁良更向文師三拜。曰。蒙師勸吾發心。歸依三寶。勤修淨業。今已生淨土。得大安樂。故求菩薩來演妙法。以報深恩。又向文師三拜。合掌念佛。向西而去。適晨鐘乍發。瞿然而覺。向晨書之為紀夢篇。予惟文師此夢。有三因緣。一令修淨業人。解第一義。無念而念。無生而生。不住中途。直趨寶所。二令豁達狂禪。斷滅外道。知有淨土一門。發無上菩提。修如幻三昧。三馬生之逝。一往杳然。縱入蓮胎。孰聞孰見。略通消息。公據灼然。是因是果。如影隨形。豈可誣也。傳其事作蓮宗眼目云。
予妻費孺人既逝。玉壇弟子黃敬敷。為叩之普門大士。大士示云。一念能回向。送心先到西。功修久已積。終不退菩提。現生懈慢國。將來可登九品。攷菩薩處胎經云。諸發意眾生。欲生阿彌陀佛國者。皆樂著懈慢國土。不能前進。袁小修記中郎語云。西方邊地。亦名懈慢國。信解未成。戒寶未全者。多生此。瓊樓近堂皆其侶也。費氏持戒之力。過彼二人。而慧解弗如。又未能精進。據因論果。邊地之生。理固然乎。并附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