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904900000015

第15章

答。凡有三义。一者上略叹二智。今广叹众德。初略后广为解义故。二智是一乘之主。故初略叹二智。果乘无德不备。故后广赞众德。二者叹诸佛明从实起权。叹释迦以权通实。三者叹诸佛举因释果。叹释迦举果释果。吾从成佛已来者叹权智也。前叹权智凡有二义。一如上释诸佛从实起权今从权起实。二者遂文势相接。上略明权智辨难解难入。故今广释权智明难解难入之意也。吾从成佛已来者。此言成道凡有二义。一者王宫现生伽耶成道。从此已来施方便。二者依下经文。明久已成佛。从此已来施于方便。此明用权智之时节也。种种因缘者第二正明用权智也。因缘谓三乘人所度因缘也。明其入道不同由籍各异故云种种也。种种譬喻者凡有二义。一者为三乘人各说譬喻。如智度论云。佛于三藏中为诸声闻说种种譬喻。但不说揵闼婆城喻。乃至为诸菩萨广说十种喻等也。三藏中所以不说揵闼婆城喻者。为三藏不说一切法本性空。干城喻辨能成之因所成之果本无所有。故三藏中不说也。而成实论亦有此喻者。引菩萨藏中譬就小乘法中释耳。二者三乘人合喻。如三鸟出网三兽度河也。广演言教者。上喻今法也。无数方便者。上之法譬皆是善巧故名方便。又上法譬皆是口业。今明身业现神通意业密化。谓无数方便也。法华论云。方便者从生睹率天乃至现大般涅槃故也。又云无数方便示现外道邪法显其过失。示现正法功德。又有四种方便。一令入诸善法。二令断疑。三令入增上胜智。四者依四摄法摄取众生。明八相是正方便。今是示邪方便也。引导众生令离诸著者。此明用权意也。所以用无数方便者。为令众生离着故也。以众生染着三界。欲令离之故说三乘。不言实有三乘究竟。汝还遂保执三乘究竟。故不解佛意。故上云难解难入也。又我设方便本令离着。今遂保执三乘。此则是着于无著。故不识佛意也。法华论云著有四种。一着界则着三界。二者着地谓从着初禅乃至非非想及灭尽定。三者着分谓在家分出家分。在家分者谓着己同类作种种业及邪见故。着出家分者著名闻利养种种烦恼诸觉故也。四者着乘谓着小乘及大乘也。所以者何下释权智也。以内德既圆故外用善巧能利物也。舍利弗如来知见下第二叹实智也。上以方便标知见故是权智。今直称知见广大深远名为实智。初句标知见下以四义叹之。照无不遍称广。超二乘之表为大。竖不见其底曰深。横莫究其边称远。无量无碍。旧云四等为无量。四辨为无碍。今依法华论说无障无碍。上标知见次以二门叹之。一广大深远叹智无不圆。二无障无碍叹累无不尽。力无所畏者。从品初至此文虽有诸佛及以释迦但是叹智慧义也。从此文下具叹一切诸德。非独智慧甚深一切诸德亦甚深无量。所以具叹一切德者有二种义。一者以众德为乘。今欲赞叹一乘故备叹一切诸德。二者惑者闻叹佛智甚深谓余德不尔。故称叹余德皆是甚深非二乘所知也。十力是佛内德故初叹之。以知根识药故说十力。以内了十境故外说无惧。故次显无畏。力无畏者叹佛智慧。禅定解脱三昧叹佛功德。禅谓四禅。定谓四无色定。解脱则八解脱。三昧则是空无相无愿。此之四门则是次第。初得四禅次得四空定。具足八禅次得八解。以得八解之定故能证三空门也。然此中诸科皆是一体随义分之。功德积聚故名为禅。敛摄不散称之为定。万累都夷故名解脱。其心正直故云三昧。深入无际者。上别列八科诸德。今总叹之。于一一德佛皆穷其边底。余人不知其际畔故云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者。上正叹八科德犹未尽。故今总结叹也。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下第三次重叹权智也。接上文生。上明成就一切未曾有法。以内德既圆故外巧说法。外巧说法有二种。一者巧说法。二巧称机。言辞柔软。上叹四无碍智。今赞五种音声。与上叹权智异者。前明说权意。谓令离诸著令其不着小则是舍小。今赞佛巧说之德。令其欣大也。舍利弗取要言之下。如来非但有巧说一能。取要言之具一切希有胜用也。止舍利弗下第二寄止言如叹二智也。上虽称叹甚深无量。犹涉名言未穷称叹之美。至人之智心行已断言语又灭。叹所不能叹。乃穷叹美之极。故寄止言叹名加叹二智也。又止言者则卷束上文归无名相也。上开诸佛二智释迦权实。美实智为甚深。叹权智为难解。此皆是无名相中假名相说耳。然诸法实相未曾有诸佛之与释迦深与不深权之与实。故波若云。诸法非深非妙乃至非智非愚非权非实也。又止言者欲令大众于法起尊重心生后三请故。又欲令五千之徒离法座故。又依法华论云。示法器众生心已满足故。此意明大利根菩萨闻上所说已得了悟不须更说故止言。依此意略说一周正为菩萨。以菩萨利根闻略说则便领解。声闻根钝未能了悟。是故三请闻广说方解。故略说通为大小二乘。而菩萨前解广说偏为声闻。古亦有此一释。就文为两。一标止言。二释止言。初如文。所以者何下第二释止言为二。初明法妙众生不解故不可言。次明唯佛能解故不须言。不言之意唯此两也

问。由来云此经照三乘为方便。照一乘为实智。体终是有法。何得名绝言耶

答。他云一乘之智绝三乘之言也。难曰。虽绝三乘之言犹有一乘之言。何名绝言。又若一乘绝三乘之言名绝言者。三乘亦绝一乘之言。应是绝言。若三一不得互绝。亦应牛马不得互无也。今所明者此中正叹佛智。故下文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又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故如来之智非有非无不三不一离人离法绝观绝缘。一切名言所不能及故名绝言。大品云。佛初成道常乐默然不乐说法。所以不说者。肇师云言之者失其真。知之者反其愚。有之者乖其性。无之者伤其躯。以是义故不可言也。唯佛与佛下第二明唯佛解故不须言。释论云。若两佛相对则无所言。则其事也。诸法实相者法华论云。谓如来藏法身之体不变故此亦名实相亦名佛性正法。正观之异名也。所谓诸法如是相者。前标实相谓一相门。此下十事标差别相门。所以明此二门者。明诸法不出差别无差别二境诸佛之智亦不出差别无差别二智。知无差别名一切智。则如来智。照于差别名一切种智。则是佛智。今既叹佛智故举境显之

问。何以得知差别无差别二义耶

答。后偈文具显两义。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谓差别门也。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此无差别门也。今言差别无差别者。差别宛然而无差别。故云不坏假名而说实相。虽无差别而宛然差别。故云不动真际建立诸法。如此了悟唯是佛能故叹佛智也

问。前句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今称所谓相性。还是释前实相。云何言前是无差别后是差别耶

答。前标实相后明性相者。欲明差别无差别故举差别释无差别也

问。此文十句明何法耶

答。通而言之。即明一切法皆具十门。故智度论显一切法皆有九种。与此大同。法华论略明五法。通一切法。今依后偈文。且就佛因果明于十法。故偈云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故知约佛因果。明性相义也。佛因果。通具万行万德。今且寄波若因果显之。如是相如是性者。波若以无著为相。无著之相体不可改。故称为性。波若以正观为体也。波若有断惑之功故名为力。波若有照境之用故称为作。从习无所得观生故称为因。则四缘中因缘也。由实相境发实相智名之为缘。则四缘中缘缘义也。如是果如是报者。有人言一体义异耳。遂因力为果。詶因义为报。依毗昙义。果通报别。有为无为皆称为果。报但有为果。通有漏无漏。报但有漏。果通三性。报但无记。依涅槃经云。无漏之法但从因生更不作因名之为果。有漏之法更能生果称之为报。摄大乘论云。生义名果。熟义名报。共用为果。独用为报。今且依佛因果义释者。波若为因。萨婆若为果。五度为因。福德庄严为报。又佛德詶因为果。更起应用义为报。又法身为果。报身为报。故涅槃云。涅槃无因而体是果。则是法身本有修因所得故称为报。如是本末者。波若为因名本。萨婆若为果名末。亦得云由萨婆若故说波若故萨婆若为本波若为末。故智度论云。波若为佛生因。佛为波若说因。十地经云。如是十地义诸佛之根本。则十地为本。佛为其末。又言如是十地义从佛智慧出。则佛为本。十地为末也。究竟等者。摄上因果归于非因非果不二之理。故药草喻品云。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偈文为二。初颂寄言叹二智。次颂止言加叹二智。长行寄言叹二智为二。初叹诸佛次叹释迦。今偈转势颂之开为二别。初二偈颂叹佛二智。次两偈释叹二智。初两偈开为四双释之。一者初偈叹诸佛二智。次偈叹释迦二智。二者初偈总叹佛德。次偈别叹佛德。故偈云佛力无所畏。此明佛实智。及佛诸余法谓佛权智。以权智唯为化他故名余法。三者初偈叹至人故云世雄不可量。次偈叹极德谓佛力无所畏也。四者初偈欢无差别智。谓内外并冥缘观俱寂。次偈叹差别智明于境智。如十力照十境等。本从无数佛下第二两偈举因释果。二偈为二。初偈举诸佛因以释诸佛果。次偈举释迦因以释释迦果。又初偈举因释果明果深妙众生不解。次偈举因释果明唯佛能解。又初偈正辨于佛所行因故果义甚深。次偈明行因得果故果义微妙。如是大果报下。第二颂上止言加叹二智。长行前标止言次释止言。今但颂释止言。长行释止言为二。前明众生不解。次辨唯佛解。今还颂此二有十三偈半。开为四章。初一行偈颂唯佛能解章门。次一偈半颂众生不解章门。三有九行半释众生不解章门。次一行半释唯佛能解章门。长行前明众生不解后明唯佛能解。今偈欲接前偈文故前明唯佛能解。上半标所解之法。下半出能解之人也。如是大果报者颂十事中果报二句也。性相颂因中二句也。果中有法报二身。因中有外相内性也。是法不可示下。第二明众生不解。上半出所不解之法。下半明不解之人。而言是法不可示者。则上大果报之法言辞相寂灭故不可示也。上明无名相中假名相说。故开因果二。然开因果二为欲令悟非因非果不二。故云寂灭。下半明不解之人也。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此半行偈为欲释疑及斥二乘也。言释疑者。前偈明唯佛能解。次偈云除佛已还一切众生悉不能解众生何由悟佛智耶。是故释云。除诸菩萨信力坚固能信解耳。至佛之时乃名证解。此如涅槃经云十地菩萨名闻见佛性。唯佛得名眼见佛性佛性则是诸佛智慧。故涅槃云。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也。言斥二乘者。既言唯菩萨能信。则显二乘不能信也。欲令二乘改不信以得信也。诸佛弟子众下第三逐近前释众生不解章门。就文为三。第一明声闻人不解。二明缘觉不解。三明菩萨不解。三圣尚不解。何况六趣。故自忘言。又最初偈以明六趣不解故。今但辨三乘不解。合而言之。三乘六趣九道众生并不能知佛智也。所以然者。如来之智非圣非凡绝缘绝观。故圣凡众生不能解也。就声闻不解开为三章。初明钝根声闻不解。次明利根声闻不解。三明利钝共思量亦不解也。初其力所不堪者有二种义。一者对前菩萨能信解。今总序利钝一切声闻不能信解。故云其力所不堪。二者欲明钝根声闻不能解于佛智。故云不堪。次两段如文易知。辟支佛利智下第二明缘觉不解。声闻具举利钝。缘觉但举利者。智度论云。钝根缘觉不及舍利弗等。故不须举之。新发意菩萨下第三明菩萨不解。就文为二。初明始行。菩萨不解如文。不退诸菩萨下第二明不退已上菩萨不解。亦得开为二人。初明小乘人不解。小乘之内有声闻缘觉。次明大乘人不解。大乘之中有初心之与终行。并上六道合十人也

问。二乘及菩萨何故不解也

答。前已释之。今当更说二乘所以不解者。以断常有所得心岂解诸佛不断不常无所得正观也

问。二乘亦有不断不常。云何言皆是断常

答。二乘乃无凡夫外道断常。若望诸佛菩萨裁起心则堕断常。故中论云。若有所受法则堕于断常也。言菩萨不解者。直云因人不知果其言易信。今明如涅槃云。十住菩萨有所住故见不了了。诸佛如来无所住故见则了了。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第四释唯佛能解章门。无漏不思议者。上明二乘无漏者。犹是成实毗昙无漏。今总上二乘及菩萨皆名有漏。以有所得心未净故。今无此诸漏故云无漏。不思议者。心行断故不可思。言语灭故不可议。以佛智慧不思议故凡圣大小所不能解。则释上义也。下半偈明唯总别二佛所能解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路尽无她

    路尽无她

    开始,看到她会笑;后来,想到她会哭;长大后,她是我心中的影子;结了婚,她是我曾经的执着。
  • 修真之升仙

    修真之升仙

    想了想,做事有始有终,还是坚持写完,不管有没有人看,只是给自己一个理由。混沌分而天地现,化万物而修真
  • 那年,我们最初

    那年,我们最初

    夜晚昏暗的街道,兮木安静的牵着我的手慢步走在这条我们曾多次走过的旧路口,路口仍如最初那般一年如一日的漆黑,不同的是我们都已不是那年最初的我们。
  • 墟塃

    墟塃

    踏征途无归返葬青山将魂骨一抔土战,守一方故土山河傲骨青天赤月肝胆独断万古乱,名浮世载永不逝燃,十地八荒断斩星辉万千破九霄
  • 不一样的青春不一样的结果

    不一样的青春不一样的结果

    她是背景雄厚的元武道界“少女宗师”,她时而温柔恬静,时而古灵精怪。他是高冷帅气的明星歌手“雨露星辰”的主唱,他一向对谁都是冷淡寡言。明明是两个不该有交集的人,却因为双方父母的仇恨连接在了一起,明明是两个都不太说话的人,却偏偏爱的那么深刻。她爱他,爱到了心坎儿里,却恨他的家人为什么害死了她的家人。他爱她,爱到了心窝儿里,却没有一个能和她在一起的理由。两个道馆之间的往事纷争,影响了两个青年之间的爱情,他们都那么完美那么优秀,他们都是最配对方的那一个,可是他们最不配对方的……依旧是亡母之仇……但是,他们只是真想轰轰烈烈的爱一场,哪怕只有一天,一瞬,一秒。
  • 轮回千年:不见倾城颜

    轮回千年:不见倾城颜

    她承认,平时没有烧过香拜过佛,偶尔也会对朋友们恶作剧。缺心少肺的事情也确实没少干!可是老天爷怎么能这么惩罚她呢!穿越?卖噶的!好吧,那地方没电没网络没KFC她都忍了,可没女性必需品……OK,她立刻去自杀!
  • 那年,忘记了

    那年,忘记了

    “顾少,既然我们互不相爱,又有追求者烦咱们……我们就当男女朋友吧!”那一年,他被她的笑容迷倒,却被她拒绝了表白。那一年,他们再次相遇,他接受了她的表白。那一年,他们分手,她送给了他一句“那年,忘了吧!”
  • 继续幼稚下去

    继续幼稚下去

    小杰,一个平凡的人,一个学习成绩马马虎虎的学生,一个天生身体有问题的胖子,从出生不懂事到长大成人,经历了一件件令人难忘的事,原本生活应该很精彩的小杰,只是因为身体原因,致使他的人生跟别人不一样。。。。。。
  • 仙涯冢

    仙涯冢

    天不念旧情,地不怀牵挂,天地一片黑暗,没有一丝光明!这是起源于永夜大陆上第一缕光明的故事,这是追溯到上古年前错综复杂的恩断情缘,一个万年之久的神秘仙冢被发现惊天秘密。敬请期待秋风醉叶给您带来的《仙涯冢》,欢迎您的到来!
  • 红线狐妖

    红线狐妖

    上一世的承诺,这一世我定会实现。就算是面对的是失忆的你,但我坚信,在你内心的深处,依然保留着前世的那份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