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768000000007

第7章

題曰:而歷代尊崇,廟貌不絕,至唐乾封元年,高宗詔贈老君為玄元皇帝。光宅元年,太后詔贈尹氏為先天太后,故為有唐聖祖焉。

疏曰:此第十五門明太上玄恩普被,聖德遐長,歷代尊崇,廟貌不絕,故有唐尊為聖祖焉。題曰歷代尊崇,廟貌不絕者,爰自周、秦、漢、隋及唐、宋以來,莫不朝朝尊奉,代代欽崇,飾修宮宇,源源不絕,故長安終南之樓觀,乃尹真人之故宅,太上傳經之所也。至周穆王時,賁音秘。飾宮祠,訪求幽逸之人,杜沖并真人之弟尹軌,俾主領觀事,仍度道士七人,迄今八興八廢矣。又亳州太清官者,太上降生之所也。歷代修崇,皆有碑記,故漢有蔡邕碑、邊紹碑,隋有薛道衡碑,唐碑已訛缺不完,莫詳孰氏所撰。昔王希夷有詩云:雙闕已訛唐故事,殘碑猶有漢文章是也。至宋有張商英碑,皆代代修崇之明驗也。又陝西鳳翔府岐山之陽有啟聖宮,當文王時,號燮邑子所居之地也。又平陽府浮山縣有天聖觀,乃太上當唐高宗時,乘青鬃白騾顯化之地也。乃至蜀都之青羊官玉局觀,秦州之柏林觀,本號啟靈宮,又有太霄官,崆峒山之問道宮,城父縣之天靜官,北鄧山之上清宮,處處顯化,朝朝尊崇,無有窮盡,不可具陳。至有唐尊為聖祖者,當高宗乾封元年太歲丙寅二月二十八日,追上尊號曰玄元皇帝。按《廣聖義》解玄元皇帝四字云:夫玄者深也,妙也,亦云道也,天也。言至道高妙不可言詮。約妙與深,以玄為極,言深妙玄遠以明道之體也。故謂之玄。夫元者初也,本也,祖也。《爾雅》云肇祖元台倀落權輿始也。言太上老君為大道之根源,萬物之宗祖,處世出世之法,皆謂之本始,故謂之元。夫皇者大也,謂大道也。又曰道大曰皇。《尚書序》云:三皇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故曰皇。夫帝者天也。其德配天,次於道也。又曰德大曰帝。《書序》云:五帝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道德兼稱曰皇帝。又云法道法天,謂之皇帝。故曰玄元皇帝也。至玄宗朝,又加聖祖二字,乃曰聖祖玄元皇帝焉。古者稱王不敢稱帝,稱帝不敢稱皇,所以有三皇五帝三王之優劣也。至秦始皇既以滅周一統天下,於是焚滅先代典籍,自我作古,將欲垂法後代,上探三皇之尊稱,下取五帝之美號,兩字兼稱,號曰皇帝,仍欲以皇帝之稱,自玆為始,故謂之始皇帝也。故有唐既尊太上為聖祖,仍下詔追贈為聖祖玄元皇帝焉。乃改谷陽縣為真源縣,當縣宗姓特給復一年,用伸尊祖之意也。至光宅元年,太后下詔追贈聖母尹氏尊號為先天太后,於太清宮之北一里立宮,號曰洞霄宮,左曰先天觀,右曰廣靈官,中曰洞霄宮,即聖母之故居也。見有遺履墳存焉。又至宋真宗朝,追上老君尊號曰太上混元上德皇帝。太上二字,已具前釋。夫混元者,言太上生於混沌之先,長於億劫之始,故曰混元也。上德者,謂太上每言功成不居,長而不宰,無德可稱,故曰上德也。皇帝二字已解于前,故曰太上混元上德皇帝。仍改真源縣為衛真縣,即今之縣名是也。故云追贈老子為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者以此也。

題曰:昔老子著書曰《道》《德》二篇,今曰老子《道德經》者,當是關尹受書之後標題云爾。

疏曰:此第十六門明後人受此二篇之後著經字之由爾。夫此《道德經》者,厥初太上傳授尹君真人止云《道》《德》二篇,殊無經字,亦無八十一章之數。夫經者,常也,言此《道》《德》二篇之義為萬世常行不易之典也。是知後人受書之後尊此二篇,故升之為經也。今詳題文所論此經之一字,當是關尹受書之後標題云爾。亦如儒教五經《易》、《尚書》、《毛詩》、《春秋》、《禮記》之類,厥初止是逐書之本題,亦是後之學者尊師重書之禮,故升之為五經也。又如莊、列、文、么几四子,本為子書,至有唐玄宗朝,敬上玄虛,旌崇道典,故以《莊子》為《南華真經》,《列子》 為《 沖虛至德真經》 、《文子》為《通玄真經》,《亢倉子》為《洞靈真經》,亦此義也。況我太上老君演道德之根源,為萬教之宗祖,後之學者,尊以為經,不亦可乎。又河上公分上下二經為八十一章焉。

題曰:夫道者,官然難言,有物混成,故強名日道。以其通生萬物,故訓曰通也。又道蹈也。況道路之道,使人佩服其言而履行之也。故道者德之欽也。有道則必有德。德,得也。內得於心,外得於物,得而不喪也,故物得以生,謂之德。有德則必全道。道德相須而不相離,故曰道德也。

疏曰:此第十七門正明道德訓釋之義也。題云夫道寶然難言哉,有物混成,強名日道者。寶然,深奧之義也。夫道無形無影無色無聲,非神口之所能辯,至深至奧而不可以言詮也。故莊子曰:夫道寶然難言哉者,已具本經首章詳載。又本經云道者萬物之奧。又《度人經》云是謂玄奧難可尋,詳孟子養浩然之氣曰難言也。莊子又曰: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皆此義也。故云夫道者窅然難言哉。又題曰有物混成,強名曰道者。此本經第二十五章之文也。已具本章消釋,今不復云。又題云道者通也,以通生萬物為義,故訓通也。又曰道蹈也。況道路之道,使人佩服其言而履行之也。又解曰道,導也。導,引也。所謂導迷令悟,引凡入聖之謂也。《自然經》云:導末歸本者是也。本即真性也,末即妄情也。所以導引妄情復於真性也。故曰道者導也。又《莊子庚桑楚篇》云:道者德之欽也。欽,敬也。言德之所可尊敬者,道也。題曰有道則必有德。德,得也。內得於心,外得於物,使道在於我而不喪也。物得以生,謂之德。凡物之生,必始資於道氣,然後乃生,既生而養育之,則賴於德也。故經云道生之,德畜之,是也。又解云:德者成也。所以濟度衆生,令成於無極之道果,故曰德。題曰有德則必全道,道德相須而不相離,故曰道德也。夫道者,德之體也。德者,道之用之。用以體立,體以用明,譬如草木之有根本﹑花果也。根本者,草木之體也。花果者,草木之用也。是知花之與果皆從根本中來。若非根本,則花之與果從何而生。非花果,則根本妙用何由而顯。故知花果、根本乃草木之一體也。喻如道德體用亦然。夫根本妙用幽隱,而人所不則者也。花之與果顯明,而人所見者也。然則見於不見,皆起於一體,亦如道無形色杳冥而人所不見者也。德有作用顯著,而人所見者也。然而無之與有、隱之與顯,亦一體也明矣。按《廣聖義》云:道德一體而具二,義,一而不一,二而不二,二而不二,由一故二,一而不一,由二故一,不可言有體無體,亦不可言有用無用,蓋是無體為體,體而無體,無用為用,用而無用。尋其體也,離空離有,非陰非陽,視聽不得,搏觸莫辨。尋其用也,能權能實,可左可右,以小容大,以大容小。體既無窮,用亦莫盡,是知道德體用之義,固不可思而議之也。斯可體用兩忘,有無雙遣,方至此理也。故題文所論有德則必全道,道德相須而不相離,故曰道德也。是故司馬遷云:為陰陽者繁而致惑,為儒者博而多慮,為墨者苦而傷性,為名者華而少實,為法者酷而薄恩,唯老氏之教,稱為大道焉。清虛無為,使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無所不宜。旨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其實易行,其辭易知,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之主。是以先黃老而後六經,獨嘆道家為清尚焉。故曰九經浩浩,不及二篇之約也。

題曰:經者,常也,法也。言其理有常可法,如九經可法之義也。又經者,書之尊稱也。今言《道經》上《德經》下者,上篇之首取其道可道非常道,下篇之首取其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而題之也。後之說者,故隨文生義。言道非德,無以顯。德非道,無以明。道無為無形,故居化物之先。德有用有為,故在生物之後。道居先,故處上。德居後,故處下。又道衰而有德,德衰而有五常,是明道德為衆行之先、五常之本。故《道經》居先,《德經》次之。上下二卷,法兩儀之生育,八十一章,象太陽之極數。是以上經明道以法天,下經明德以法地,而天數奇,故上經三十七章。地數偶,故下經四十四章。然則起自先賢,且仍舊貫。

疏曰:此第十八門正明經訓之義,及上下二經八十一章取法之旨。就此門中,又分為二。其一正明經訓之義。其二明上下二經八十一章取法之旨。一日正明經訓之義者,題曰經者,常也,法也。言其理有常可法也。如九經可法之義也。又經者,書之尊稱也。按《廣聖義》中所解,經者諸家解釋凡有四義:一由、二徑、三法、四常也。一由者,言三世天尊,十方聖衆,皆由經教證聖成真也。二徑者,言開通道理,導達眾生,為學者之津梁,登真之徑路也。三法者,言真趣玄妙,至理精微,可以為群生之楷苦駭切模,衆聖之法式也。四常者,言妙理深遠,冥寂玄通,萬代百王,不刊之典也。具此四義,總稱為經,其或結氣成文,凝雲作篆,字方一丈,八角垂芒。或玉字瓊章,龍書鳳扎,劫初降世,劫末歸天。或刊玉鎢金,竹木縑紙,流傳演化,篆隸隨時。雖贏妙不同,皆玄聖真訣,為治病之良藥,乃出世之妙門也。假使代變時移,金消石化,而我《道德真經》 垂世立教,常布於人天,萬劫長存,以為修身治世之達道,證果登真之法式,故曰經也。其二明上下二經及八十一章取法之旨者。題曰《道經》上《德經》下云云,起自先賢,仍且舊貫者,題文已明,不必詳解。又觀唐明皇疏序云:而經分上下者,先明道而德次之,然體用之名可散,而體用之實不可散也。真實凝然之謂體,謂妙體也。應變隨機之謂用,謂妙用也。故經云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語其出則分而為二,咨其同則混而為一,故曰可散而不可散也。則上經曰是謂玄德。又曰孔德之容。又曰德者同於德。又曰常德不離。故云道資於德。下經曰失道而後德。又曰反者道之動。又曰道生一。又曰大道甚夷。故云德宗於道。是其體用互陳,遞明精要,不必定名於上下也。

題曰:此經以重玄為宗,自然為體,道德為用。其要在乎治身治國。治國則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欲而民自樸。治身則寒其兌,閉其門,穀神不死,少私寡欲。此其要旨,可得而言也。若夫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玄之又玄,衆妙之門,殆不可得而言傳也。故游其廊廡者,自以謂陞堂睹奧,及其研精覃思,然後於道,知其秋毫之端,萬分未得處一焉。

疏曰:此第十九門明《道》、《德》二經之宗本,治國治身之大旨,以遺後學爾。就此門中,又分為二。其一明道德之宗本。其二明治國治身之大旨。其一明道德之宗本者。題曰此經以重玄為宗,自然為體,道德為用。夫重玄為宗者,經云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又云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是也。自然為體者,經云百姓皆謂我自然。又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也。道德為用者,經云道沖而用之。又云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甩。又云大盈若沖,其用不窮是也。此其大旨也。逐文之義,各具本章消釋,今不復云。《廣聖義》 云:宗趣旨歸者,言此《道德真經》包含衆義,指歸意趣,各有君宗。且夫河上公、嚴君平等,皆明治國之道。松靈仙人、魏代孫登、梁朝陶隱居、南齊顧歡等,皆明治身之道。符堅時僧羅什、後趙時僧佛圖澄、梁武帝時道士竇略等,皆明事理因果之道。梁朝道士孟智周、臧玄靜、陳朝道士朱練女救切、隋朝道士劉進喜、唐朝道士成玄英、蔡子晃、黃玄頤、李榮、車玄弼、張慧超、黎元興等,皆明重玄之道。何晏、鍾會、杜元凱、王輔嗣、羊祜、盧氏、劉仁會等,皆明虛極無為治家治國之道。此明注解之人,意趣俱各不同。又諸家稟學立宗,亦各不同。嚴君平以玄虛為宗。顧歡以無為為宗。孟智周、臧玄靜以道德為宗。梁武帝以非有非無為宗。孫登以重玄為宗。宗指之中,孫氏為妙。夫此碧虛真人纂微者,亦以重玄為宗,自然為體,道德為用。修之國則無為無事,自致太平。修之家則六親和睦,萬禍不侵。修之身則抱一守中,自登道果。得之者排空躡景,久視長生。失之者禍身及家,殘齡促壽。在乎上士勤人,守之抱之,常為法式也。其二明治國治身之大旨。題曰:其要在乎治身治國云云,萬分未得處一焉者。以上題文,皆以本經為證,各於逐章下消釋,今不復云。且據唐《開元御疏序》云:夫《道》《德》二經,其要在理身理國。理國則絕矜尚棄華薄,以無為不言為教。理身則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以虛心實腹為務。此其要旨可得而言也。及乎窮理盡性?閉綠息想,處實行權,坐忘遺照,損之又損,玄之又玄,殆不可得而言傳者也。何謂窮理盡性?按《廣聖義》云:窮理者窮極萬物深妙之理。盡性者究盡群生所稟之性。物理既窮,生性亦盡,然後以至於命也。閉綠息想者,隨境生欲謂之綠,因心繫念謂之想。就此門中,分為四別。一者意隨善境而生善欲,謂之善綠。二者意隨惡境而生惡欲,謂之惡綠。三者心繫善念,謂之善想。四者心繫惡念,謂之惡想。此四者雖同因境所起,分為善惡。夫初修道者,既閉惡綠,又息惡想,以降其心,心澄氣定,想念正真,稍入道分,善綠善想,亦復忘之。然後窮達妙理,了盡真性,綠想俱忘,乃可得道。故日窮理盡性,閉綠息想也。處實行權者,《廣聖義》 云:實者真諦,玄妙幽微,所謂妙本之道,大乘之趣也。權者因事制宜,隨時立教,謂中乘小乘之道,以誘迷悮者也。迷悮一作開悟。亦猶治身治國者,先資權教,後入大道,故云處實行權也。坐忘遺照者,《廣聖義》云:坐忘者,《莊子大宗師》云:稟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於大通,謂之坐忘。遺照者,至道玄微,不可以言詮,但可以心照,既因心照而得悟,其照亦忘,故曰遺照。此皆大乘之道也。損之又損,玄之又玄者。此皆本經之文,各於逐章消釋。是乃至微至妙之道,故云殆不可得而言傳者也。是故其教圓,其文約,其旨暢,其言邇。遊其廊廳者,自以為升堂睹奧,及其研精覃思,然後於道,知其秋毫之端,萬分未得處一焉。其教圓者,《廣聖義》云:行有五教,分為五別。一者挫銳解紛,和光同塵,初教也。二者見素抱樸,虛心實腹,漸教也。三者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半教也。四者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滿教也。五者淡然常存,用之不勤,天地有終,大道無變,圓教也。合此為教,五者俱備,萬行總包,故曰其教圓。圓者圓通一切,道無不在之謂也。其旨約者,《廣聖義》云:約者簡省也。不出二篇之文,五千餘字,包羅萬法,不亦約乎。其文暢者,《廣聖義》云:暢,通快也。經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不日暢乎。其言邇者,《廣聖義》云:邇,近也。經云以身觀身,以家觀家,至於以天下觀天下。又云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不日邇乎。游其廊廢者,自以為升堂睹奧者,《廣聖義》云:廊者堂前之步廊也。廢者堂下也。奧者室之內也。西南隅謂之奧。言世儒之士,習道之人,初睹此經,自謂窮理盡性,而極於玄微爾。及其研精覃思,然後知其於秋毫之端,萬分未得其一焉者。《廣聖義》云:沈研鑽考,其情運思,探道之奧,窮道之源,箋注詮疏,以求聖人之旨,其所得之理愈少,聖人之意愈深。言秋毫則細矣。又云秋毫之端,則細之甚者也。端,末也。言於秋毫之末,萬分之中未得其一,則少之至也。故碧虛作開題,亦云其要在乎治身治國。及其研精覃思,然後於道,知其秋毫之端,萬分未得處一焉耳。

題曰:輒依師授之旨,略纂昔賢之微,其如恍惚窅冥之理,在達者之自悟耳。

疏曰:此第二十門明我碧虛真人纂集訓解之由,發明道德之義,以遺後學耳。題曰輒依師授之旨,略纂昔賢之微者。輒,專也。乃碧虛自云,我今所解《道德》二經,皆是專輒依奉吾師鴻濛張君真人傳授之旨,仍纂集往昔賢達之士箋注此經,精微要妙之義,與經旨相合者,必明著本人氏號,取而證之,抑又討論玄都寶藏、三洞四輔,群經子史,若稍有與此經義理相符合者,必探而錄之,以為傍證,將使我太上老君《道德真經》重玄之理,坦然明白,俾諸後學,得其門而易入之也。由是知我碧虛真人,上以弘闡猶龍玄微之教,下以開發後學蒙昧之心,庶使大道興行,法輪常轉,而無窮也。不其偉歟。又有集解四注《靈寶度人經》、《南華真經》章句解義,皆藏諸藏室,流傳於人間,觀其扶宗立教之誠,可謂至矣。猶曰其如恍惚窅冥之理,在達者之自悟耳。此又謙遜之辭也。今太霞老人不揆管見,略將此開題本末疏之于前,如以螢爝之光,增益於太陽也。其不知量也,斷可識矣。然亦未敢以此言為必當,庶幾將來窮是經者,以此為門戶而易入之也。但請穎鑒之士,詳擇而已矣。苟不以人廢言,則為幸甚。故曰太上道德經藏室,纂微開題疏也。

同类推荐
  • 太上长文大洞灵宝幽玄上品妙经

    太上长文大洞灵宝幽玄上品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修炼须知

    修炼须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羯磨仪式

    羯磨仪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政事

    政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小八义

    小八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若卿无心,怎待君归

    若卿无心,怎待君归

    苏叶璃是一名作家,她高中毕业就开始了她的写作生涯,写了两年,名气始终不高,当她的作品终于开始火起来的时候,她却穿越了。“王爷,我丑话说在前,我什么都不会,还很有可能惹祸,你若娶我,不过添一个累赘罢了,而且我在家里也不见得有多受宠,对你可真是一点帮助都没有,但对于我来说,最好的结果是无事,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一死,然而这两者我都不怕,即使这样你也还要娶我么?”
  • 失忆首席丫头往哪逃

    失忆首席丫头往哪逃

    诶?这个长得像天使一样的男生难道是上帝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吗可是,为什么他不记得自己的名字?哇咧!搞了半天居然是个失忆患者……没关系!她会把他当仆人奴役,坚决不浪费。“仆人”半路失踪,“主人”却发现自己的心丢了。当她再一次意外地见到他,他却面无表情地甩出一句“我不认识你”!什么,可恶的臭小子恢复记忆却忘记了救命恩人,那就别怪她展开“猎男”计划了!
  • 洪荒证混元

    洪荒证混元

    太乙执天,大罗掌道,混沌不朽,大道永恒。现代一个宅男穿越到洪荒,却发现这里与自己知道的洪荒是如此的不同。所谓龙凤,不过是一个个喽啰,巫妖虽然强横,但也只是两个修士而已。而三皇五帝以及封神中所讲述的那些人,才是站在洪荒巅峰的存在???
  • Nova星际觉醒

    Nova星际觉醒

    本部作品讲的是未来时期的人类发现了外形种族并试图与他们交流,可因为福尔特人提的条件太过分,于是一场战争开始了。。。。。。
  • 逃亡专业户

    逃亡专业户

    “什么!救世主!这个剧本不适合我,换一个吧。诶,大反派这个不错,就要这个了。”秦青一本正经的说道。
  • 幽梦似锦

    幽梦似锦

    作为秦朝的长公主,韩书瑶背负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秦朝的未来,弟弟的人生,江湖的局势....她终于利用冷漠和喜怒无常武装了自己。她的人生从来不见阳光。直到那个木讷的将军撞进了自己的视线。犹如破晓的光闯进了自己的心中。“吾是心悦你的,吾从来有过这种慈觉,如果这是喜欢,那么吾是心悦你的。”“殿下是秦朝最艳丽无双的公主,微臣能做殿下的驸马,是微臣三生修来的福分。微臣心中,除了心悦公主以外,再无其他了。”若是天下局势动荡,只要有你,任他血染江山又何妨?只是宋泽之,你打下来的江山,吾终究是守不住了。1v1男女主身心干净。小虐怡情,大虐伤身。
  • 醉红颜

    醉红颜

    有些人,有些事情总是适合在恰当的时候将他忘却;有些人,有些事情总是在恰当的时候将他记起;曾经有过一段无花果一样的爱情;那么的刻骨铭心;曾经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在新的生活面前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故事情节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专属水晶之吻

    专属水晶之吻

    一次意外,让灰姑娘南宫羽沫遇见了恶魔王子苏洛皓,并被迫成为他的假女朋友。可是,苏母知道南宫羽沫是普通女孩时,极力反对,威胁羽沫离开洛皓,并自作主张替儿子与萧家小姐萧紫悦订婚。而此时,灰姑娘与王子的朝夕相处,使两人陷入爱情当中。面对苏母的威胁,南宫羽沫该如何是好呢???王子的专属水晶之吻,究竟“吻”落谁家呢?
  • 神域之绝对法则

    神域之绝对法则

    原来想叫做神域,但是有人用了,只好叫这个了,不过我也觉得霸气。一位少年进入了一个虚拟世界的游戏,虽然不会死人,但是超过人数十万了呢?
  • 进击的雇佣兵

    进击的雇佣兵

    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自古英雄出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醉生梦死谁成气,拓马长枪定乾坤。挥军千里山河在,立名扬威传后人。改编自《增广贤文》。借过来吹牛用,本书的大方向,向这个方向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