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904900000001

第1章

序品第一

将欲入文前明三义。一部类不同。二品次差别。三科经分齐。部类不同者略为七例。一者一会之经用为一部如十地等经。二者多会共为一部如华严之类。三者经之初分用为一部如六卷泥洹经。四者具足二分以为一部如大般涅槃。五者略本以为一部如小品经等。六者广本以为一部如大品之流。七者一品以为一部如观世音之例。今此法华于七种中是具足本。若依梵文应是略说有六千偈也。二论品次差别者又开五义。一生起次第。二明具义多小。三论品前后。四明品有无。五别释序品。生起次第者大明次第凡有二门。一根缘次第。谓适机而说。二义理次第。依义次相生。然佛说经虽具有二门多依根缘次第。弟子造论又具二门多依义理次第。今二十八品相生次第者。夫至人说法必有由籍故初明序品由序已竟正宗宜开。将显一乘为真实故。前开三乘为方便故次明方便品。上根之徒闻前法说即便领悟。中根之者未能忘言会法。可以虚心待譬故。次明譬喻品禀前法说餐后譬喻。又同领解故有信解品。印其所解为实重兴譬述成故有药草喻品。领解于前述成于后当果可期堪为授记故有授记品。自前已来中上根人皆已受悟。下根之流犹未领解故说过去结缘之始现在化城之喻故有化城喻品。下根之人闻上二周之说及后宿世因缘便得领解堪与授记故有五百弟子受记品。显名之众既解密行之流又悟故有授学无学人记品。三说已周三根齐悟复欲以斯法异世同闻故叹法美人令弘大道故有法师品。欲证前三说不虚复欲开法身果德故有见宝塔品。法师宝塔虽叹人证法未若亲由达多自致成佛。举此证验劝物弘经故有提婆达多品。上来三品美人赞法以劝弘经。菩萨声闻受命宣持故有持品。既于恶世欲弘善道多诸苦难。故辨弘经之方令安住四行身心快乐故有安乐行品。四行因成妙果宜显。仍有涌出菩萨开远寿之缘故有涌出品。开发之缘已彰寿量正宗宜显次明寿量品。闻说寿量得十二种益今广分别之故有分别功德品。从初以来竟分别功德品明二权二实。多逆耳违心。若能随喜其福无量故有随喜品。弟子随喜福已无边法师宣持六根清净故有法师功德品。虽唱五种法师获六千功德今引过去亲证显得不虚兼明上品功德故有常不轻菩萨品。自前诸品叹法美人其义已显。十方诸佛见二世众生信持此经心生欢喜。现七种神力故有神力品。大明流通凡有二分。一者赞叹二者付嘱。赞叹竟前今次付属故有嘱累品。药王禀经亲蒙利益舍身命财报恩供养以为受命宣通模轨。今说此本缘利益时会故有药王本事品。药王虽报恩供养犹未辨宣通此法。故召彼妙音明分身六趣为物弘经故有妙音菩萨品。众生虽欲持经多诸留难必须普示诸门大悲救拔故次辨观世音品。已明观世音之人救难次说神咒之法护持故有陀罗尼品。为物弘经盖是众生真善知识故次说妙庄严王本事品。修行一乘即是行普贤行。是故普贤远方来奖劝发起故有普贤菩萨劝发品也。次第二明具义多少门者。品虽二十八得名有三。一者以一义得名二者以二义受称三者以三义为目。一义得名者略明四种。一者从法受名如方便品等。二者从譬为目如譬喻品等。三者从人受称如提婆达多品等。四从事为目如涌出品等。二义立名者或人法双举如观世音普门品等。或能所合为目如见宝塔品等。三义立名者如五百弟子受记品。五百是数名。弟子是其人称。受记是其法目

问。品名为是佛说为是集经者安为后人所制

答。具有三义。一者若经文内标于品名如云闻是药王本事品功德无量盖是佛说。二者若标于品名置在文初盖是集法藏人取佛语意故制品名。三者如大品等九十章经无有品名悉是后人所制故。睿法师大品序述什公语云。大品经但有三品。谓序品魔事品阿鞞跋致品。以品非佛说故略去其二唯留序品。故知非佛说后人制之也。第三论品前后者诸经嘱累品多在经末。至如此经安神力品后者依于梵本及法华论。又即此秦地新翻法华并安嘱累品在于经末。今明罗什善解秦言妙得经旨。安嘱累品在神力品后必有深致。所以然者若嘱累品在经末者则至说经竟始令分身各还本国。若尔至说经竟犹是净土。妙音来时何事被诫于此国土勿生下劣想耶。又下方大士既普礼分身。东土上人不应独接足多宝。观音奉珠又不应但为二分。以此推之知嘱累品不在经末。安神力品后者大明一乘凡有二种。一诸佛所乘二菩萨所乘。故十二门论云诸佛大人之所乘故名为大。又观音弥勒诸大士等之所乘故故名为大。自从经初至神力品明诸佛所乘之法。分身诸佛为开寿量故来。远寿既彰各归本国则土还复秽。此一章义讫所以付属。从药王品竟普贤劝发品明菩萨之所乘。因果两乘既圆众便散席。为此因缘故安嘱累品在药王品前。又嘱累一品既明付属。药王等品即是受命弘经。以此推之不应在经后也。第四论品有无者罗什翻经但有二十七品。后更有提婆达多品者释道慧宋齐录云。上定林寺释法献于于阗国得此一品。瓦官寺沙门释法意以齐永明八年十二月译出为提婆达多品经。未安法华内。梁末有西天竺优禅尼国人名婆罗末陀此云真谛。又翻出此品始安见宝塔品后也

问。竺法护翻正法华经见宝塔品后有提婆达事。罗什何故不翻译之

答。事又难明今且以三义往释。一者外国传云。流沙以西多有此品流沙以东多无此品。所以然者小乘之流皆谓。诸方等经并是调达所作。是以诸国或有阙之。罗什既在龟兹国不见此品故不翻之。二者罗什译经观察机情每多存略。若具翻智度论则十倍于此。恐难寻求故略为百卷也。如翻百论无益此土故但存略有五十偈。故正法华经凡有十卷删彼烦文略为七轴。三者见宝塔品命持而持品应命言势相接。而忽间以提婆达多则文似非。次恐末世多惑所以删之也。第五别释序品。序者渐也。假时托处动地雨华为正说由渐故名为序。又序者次也。初明缘起后辨正经盖是义之次第。又言序者谓祥序也。经首列事祥序可观之也。又言序者舒也。欲显事义舒广故云序也。品者外国名跋渠此称为品。品云品别。以二十八章明义各异故称为别。二者品类。以其明义各有部类故也。第三明章段不同

问。寻天竺之与震旦着笔之与口传。敷经讲论者不出二种。一者科章门二者直解释。如天亲解涅槃有七分。龙树释般若无章门。盖是天竺论师开不开之二类也。河西制涅槃疏开为五门道融讲新法华类为九辙。至如集解净名之说撰注法华之文但拆其玄微。又不豫科起尽。盖是震旦诸师开不开两义也。今所释者其义云何

答。夫适化无方陶诱非一。考圣心以息患为主统教意以开道为宗。若因开以取悟则圣教为之开。若由合而受道则圣教为之合。如其两晓并为甘露必也。双迷俱成毒药。若然者岂可偏守一迳。以应壅九逵者哉

问。有人言经无大小例开三段。序正流通。是事云何

答。领向圆通之论开道息患之言足知众途是非。宁问三段之得失耶。必苟执三章过则多矣。而郡生因初分以取悟则初分为正。籍后章以受道则后章非傍。何得言初后是非正经中段乃为宗极。将非秉执规矩局释大方耶

问。初段入定放光雨华动地将为正说之由渐何名为正经

答。论云泥洹法宝入有多门经称受悟不同。佛事非一或籍音声以改凡或由默然以成圣。或因光明以出俗或假香饭以入道。故三业无非利缘六尘皆为佛事。斯乃先圣流于圆化而像末缠乎隘文未可然也。河西道朗开此经为五门。所言五门者。一从如是我闻竟序品序法华必转之相。二从方便品至法师品明法华体无二之法。三从宝塔品竟寿量品明法华常住法身之果。四从分别功德品至嘱累品明修行法华所生功德。五从药王本事品讫经明流通法华之方轨也。龙光法师开此经为二段。从初品竟安乐行品十三品是开三显一。次从涌出品以下十四品是开近显远。于两段中各开序正流通三段合成六段也。印法师开此经凡为四段。序品为序。从方便品竟安乐行品十二品开三显一明乘方便乘真实。从涌出品至分别功德品弥勒说偈以前两品半开近显远明身方便身真实。从分别功德品竟经是流通分也。彼虽云安乐行品前是因分。然见宝塔品下有三品又是果宗之由渐。必须两向望之。何者由见宝塔品多宝助命觅通经之人。故方有持品及安乐行品流通于因故嘱因分。次有涌出菩萨正为寿量之方序。由前命故出。则前三品又有成说寿量之义。故须两向论之也

问。众师所说何者诣宗

答。若皆能开道适会根缘。众说之中无非正宗也。但推文考义三段最长。宜须用之

问。初辨三段有失。今何故用耶

答。义门有二。一通二别。通而为论。禀三皆悟则三皆正说。今就别而为言故宜开三段。若具领通别意者理则无伤

问。立于三段有何义耶

答。略明十义。一者圣人说法必有诠序。深理化凡须惊耳目。率尔而说不起敬情。故在经初须置序也。既静心信仰宜开宗授法。故次有正说也。群生不穷大悲无限。欲以传训故末继流通。二者为对外道故明三分。外道云。但初有吉中后无吉。以初吉故中后又吉。佛法不尔。开为三分。而三分皆吉。故经言上语又善中语又善后语又善。三者大智度论云。诸佛有三时利益。一为菩萨时则过去世益物。二得佛时即现在世益物。三灭度后未来世益物。序正谓现在益物。流通即是未来益物也。四者序说发其信心。正说生其智慧。故大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此二则是自行。次令流通所谓化他也。五者又有二人。福慧深厚者值佛闻法故明序正。福慧劣者但值经卷必须流通。故智度论常啼品云。福慧厚者面从昙无竭闻说般若。福慧薄者但值金牒般若。即其事也。六者光阐如来正法凡有二种。一者燃灯二者传灯。燃灯即是序正。传灯所谓流通也。七者三世诸佛凡有二种。一受前佛付嘱。二付嘱后佛。序正即是受前佛付嘱。流通谓付嘱后佛也。八者唯有三分。一者前方便即是序说。二者经体所谓正说。三者经用明流通说也。九者又有三说。一说之由渐。二者正说。三者称叹称叹即是流通也。十者根性有上中下。如来说法又具三时也。初之一品名为序说。从方便品去至分别功德品半格量偈来凡十五品半名为正说。从格量偈后尽经十一品半名为流通分也

问。序分既名序品。正与流通何故不名正说品流通品耶

答。序品文少又明义无杂故但名序品。正说文长而明义广故废通名从别义受称。流通又然。就此三段各开两章。序开二者一证信序二发起序。证信令未来众生于经生信。发起假诸灵异发起正经利于现在。以化沾两世故双明二序也。正说二者。始从方便终竟法师品明乘方便乘真实。次从见宝塔竟分别功德格量以来明身方便身真实。所以开此二者。乘谓所乘之法。身谓能乘之人。具此二门乘义乃足

问。身方便身真实云何是人

答。法华论释寿量明于三佛。而金光明经辨于三佛云三身品。故知三身即是三佛。佛即是人也

问。乘权乘实以一乘为实余二为权。身义云何

答。三身之中又得法身为实应化为权

问。以法身为实赴感为应。但立一真一应者。乘又得尔不

答。以大乘为实小乘为权。又得一权一实。但约今昔不同凡有三义。一者双说。二者双覆。三者双开。言双说者。初成正觉寂灭道场为诸菩萨双明二义。如信解品。辨于长者喻真实身。罗列宝物喻真实乘。即其证也。次双覆者。脱珍御服着弊垢衣。以身方便覆身真实。隐于傍使更遣余人。即是以乘方便覆乘真实。谓双覆也。三双开者。明昔三乘是方便。今一乘为真实。辨昔身是方便今身为真实。谓双开也。然乘之与身更无二体。即一正观随宜说之。运用自在故名为乘。体可执模故名为法。以法为身故称法身。流通二者。始从格量偈竟神力品谓赞叹流通。次从嘱累品竟于劝发品明付嘱流通。所以明此二者。将欲付嘱使物弘宣。必须赞法功深美人德重。物欣此利然后受命弘经。故前明赞叹后辨付嘱。今就释证信序文凡有二意。一总释二别释。总释之中略为六门。一序原由门。三世诸佛说十二部经皆有六事。但要待侍者发问然后命使安之。如集法藏经云。侍者阿难凡发四问。一问以谁为师。二问依何行道。三问云何与恶人共住。四问佛经初安何等语。如来答云。戒能训诲可以为师。四念处破倒依此行道。梵法默然伏彼恶人。一切经初皆标六事

问。何故但问四事不多不少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废土杀戮

    废土杀戮

    欢迎来到这样一个世界,已经没有了回头路。无路可逃,无处可躲,只能一路战斗到底。抬起枪口挥洒烈焰,拒绝对自然本源的服从,让全世界俯首称臣。QQ群:522155498
  • 元始天王欢乐经

    元始天王欢乐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魔法师的异界生活

    魔法师的异界生活

    一个现代死宅穿越到了天罗大陆,那里有实力为尊,而我们靠脸吃饭的猪脚就这样吃着软饭走向人生巅峰。
  • 怒无双

    怒无双

    异世漂流,踏平神魔两道。锄强扶弱,任凭热血洒落。一个屌丝学生叶无双,被强行带入另一个世界,从懵懂无知到名动大陆,经历多少生死悲欢,爱恨情仇。成神成魔一念之间,叶无双却只有一个信念,回到父母的身边。为此他逐渐适应这个异世大陆的生存法则,到达强者巅峰。神界,人间,魔道。一怒之下,看主角如何横冲直撞,唯我独尊!
  • 等风,观海,盼你归

    等风,观海,盼你归

    那是个充满悲伤的季节,他如天使悄然降临,看着她的背影,永远也忘不了。青葱时光的一点一滴,都充满了他的足迹,她的性格再孤独,也不会忘记,还有他在爱自己。相信吧,有情人终究会在一起,不管道路坎坷,不管流言蜚语,每一段故事总让人刻苦铭心。曾经的海,曾经的你,曾经的我,对你一见钟情……
  • 下嫁蛊惑王爷:哑妃倾城

    下嫁蛊惑王爷:哑妃倾城

    一场车祸把她带到了他的身边,穿成了他的哑妃,她只想过自己的生活,弹琴、偷溜出府,喝酒听市井之事,可是,他不放过她,宠她,爱她,虐她,只是想让她心里有他。直到另一个他出现,也想要她,放荡不羁,桀骜不驯,纵然身边佳丽上千,可是,独为她痴情。一个哑妃,如何只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 一本书练好口才

    一本书练好口才

    在日常交往中,口才总是以人际交往的形态,频繁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各自的愿望和目的,相互接触,相互了解和表达,彼此都需要有一个友好祥和的环境。如果每个人在平时都能讲究礼仪、注重口才,那么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无疑有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三百六十行,行行要口才。社交的得心应手,求职的轻松过关,推销的业绩倍增,职位的直线上升,谈判的无往不利等都有赖于一张会说话的嘴。西方的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世间有一种途径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可,那就是优秀的口才。”
  • 光影神帝

    光影神帝

    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看我龙傲天如何成为神界之帝的。
  • 花妖倾城:夫君是狐狸精

    花妖倾城:夫君是狐狸精

    本来就是花妖,本就够妖孽。却不想,居然遇到比她更妖孽的人。不,他不是人,是狐狸精!比她妖孽的狐狸精!
  • 无限罪恶11

    无限罪恶11

    看主角驰骋在各个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