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439000000117

第117章

宝梁聚会第四十四阿兰若比丘品第五

尔时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自言阿兰若比丘。世尊。齐几所名阿兰若比丘。齐几所名乞食比丘。齐几所名畜粪扫衣比丘。齐几所名树下比丘。齐几所名冢间比丘。齐几所名露处比丘。佛告迦叶。阿兰若比丘。必乐阿兰若处。住阿兰若处。迦叶。若阿兰若处。所谓无大声。无众闹声。离獐鹿虎狼及诸飞鸟。远诸贼盗及牧牛羊者。顺沙门行处如是阿兰若处。应于中修行。彼比丘若欲至阿兰若处。应当思惟八法。何等八。一者我当舍身。二者应当舍命。三者当舍利养。四者离于一切所爱乐处。五者于山间死当如鹿死。六者阿兰若处当受阿兰若行。七者当以法自活。八者非以烦恼自活。迦叶。是名八法。阿兰若比丘所应思惟。思惟已当至阿兰若处。迦叶。阿兰若比丘至阿兰若处已。行阿兰若法。以八行行慈。于一切众生生慈心。何等八。一者以慈利益。二者以慈乐。三者无恚慈。四者正慈。五者无异慈。六者顺慈。七者观一切法慈。八者净如虚空慈。迦叶。以如是八行于诸众生生慈心。迦叶。阿兰若比丘至阿兰若处已。应如是思惟。我虽至远处独无伴侣。若我行善若行不善无人教呵。复作是念。此有诸天龙鬼神诸佛世尊。知我专心彼为我证。我今在此行阿兰若法。我不善心不得自在。若我至此极远之处。独无伴侣无亲近者无我所有。我今当觉欲觉恚觉恼觉余不善法。亦应当觉。我今不应不异于乐众者。亦不应不异近聚落人。若如是不异。我即为诳诸天龙鬼神已。诸佛见我亦不欢悦。我今若如阿兰若法。则诸天龙鬼神不见呵责。诸佛见我即亦欢悦。迦叶。阿兰若比丘。住阿兰若处行阿兰若法。一心坚持解脱禁戒。善护戒众净身口意。无谀谄行净于正命。心向诸定如所闻法。应忆念之勤正思惟。趣向离欲寂灭涅槃。畏于生死观五阴如怨家。观四大如毒蛇。观六入如空聚。善知方便。观十二因缘离断常见。观无众生无我无人无命。解法空相行于无相。渐损所作而行无作。心常惊畏于三界行。常勤修行如救头然。常行精进终不退转观身实相。应生如是心观如是法。当知苦本。断一切集。证于灭尽。勤修于道。行于慈心安住四念处离不善法入善法门。安住四正勤。入四如意足。护五善根。于五力中而得自在。觉七菩提分。勤行八圣善道分。受持禅定。以慧分别诸法之相。迦叶。说如是法以严饰。阿兰若比丘。作是严饰已住于山林。初夜后夜勤修诸行不应睡眠。常念欲得出世之法。迦叶。阿兰若比丘。凡所住处常修行道。不自严身及诸衣服。拾干枯草以用敷坐自用坐具。离常住僧及招提僧物。于阿兰若处。衣服知足趣得覆身。为行圣道故。迦叶。阿兰若比丘。若为乞食至城邑聚落。应作是念。我从阿兰若处至是城邑聚落。若得食若不得心无忧喜。若不得食者。应生喜心念宿业报。我今当勤修习福业。又念如来乞食亦不得。彼阿兰若比丘。入于城邑聚落乞食。应以法庄严。法庄严已然后乞食。云何法庄严。若见适意色不应染著。见不适意色亦不生嗔。若闻适意声不适意声。若嗅适意香不适意香。适意味不适意味。适意触不适意触。适意法不适意法。心无染著亦不生嗔。摄护根门谛视一寻调伏其心。本所思法不令离心。不以食污心而行乞食。应次第乞食。若得食处不应生著。不得食处不应生嗔。若至十家若过十家。不得食者不应生忧。应作是心。此诸长者及婆罗门。多有诸缘不与我食。又此长者诸婆罗门。乃至未曾生心念我况与我食。迦叶。阿兰若比丘。若能如是于乞食中不生惊畏。迦叶。阿兰若比丘乞食时。若见众生若男若女。若童男童女乃至畜生。应于是中生慈悲心。我行如是精进。作如是愿。若众生见我及与我食者皆生天上。迦叶。阿兰若比丘。若得粗食若得细食。受是食已应观四方。此村邑中谁贫穷者。当减此食以施与之。若见贫人所可乞食即分半与。若不见贫者应生是心。我眼所不见众生。我所得食于中好者愿施与之。我为施主彼为受者。迦叶。阿兰若比丘乞食。得受食已持至阿兰若处净洗手足。净沙门仪式具一切净法。如法取草已结加趺坐。坐已而食心无爱著亦无贡高。无有嗔心无浊乱心。临欲食时如是思惟。今此身中有八万户虫。虫得此食皆悉安乐。我今以食摄此诸虫。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以法摄取。迦叶。又时阿兰若比丘。食或不足应作是念。我今身轻能修忍辱。断除诸恶少大小便。得身轻已亦得心轻。又得少睡亦不起欲想。应作如是思惟。迦叶。阿兰若比丘。若乞食得多应生知足想。应于食中减取一抟置净石上如是思惟。有诸鸟兽能啖食者。我以施之彼为受者。迦叶。阿兰若比丘。食已洗钵漱口洗手。净涤应器手拭令干。举僧伽梨。依阿兰若处行。不离本所思惟法相。迦叶。阿兰若比丘行阿兰若行时。若是凡夫未得沙门果。或时虎狼来至其所。若见不应生畏。作如是念。我本来至阿兰若处时。已舍身命我不应惊畏。应修慈心离一切恶亦离怖畏。若诸虎狼断我命根啖我身肉。当生是念。我得大利以不坚身当得坚身。此诸虎狼我不与食。今啖我肉已身得安乐。迦叶。阿兰若比丘行阿兰若法。应如是舍身命。迦叶。阿兰若比丘行阿兰若法。若有非人或作好色。或作恶色来至其所。于此非人不生爱心不生嗔心。迦叶。或有曾见佛诸天来。至阿兰若所作诸问难。问难已。阿兰若比丘。随力所能随所学法为诸天说。或时诸天有深问难。阿兰若比丘若不能答。不应生于憍慢之心。应作是言。我不多闻汝莫轻我。我今当勤修学佛法。或时我得通佛法已能一切答。又应劝请诸天。汝等今当为我说法。我当听受。又应如是报谢言。愿勿嫌也。复次迦叶。阿兰若比丘。行阿兰若法善修阿兰若想。犹如草木瓦石。无主无我亦无所属。此身亦尔。无我无命无人。无众生无诤讼。此法皆从缘合而生。于此法中若善思惟。我当得断一切诸见。常应思惟空无相无作法。迦叶。阿兰若比丘行阿兰若法时。若草药草及诸树林。云何和合云何散灭。如此外物无主无我。无有我所亦无诤讼。自生自灭无生灭者。迦叶。如草木瓦石。无我无主亦无所属。此身亦尔。无我无命无人。无众生无诤讼。从众缘生缘离则灭。此如实中无有一法若生若灭。迦叶。如是法阿兰若比丘。至阿兰若处所应修行。迦叶。阿兰若比丘行如是法。若学声闻乘疾得沙门果。若有障法现世不得沙门果者。不过见一佛二佛三佛。必定得断一切诸漏。若学菩萨乘。现世得无生法忍得无障法。必见未来诸佛。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此阿兰若品时。有五百比丘。断一切漏心得解脱。

乞食比丘品第六

佛告迦叶。云何比丘乞食。迦叶。若有比丘先安住本誓。我依乞食出家。我今住先誓。彼比丘专念无有谀谄。离一切请食。离一切僧中供养坚自庄严。乞食比丘于一切味中不应生好味想。又于上妙食中自劝其心生如是想。我如旃陀罗。应净身心。不应净饮食。何以故。食好食已一切为粪。臭秽不净故。我不应求好食。如是调伏心已。若入城邑聚落次第乞食。不应生如是想男子与我食非女人。女人与我食非男子。童男与我食非童女。童女与我食非童男。应得细食非粗食。应得美食非不美食。时应故与食非不故。应易得食非不易。应速得食非不速。若入人村应得恭敬非不恭敬。应得新食非宿食。应得富家食非贫家食。男子女人众应来迎我。迦叶。乞食比丘。如是不善法不应思惟。迦叶。乞食比丘应如是自庄严。此是乞食常所行法。若乞食时得与不得无有忧喜。不应生于粗细食想。何以故。多有众生贪著美味。由著味故作诸恶业。恶业因缘故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知足者不贪美味。应舍细食受取粗食。除舌著味其心知足。得极粗食亦当知足。彼若命终生于天上或生人中。生天上已食天美食。迦叶。如是乞食比丘。离于味爱以调伏心。若七日啖豆亦不生忧。何以故。趣活身故我今食已。足以修道以是故食。迦叶。乞食比丘。得此食分堕钵中者。如法所得如法利养。应与梵行比丘共食此食。迦叶。乞食比丘或时有病。无有使人不能乞食。此应如是调伏其心。我独无侣一身出家。法是我伴我应念法。今我病苦如世尊说。诸比丘应念于法。我所闻法应善思惟。云何善思惟如实观身。如实观身已。有智慧者。若独一心能得初禅。则有是处。得初禅乐。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以禅为食其心欢悦。迦叶。乞食比丘行如是法若不得禅。应如是勤行安住善法中。有多人所知。诸天龙神送食与之。此是离扼报故。迦叶。或乞食比丘。值天大雨或大风尘不能乞食。尔时以慈为食而自庄严。于所行法安住思惟。若二夜三夜不得食者。应生是念。有多众生堕饿鬼中。作恶业故苦恼所切。乃至百岁不得一唾。我今安住诸法门中。应生是念。身心羸劣今我堪忍饥渴。勤修圣道不应退转。迦叶。乞食比丘不应亲近在家之人。男子女人童男童女。迦叶。若乞食比丘令在家人。择去食中诸不净物。于坐处坐应为说法。乃至食净还受食已从坐起去。迦叶。乞食比丘不应自现谀谄。云何自现谀谄。若为他人说如是言。我今乞得粗恶之食。又复不足与多众共食我食少。我今饥渴身力羸劣。迦叶。是名自现谀谄。迦叶。乞食比丘如是之事应当远离。迦叶。乞食比丘于一切事应生舍心。若食堕钵中。若粗若细。若少若多。若净若不净。一切应受心无忧喜。常应净心观诸法相。趣得活身为行圣道是故受食。迦叶。乞食比丘或时入于城邑聚落次第乞食。若不得食空钵而出。应念如来有大威德。舍转轮王位而行出家。断一切恶法成一切善法。入村乞食尚空钵出。况我薄福不种善根。不空钵还也。是故不应生忧。何以故。不种善根能得粗食细食。无有是处。我不得食。或自有魔或魔所使。或魔覆蔽诸婆罗门居士。令我乞食不得。我当勤修离于四魔。断一切烦恼。若我勤修如是道已。非魔波旬。非魔所使能作留难。迦叶。乞食比丘。应如是受持圣种。

粪扫衣比丘品第七

佛告迦叶。畜粪扫衣比丘。拾粪扫物作如是想。为惭愧故。非以衣自严饰故。为障风吹日曝蚊虻蟆子诸恶触故。安住佛教故。非求净好故。于粪扫中拾取弃物。取时应生二种想。何等二。一者知足想。二者易养想。复生二想。一者无慢想。二者持圣种想。复生二想。一者不以严身。二者令心净故。迦叶。畜粪扫衣比丘。于粪扫中拾取弃物时。若于是处见诸亲族知识。见已即止不取。而作是念。此诸人辈或呵责我言。汝是不净人。迦叶。我说是比丘不得净行。何以故。畜粪扫衣比丘。心坚如石外物不入。亦不能动故。迦叶。畜粪扫衣比丘。拾粪扫中物。应净浣濯令无垢腻。浣已好染。染已作僧伽梨。善合善缀善缝善受。受已应著莫令绽坏。迦叶。畜粪扫衣比丘。安住不净观中著粪扫衣。为离欲故。慈心著粪扫衣。为离嗔恚故。观十二因缘著粪扫衣。为离痴故。正思惟著粪扫衣。为断一切烦恼故。摄护诸根著粪扫衣。为知六入故。不谀谄著粪扫衣。为令诸天龙神喜悦故。迦叶。何故名粪扫衣。迦叶。譬如死灰人所不贪。不生我所心。法应除弃。迦叶。如是粪扫衣。非我非我所。是易得非邪命。不求他不观他颜色。舍弃之物粪扫无异亦无所属。是故名粪扫衣。迦叶。粪扫衣是法幢。以大仙人故。是姓以圣人故。是安住以圣种故。是专念以善法仪式故。是善护以戒众故。是向门以定众故。是安住以慧众故。是身以解脱众故。是顺法以解脱知见众故。迦叶。如是畜粪扫衣得大福德。无所希求无所贪著。能离慢心能舍重担。迦叶。若有比丘畜粪扫衣。以知足故。诸天龙鬼神贪乐欲见。迦叶。畜粪扫衣比丘若入禅定。释梵四天王。长跪合掌头面作礼。况余小天。迦叶。若有恶比丘。勤求衣服以严饰身。外现净行而内具足贪欲恚痴。虽作如是好严饰身。而诸天龙神不至其所礼敬供养。何以故。知此比丘勤求衣服以严饰身。不除心心数法垢。诸天知故则远舍去。迦叶。汝见周那沙弥拾不净臭秽粪扫中物。乞食已至阿耨大池欲浣濯之。尔时池边有常住诸天。皆远奉迎头面作礼。彼诸天等皆乐净洁。而取周那沙弥所捉不净粪扫衣。而为浣之令无垢秽。又取浣汁自以洗身。诸天知周那能持净戒。入诸禅定有大威德。是故奉迎恭敬作礼。迦叶。汝见须跋陀梵志。著净洁衣乞食已。欲至阿耨大池时。常住诸天于池四面面各五里。遥遮梵志不令近池。恐以不净食及以残食污此大池。迦叶。汝今现见此事。以圣人正行威德故得是果。周那沙弥。所有不净粪扫中物。而诸天取之为浣。亦以浣汁自洗其身。须跋陀梵志。去池五里不令近之。迦叶。谁闻是已于圣法中不勤修学。彼诸圣人诸天世人。皆来头面礼敬供养。迦叶。欲求如是圣德故。畜粪扫衣。迦叶。畜粪扫衣比丘。安住圣种不应生忧。于粪扫衣应生塔想。应生世尊想。应生出世想。应生无我无我所想。如是观已著粪扫衣。应如是调伏其心。由心净故得身净。非身净故得心净。迦叶。是故当净其心莫严饰身。何以故。由心净故。于佛法中得名梵行。迦叶。如是畜粪扫衣比丘。能如是学。则为学我。亦学于汝。迦叶。若汝能畜如是粗衣。则便知足行于圣种。迦叶。汝僧伽梨若著床上若在坐处。著忧多罗僧经行。则有千万诸天礼汝僧伽梨。此僧伽梨是戒定慧所薰者。覆身之衣。迦叶。当知汝衣尚得如是尊重礼敬。况汝身耶。迦叶。我舍转轮王位出家学道。先所著好上妙缯衣。头罗衣。好细叠衣。诸上妙衣。一切著已。我今知足行于圣种。为余人故。身舍好服畜冢间衣。若当来比丘。闻我此法即得学我。迦叶。汝本有金缕上衣。我从汝索。汝持与我。迦叶。我愍汝故即为汝受。非以贪故。非以严身故。迦叶。有恶比丘。不能学我亦不学汝为贪所覆。多畜衣钵积聚饮食藏举不舍。亦畜金银琉璃谷米牛羊鸡猪驴马车乘犁具。家业所须皆求畜之。迦叶。有智之人虽在于家能增善法。非痴人出家得是善分。云何智人在家能增长善法。迦叶。若有出家以袈裟绕项。无沙门行多有缘事。种种系缚求好衣食。著袈裟已在家人见礼敬给施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来去迎送。迦叶。在家之人得如是善法。彼出家人无有是事。何以故。彼出家人多求所须。不能施他故。迦叶。当来有比丘。多畜衣钵多有诸物。时彼比丘。多为诸在家人。所见礼敬尊重赞叹。何以故。谓是比丘。多受他施或持与我。我有所须能时时与。迦叶。或有比丘持戒见世过患。勤修善法离一切漏如救头然。其心知足少诸缘事。勤修自利离于一切习恶缘者。而彼比丘无人往至其所无亲近者。无礼敬尊重赞叹者。何以故。彼在家人轻躁浅薄。见现世利不见后世利。彼在家人生如是心。此比丘边不得利益。用亲近为用礼敬尊重赞叹。为除贫穷人少善根者。宿缘应敬者。迦叶。如是人等亲近礼敬尊重赞叹。持戒比丘以为善知识。迦叶。如是说已称可二种人意。何等二。一者若见四圣谛。二者若见生死过患。复有二。一者勤行欲离四扼。二者欲得沙门果。复有二。一者专念业报。二者欲知诸法相义。迦叶。我今闭塞一切懈怠者门。所谓不知业不知业报者。离善仪式者。不见后世过恶。喻如金刚。见现世利不见后世利。不生一念向解脱门者。迦叶。我今说彼恶比丘不应希望。若说如是法。若遇如是法。闻如是法已自知所行。不解深法而诽谤之。谓非佛说。是论师作。或魔所说。用教余人。彼恶比丘。如是自害亦复害他。自染垢污亦垢污他。是恶比丘。不能自利亦不利他。尔时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如诸佛大悲故。说专行比丘于诸法中得自在者。如来于此经中已广说竟。世尊。若有众生闻此经已。信解读诵向如实法。当知是诸众生。已为诸佛之所摄取。

尔时佛告阿难。若有受持是经者。已于先佛种诸善根故。今欲得此经读诵通利。欲得解脱。所谓善男子善女人。若出家学若在家学。此法门能断诸漏亦得涅槃。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欲受持此经。当何名此经。云何受持。佛告阿难。此经名选择一切法宝。亦名安住圣种仪式。亦名摄取持戒者。亦名节解破戒者。亦名宝梁。亦名宝取。亦名宝藏。亦名诸宝法门。摩诃迦叶。问大乘宝梁经竟。诸比丘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同类推荐
  • 庄列十论

    庄列十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方便心论

    方便心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HE PORTRAIT OF A LADY

    THE PORTRAIT OF A LAD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书湖州庄氏史狱

    书湖州庄氏史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松峰说疫

    松峰说疫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世界最具财富性的企业精英(5)

    世界最具财富性的企业精英(5)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微恋之爱你

    微恋之爱你

    开始,千金少女苏亦冉用五百万收买了帅穷冷漠校草杨子墨为奴隶,为所欲为。不知不觉产生了感情。不久,千金少女家被封了,所以破产了。父亲被定了死刑。苏亦冉只好住子墨家中。2天后,苏亦冉自杀跳海,在最后关头,杨子墨救了她。可她却失忆了,几个月后,一场意外的车祸让苏亦冉想起了一切。他们幸福快乐的在一起了。这时苏亦冉被逼婚,不得不离开子墨,不完美的爱开展了……
  • 天道杀神

    天道杀神

    萧凡网吧惨死穿越异界,偶得金阳焚天帝传承,修炼《天道残经》!以仙水强体,以灵石养身!窥天道,伐轮回!从前软弱的他,将在异世掀起一片腥风血雨,既然老天再次给了他重生的机会,那么他将还给老天一场杀戮的人生……
  • 看懂中国经济的第一本书

    看懂中国经济的第一本书

    国外人说:看不懂中国经济,根据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和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律,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早就应该降下来了。但让人奇怪的是,欧美等国家还没有完全从金融危机中复苏,中国2010年的GDP增速居然就超过10%了。国内人也说:看不懂中国经济,为什么居民收入增长跑不过GDP增速,也跑不过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呢?为什么人民币国内的购买力下降了,国际购买力却上升了呢?
  • 梦幻西游之纵横天下

    梦幻西游之纵横天下

    一场奇妙的穿越,却面临着星辰以灭世之势的袭来,究竟该何去何从,什么是三星灭魔,什么是绝世屠龙,,看我如何纵横天下……
  • 重坠地狱

    重坠地狱

    重生归来,莫迪·悲风以为自己能幸福地生活,结果发现自己只是从炼狱第一层回到了第十八层。明明论天赋、论武器、论实力他都是这片宇宙最顶尖的,但为什么就被几个疯女人吃得死死的呢?青梅竹马明明是张三无脸,却一天到晚只想着怎么弄死自己找回场子。侍奉的大小姐表面端庄贤惠、天然呆还能卖萌,但实际上却是无比强势的腹黑御姐。还有大小姐的妹妹,那就是个恶魔,这辈子最大的兴趣就是强迫自己研究哲♂学!看着周围那群不怀好意,好似挥舞皮鞭的女人们,莫迪潸然泪下。如果人生再有一次机会,他再也不重生了!“感谢起点论坛封面组提供封面!”
  • 修罗神弑

    修罗神弑

    稳坐NO.1雇佣兵之位十年,却被组织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除之而后快。他残忍如修罗,亦天真如孩童。重来一世,他本想平淡安乐,奈何总是奔向幸福的路上总有那么几只拦路小狗,命中注定的事有很多,比如,弑神。
  • 外国历史故事

    外国历史故事

    一个故事之所以人尽皆 知,是因为它饱含着永不泯灭的人性;一段历史之所 以千古流传,是因为其蕴含着不朽的精神传奇;一部 文学作品之所以享誉中外,是因为它时时奏响着真与 美的旋律。当它们汇集到一起,就搭建起世间最神圣 的文学殿堂。畅游其间,我们将跟全世界的人们一起 ,欣赏美丽、感悟真谛,与他们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青少年成长必读经典书系编委会主编的《外国历史 故事》精选的世界历史故事都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 过重大的影响。这些故事的情节生动有趣,语言平实 流畅,相信你在轻松阅读之余,既丰富了世界历史知 识,又培养了对历史的兴趣。
  • 水之心殇

    水之心殇

    每个人的心中都在下着雨。只是有的人发现了,而有的人沐浴在雨中没有知觉.....在大雨中,我们成长;在雨中我们学会了感恩和珍惜,学会了什么是爱护。人都在痛过之后才学会懂事。而那痛,就是心中的雨......主人公们在雨中相识,在雨中奋斗。为了不让更多的人沉浸在雨中,为之努力......
  • 古城疑案之吴公祠之迷

    古城疑案之吴公祠之迷

    吴公祠小学在文革前和文革中,有两个人离奇悬梁自尽,他们分别是工友陶师傅和美术老师韩可漂,欧阳平在徐海初等老师的帮助下,成功揭开了吴公祠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