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57900000004

第4章

原道篇

尧舜传心以中。周孔论易以元。武箕作范以极。孔曾传道以一。思孟语德以诚。皆圣贤讲道会要之总名。所以为传心之典也。

易上经。气化之始也。故首乾坤。下经。形化之始也。故重咸恒。

在易则浑然一理。在人则湛然一心。以是心感。以是理应。故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莫测其所以然之妙也。

干取象于龙。以其具天之用也。坤取象于牝马。以其行地无疆也。

中国得诗书之传。通之者始知其人世古今。四夷之国。耳目有所不及。皆不能知。尚同洪荒之世也。

春秋。刑书也。易筮。卜书也。春秋言人事。易言天道。天人之道一也。庄子曰。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春秋。鲁国之史也。因一国以见天下。纲目。天下之史也。因天下以存诸国。

春秋书日有食之。纲目止书日食。从省文也。

礼有容。乐有声。声阳也。容阴也。声容交而天地熹合矣。

大抵乐惟取其和。后世乐多悲壮。所以不善。

古人云。心和则形和。形和则气和。气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之矣。今之世。安得知礼乐大意之人。与之论礼乐情文之盛哉。

古人定律吕以考中声。迨今罕得其真。莫若因古人之遗器。庶得其声之近。若今道家金钟玉磬及琴笙埙篪之属。皆古之遗器也。以协其声。使与革木之类毋相夺伦。谅必得中和之调。岂不胜于致祥致荒。而甘用世俗之乐也。

俗乐多胡乐也。声皆宏大雄厉。古乐声皆平和。

歌调且因今之曲调。而谐之以雅辞。庶乎音韵和而歌意善。则得矣。毋但泥古而废之。而长用胡乐也。

古之父子。爵既不同。礼即异数。由此推之。祭古人自宜用礼器。祭今人自宜用今乐。使各安其性也。庶免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为失。

周子曰。乐声淡则听心平。乐辞善则歌者慕。故风移而俗易也。妖声艳辞之化人也亦然。此不易之确论也。

孟子谓今乐犹古乐。救时之论也。

纲目真经世之大典也。

纲目有汤武之时者三。秦新隋皆以大义绝之。夫人得而讨之也。故书兵起而不书叛。

书莽大夫扬雄死。所以病扬子也。然为莽大夫者不知其几。不书。又所以因贬而见褒也。

书大丞相帅师伐魏。所以正统也。书晋处士陶潜卒。特书以褒之。所以贤之也。

书唐五王为武三思所杀。讥五王之失刑也。书周太师中书令瀛王冯道卒。任之重者。责之深也。

或问伊尹耕于有莘之野。以乐尧舜之道。答曰。耕破一犂春雨。盖言对时育物之心。乐而得其所也。

孔门问仁。夫子答之各不同。虽各因其材而笃焉。正夫子之泛应曲当处。用各不同。所谓贯也。然仁乃仁体之一欤。

天下归仁。朱子训归为与字。或者浅其说。愚谓苟人克己行一事。合天理。问之家而准。问之乡而准。问之国而准。问之天下而准。所谓天下莫不与也。由此言之。放之天而准。放之地而准。放之古而准。放之今而准。放之东海而准。放之西海而准。放之南海而准。放之北海而准。考诸三王。建诸天地。质诸鬼神。百世以俟圣人。而不谬不悖无疑不惑者也。此则与字可通之理也。若谓克己天下皆囿于吾仁之中。如吕与叔克己斋铭云。洞然八荒。皆在我闼。读之。气象虽豁然可喜。事理则茫然无据。

浴沂气象。见圣贤超然于万物之表。逍遥脱洒处。又曰。即此便是尧舜气象。何也。曰。饭糗茹草。若将终身。及为天子。若固有之。何有一毫滞碍。

说文以步戌为岁。此附会秦以建亥为水正之说也。然实非也。岁自当以夏时为正。

大学乃设教之书。朱子则忧百家之乱治。中庸乃传道之书。朱子独忧二氏之乱真。深玩序文可见。

大学六先字。所以逆推其功夫之端绪。七后字。所以顺推其效验之次序。

格物是觉梦关。诚意是人鬼关。

程子曰。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朱子曰。存之于端庄静一之中。以为穷理之本。穷之于学问思辨之际。以致尽心之功。可谓知行两进矣。

孝弟慈三者。大学之言达道。知仁勇三者。中庸之言达德也。达德所以行达道也。

恂栗威仪。是明明德之止于至善。亲贤乐和。是言新民之止于至善。至善乃大学一书之标的。曾子传心之要也。

正心章。不言私之害公。邪之害正。盖意既诚。自无私邪之杂矣。惟恐人于忿惧好恶等意思。留滞在心而不能察。及其应物。遂至于欲动情胜。用之所行。每过于分数。不能不失其平也。

平下章。反复以用人理财两者为说。盖用得其人。则上下皆安。财得其理。则大小皆足。此天下所以平也。其要在于絜矩。则上下大小皆平矣。

中庸是直指人心见性之书。中和是就人心上指示。中庸是就人事上指示。费隐是就人物上指示。心统性情。事兼德行。物通彼我。

心之虚灵知觉。虚是能包万事万物之理。灵是能通万事万物之理。知是识其理之所当然。觉是悟其理之所以然。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天然之体也。庸者。亘古亘今。不迁不变。常然之道也。

天命实理之原也。性其在物之实体。道其当然之实用。而教也者。又因性道之实。而品节之也。

朱子言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此盖本太极图之说而约言之也。

道不可离。由其自本自根。无物不有。无时不然也。

戒惧是存养工夫。是于至静之中。存天理之本然。是致其致中之功也。谨独乃省察工夫。是于情动之时。遏人欲于将萌。是致其致和之功也。

君子致中和而成位育之功者。此道通乎上下。天子有天下之天地万物。诸侯有一国之天地万物。大夫有一家之天地万物。庶民有一身之天地万物。由其分有崇卑。故其功有大小。

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是致中之功效也。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是致和之功效也。

中和以性情言之。中庸以德行言之。费隐又以人物兼观之。此理之无乎不在。信手拈来。头头皆是。吁。其妙矣乎。

中对和。则中为静而和为动。故止以不偏不倚释之。中对庸。则庸为常。而中则该动静二义。故以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并言之。故曰。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

费隐是在人在物上看。此理因用以原体。见此理之无物不在也。鬼神就无形无影上看。此理由微而验显。见此理之无物不体也。

人物明而可见。故先说费而后说隐。鬼神幽而难知。故先言微而后言显。

人之为道而远人。子思言此之时。佛氏之教未入中国。已虑其绝人伦。去人事。始谓之辩道矣。其虑可不谓远已乎。

丧服自期以下。诸侯绝。大夫降。此自周公制此贵贵之礼也。盖诸侯之贵。大夫不得以属籍通。故大夫不得属戚君也。

郊社所以祀天地。是天子之职。宗庙所以祭祖先。是子孙之职。祭必受福。职之所当也。淫祀无福。职之所不当也。

至诚是由此道之极其实。至圣是造此理之极其至。故曰。至诚之道。非至圣莫能知。至圣之德。非至诚莫能为。

尽性。致中也。尽人物之性。致和也。经纶大经。致和也。立天下之大本。致中也。赞天地之化育。是以人而参赞之。是圣人犹与天为二。知天地之化育。是于天道默契焉。是圣人与天为一。

私意自蔽。则局乎其小矣。故不广大。私欲自累。则卑乎其污矣。故不高明。

祖述宪章。是道贯乎古今。上律下袭。是道该乎穹壤。

如天渊尚有彼此之别。则圣人尚与天为二。其天渊更无彼此之别。则圣人乃与天为一。

或问浩然之气。答曰。一片花飞减却春。盖言浩然是无亏欠时也。

欲是不能集义。刚是浩然之气。

孟子言勿正勿忘。此养气之节制也。正是用心太过。忘是不用心。

孟子夜气之说。是水静而清时。浩然之气。是水盛而大时。

高不可贬。卑不可抗。道有定体也。语不能显。默不能藏。道无定形也。

周子曰。无极而太极。无极是无有方体。就万物体统言之。太极是会其要领。就一物根柢言之。无无极则太极无所本。无太极则无极无所寓。

太极图。性命书也。西铭。理一分殊之义也。四勿箴。由中应外。制外养中之训也。

无思也。无为也。寂而不动。先天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后天也。先天。体也。后天。用也。先天惟湛然一理耳。至后天始有形象之可言。先天是未用也。至后天始入用尔。易是已入用之书。故多说刚柔。少说阴阳。

无思。虚之极。无为。静之笃。虚则理明。静则性定。阴阳絪缊。吾以观其始。正其命。

天有风雨云雾雷。人有吹喷嘘呵呼。天地是大万物。万物是小天地。

地冲气。所以能生万物也。冲气所以为和也。

阴阳合一存乎道。仁智合一存乎圣。内外合一存乎诚。

虚所以具众理。灵所以应万事。不昧所以为明也。

知者心之神明。寂而常觉。动而常定。非不动不静也。溥万物而无容心焉可也。欲尽流注。其可得乎。

明天地之性者。不可惑以神怪。知万物之情者。不可罔以非类。此君子所以贵穷理也。

鬼者人之影。死者生之终。

诚。天道。性。天德。

善者。万理之总名也。性者。万理之全体也。仁者。万理之全德也。孔门传道以仁。大学言道以善。中庸原道以性。诚者。理之实。元者。善之长。一者。数之始。中者。物之心。极者。理之至。皆圣贤论道之极则也。

人心是根于气。耳目囗鼻之欲是也。道心是原于理。仁义礼智之性是也。

新故。事物为之今古也。得失。人事为之存亡也。治乱。世运为之变更也。

古今分于一息。人物同于一原。

因粗而精。因略而详。此古今之用智而得其正也。因精而拙。因详而荒。此古今之用智而失其中也。

程子曰。不必以既屈之气。复为方伸之气。或者指游魂之变为轮回。未之思也。

张子曰。风雷有象。不疾于心。所谓潜天而天。潜地而地也。心御见闻。不弘于性。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

横浦之学。以觉为性。曰。觉之一字。众妙之门。是止认智为性。金溪之学曰。收敛精神。自作主宰。有何欠缺。至于私欲未为病。纔涉于思。即是害事。全似告子。

临川之学。分心迹为内外。内面是精。外面是粗。故托佛老之似。以乱孔孟之真。假仁义之言。以济功利之实。

涑水之学。可谓博极羣言。纯乎实践。

金华之学之于濓洛也。可谓金石相宣已。

永康之学。以汉唐皆王道。纯以事功言也。

南浦之学。其视紫阳。犹孟子之于孔子也。

永嘉之学之于正道也。可谓步则步者矣。

许鲁斋。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刘静修次之。

用之则行。于留侯武侯见之。舍之则藏。于靖节康节见之。古惟有此二人。才德及之。可以当此言也。

相近之性兼乎气。性善之性纯乎理。

荀子曰。性者恶也。为善者伪也。〈木巳〉柳桮桊之喻也。扬子曰。人之性。善恶浑。性无分于善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之说也。达摩云。我见佛性。云何佛性。作用是性。生之谓性之说也。苏氏曰。善恶皆出于性。而非性之所有。胡氏曰。善不足以言性。孟子道性善。犹佛氏善哉善哉。盖赞叹之辞。即性无善无不善之说也。韩子说性有二品。即性有善有不善之说也。后世诸说。纷纭纵横。孟子当时已一一加辨。可见儒书之不可无孟子。

今之道教近乎杨。今之释教近乎墨。

丹经言鼎炉是安身立命也。采药是收精敛神也。火候是操存之意也。沐浴是日新之功也。抽添是勤怠之节也。

佛言离一切物。别有自性。不知人外无道。道外无人也。

佛氏谓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譬如从空而有。幻化虽灭。空性不坏。此东坡言性之本旨也。

离物而言性。此佛氏所以沦于空寂。舍器而言道。此老氏所以溺于虚无。故大学之始教。所以不出于民生日用彝伦之外也。东土初祖曰。人性本善。不假勤苦修行。直下便是。此则弥近理而大乱真矣。

欧阳公云。佛氏怕死。故每以寂灭无生为说。老氏贪生。故每以返老还童为说。惟安时处顺。哀乐不能入者为至尔。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掠夺本源

    掠夺本源

    这个世界上一切生物都遵循着自然的定律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掠夺空间也遵循着这个定律不能适应这里的人只会被掠夺拥有的一切邱宇死亡后进入了掠夺空间他必须为了生存而战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一朝一夕:华幕降临

    一朝一夕:华幕降临

    当两个腹黑遇见时,那必定是一场大战!等着吧!看小爷怎么收了你^_^
  • 重生之腹黑萝莉:大叔我们恋爱吧

    重生之腹黑萝莉:大叔我们恋爱吧

    【绝对宠文,放心入坑,欢迎鞭尸,欢迎催更】“大叔,你的手放在哪里?!”某萝莉红着脸咬着牙。“放在它该放的地方。”某大叔脸不红心不跳的继续着。“大叔,你看你都这么老了还没有人要我就勉为其难的要了吧。”“老?!我要你看看我到底‘老不老’!”【QAQ萝莉被拖走惹……】
  • 墓王独宠:傲娇老公从天降

    墓王独宠:傲娇老公从天降

    他是风流倜傥,博学多才,骁勇善战,自带身家的傲娇小王爷,无奈一夜惊醒居然到了千年后的现代,分分钟被现代科技狂虐成渣。但聪明这件事古今通吃,逆袭反转,做个影视城的老板不过是分分钟的事。她是混迹影视城,四处找人拉活的群演小穴头,居然误入墓地把这位傲娇小主当群演弄回了家。可请神容易送神难,千年古玉随便拿,晚上侍寝不能少。“宇文诚,你还能不能想点别的事?”“亲爱的,遇到你之前我忍了一千年啊……”
  • 神奇宝贝真嗣之旅

    神奇宝贝真嗣之旅

    以“爱”来培养神奇宝贝,才是正确的训练方式?别开玩笑了。他,真嗣,会证明给那些人看。成为强者的方式,可不只有那一种。
  • 麟帝

    麟帝

    身处现实世界的险境,耀阳意外觉醒了魔界的冰霜血脉,没想到黑暗血脉的觉醒震荡了五界;战争的洗礼、爱恨的情仇、恶神的诛杀、时代的更替、沐浴天下荣光!一场动人心魄、扬名天下的旅程,就此开始……
  • 鉴华纪事

    鉴华纪事

    魂穿异世,国公庶女,出生便被抱入皇宫的她,从此迎来了谨小慎微、步履维艰的晦涩童年含羞忍辱、机关算尽,她只为了逃离这座宫城重生故人接踵登场,面对料尽后事的步步进逼,她该如何化解?当终于走上权力的巅峰,集众皇子倾慕、被皇帝逼婚的她,又能否坚守初心?宫阙千重轻开阖,芸芸众生之中,她该对谁回首,对谁轻笑?
  • 生死城记事

    生死城记事

    传闻中的宝藏披着红色斗篷的亡灵各怀鬼胎的七个人从未享受过片刻宁静的生死城迎来了一场又一场杀戮我在这里等你你敢来么?
  • 鹿晗:转角遇到爱

    鹿晗:转角遇到爱

    “什么鬼,成了明星,我没有听错吧”朴灿瑶“矮油,灿瑶,想什么呢?等明天就去公司面试”鹿雨馨“怀挺怀挺”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