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893400000128

第128章

虚薄笔难纪  微躯窃自凌

优游徒可恃  恩荫永难胜

感应缘(略引一十九寺) 晋建元寺并建康太清寺 宋灵味寺在钟山蒋林里 汉平等寺寺在南京 晋升平白塔寺在魅陵三井里 晋白马寺在建康中黄里 临海天台山石梁圣寺 东海蓬莱山圣寺 抱罕临河唐述谷仙寺 相州石鼓山竹林圣寺 岩州林虑山灵隐圣寺 晋阳冥寂山圣寺 代州五台山大孚圣寺 魏太山丹岭圣寺 雍州太一山九空仙寺 终南山大秦岭竹林寺 梁州道子午关南独圣寺 终南折谷炬明圣寺 西域志诸山感供圣寺 总述中边化迹降灵记

晋建元寺。建康太清里寺基本。宋北第元徽二年宫人陈太妃造寺塔。舍利灵应相仍。每夕放光。寺大殿后画迦毗罗王及毗沙门天王二像。若有僧侣失仪童竖亵慢者。无不影响表异使其恭肃。若使虔诚忏礼标心恳切者。必空中有弹指声。或循绕翼卫。其间有请福祈愿者。莫不克谐

宋灵味寺。建康钟山蒋林里。宋永初三年。沙门法意起造。晋末有高逸沙门。莫显名迹。岩栖谷饮。常在钟山之阿。一夜忽闻怪石崩坠。声振林薄。明旦履行唯见清泉湛然。因聚徒结宇。号曰灵味寺焉

漠平等寺。广平武穆王坏舍宅所立也。寺门外有金像一躯。高二丈八尺。相好端严。常有神验。国之吉凶先炳祥异。孝昌三年十二月。此像面有悲容垂泪遍体皆湿。时人号曰佛汗。京师士女空市而观。有一比丘。以净绵拭其泪。须臾之间绵湿都尽。更以他绵换拭。俄然复湿。如此三日乃止。至明年四月。尔朱荣入雒阳诛戮百官。死亡涂地。至永安二年三月。此像复汗。京邑仕庶复往观视。五月北海入雒。庄帝北巡。七月北海大败。所将江淮子弟五千余人。尽被俘虏无一得还。永安三年七月。此像悲泣复如初汗。每经神验朝野惶惧。禁人不听观视。至十二月尔朱兆入雒擒庄帝。帝崩于晋阳。宫殿空虚百日无主。唯尚书令司州牧乐平王尔朱世隆镇京师。商旅四通盗贼不作

白塔寺。在秣陵三井里。晋升平中有凤皇集此地。因名其处为凤皇台。至宋升明二年。齐太祖起。造立寺之始。咸以山高难于谷汲。比丘法和爰发誓云。若此地可居。当使自然出水。乃于食堂前试凿井。曾不数仞而清泉湛然。甘香清美。流未尝竭

白马寺。在建康中。黄里。太兴二年。晋中宗元皇帝起造。昔外国王欲灭佛法。宣令四远毁坏塔寺。次招提寺忽有一白马从西方来。绕塔悲鸣。腾跃空中。或复下地。一日一夜鸣声不绝。以事白王。王潜下泪深自愧责。即敕普停。已毁之塔并更修复。由此白马大法更兴。因改招提为白马。此寺之号亦取是名焉

东晋初天台山寺者。昔有沙门帛道猷。或云竺道猷。统涉山水穷括奇异。承天台石梁终古无度。乃慷慨曰。彼何人斯独无贞操。故使圣寺密尔。对面千里。遂揭锡独往往趣石梁。周瞰崖隒。久之方获其山。石梁非一圣寺亦多。将欲直度不惜形命。且虹梁亘谷。下望万寻。上阔尺许。莓苔斜侧。东边似通。西碍大石。攀登路绝。猷乃别思冀投。夜宿梁东。便闻西寺磬声经呗唱萨。勇意相续通夕不安。又闻声曰。却后十年当来此住。何须苦求虽尔不息。晨夕惋恨结草为庵。弥年禅观。后试造梁乃见横石洞开梁道平正。因即得度。遂见栋宇宏壮图塔瑰奇。神僧叙接宛同素识。中食既讫将陈住意。僧曰。却后十年自当至此。何劳早住。相送度梁横石已塞。至晋太元年终于山所。形似红色端坐如生。王羲之闻之造焉。望崖仰挹。今有往者云迷其道

宋时朱龄石者。使往辽东。还返失道随风泛海。一月余日达于一岛。粮米俱竭。入岛求泉。渐深登山。乃见一寺。堂宇庄严非所曾睹。僧问所从具说行事。设食饮水问以去留。石曰。此乃圣居非凡可住。僧曰。欲住任意石苦辞欲还。僧告曰此间去都二十余万里。石等闻之惊怖曰。若尔何缘得达。僧曰。自当相送不劳致忧。又问曰。识杯度道人不。曰识之。便指壁上钵袋曰。此是彼物。有小过罚在人中。便取钵袋与石。并书一封。上为书字然不可识。曰可以书钵与之。令沙弥送勿从来道。此有直路疾至船所。须臾至海。沙弥以一竹杖着船头语曰。但闭舫听往不劳航柁。于即依言。但闻飕飕风声。有窃视者。见船在空云飞奔于山林海上数息间遂达杨都大桁。正见杯度奇桁栏口云马马。龄石既至书自飞上度手。度惊曰。汝那得蓬莱道人书。唤我归耶。乃说缘由又将钵与之。手捧钵曰。吾不见此钵四千余年。掷上入云下还接取。太初中无故而死。事在高僧传

晋初河州唐述谷寺者。在今河州西北五十里。度风林津登长夷岭南望名积石山。即禹贡导之极地也。众峰竞出各有异势。或如宝塔。或如层楼。松柏映岩丹青饰岫。自非造化神功。何因绮丽若此。南行二十得其谷焉。凿山构室接梁通水。绕寺华果蔬菜充满。今有僧住。南有石门滨于河上镌石文曰。晋太始年之所立也。寺东谷中有一天寺。穷讨处所略无定指。常闻钟声。又有异僧。故号此谷名为唐述。羌云鬼也。所以古今诸人入积石者。每逢仙圣。行往恍忽现寺现僧。东北岭上出于醴泉。甜而且白。服者不老

高齐初有异僧。投邺下寺中夏坐。与同房僧亡名款曲意得。客僧患痢甚困。名以酒与之。客曰不可也。名曰。但饮。酒虽是戒禁有患通开。客颦眉为饮之患损。夏满辞还本寺。相送出都。客曰。颇闻鼓山竹林寺乎。名曰闻之。古来虚传竟无至者。客曰。无心相造。何由而至。一夏同房多相恼乱。患痢饮酒乃是佳药。本非所欲为意而饮。愿不此及人。山寺孤迥。时可历览。想一登陟以副虚怀。名闻喜跃曰。必能导达夕死无恨。至九月间克望寻展。幸赐提引。不尔无由。客曰。若来可从鼓山东面而上。东度小谷。又东北上即是山寺。至期与好事者五六人。直诣石窟寺。山僧曰。何以得来。曰欲往竹林道由于此。僧曰。世人可笑。专听妖言。此山东西我并游涉。何处有寺。古有斯言。不劳往也。名曰。彼客致词极非猛浪何有虚也。只得寻之。寻而不获非余咎也。石窟寺僧数十相随。依言东上。度谷寻岭。忽见一翁把钁斲地。又见一僧来至锄禾四边。把锄曳钁曰。去年官寺道人放马食我禾尽。今年复来蹋我秋苗。举钁趁僧。并皆返归。唯名一人东北独上。翁曰。放儞上山。乞虫吃却。遂依东上。林木深茂。闻南岭上有吟咏声。名曰。非往者客耶。曰是也。排榛而出。执手叙阔相将造寺。瞬目间忽见崇峰簉曰修竹干云重门洞开复殿基列。门外东西槽枥饰以金铺。似有马踪而无系者。行至门首。曰且住此。通和尚去。须臾便出引入至佛殿前礼拜讫。西至廊下。和尚可年九十许。眉长鼻高状如西僧。傍有官吏可三十人。执文簿有所判断。举手告曰。下里山寺殊无可观。何能远涉。名即礼拜十数拜。和尚曰。行来疲顿可止将至房去。便引西房北东转见僧凭案读经。名便礼拜都不慰问。便引尽北行东出至本客房中。欢笑通宵屡言永住。彼曰。一任和尚不敢为碍。待明为咨。报曰。和尚不许。乃至中食不异邺中。临别和尚曰。知欲永住。知友情也。然出家人不可两处安名。本寺受供可得乖否。必欲永住。可除彼名好去。便辞送出执手愤惋。既别凄然。行一里间。数数反顾寺塔。林竹依然满目。更行二里返顾并无。但是峰崖杂树。行行西下。依随本道。不见田苗。亦无田翁乃至石窟。备为僧说之

高齐文宣在晋阳。使人骑白[馬*(壹-豆+石)]驼向我寺取经函去。使问不知何寺。帝曰。但任驼行。自知寺处。日晚出城。驼行至急奄然如睡。忽至一山名为冥寂。山半有寺。有群沙弥曰。高洋[馬*(壹-豆+石)]驼来也。便引入寺。见一老僧拜已问曰。高洋作天子何似。答曰。圣明。问曰。尔来何为。答曰。令取经函。僧曰。洋在寺懒读经。今取何用。指示北行东头是其本房。汝可彼取函与之。即乘驼而返。如睡如梦。奄至晋阳。以函反命。不久帝行至谷口木井寺。有舍身痴人不解语。忽语帝曰。我先去尔后可来。帝然之。是夜痴人死。不久帝于晋阳不豫。使刘桃枝负行。鼻血淋沥。是夜帝崩

代州东南五台山。古称神仙之宅也。山方三百里。极巉岩崇峻。有五台上不生草木。唯松柏茂林。经中明文殊将五百仙人往清凉雪山。即斯地也。地极严寒多雪。号曰清凉山。所以古来求道之士。多游此山。遗迹灵窟即目极多。中台最高。去并七百。望如抵掌。上有小石浮图。其量千计。即是魏文帝宏所立也。石上人马迹宛然如新。有大泉名曰太华。清澄如镜。有二浮图夹之。中有文殊师利像。人有至者。钟声香气无日不有。神僧瑞像往往逢遇。龙朔三年下敕令长安会昌寺。僧会赜往彼修理。寺塔。前后再返亦遇灵感。中台东南下三十里有大孚灵鹫寺。古传汉明所造。现有东西二道场像设犹存。南有华园二顷许。四时相间互相映发。古今常然不知元由。贞观年中有禅师名解脱。聚住习定。自云于华园北四度见文殊师利菩萨。翼从满空。群仙异圣不可胜纪。近有僧朗禅师。居山三十余载。亦遇仙圣。飞空而去。唯留故皮。南台三十里内多是名华遍于峰岫。俗号华山。中有圣寺。钟声时发。曾见异人形伟冠世。言语之间超腾遂远。其山甚近滞俗罕登。登者必感胜缘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爱已成殇梦还在

    爱已成殇梦还在

    爱情失意的叶黎,面对青梅竹马的追求,她该如何抉择。失而复得的爱情,是否还能相信。面对冷酷校草的关心她又该如何?爱已成殇梦还在,,,她的选择又将如何?
  • 佛说佛大僧大经

    佛说佛大僧大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宿流

    宿流

    大千世界奇幻迷离,神魔之路天骄喋血,倾世之恋爱恨交织,绝境天碑主掌人世沉浮。亘古匆匆,六道轮回,乱世红尘奇才辈出,登天路,话长生,他们眼里,弱者永远是世间最可悲的生物。
  • 妖女仙途

    妖女仙途

    银发媚世怎么了?她又不是魔女。生的太妖娆?也不是她的错。她是仙魔综合体,宇宙第一人!她乃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如此酷帅呆萌,他、她、它竟然还问:卿惑乱众生,奈何情商为零?
  • English Stories Italy

    English Stories Ital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道凝光

    天道凝光

    天道降世,凝光初现!一本差不多热血的书吧!请支持!
  • 古郡奇观:永德仙根漫笔

    古郡奇观:永德仙根漫笔

    本书从14个方面描述了永德仙根的历史及人们对仙根的崇拜,抒发了作者对仙根的感情,是一本散文随笔。
  • 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全职掌教

    全职掌教

    天下皆蝼蚁,掌教独为尊!掌教是这个世界最特殊、最稀缺、最高贵的职业,不论是酒楼掌柜,家族家主,武馆馆主,帮派帮主,门派掌门,邪教教主统统囊括在内。在这里,没有教不好的弟子,力量不够本掌教给你加力量,智商不够本掌教给你加智力,就算是体重达三百斤的胖子本掌教也能让你身轻如燕!什么?你是近视眼?!没关系,本掌教有视觉加成,还不快来拜师?!
  • 御命王权

    御命王权

    人仙之界,在于“御命”。天地一剑,谓之“王权”。东方羽霄原是东方家族的第一继承人,却因狼子野心的南宫家族陷害,被逼离人族,一路向东,踏进妖族。东方覆灭,而后南宫上位;前有妖魔,后有仇敌追兵,羽霄将何去何从?“天赐我辉煌,我自要张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