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67600000002

第2章

四大淨穢

觀經疏云。此經以心觀淨則佛土淨。而為宗致。四種淨土。謂凡聖同居士。方便有餘土。實報無障礙土。常寂光土也。各有淨穢。五濁輕重。同居淨穢。體析巧拙。有餘淨穢。次第頓入。實報淨穢。分證究竟。寂光淨穢。娑婆雜惡。荊棘瓦礫。不淨充滿。同居穢也。安養清淨。池流八德。樹列七珍。次於泥洹。皆正定聚。凡聖同居。上品淨土也。方便有餘者。修方便道。斷四住惑。故曰方便。無明未盡。故曰有餘。智論云。出三界外有淨土。聲聞辟支佛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就中復有利鈍。故論淨穢也。實報無障礙者。行真實法。感得勝報。色心不相妨。故言無障礙。純菩薩居。無有二乘。仁王云。三賢十聖住果報。華嚴云。無量香雲臺。即其土淨妙五塵。就中次第頓入。更論淨穢也。常寂光者。常即法身。寂即解脫。光即般若。是三點不縱橫並別。名祕密藏。諸佛如來所遊居處。真常究竟。極為淨土。分得究竟。上下淨穢耳。故以修心妙觀。能感淨土。為經宗也妙宗曰。大乘之法。其要在心。心具易知。色具難解。故觀自觀它。皆修心觀。今觀淨土。須求於心。心能具故。心能造故。心垢土垢。心淨土淨。此猶通示。未是的論。的在一心。頓修三觀。此觀觀於安養依正。畢竟清淨。名心觀淨。此觀能令四佛土淨。如是方為此經宗致此經本為韋提希。厭同居穢。求同居淨。故談妙觀。觀彼依正。三觀若成。麤垢先落。非有餘淨。更生何處。須知正為生同居淨。故說三觀。良由觀妙能破三惑。不獨感於同居淨土。隨其惑斷淺深之處。自然感得有餘等三。如病須藥。本為身安。求得仙方。修合服之。不但身安。兼能輕骨。身安可喻生同居淨。輕骨可喻感上三土。只是一藥効乃深勝。如一妙觀能淨四土。

三身勝劣

妙宗云。所言佛者。究竟覺也。理智既極。始本兩忘。無相無名。不可說示。為眾生故。乃順世間立名立相。言佛本無身壽量者。但無有相隨情之三。非無性具微妙身等。是故真佛究竟一切淨穢法門。若一向無。何異小乘所詮真理。故真無俗有。真有俗無。皆順悉檀。不可偏執。如谷答響。大小隨聲。如鑑現形。妍醜在質。依於事識。但空見故。唯屬無常。若依業識不空見者。即此無常全體是常。常身無量。通應三土。無常有量。但應同居。葢實報機分證。方見他受用身方便土。人唯稟別圓。所見佛相。小有優降。然匪生身。悉是報佛。若同居土。具四教機。稟別圓者。能見報佛。故法華明常在靈山。華嚴說法盡未來際。及諸大乘。即於應相見是法性尊特之身。

三輩九品

無量壽經云。十方眾生願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是人命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生寶華中。住不退轉。其中輩者。發菩提心。願生彼國。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其人臨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其下輩人。欲生彼國。發菩提心。若聞深法。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天台觀經疏曰。此經九品。為令識位上中下。即大本三輩也。孤山刊正記曰。大本三輩。但齊觀經六品。以彼二輩純明善行。不及惡人故也。靈芝謂。大本三輩皆曾發心。可對觀經上品。中下二品則非所對。況復行因與今全別。草庵輔正解曰。天台以今經九品。會同大本三輩。乃約位次相同。不約行因發心之相也。

六即明佛

妙宗云。一切諸法無不是佛。迷故不知。故圓實教不順迷情。直是一切皆是佛法。世間相常。眾生是佛。不稟教者。但有理是。全不知是。若聞此教。於名知是。若入五品。於觀知是。入十信者。相似知是。四十一位。分真知是。若登極果。究竟證知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法界無外。攝法不違。諸佛眾生色心依正。同一覺體。此身湛寂。如鑑無情。形對像生。山毫靡間。

寂光有相

妙宗云。經論中言。寂光無相。乃是已盡染礙之相。非如太虗空無一物。良由三惑究竟清淨。則依正色心究竟明顯。故大經云。因滅是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仁王稱為法性五陰。亦是法華世間相常。大品色香無非中道。是則名為究竟樂邦。究竟金寶。究竟華池。究竟瓊樹。又復此就捨穢究盡。取淨窮源。故苦域等判屬三障。樂邦金寶以為寂光。若就淨穢平等而談。則以究竟苦域泥沙而為寂光。此之二說。但順悉檀。無不圓極。問。佛無上報是即理之事。可論金等。究竟寂光是即事之理。豈有金等。若其同有。事理既混。如何分於二土義耶。答。佛無上報是究竟始覺。上品寂光是究竟本覺。始本既極。豈分二體。應知二土縱分事理。實非有無。豈真善妙有而非理耶。祕藏之理豈同小空。故此事理二名一體。以復本故。名無上報事也。以復本故。名上寂光理也。故妙樂云。修得四德。本有四德。二義齊等。方是遮那身土之相。況淨名疏顯將寂光為佛依報。故知定執報土。有金寶等。寂光定無。斯乃迷名。全不知義矣。

勝妙方便

四明尊者云。言極樂之界。葢覺皇之示權者。經論既以淨土之教為勝方便。驗知是如來善巧權用也。但權名不局。實理亦通。是要甄分。方知去取。體外之權須破。體內方便須修。離事之理則麤。即權之實方妙。故小乘無他佛之說。大教有剎海之談。葢心性遍周法界無外。理極故令事廣。華大故省池深。剎如帝珠出現。重重無盡。方顯寂光之理。身類天饌感報。彼彼不同。乃表遮那之性。豈應極樂不預唯心。故如來藏中。七大具足。隨緣發現。應量而知。既能彰地獄天宮。豈不造穢邦淨國。本性雖具。由心發明。彌陀以無緣之慈。取極樂之土。釋迦以樂說之辯。示往生之門。斯皆善巧之權方。攝彼沉淪之品彙。令懼退轉者不退。使不善觀者能觀。淨土權相葢多。今具略論此二。故起信論云。初學大乘正信。以在此土不常值佛。懼謂信心缺緣退失。當知如來有勝方便。令其不退。但當專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真如法身。必生彼國。住正定故。專念真如法身者。豈異大乘正信。以依彼佛為境故。能牽生淨方。斯是如來權巧也。又觀無量壽佛經云。凡夫心想嬴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其得見。此葢釋迦神力。彌陀願心。若有諦觀。必能覩見。斯亦覺皇異妙方便也。此之權巧方便。既約圓論。即與法華微妙方便。無二無別。故諸天及人。聲聞緣覺。事度菩薩。漸修大士。充滿世間。數等河沙。盡思度量。不能知覺。唯佛與佛乃能究盡。圓信圓解。方能造修(答楊文公書)。

心外無法

慈雲懺主云。或曰淨土在心。何須外覓。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豈用迢然求生他方淨土耶。釋曰。子又不善心土之義也。將謂我心局在方寸。便見西方敻在域外。苟如此者。又云何說心淨則佛土淨耶。華嚴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佛法既遍。心法亦遍。若各有方面。何謂無差。又云。遊心法界如虗空。虗空豈有分隔。若了一念心遍。一塵亦遍。十萬億剎。咫步之間。豈在心外。世人若談空理。便撥略因果。若談自心。便不信有心外諸法。豈唯謗法。亦謗自心。殃墜萬劫。良可痛哉。

無生而生

長蘆賾禪師曰。夫以念為念。以生為生者。常見之所失也。以無念為無念。以無生為無生者。邪見之所惑也。念而無念。生而無生者。第一義諦也。是以實際理地不受一塵。則無諸佛之可念。無淨土之可生。佛事門中不捨一法。則總攝諸根。葢有念佛三昧。還源要術。示開往生一門。所以終日念佛。而不乖於無念。熾然往生。而不乖於無生。故能凡聖各住自位。而感應道交。東西不相往來。而神超淨剎。此不可得而致詰也。

生即無生

靈芝大智律師彌陀經疏。問云。達法本空。心淨土淨。何須念佛求生淨土。答。若真達理。語默皆如。不礙修持。何妨念佛。若貶念佛。未是達人。何故然耶。既達法空。則不住於相。既常念佛。則不滯於空。超越二邊。從容中道。念念契合彌陀法身。聲聲流入薩婆若海。臨終決定上品上生。豈非心淨佛土淨乎。故十疑論云。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是真無生。非謂生外別有無生也。淨名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羣生。此之謂也。

淨土唯心

欲達唯心淨土。先了諸法互融。世人不解。遂執方寸之心為淨土。以經中佛說國土莊嚴。悉是表顯。皆無實法。自招謗法之咎。須知心外無法。故曰唯心。經云。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十方諸佛九界眾生色心依正。至於一塵一毛。隨舉一法。皆百千燈中之一燈也。行人一念。如在東一燈。彌陀淨土。如在西一燈。以其光遍滿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心外無土。土外無心。此即事之理。唯心淨土也。以無壞無雜故。此燈彼燈不相混亂。心自是心。佛自是佛。淨土自是淨土。即此土眾生。念彼土之佛。而求往生。此即理之事。西方淨土也。雖分事理。實非兩途。若局於西方。而不達唯心。則得事失理。雖未能稱理。佛神力故。亦得往生。雖居下品。亦無退轉。若局自心而不求西方。則事理俱失。以不求生故。不得往生。此失事也。以不知心外無法故。定執方寸為心。昧心法圓融之旨。此失理也。

水澄月現

無為居士楊次公曰。大願聖人從淨土來。來實無來。深心凡夫往淨土去。去實無去。彼不來此。此不往彼。而其聖凡會遇兩得交際者何耶。彌陀光明。如淨滿月。徧照十方。水清而靜。則月現全體。月非取水而遽來。水濁而動。則月無定光。月非舍水而遽去。在水則有清濁動靜。在月則無取舍去來。故華嚴解脫長者云。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心如水。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隨意即見。是知眾生注念。定見彌陀。彌陀來迎。極樂不遠。乃稱性實言。非權教也(决疑集序)天衣懷禪師室中問學者云。若言舍穢取淨。厭此欣彼。則是取舍之情。眾生妄想。若言無淨土。則違佛語。修淨土者。當如何修。眾無語。復自答云。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又云。譬如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絕遺踪之意。水無留影之心。

譬如磨鏡

經云。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古鏡埋塵。雖光明本有。必因磨而後顯。此修成義也。雖因磨顯。全是本有。不從外來。此性德義也。若定執光明本有。不因磨得。則埋塵古鏡。應能鑑物。執自然之過也。若定執因磨而得。則磨磚亦應成鏡。執因緣之過也。經曰是心作佛者。約修德而說。言眾生雖有本覺之體。必因始覺之功。而後證得也。是心是佛者。約性德而說。言眾生佛性雖由修證而顯。全是性德本有。不從他得也。

十種無礙

即心觀佛。託境顯性。心心絕待。法法全真。有不達者。橫生疑謗。故有執內心是佛而不許外求者。執自己之佛而不須他佛者。執諸法皆空而不信有佛者。執一切現成而不假修證者。但是不遵聖教。不達理體。隨有所執。皆成邪見。撥無因果。縱任妄情。認礫為金。蒸砂作飯。今以十種無礙。顯淨土之圓融。蕩滌執情。發明正信。

同类推荐
  • 数术记遗

    数术记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旧德堂医案

    旧德堂医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

    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佛说作佛形像经

    佛说作佛形像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诸子辩

    诸子辩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少董的冷魅保镖

    少董的冷魅保镖

    秋,20岁,无父无母,无姓。出手狠辣,做事果断,她,成了他的保镖,一场有阴谋的醉酒,她成了他的情人,卑微的爱,却得不到回应。一场为难,她舍命救他,重生之后,她带着儿子回来,却无奈,昔日的爱人如今只能是对手,是敌人……而他,似乎不愿意再放手。
  • 重生之狂妻邪君

    重生之狂妻邪君

    重生,没事,活着就不错。逃婚,没事,又不是真爱。美男,没事,温柔的就好。卧槽啊,重生之前被虐了九世不得好死,逃婚也就算了,尼玛是真爱啊,美男温柔是不假,但也太腹黑了吧。是真爱又如何,温柔的双子,才是我最爱!男二翻身成男主,为女主遮下所有痛苦!
  • 陈陈晨短文

    陈陈晨短文

    各种短文,无类型限制,各种脑洞大开,休闲娱乐来一篇。
  • 云华

    云华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传说,道先于天地而生!然而,世间何为正道?天残地缺,神魔无情,视众生皆为虫豸!
  • 血族公社

    血族公社

    吸血鬼,人类,两者的战争永远无法停止,被抛弃的孤儿,因为人类的自私,互相残杀……千年过去了,血月再次降临,两族的战斗再次开始了……
  • 金刚经·心经·坛经

    金刚经·心经·坛经

    《金刚经》全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在中国佛教界,《金刚经》流行得极为普遍,如三论、天台、贤首、唯识等宗派,都各有注疏。尤其是自唐宋以来盛极一时的禅宗,更与《金刚经》有深厚的渊源。宋代,出家人的考试,有《金刚经》一科,也让我们从中看出《金刚经》的弘通之盛……
  • EXO之12月的星空

    EXO之12月的星空

    当EXO遇上fx的团宠妖孽小萝莉时,会发生什么呢?''言洛!你是我的!别想逃!''''洛洛,我给你买一辈子的奶茶,好不好?''''小洛,你不是说让我教你吉他吗?教课时间一辈子。''……
  • 灰姑娘变小偷

    灰姑娘变小偷

    爱上他,纯属意外.一个不被重视的千金小姐,冷漠而高贵。那个嗜钱如命的父亲,为了两千万礼金要把她嫁给一个疯子,为了梦想她逃婚。遇见他是老天爷对她唯一的厚待。可是当他失去记忆后一切都不同了。还被他当成小偷亲自送进了监狱....我的群(44964336)
  • 墨小仙的霸气史

    墨小仙的霸气史

    唉呀妈呀!穿了穿了,我好歹是美女一枚,还有好多钱没花完,怎么就穿了呢?原以为是宅斗文没想到竟是修仙文妈咪,你坑我呢。“喂!你愿意和我长相厮守吗?即使是死,也愿意。”某妖孽拖着腮帮,说:“只要你不嫌弃我即使是死,我也乐意!”看女主如何玩转修仙界,找到一个妖孽老公。(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