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83800000002

第2章 文学与语言(2)

俄罗斯的文学太阳:普希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诸体皆擅,创立了俄罗斯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

19世纪初的俄国处在内忧外患的痛苦转型中,彼得大帝的改革使古老的俄国在万分不情愿中逐渐摆脱了生存已久的农奴制,在向西方的借鉴与学习中向近代化靠近,俄罗斯文学也在艰难的蜕变中寻求新生,开始了俄罗斯文学的复兴。

在这种时代背景中产生了代表着民族精神的文化巨人——普希金。普希金是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民族的太阳”,“他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等同于意大利的但丁、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歌德”。

他1799年6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长大。童年时代,他由法国家庭教师管教,接受了贵族教育,8岁时已可以用法语写诗。普希金家中藏书丰富,他的农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给他讲述俄罗斯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使得他从小就领略了丰富的俄罗斯语言,对民间创作产生了浓厚兴趣。

1811年,普希金进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学习,年仅12岁就开始了其文学创作生涯。1815年,在中学考试中他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皇村回忆》,表现出了卓越的诗歌写作才能,特别是他诗作韵文的优美和精巧得到了广泛的赞赏。在早期的诗作中,他效仿浪漫派诗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学习17~18世纪法国诗人安德列谢尼埃的风格。在皇村中学学习期间,他还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的熏陶并且结交了一些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禁卫军军官,反对沙皇专治、追求自由的思想初步形成。

普希金毕业后到彼得堡外交部供职,在此期间,他深深地被以后的十二月党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参与了与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创作了许多反对农奴制、讴歌自由的诗歌,如《自由颂》(1817年);《致恰达耶夫》(1818年);《乡村》(1819年),1820年,普希金创作童话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故事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描写骑士鲁斯兰克服艰难险阻战胜敌人,终于找回了新娘柳德米拉。普希金在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民间语言,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同于古典主义诗歌,向贵族传统文学提出了挑战。

普希金的这些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国南部任职,这其实是一次变相的流放。在此期间,他与十二月党人的交往更加频繁,参加了一些十二月党的秘密会议。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明确、更强烈了。普希金写下《短剑》(1821年)、《囚徒》(1822年)、《致大海》(1824年)等名篇,还写了一组“南方诗篇”,包括《高加索的俘虏》(1822年)、《强盗兄弟》(1822年)、《巴赫切萨拉依的泪泉》(1824年)、《茨冈》(1824年)四篇浪漫主义叙事长诗。他还写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如《太阳沉没了》(1820年)等,这些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强烈憧憬。从这一时期起,普希金完全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824年~1825年,普希金又被沙皇当局送回了普斯科夫省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这里他度过了两年幽禁期间,创作了近百首诗歌,他搜集民歌、故事,钻研俄罗斯历史,思想更加成熟,创作上的现实主义倾向也愈发明显。1825年他完成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的创作。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为了笼络人心,把普希金召回莫斯科,但他仍处于沙皇警察的秘密监视之下。普希金没有改变对十二月党人的态度,他曾对新沙皇抱有幻想,希望尼古拉一世能赦免被流放在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但幻想很快破灭,于是他创作了政治抒情诗《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表达自己对十二月党理想的忠贞不渝。

1830年秋,普希金在他父亲的领地度过了三个月,这是他一生创作的丰收时期,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波尔金诺的秋天”。他完成了自1823年开始动笔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这成为他最重要的作品。还写了《别尔金小说集》和四部诗体小说《吝啬的骑士》、《莫扎特与沙莱里》、《瘟疫流行的宴会》、《石客》以及近30首抒情诗。《别尔金小说集》中的《驿站长》一篇是俄罗斯短篇小说的典范,开启了塑造“小人物”的传统,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炉火纯青。

1831年普希金迁居彼得堡,仍然在外交部供职。他继续创作了许多作品,主要有叙事长诗《青铜骑士》(1833年)、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年)、短篇小说《黑桃皇后》(1834年)等。他还写了两部有关农民问题的小说《杜布洛夫斯基》(1832年~1833年)、《上尉的女儿》(1836年)。

1836年普希金创办了文学杂志《现代人》。该刊物后来由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编辑,一直办到19世纪60年代,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而且成为俄罗斯进步人士的喉舌。

普希金的创作和活动令沙皇政府颇感头痛,他们用阴谋手段挑拨法国籍宪兵队长丹特斯亵渎普希金的妻子纳塔利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结果导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决斗。决斗中普希金身负重伤,1837年2月8日不治身亡,年仅37岁。他的早逝令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

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全世界所有的主要文字。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现的对自由、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必能战胜黑暗、理智必能战胜偏见的坚定信仰,他“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伟大抱负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天才的杰作,激发了多少俄罗斯音乐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以普希金诗篇作脚本的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鲍里斯·戈都诺夫》、《黑桃皇后》、《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茨冈》等,无一不是伟大的音乐作品;普希金的抒情诗被谱上曲,成了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还有的作品被改编成芭蕾舞,成为舞台上不朽的经典。

为了纪念普希金,人们把他出生的皇村改名为普希金。现在这里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著名的波尔金诺村也在这附近。

诺贝尔奖的由来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工业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

诺贝尔出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当时合920万美元)作为基金,用于低风险的投资,以其每年的利润和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项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或组织。

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的授奖仪式。

诺贝尔和平奖的评选结果每年都是最先公布的,早于其他奖项的公布,这反映了和平奖的重要性。诺贝尔因发明硝化甘油炸药而致富,他本希望该发明广泛用于工业(如采矿、建筑)用途,但很可惜,他的发明曾被用于战争。在生前,诺贝尔希望全世界的科学家,不论工作的领域是什么,都要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贡献者。

1990年诺贝尔的一位重侄孙克劳斯·诺贝尔又提出增设诺贝尔地球奖,授予杰出的环境成就获得者。该奖于199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的奖金数视基金会的收入而定,早期的范围约从11000英镑(31000美元)到30000英镑(72000美元);受通货膨胀和基金会的投资收益影响,逐年有所提高,60年代为7.5万美元,80年代达22万多美元,90年代至今持续多年都是1000万瑞典克朗(在2006年颁奖的时候约合145万美元)。金质奖章约重270克,内含黄金23K,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不同奖项奖章的背面饰物不同。每份获奖证书的设计也各具风采。颁奖仪式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早期限于1500人~1800人之间,现在是2000人左右。出席的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晚礼服,仪式中所用的白花和黄花必须从圣莫雷(意大利城市,诺贝尔逝世的地方)空运来,这意味着对诺贝尔的纪念和尊重。

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遵照诺贝尔遗嘱,物理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出。经济奖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每个授奖单位设有一个由5人组成的诺贝尔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该委员会三年一届。其评选过程为: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人~2000人。

——具有推荐候选人资格的有:先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教授、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奖)、国际性会议和组织(和平奖)。

——不得毛遂自荐。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

埃斯库罗斯

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年出生于希腊阿提卡的埃琉西斯,公元前456年逝世于西西里岛上的杰拉,是古希腊悲剧诗人,有“悲剧之父”的美誉。

埃斯库罗斯出生于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在他的青年时代,雅典的暴君被推翻,民主制被引入。他很早就开始喜欢戏剧和阿加索克利斯与阿波罗多的诗。传说狄俄尼索斯在梦中亲自向他传授诗的艺术。埃斯库罗斯早年曾在自己的剧中扮演角色,25岁时他第一次参加雅典的诗人比赛,但没有获胜。

公元前490年他参加马拉松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他的兄弟阵亡。公元前480年雅典被毁后他在希腊舰队里参加了萨拉米斯海战。埃斯库罗斯多次去西西里岛,公元前475年他在那里与诗人西摩尼得斯和品达相会。

公元前472年他回到雅典,在那里他的《波斯人》首次上演,这是他对他战时经验的回味。这部剧赢得了诗人比赛的最高奖。公元前468年他输在索福克勒斯手下,但他一生中一共赢得了13次雅典诗人比赛的最佳奖。

他最后一次去西西里时没有能够及时回雅典,传说他是被一只从天上掉下来的乌龟砸死的。他被葬在格拉,他的墓碑上写着:

墓碑下安睡着雅典人埃斯库罗斯,欧福里翁之子,

在丰饶的格拉死亡战胜了他。

但马拉松的战场可以证明他的勇敢,

连长发的米底人也得承认。

据说这段墓志铭是由埃斯库罗斯本人撰写的。

他的死讯到达雅典后,雅典人决定他的剧作可以继续(不作为参赛的剧作)在比赛中上演,只要上演他的悲剧,提出申请的演出者就可以获得免费的助演歌队。

公元前406年阿里斯多芬在与欧里庇得斯竞争时,在他的喜剧《青蛙》中称埃斯库罗斯是高贵的时代的代表和悲剧诗人的榜样。公元前4世纪中埃斯库罗斯的塑像与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塑像并列在狄俄尼索斯剧院前。

他是第一个在希腊话剧中引入第二个演员的剧作家,通过对话的形式他改革了希腊话剧。他的语言、风格和使用的希腊神话中的故事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人。他的人物都不是普通人,他们的感情、特性以及他们有力、简短、高雅和生动的语言都超于一般人之上。

据说埃斯库罗斯一共留下了90部剧作(包括山羊剧),其中79部的名称流传了下来,但其中最著名的20部都遗失了。他的悲剧有七部完整地流传到今天。从他早年的作品到他死前不久的作品有一个明显的艺术发展过程,他早年的作品叙述相当简单,而晚年的悲剧的戏剧色彩非常浓厚。

埃斯库罗斯的作品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上演时间不明,可能在公元前480年以后,是三连剧的第一部或第二部,其他两部已佚,是《送火者普罗米修斯》(可能为第三部或第一部)和《被解绑的普罗米修斯》(可能为第二部或第三部),配套的山羊剧不明。

《波斯人》

上演于公元前472年,是独立的悲剧,也是现存唯一的取材于历史题材的古希腊悲剧。

《祈援女》

上演于公元前470年以后,是三连剧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已佚,可能是《埃古普托斯的儿子们》(或《埃及人》)和《达奈俄斯的女儿们》,配套的山羊剧是《阿慕莫奈》。

《七勇攻忒拜》

上演于公元前467年,是三连剧的第三部,其他两部已佚,是《莱俄斯》和《俄狄浦斯》,配套的山羊剧是《斯芬克斯》。获当年头奖。

《阿伽门农》

《奠酒人》

《善好者》(或称《复仇女神》)

索福克勒斯

索福克勒斯生于公元前496年,死于公元前406年,恰逢雅典的鼎盛时期。在三大悲剧诗人中,他享寿最高,获奖最多。他去世的时候,雅典和斯巴达之间战火再起,诗人的遗体因此无法归葬故里。斯巴达将军闻讯后特别下令停战,让雅典人放心地将其安葬。

索福克勒斯早年就盛名远扬,他从公元前468年在戏剧比赛中赢了埃斯库罗斯,到72岁后败给欧里庇得斯,其间罕有人能与之匹敌。在长达7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共写了130多部悲剧和滑稽剧。他最初以埃斯库罗斯为样板,但很快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首先引进了第三个演员,便于更充分地表现剧中人物的冲突。在他的悲剧中,合唱队的重要性大大减低,戏剧对话和动作的重要性大大增强,对话成了戏剧中第一位的东西,成了刻画人物的有力手段。他把许多可怕的剧景引介到剧场,比如,埃阿斯当众自杀、俄狄浦斯刺瞎双眼后再度登台等。其作品流传至今的只有7部,即《埃阿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厄勒克特拉》、《特拉喀斯少女》、《菲罗克忒忒斯》和《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其中,《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王》最能反映索福克勒斯的创作才能。

《安提戈涅》的大致内容是:安提戈涅的两位兄长波吕涅克斯和厄忒俄克勒斯彼此不和,为争夺王位发生激战,结果同归于尽。克瑞翁以舅父身份继承王位,他宣布曾流亡国外并借助外国力量来争夺王位的波吕涅克斯为叛徒,因而不准任何人埋葬其尸骨。按照古希腊神律,一个人死后如不下葬,他的阴魂便不能进入冥土,而露尸不葬,也会触犯神灵,殃及城邦。安提戈涅义无反顾地尽了亲人应尽的义务。悲剧的结局很惨:安提戈涅在牢中自缢,其未婚夫,克瑞翁的儿子海蒙殉情自杀,克瑞翁的妻子愤而自尽,只剩下克瑞翁一人在那里叹息。

该剧反映了国法与神律、人情之间的冲突,后来的柏克、黑格尔等人都将其归结为不同类型正义准则的冲突。不过在索福克勒斯的笔下,克瑞翁是个僭主,以自己的意志为城邦的意志,把城邦的法律置于神律之上,刚愎自用,残暴凶狠,最后落得一个孤家寡人的下场。

《俄狄浦斯王》最具有震撼力。一向繁荣的忒拜城突然遭到了厄运,土地荒芜,庄稼歉收,牲畜瘟死,妇人流产,城邦在血红的波浪里颠簸不定,全城到处是求生的歌声和苦痛的呻吟。无尽的痛苦折磨着众人,也令爱民如子的国王俄狄浦斯忧心如焚。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俄狄浦斯派人请来了阿波罗的神示:由于多年前一个人所犯的杀死前王拉伊科斯的罪孽,城邦才遭此劫难。只有严惩凶手,才能拯救城邦。

剧情围绕着寻找凶手而进行。全剧共有两个线索。其一是,忒拜牧人曾说拉伊科斯死在三岔口,其妻子伊俄卡斯特曾提到拉伊科斯的相貌、年龄、侍从人数以及被杀的时间,这一切证明俄狄浦斯是杀死拉伊科斯的凶手,但俄狄浦斯仍未想到那人是他的父亲。另一线索是:科任托斯牧人告诉俄狄浦斯,他并非波吕波斯的儿子。当这两个牧人相遇时,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真相也就大白了。该剧通过倒叙的手法,环环相扣,一步步地把戏剧冲突推向高潮,悲剧气氛也随之趋于顶点:伊俄卡斯特自杀,俄狄浦斯自刺双目后离开忒拜城,行乞涤罪。

希腊人笃信命运,这在悲剧中也有所反映。埃斯库罗斯的《奥瑞斯提斯》被看做是命运剧,《俄狄浦斯王》更是命运剧的代表。然而,命运固然是不可战胜的,但俄狄浦斯并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展开英勇的斗争,他的品德,他那种完全不顾自己痛苦的行动,他那种不惜任何代价去寻求真相的决心,本身就是可歌可泣的。可以说,这是一曲人与命运作殊死斗争的悲歌。

欧里庇得斯

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0年~公元前406年)一生共创作了九十多部作品,保留至今的有18部。对于欧里庇得斯的评价,古往今来一向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最伟大的悲剧作家,也有人说悲剧在他的手中衰亡,无论这些评价如何反复,毋庸置疑的是欧里庇得斯的作品对于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欧里庇得斯出身于阿卡提一个贵族家庭,对各类艺术有过全面且系统的学习,他非常醉心于诗和哲学,并用年轻时得到的一笔遗产在家里建了一个收藏丰富的私人藏书室。除非必要,欧里庇得斯很少出席公众场合的社交活动,他淡泊名利,拒绝了大部分希腊当局派给他的职务,但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服兵役。

欧里庇得斯很早就开始尝试悲剧写作,公元前455年首次参加比赛,但那次的比赛很失败,他得了最后一名,观众在演出结束的时候向他的歌队扔垃圾。之后将近二十年里,欧里庇得斯很少动笔创作,在此期间,他对于自己和悲剧这门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公元前441年,欧里庇得斯第一次在悲剧比赛中获得头奖,可惜的是当时的剧本并没有流传下来。

关于哲学,欧里庇得斯最早曾向阿纳萨戈刺斯学习,这位伟大的自然哲学家第一个提出月亮上的光反射自太阳光,但在希腊内战时,希腊当局将这位满口异端学说的哲学家赶出了希腊,欧里庇得斯对此十分气愤,他在《阿尔刻提斯》中杜撰了一个人物以表达对于驱逐他老师的不平。接着,欧里庇得斯向他的好友普罗塔戈刺斯和普罗狄刻斯这两位诡辩大师学习,但是当时希腊的诡辩术还未发展完善,主要是一些对于神和神话世界的怀疑论题。最后,欧里庇得斯与苏格拉底为友并向他学习。有人说欧里庇得斯的悲剧最大的不足就是他让他的剧中人在舞台上论述了太多哲学,使整个剧情变得乏味;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哲学式的台词赋予了其悲剧更多深刻的含义,而且也丝毫不损害其悲剧中的诗意。

欧里庇得斯所生活的年代正处于希腊内战(伯罗奔尼撒战役)期间,希腊表面上的黄金时代正从内部瓦解,内外矛盾不断恶化,与斯巴达人经年累月的战争、和谈、再战争,使得平民越来越贫困,奴隶的待遇越来越苛刻,女人毫无地位可言,只是作为婚姻对方的财产,对此,欧里庇得斯在自己的作品中都公开表示反对,他同情弱者,提倡和平、民主以及平等。由于欧里庇得斯的名气越来越大,希腊当局害怕他作品中的一些对立思想会影响民众而最终将他赶出了希腊,晚年的欧里庇得斯不得不前往马其顿,在马其顿国王的庇护下生活。欧里庇得斯客死异乡后,希腊人曾要求马其顿人将他的尸体送回希腊安葬,但遭到了拒绝,后来人们在希腊的郊外为欧里庇得斯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很好的赞美词句。

欧里庇得斯的时代,悲剧作为一门艺术其形式已经发展完善,而在欧里庇得斯手里,悲剧又经历了一次革新。与前辈们不同,欧里庇得斯的悲剧不再围绕着旧式的英雄主题,而是取材自日常生活,剧中出现了平民、奴隶、农民等人物形象,而剧中所采用的语言也平民化了,很通俗易懂,但这显然大大违背了希腊传统的审美观,当然也不合当局者的口味,因此,伴随着欧里庇得斯作品的常常是质疑和责难。

另外,欧里庇得斯有很多以探讨女性心理为主题的作品,其现存的作品中有12部是以女性为主角的,其中最成功的一部就是《美狄亚》,这部作品对后来西方的文学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

欧里庇得斯的现存作品

公元前441年,《独目巨人》

公元前438年,《阿尔刻提斯》

公元前431年,《美狄亚》

公元前430年,《大力士的女儿》

约公元前430年,《安德洛玛刻》

公元前428年,《希波吕托斯》

公元前424年,《赫卡柏》

公元前421年,《特洛伊的妇女》

公元前414年,《在陶洛人里的伊菲格纳亚》

公元前413年,《厄勒克特拉》

公元前412年,《海伦》

公元前412年,《伊翁》

公元前411年,《腓尼基的妇女》

公元前408年,《俄瑞斯特斯》

公元前407年,《醉酒的女人》

公元前407年,《伊菲格纳亚在奥里斯》

木偶戏起源微探

木偶戏是由幕后演员操纵、用木偶表演的戏剧形式,它是一门“手的技艺”,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魁子、窟子。

木偶戏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开始出现,印度、中国、希腊等文化古国以及西欧的某些地区对此都有文字记载。在北美,表演性的木偶据说是从印第安人的宗教魔术中脱胎出来的。在北非,木偶戏与“面具戏”有密切联系。从世界范围看,这种用木头人“虚拟”表演的戏早于真人演的舞台剧,具有表演性先于、优于文学性的特点。商品经济的出现、市民阶层的兴起,为单人肩担帐篷、流动演出木偶戏提供了广阔天地,于是在世界各地相继产生了一批批民间木偶戏艺人,使木偶戏成为“民间戏剧”、“平民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木偶戏历史久远,三国时马钧制作的木偶人能做击鼓、吹箫、跳丸、掷剑等杂技表演,隋代开始用木偶人表演故事,演出《吕望钓溪》、《刘备乘马过檀溪》、《周处斩蛟》、《秋胡妻赴水》、《巨灵开川》等,共有“七十二势”。中国木偶戏的高超艺术对于邻近国家甚至欧洲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人认为,俄语和日语中的“窟”与汉语的“傀儡”发音相近,说明这三个地方木偶艺术的发展脉络是近似的。大约在七八百年前,世界上许多地区出现了较具规模的专业木偶剧团(班社)。德国在16世纪出现用木偶演出的民间故事《浮士德》。日本傀儡戏古称“人形净璃”,19世纪成立著名的文乐剧团后,“文乐”即成为传统傀儡戏的通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还出现了更正规更专业化的木偶艺术剧院,如苏联的列宁格勒木偶剧院、保加利亚的索非亚木偶剧院、捷克斯洛伐克的斯波捷伯·赫尔文涅克剧院等。

约从20世纪初开始,木偶戏出现了一种新趋势,强调最充分发挥木偶特点,增强“偶味”,多演一些“人”的演员无法表演的戏。于是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演出形式,如手套式、托棍式、提线式三者综合演出;真人与木偶同台演出;演员由幕后操纵变为出现在台前,当着观众的面操纵;台下观众与台上木偶混合演出;放映电影与木偶剧混合演出等。30年代之后世界上还出现了电影木偶、电视木偶等,从而使木偶戏剧本有可能更多采用童话和神话题材,越来越多地为亿万儿童观众服务。这是全世界木偶戏的共同趋势。国际木偶剧坛上著名的艺术家如苏联的奥布拉兹卓夫、捷克斯洛伐克的斯库伯、英国的约翰·布伦多尔、罗马尼亚的玛耶露娃、法国的菲利浦·让蒂、日本的川尻泰司等人在木偶戏的创新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许多国家中,木偶戏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段,不仅为戏剧界、教育界所运用,而且遍及各行各业。例如,捷克斯洛伐克就被誉为“木偶之国”,木偶表演随处可见。商店的柜台上,农场收割机的机箱上,码头货物的堆放场中,医院领药处的橱窗口,图书馆出纳台上,到处都可以当成活动场所。这种普及形式的木偶戏,题材广泛,可与各种层次的观众心灵相通。

1929年木偶戏团体的国际组织成立了,即国际木偶协会,80年代有50多个国家成为其成员国。由它所举办的国际木偶艺术节,是木偶艺术界的“奥林匹克”盛会,艺术节为木偶艺术提供了观摩学习的机会,有利于木偶艺术事业的巩固、提高和发展。

木偶戏可依木偶本身的结构和操纵方式分类,也可依戏剧形式分类。按前种方法分类,一般可分为提线式、托棍式及手套式三种。

提线木偶:即悬丝木偶,民间简称为线戏或线偶。线偶身高约二尺,由头、躯干、四肢三个部件构成,在重要关节部位各缀以丝线。线位一般设置在头、腹、背、手臂、手掌、脚趾等部位上,布线少者8条,多者二三十条。幕后演员以拉动丝线来操纵其动作。

托棍木偶:又称杖头木偶,民间简称为托戏或肘偶。托偶身高二尺左右,装有三根操纵杆,主杆(有长把、短把之分)持头,侧杆(两根,有内肘、外肘之分)持双手。舞台下的演员左手持主杆,右手持侧杆,托举偶人操纵其动作。

手套木偶:又名掌中木偶,民间称这种木偶戏为布袋戏,或称指花戏(即指头上的花样)、肩担戏,中国北京俗称“耍苟利子”。手套偶身高8寸或1尺2寸,木脑壳中空,颈下缝合个布内套,连缀四肢,外着服装。操纵者的手掌即活动在此布内套之中,演员的手掌就是偶人的躯干,以食指串上偶人头,大拇指撑着左臂,其他三指并拢撑着右臂。双脚往往任其自然摆动,有时用演员的另一只手拨弄偶人的双脚,模拟着步姿。

按戏剧形式分类,木偶戏可分为歌剧、舞剧、话剧、哑剧等与一般戏剧形式相对应的多种类型。很多木偶戏种是由一般戏剧移植而来的,其配乐、风格、做派与被移植戏剧一致。

皮影戏的诞生

皮影戏是一种用皮制(或纸制)的平展玩偶演出的戏剧形式,它借助灯光把由人操纵的玩偶影像投射在半透明的屏幕上,供观众欣赏。它在许多国家中盛行,虽在表演形式、影人造型、音乐舞蹈及剧目内容上有所不同,但都以操纵为其表演方法,具有傀儡艺术的特点。

皮影戏最早兴起于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土耳其等亚洲国家,随后传入欧美各国。皮影戏的产生和兴盛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甚至在近代某些国家中仍作为一种祭礼仪式演出。后来发展起来的欧美国家皮影戏则是一种娱乐性的戏剧艺术。

印度尼西亚的皮影戏,俗称爪哇影戏,又叫“瓦扬皮卫”,是印度尼西亚剧种中最古老的艺术。11世纪时,皮影戏已很盛行。最初它大概是拜佛祭祖仪式的一部分,至今仍在演出前焚香祈祷。皮影戏的表演者被称为“铃吉特”,与僧侣一样受人尊敬。演出的影幕长10尺,高8尺,表演者坐在灯下,右手操纵影人,同时用脚叩打金属板伴奏,左手敲打箱子,来指挥乐队,并随着影人的动作诉说台词。“瓦扬”的影人是用水牛皮刻制成,面部富于怪诞的情趣,双臂过长,关节活动少,透明度差,照射在影幕上成为灰色的影子。演出一般由晚间至次日拂晓,剧目内容多取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以及印尼民间传说和为民族自由而斗争的故事。自18世纪以来,皮影戏成为岛上唯一的大众艺术形式。

巴厘的皮影戏与爪哇基本相同,但人形较大、音乐较差,其宗教色彩较爪哇更浓。在苏门答腊和马来半岛也都有皮影戏。

泰国的皮影戏叫做“南”,大约在12世纪通过马来半岛传入泰南地区,与爪哇影戏相似,表演是通过幕后的火光将影像投射在挂起的白色屏幕上,使人观看影子。“南”的影人较大,没有活动关节,实际用两根棍支撑着影人进行表演。由于这种影戏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泰国的新舞剧艺术“孔剧”,在亚洲舞剧中享有盛誉。

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越南等国也都有过皮影戏,形式与爪哇、巴厘的影戏大同小异,可能是受爪哇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印度的皮影戏形式与爪哇、巴厘、泰国等相同,似有相互承袭关系。其影人是半透明的皮影,在露天广场表演,演出时间也是从晚间到凌晨。

土耳其称皮影戏为“卡拉居士”,在15世纪颇为流行。它的对白切中时弊,幽默辛辣,语言隽永,16~17世纪时成为从割礼到宫廷娱乐和一切喜庆仪典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演出。19世纪后在斋月期间,是人们唯一的娱乐形式。

“卡拉居士”在表演时一面耍弄影人,一面说着台词,一般没有脚本,没有音乐伴奏,以对话为主,内容是艺人现编现演,对话的长短取决于艺人的才思,还要善于模仿各种各样的人和动物。土耳其的皮影人是用骆驼皮制作的,关节能活动,雕刻较简单,着色方法有特色,影人有35~40公分高,适于演滑稽戏。土耳其的皮影戏对埃及、沙特阿拉伯、突尼斯、摩洛哥等国都有一定的影响。

伊朗皮影戏在14世纪时已经出现,波斯历史学者瑞师德丹丁曾指出:当成吉思汗的儿子继承统治的时候,有中国的演员到波斯,演员在幕后表演特别的戏曲(指皮影戏),证明那时传入波斯。据说土耳其的皮影戏是由波斯流传过去的。

日本是以偶人著称的国家,但皮影戏远不如木偶戏那么发达。《日本游戏史》中说,在1674年时日本已有职业性的影戏演出。日本剪纸影戏的人形是用黑纸或油纸制作的,用长竹签子耍弄做出各种动作。现代在日本有代表性的影戏班有藤城清治的“木马座”、藤泰隆等人的“稻草人座”。

欧美的皮影戏大都受亚洲的影响,最早出现在意大利,遂形成欧洲影戏形式。影人是黑色的,不涂彩色,影子的大小利用影人在幕后的不同距离来表现。当时的内容大都是东方的,后来改用了自己的剧本。皮影戏在16世纪传入法国,据说是由神父居阿罗德将中国影戏介绍给法国的,法国称中国影戏为“昂波齐说哇”(Ombtescninoises)。1770年由多米尼克·塞拉芬在中国影戏的基础上创建了法兰西影戏,直到20世纪仍有“黑猫”剧院和其他影戏班在演出。

德国的皮影戏据说在17世纪已经出现,但大都是法国的。20世纪初,中国的皮影戏才正式传入德国。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有能演中国影戏的“三梅影戏班”及民间影戏班在活动。

皮影戏传入英国的伦敦大约在1776年前后,曾以“美丽的影子”的名称演出,后渐衰落。

苏联影戏的影人,是由着色的皮革、油纸制作的,在灯源和幕布之间,由操纵者用小木棍或金属线耍弄影人。19世纪托罗佩茨市的民间影戏很出名,1918年艺术家N.C.叶菲莫夫兄弟在莫斯科组织影戏剧院,1937年在莫斯科建立了影剧院。80年代莫斯科皮影剧团还在演出,保留剧目有《猫的房子》等。

匈牙利的爱斯特木偶剧团于1972年发展了皮影技术,用3个平列的灯源照亮银幕,使皮影直接上银幕。

美国最初的皮影戏据说是由希腊移民带去的“卡拉居士”,在芝加哥、底特律可见到,但很不普及。在美国的纽约,唯一的中国皮影职业剧团“悦龙皮影剧团”每年在各地巡回演出60场左右,很受观众欢迎。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都有皮影剧院,也在进行演出。

非洲的埃及、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等也都有过皮影戏的演出,现代已逐渐衰亡。

在皮影戏广泛流传影响下,德国人洛特·赖尼格尔发明了第一部长动画片《艾哈默德王子历险记》,随后有德国舒马赫的《哈里发之鹤》(1923年)、日本坪内逍遥自编的儿童剧《戴古式礼帽的人与猴群》,使影戏电影化盛极一时,后来被有声电影所代替。

百老汇

“百老汇”实际上有三个含义:第一个概念是地理概念,指纽约市时代广场附近12个街区以内的36家剧院;第二层含义是在百老汇地区进行的演出;第三层含义是整个百老汇这个产业,这样的产业也包括在纽约市以外的地区,主要以演出百老汇剧目为主的这些剧院。

总的来说,百老汇是西方戏剧行业的一个巅峰代表,在戏剧和剧场这个行业代表着最高级别的艺术成就和商业成就。

我们今天所说的百老汇的概念仅指在百老汇地区进行的演出,目前的演出大部分是音乐剧,主要原因是在百老汇地区上演音乐剧所能得到的资金和财力的支持比其他地区多。

百老汇的公司和企业主要分为三种:第一是剧院经营商,第二是制作商,第三是节目经纪商。剧院经营商一般拥有或者长期租用剧院,并负责剧院的日常工作等技术方面的要素。制作商指的是开发并创作百老汇节目的公司,他们一方面要负责获取所有的创作作品的法律权利包括知识产权等,另一方面要负责筹集资金,还要监督节目的开发过程以保证节目的成功。节目经纪商是制作商和剧院经营商之间的中间人。

百老汇(Bradway)原意为宽街。它是指纽约市中以巴特里公园为起点、由南向北纵贯曼哈顿岛、全长25公里的一条长街。大街两旁高耸云端的大楼栉比鳞次,坐落着威名远扬的华尔街证券交易所以及麦迪逊广场、时报广场等代表美国金融巨头和商业大亨的许多划时代建筑。最为醒目的是,在百老汇大街41街至53街之间汇集起了众多遐迩闻名的剧院,随着剧院的发展壮大,这里的戏剧表演艺术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进而使现代人每每提起百老汇,似乎都已忽略了它的“宽街”本义,而把它同戏剧表演艺术融为一体,使它成了世界戏剧艺术永恒魅力的象征和代表。不过百老汇可不是一家剧院,而是一条街上的几十家剧院。当年戏剧活动的全盛时期,百老汇号称“伟大的白色大道”,有过80家剧院的辉煌历史,后来娱乐业中的后起之秀不断蚕食它的地盘,到现在只余下近40家剧院了,而且像我们在分布图上看到的那样,多数都不在百老汇大街上,而是在其东西两侧,尤其是第44街到第53街之间。

“百老汇”这个词的含义在今天已经不仅限于这条街或剧院集中地了,人们用这个词来指美国戏剧艺术的精粹。作为一个演员真正获得成功的标志,就是使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百老汇大街一家剧院的霓虹灯广告上。百老汇同样创造了很多词汇,如“站在聚光灯下”,意思是成为公众注意的中心、成为名人。如果你的名字上了报,或者你成为人们谈论的对象,人家就说你“站在聚光灯下”。“百老汇”这个充满魔力的地方,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欢笑、泪水、骄傲、颓废在这里更是随处可见。你可能一夜成名,也可能由“百万富翁”变成“穷光蛋”。也许,这就是百老汇的神奇之处,只有置身那里才会有充分体会。

世界最负盛名的十大歌剧

1.《费加罗的婚礼》(莫扎特)

2.《魔笛》(莫扎特)

3.《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罗西尼)

4.《弄臣》(威尔第)

5.《茶花女》(威尔第)

6.《卡门》(比才)

7.《奥赛罗》(威尔第)

8.《艺术家的生涯》(普契尼)

9.《托斯卡》(普契尼)

10.《蝴蝶夫人》(普契尼)

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凡有人类的地方就会有语言。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语言呢?据民主德国出版的《语言学及语言交际工具问题手册》的统计,现在世界上查明的有5651种语言,其中约有1400多种还没有被人们承认是独立的语言,或者是正在衰亡的语言。如澳大利亚有250种语言仅被4万多人使用,而这些澳大利亚土著民族还不得不使用英语,长期以来,这些语种便渐趋衰亡。在美国同样也有很多正在衰亡的语言,如北美印第安人有170种语言,其中许多种语言如今只有一小部分人用它们来交谈,他们的子孙已不了解自己祖宗的语言,而习惯于用英语了。

很多通用的语言逐渐变为别的民族或国家的交际用语,成为第二语言。例如,当前非洲正在发生这样的变化:在那里,个别的语言成了许多部落和民族的交际工具,它们日益替代了在这里根深蒂固的殖民主义者的语言。另外,由于战争,人们被迫躲进深山、森林或集中到某一个区域,个别语系的基地大大缩减,最终也将趋向衰亡。这样的语种在新几内亚岛、巴普亚-新几内亚和西伊里安有1110多个;西非尼日尔河和贝努埃河地区有280个。在4200多种已被承认的独立的语言中,能得到很好研究的仅500种,而有1500种几乎还没被研究过。

语言虽然可以作文字的基础,但毕竟不等于文字,尽管各国科学界和宗教界都作出了很大努力,然而世界上还是有一半的语言没有相应的文字。

联合国语言是什么

联合国规定,正式语言只有六种,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为: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这六种语言具有同等效力,代表们可以选用其中任何一种。

秘书处日常使用的工作语言则只有两种,即英文和法文。凡是联合国的正式会议,秘书处都要负责在现场把代表们的发言用阿、中、英、法、俄、西六种语言通过话筒进行“同声传译”。凡是联合国的正式文件,包括重要发言,都要用六种文字印出,一般工作文件则只用英、法文。各国代表都十分重视他们使用的正式语言,因此,每一次正式会议,都必须认真安排好六种语言的翻译,若有疏漏,有关代表会当即愤然退场以示抗议。为了完成这样繁重的翻译任务,联合国总部秘书处有一支庞大的口译和笔译队伍,计有470多人。如在联大开会期间,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人员都还不够用,就要再聘用一些从联合国退休或离职的老翻译。

头语种种

摇头的动作在许多国家和民族中都表示不同意或不知道等否定的意思,而在印度人中则相反,摇头是表示同意和肯定的意思。人们在看到可爱的小孩时,一般都习惯地摸摸小孩的头,表示对小孩的喜爱,也是大人向小孩打招呼的方式,但是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摸头的举动会引起对方翻脸,大为不快。不仅如此,在这些国家,一般人既不喜欢被触摸,也不喜欢抚摸别人,他们认为,头部是人类最高的部位,也是人体中最神圣的部位,尤其是小孩的头是神明停留之处,是绝对不能触摸的。

非洲中部一些民族用头部各器官的动作表示各种语义。上下点头表示对某件事怀有赞美之感;若两手按住头部,则是遇上了不愉快的事情;右手食指刮自己的鼻子,表示极度轻蔑;右手指反复刮右耳廓,表示坚决反对某人意见;面部表情忧伤,头偏向右边,表明正处于极度痛苦之中;拒绝送给对方所要之物就是动肩膀并摇头;咬牙闭嘴并用力吹气,表明交了厄运;左手摇左耳同时咂嘴,表示将要吃好东西;摇动耳尖,暗示别人不要轻信。

楔形文字的破译

楔形文字是古代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所创造,开始于公元前4000年末。它原是一种图画文字类型的文字,到公元前3000年,图画型的楔形文字逐渐演变成按照惯例书写的线形笔画文字,同时因为这种文字是用一支斜尖的笔画在泥板上的,它的笔道很自然地呈现为楔形,所以人们称之为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曾经是古代西亚地区广泛使用的文字。古代的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赫梯人、波斯人、埃兰人都先后使用过这种文字。到公元1世纪后,楔形文字被拼音文字所代替,在历史上逐渐消失而被人遗忘了。现在已知最晚的楔形文字泥板是公元75年写的。

楔形文字的首次发现,是1623年~1625年在波斯波里斯,发现者是意大利旅行家彼得罗·德拉·瓦列。1802年德国学者格罗特芬解读了波斯王大流士的两段铭文。1835年英人罗林生在伊朗西部克尔曼沙赫附近的贝希斯敦山岩上发现大流士时的石刻。这石刻被称为贝希斯敦铭文,它是用古波斯文、埃兰文和巴比伦文三种楔形文字写成的。1846年~1847年,英人罗林生、爱尔兰人兴克士和德国人奥波尔特三人解读了贝希斯敦铭文中的波斯文,接着又解读了巴比伦文,从此,楔形文字才被人们所认识。

同类推荐
  • 名字与文化

    名字与文化

    名字与文化密不可分,名字透射着社会秩序、礼节礼仪、价值判断、宗教信仰、群体审美等文化信息。一些人的名字简直就是时代变革和发展的关键词,透过他们的名字我们可以追寻历史发展的轨迹,体味不同时代的风貌。本书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中西人名,包括真实名字、绰号、外号、笔名、庙号、谥号、年号等。通过对名字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精彩纷呈的文化表征。
  • 三味书屋与寿氏家族

    三味书屋与寿氏家族

    本书试图以绍兴覆盆桥思仁堂寿氏家族作为首选的研究对象,力求全方位地搜集、发掘、梳理和研究这个家族史料,重点探究其清末民初鼎革时期的历史,感受其时代的风风雨雨,真实记录其文化传统的光与影,从而汲取我们所需求的思想、精神和其他有用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个思仁堂寿氏家族就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对联楹联)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对联楹联)

    长期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它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孕育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增长了人们的智慧,也不断推动着人们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今天,我们少年儿童一代能对民族文化的精粹部分有所了解,将有利于他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也是使他们能受益终身的最基本的启蒙教育和素质教育。
  •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典藏本)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典藏本)

    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大学者,他晚年曾写出一系列谈东方文化将重现辉煌的文章,体现了他长期思考义理之学的结果。本书的核心思想是主张文化起源多元论、文化交流论,认为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方式可以弥补西方文化的分析思维方式。《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典藏本)》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季先生对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对于理解季羡林先生的文化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
  • 礼仪常识读本

    礼仪常识读本

    《礼仪常识读本》从礼仪概述、个人礼仪、家庭礼仪、社交礼仪、餐饮礼仪、公共场合礼仪、公务礼仪等七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礼仪知识和规范。既可作为党员干部和社会人才培训教材使用,又可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会群体人们的阅读需求。
热门推荐
  • 狂妄总裁的前妻

    狂妄总裁的前妻

    结婚两年,除了伤害,还是伤害,他不爱她,她知道,却不争气的爱上了他,坚持了两年,终于醒悟,婚姻已经成了枷锁,既然不爱,何不放他自由,与她,何曾不是解放,离婚后的生活平静淡雅,只是他为何又频繁扰乱她的生活,不是不爱吗?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一指流沙桃花后

    一指流沙桃花后

    她从这个世界去到那个世界,又从那个世界回到这个世界。“只要是你给的,即便是毒,爷也甘之如饴。”大婚之日,她得知她的母亲是他的父亲杀害的,情急之下她选择了逃婚。“这是我和你最后一次以朋友的名义相见,下一次再见我和你只会是世仇。”她说的时候没有一丝情绪,就像她说的不是这世上最伤人的话。“国儿,你可还记得香慧山下那片桃花林?我会与你,常伴于此。”
  • 孤云世纪

    孤云世纪

    孤独的世界,强者之上,谁又能与之争锋。。
  • 宝贝乖乖哒:恶魔校草快停下

    宝贝乖乖哒:恶魔校草快停下

    不就撞他怀里了嘛,怎么着吃亏的也是她啊,他这是干什么!“过来,给我揉肩。”“过来,给我捶背。”“过来,给我亲亲。”唐陌漓!你不要太过分!过分是什么?能亲还是能吃?你是校草吗?我是你男人。
  • 重生之代嫁王妃

    重生之代嫁王妃

    前世,她性格懦弱,任姨娘摆布,她有眼无珠,错嫁给渣男,糟人陷害,扣上不贞的罪名,被自己疼爱的庶妹毁了容颜,毒哑了嗓子,连她年幼的孩子也不放过!扔在荒院,任人凌辱,自生自灭。死前,她发誓,若有来生,必亲手送渣男贱女下地狱,自己所受的,要十倍还给他们!
  • 淡薄医妃你要得起吗

    淡薄医妃你要得起吗

    她是古武医学家的继承人,因陷害穿到这里,直到有一天,他闯进了森林里,因为他,她找到了身体原主人的家人,也打开了她的心扉,住进了她的心里,从此,世间出现了一对神仙眷侣。片段一“寒儿,今晚是我们的新婚之夜,你确定要把我拒之门外吗?”“你先解了这迷阵再说吧,也不知道这王府是怎么了,其他房间都不喜欢,只喜欢这一处。”言下之意,你就好好的解阵吧,要是敢毁了这间房,她就回祈家去。某男只得铁青着脸离去。片段二“寒儿,我们才分开几天,你就又勾搭了这么多男人,看来是我分开前不给力,你寂寞了,没关系,今晚一定好好补偿你”男子搂着她的腰的手猛地一收,拉近了距离。低头凝望着她,不等她解释,便封住了她的唇。
  • 冽月夕影之星皇重生

    冽月夕影之星皇重生

    她,夜凌星,作为堂堂第一杀手居然穿越了?还是被自家的逗逼喵以极其逗逼的方式害得穿越,却还宠如旧。
  • 醒来方觉天地宽

    醒来方觉天地宽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偶然,没有错字吧?
  • 新传说

    新传说

    传承,一个个的接踵而来。强者从不需要解释。他只看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