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32500000003

第3章

沙門 智周 撰

唯識章

章。依他圓成至理有情無者。

問。情體是有。如何說無。妄計之情不稱依圓二境。名情體無也。

章。名事互為客者。

初頌尋思。後頌如實。兩種俱體非自者。不定相屬名之為客。此不實理當可思察。名應尋思。名義俱有自性差別。名之為二當推可知。觀前名義無有體。故名假有。但其識名為唯量觀。無其境。名為無義。義自性義。差別名之為三。有此三有此三境之能了別義。名有分別。三境既是無。能取識亦復無有。故云彼無故此無也。非是識體而總是無。但無所執。實能取也。准下當知。問。名亦有三。何故唯言義。答。既言三義。既攝三名。義之言境。名亦境故。

章。許心似二現者。

相。見二分言如是。似貪等者有兩解。一。無別心所。知以心王轉為貪信。名似貪等。二。若有心所貪等。亦變相見分。故似貪等。

章。所遣二覺皆依他起者。

繩蛇二種能緣心故。名為二覺。此染依他是可斷法。名遣。

章。所執實蛇實繩者。

如次我法二執所攝。問。繩喻依他法是遍計。如何以繩為蛇。蛇因繩起。我籍法生。不了依他從緣所起。即是法執。故須遣之。若知此繩從麻而有。是虗假法。不須遣之。

章。此即一重所觀體者。

能觀所觀兩種不同上已所明。言即一重。同此五所觀有何差別。答。從麤至細有差別也。初唯除遍計。二濫境亦除。三可知大段十門亦鈎鏁。立思所行相。

章。由緣總法者。

真如名總。

章。如是皆同不可得者。

尋思實智二種俱觀境。各有實名。同不可得。或由作尋思實智二種之觀名。義屬而不可得相屬。名同。

章。似文似義意言推求等者。

即能所詮名為文義識變。此二名之為似。即此文義及大乘法等為所觀境以為方便。而能引得唯識觀也。

章。攝大乘云入所知相者。

即入唯識觀也。言謂多聞熏習無漏種增。此無漏種非阿賴耶攝。又言種增不言尋思。俱時能觀之智亦是無漏。若不唯種增。許能觀智亦是無漏。即尋思不名加行。

章。一因二果者。

有漏名因。因中無漏總名為果。

章。所生起至道修道等者。

意引勝解證其因觀。餘見道等同文故來。或可乍觀此文似證於因而細尋。而是通說因果。由聞大乘教法等而修資粮等位。故言生起勝解行也。

章。證俗事識唯後得智者。

加行真俱不能證。

章。若總言唯識通能所觀等者。

此中四重。聊簡從寬向狹。思之可知。

章。此非義說者。

言正證唯識。唯修者而論。不約義說。若據義說。可言三慧。

章。或依所執及隨有為者。

但隨無為以一相唯識。有為可知。言二執者。釋依執。

章。識表之中此二決定者。

識中遮表。表有遮無遮。即簡持表即決定。表有之中俗事真理決定互有。

章。綵畵為主者。

主即是師。為類心王。

章。為令捨識而依於智說唯識言者。

此實智與唯識。得名不同。

章。又不離依主稱者。

此有二義。一諸法不離唯識。二識是主。故言唯識不言餘。

章。般若經中明簡擇性名為般若者。

問。此如何得通能所。答。般若五種觀照等能。文字等所。

章。有說唯至不與乘名者。

古人意說宅外之者名之為果。衣裓及門並為因。衣裓机案二乘因行。若正解三車亦是因行。若爾。何故說在於門外。答。以教為門。或出分段。故言門外。此不退菩薩言乘寶乘直至道場。

章。彰異出纏者。

出纏名法身。顯異出纏故名為藏。

章。出乘者。

出生義。能入乘者。攝入如來。此唯勝鬘。故有出入二義。此說真如與四乘為依。故說一乘出四乘也。會二歸一故言入也。

章。二無我亦通能所觀者。

能觀智亦名二無我法故。或云以能觀智作彼無我解行。轉妄名無我。如十六行所觀俱名為苦。故無漏智觀於苦諦亦名為苦。問。若能觀智與解行故即名通能。即三性應亦通能。此既不然。彼如何爾。以是理觀故不通俗。

章。三解脫門者。

即能觀智離繫縛故。名為解脫。不論其境。故唯能觀解脫即門。通入淨土之所由故。

章。四嗢拕南至通能所者。

談二四中有通能所。非彼一一皆通能所。如菩提寂靜第一義諦並唯所觀。餘准此知。

章。悉壇者。

此翻為宗。

章。亦名五忍等者。

前之四忍各有三品。配十三住。應撿配之。

章。大眾部等至皆能離染者。

問。此等小乘既不作唯識觀。何故敘之。答。此汎敘之。彼無此觀或彼能斷惑。智是唯識。故亦此門攝。

章。古德或說七識修道等者。

撿古八識章等。

章。三智通真至解依論者。

即四智中除事智。

章。因果二位真識亦爾者。

真識即真如。亦是所觀。

章。以總緣遍法者。

真如名遍法。以總緣此真如之心行解。作彼真如之體遍法故。故是共相相。本雖不作此之共相。由有彼解故共相收。又釋而知總緣於真如。遍屬喜用。

章。諸法別知故者。

一一諸法而別知故。故非共相。問。加行得安觀真如遍一切法。即言共相根。

章。然體非共相至可名共相者。

此談真如與法不離復無二。故名共。問。根本智之觀亦於一一諸法而證。如何故即言別相。答。加行後得緣法時行解亦遍。故言共相。根本智觀雖於一一別證真如。而心不作遍行相故。所以名別。

章。辨中邊等者。

言識似義謂境也。有情謂五根也。此說第八變及相我謂第七恒執我故。了謂六識。

章。或因果俱至異熟識者。

問。如何異熟亦通果耶。答。變異而熟故亦通果。

章。攝大乘中至略隱不說者。

據實勝解地亦能伏除作唯識觀。不作時多。

章。但說四位者。

除加行位說餘四也。

章。攝論唯識至故伏除者。

此證解地亦能伏惑。

章。直往迂迴地前皆同者。

道同有漏尋伺觀也。

章。迂迴之人至不能伏除者。

雖起生空。本後二智。以不斷惑。俱言遊觀。問。何故迂迴之人尋思等觀唯是有漏。非無漏耶。答。未證法空。不可實證唯識故。有漏心作尋思等。故以唯識觀。

章。一本二至唯有漏者。

十五界是漏故。故佛身無。

章。第六不定者。

大圓平等並真俗雙緣。第六隨其學雙皆得。故云不定。

章。或亦通真者。

或可得變影緣言。不緣者據不親證。不爾。如何名遍智也。

章。相修者。

修之行相為相修。

章。漸微忽者。

境相漸微。忽然入見轉成無漏。或云忽者轉也。

章。種修有漏五識可起者。

八地前至初地種修五識。聞所成慧之地能可起。七八二識無三慧故。所以不修。

章。體用俱僧者。

新熏得種名為體增。本有用增。

章。有依下地至得修通上者。

問。如在下地。依第四禪而入見道。下四地見種子為修不修。若計修者便違對法。對法第九云。又道生時立自習氣道名得修。既不熏種何名立種。若不許修。云何得言修得。得通下下修。修道為難亦爾。答。略為二種。一者且依有漏道說。得上定必得下故。二者通無漏。雖地有別見道類同。安立上地見道種時。令下見道種子勝。名修下也。彼修道種亦為二種。一者不修而道別故。彼未得故。言修下者而據彼同類等說。二者且修無漏類等且初種。問。前相修中見道。以前有漏聞熏修無漏種。無漏種子雖未新得亦名為修。今明修體亦種子意。乃言立自習氣。答。種修云言種。通新熏得。修唯新得而說。然有多妨。後細思擇。

章。得緣上境等者。

顯由上聞下定等因修得者。得之修。未得不修。

章。下修上者必是曾得者。

若未曾得彼上定者。下地無力能修於上。若曾得上已失之者。下可復能令上新熏種增。不爾。何要言曾得耶。或亦增本有新熏類。故說未曾得。必是者。由數修習欲入上定。剎那心令彼上地本種因增本。第二剎那即起彼定。若不爾者。彼上地定因何得起全遠心。不爾。

章。初業者。

但得初定未得餘定者。

章。及漸隣近修習者說者。

如色界人先修初定。後以欲界。答。以修聞思等。此於下界修習二修。初禪唯得修業法。言不修者。約隣近修習者說。故二已上即是不修。先未曾故思。

章。及漸隣近者。

如以初地漸隣近第二定等。

章。近未生果故者。

謂未得彼上根本地現行定果。

章。八地已上至二性能觀者。

彼地眼等雖是有漏。今明能觀。彼非能觀故不簡。

章。若已滅除至唯識之相者。

見道前帶相之觀。由聞熏習相似而起。名為種類。此相不起不成斷成成也。或見道前所作唯識觀是真種類。

章。長時多分者。

煖。頂。忍。第一法。通此四位。思惟二性。名日長時。忍。世第一少時亦有悟圓成。所以二性名多分也。

章。短時少分者。

世第一法名為短時。忍位名為少分。

章。毗鉢舍那至得有是事者。

地前菩薩任業受生。彼有三界業故得生無色。若非菩薩。彼界何人能以一心緣一切法。故知三界俱可得起此唯識觀。並據後起。

章。八地以上至得菩提故者。

據決定說。七地以前受變易生而不定故。言通三界。思之可知。

章。不經生者至依身而起者。

由未經生者不怖生死故。通於色界。身起七地以前。頓悟菩薩受變易生而未定故。得依二界。故今兼說非唯漸悟。又釋言七地以前據漸悟說不經生。迴心向大何妨得至七地不受變易。不爾者。頓悟前已明。今何須說。

章。悲願自在隨受生故者。

釋二果人。不同登地菩薩受生故。

章。亦不因修許轉生故者。

見道以前。菩薩任業而生。得生無色界。今與彼異不生無色。因修者任運也。

章。已得無漏者。

謂前三果人。彼業力多故者。釋地前菩薩。

章。或亦許生至厭下染故者。

此釋意云。地前菩薩有三界惑。得生無色。二果亦爾。何不得生。若爾。託勝所依而證菩提。既生無色如何受佛大菩提耶。為有此難。故今說言。非此生上厭下染故。意說非此無色生。上厭下染故斷而不生。為此還生第四定也。雖有此理。不及前釋。

章。若經生者至發心及後者。

此經生者怖生死故。故於欲界初得後得。

章。若經生者及第四果等者。

此言經生非得不已。更可色界經生也。復未得故先經生。

章。顯揚等說至非深厭故者。

此會意云。若其三乘入自現觀時。唯依欲界。人中慧解極猛利故。能斷生執。若其漸悟人。色界亦得。若爾者。不還。無學色界回心。更不下生。豈可不作唯識觀耶。問。現觀滅定聖教但言欲界初得現觀。既許上界初得。滅定應然。法師解云。色界亦初得。言色界初得者。還據各自現。若色界回心亦色界初得也。若不還人等。色界不得自滅定者。後生色界亦說不得。若其回心即便得彼大乘滅定。有人云。不還及無學人而生上者。必於欲界已得滅定。所以滅定初唯在欲。不同現觀。此亦不然。彼不還等。九次第定悉總得耶。

章。色界無思慧者。

以稍斂心即入定。故云有思。有耳根。故云得有聞。

章。無色亦無聞者。

無色思同於色。無色無根欲無聞也。

章。若定若生者。

得彼定未生彼。生者生彼。

章。以無色界心了三界法者。

問。以無色心了欲界聲。是非聞慧。何故得言無色無聞。答。彼唯定心得聞法等。復無相故。故不名聞。問。八地已去彼唯是定。差別三慧此何不然。答。據義分可得有聞。前據實論故言無也。或又不得。義說有聞。八地菩薩唯依界色。有耳根可義說有。無色無根不可相例。二解任情取捨。章約無根言無根。言無聞故。

章。斷惑九者。

除有頂故。遊觀十者。色六。無色四。皆有遊觀故。

章。謂前五地者。

通前五地者。獨頭貪等。問。至第五地。此害伴隨眠而以斷訖。如何經云。前五地中不俱生者名害伴。至五地中伴已害。應今曰四地不俱生者名為害伴。答。地之內有入。住。出三種之心。今言五地害伴除者。據住。出心說。所以五地得有害伴。思之可知。

章。微細現行至不現行故者。

俱彼地惑。約伏不伏以別行不行。

章。楞伽俱生至煩惱不生者。

楞伽初斷我見已。故貪等不生。除密約四者。即虗空藏三昧也。得此三昧。苞含萬德。欲以虗空含藏一切。

章。依二隨眠究竟斷者。

害伴羸劣二隨眠也。

章。第六心至信不退者。

問。根力義者能生難屈。既言不退。何力能加行中方始建立。答。在此位不謗因果等名信不退。力尚微劣。不得隨力之名。如法華抄廣釋。

章。分別我見麤不共。

俱名為麤。由伏此二名出三界。如頌應知。文意說此第四住。既言法無所著。故知伏我見。由伏此故能出三界。據且伏除此二種子者。即闡提及外道著我故。

章。第三所知障者。

即聲聞畏苦障。此及緣覺捨心皆所知障也。

章。緣覺捨心者。

捨彼慈心入於寂滅。障化他故。故得障名。還用長苦簡異聲聞。且立別稱。

章。或初二煩惱至金剛斷者。

約所依煩惱說。

章。法空必帶生空者。

問。法必帶生。如何得者。三心見道。應但二得。別有法空觀故。答。見實但二。唯識等據其加行行而作三。作三種也。

章。唯識觀至順前句分別者。

唯識定是生空。生空未必唯識。故可順前不可順後。

章。法空對唯識亦復如是者。

法空必唯識。唯識未必有法空。謂生空唯識。此章道理而知。約當段後。一一撿所行文而妄陳。

諸乘章

章。摩訶衍者。

摩訶言大。衍者名乘。

章。故知詮順至教大乘者。

能詮教。若根本教。若方便教。二皆名為順大乘也。行等言順。又准此知。

章。謂九智至無生智者。

法。類兩智名為總。四諦各一名之為別。並前為六。四諦智者亂即法類。以總標言法類。二智四諦所以更不分別。世俗盡無生。並前為九。問。何故十中除他心智。答。略為二釋。一非明證故。二八智無漏俗智有漏。唯他心智通漏無漏。離九外無。所以不說。更撿智論上下及俱舍。

章。設有不定性稱退故非因者。

說退不定性曾修。捨大復退求小。所修大行亦非是彼小果方便。

章。一先得順決擇分善證得者。

先得聲聞順決擇也。

章。二先已得證得證得者。

曾得聲聞果。

章。三先未得證得證得者。

未得決擇及彼果修獨覺者。為初練根時節長故。即利根前之兩種練根。時小故成鈍根。決擇修者更不練根得至果者。問亦練根。撿義燈。

章。第八小分者。

即第二意云。法華會上諸聲聞等是不定性。

章。亦有小分依於聲故者。

緣彼風樹水等之聲而悟道也。或云將至果時亦遠尋思彼教起證。

章。人天淺近非究竟運者。

此定性人而不能運出於三界。名非究竟。非是此人復可成聖令住人天名非究竟。或可此說不定性人以究竟故不別明。隨在三界之所攝故。前解應善。

章。經論一乘實為不定者。

不定說彼直往入大名為一乘。迂迴入者即名大乘。

章。此乃斷滅已後小乘曲見等者。

問。如佛世諸小乘等。咸言王宮是最後身。執丈六身以為真佛。又發智等。佛世住亦三十四念成佛。此即佛在為有斯執也。何得言佛滅後小乘曲見。又佛自說捨無常色獲得常色。餘蘊亦爾。據此一邊能執之者說破於大。亦何失耶。答。彼本意昔學大者執大為極。今破於彼名為破三。今佛在世無大乘人執化身以為極者。理實佛在小乘亦執化身為極。然廣建立差別。今佛滅後據增相談之。亦無失通。應撿發智。阿含等經有明三十四念文。

章。三輪八難等者。

諸本言四念言三者。應撿菩薩藏。

章。勝鬘會因會果者。

謂六處大乘說者。會行也。四智不究竟者。會果。

章。涅槃經說等者。

涅槃經亦說一乘。既佛性為一乘等。後撿會。

諸藏章

章。佛日滅耶者。

問。西域等言。迦葉登山擊槌。聲徧三千等聖。憍梵已知。何故今問佛滅度耶。答。且為二釋。一身自知問。二部說不同不勞相會。大人過去者。佛。舍利弗等俱名大人。無失。

章。我失離欲大師和上者。

離欲大師者佛也。和上亦滅者。舍利弗也。我今失此二大師也。

章。滅結漏盡者。

自思久來奉事於佛。今日一旦而被引出。遂乃悲感結恨眾漏乃盡。

章。儀似山頂者。

須彌山頂也。

章。無滅者。

阿那律也。由因揭燈令不滅故。從因為名。

章。說智無明燈者。

慧是彼無明之燈。依主釋。

章。天魔外道等者。

此天魔等由佛加故。亦說宿因。

章。問十二緣此各異者。

問答此章十二因緣。十二一一別相而智燈。故名各異入。或云各入三藏名為異入。此恐不然。各入何異雜藏。應撿彼傳。

章。此三皆見道斷者。

斷此即言疑惑二邊見取是也。著苦樂名為二邊。

章。畏欲界者。

由欲界而修定者也。畏三界者而於慧得離三界。

章。攝持義是藏義者。

初釋攝義。此釋雙攝所詮之義及能詮法。俱名知故。

章。或相違釋者。

此釋意云。非兩別合而言之名相違釋。菩薩之名而不同。彼行行有情名同有情。非相違也。思之。

章。十一面經言至依主釋者。

即菩薩名不同。彼行行有情。凡菩薩言有此相違。依主二義。故今明之。

章。見所集成界者。

界者因也。由彼見等而集成因也。

章。犯罪故者作不善等等起者。

由不善心等起身語業。還淨故者懺悔也。出離故者依前大眾而出罪也。或云出離者依持。

章。本母字者。

阿伊二字也。西方說是諸字母。今者佛教母有二。一教本母。即佛經是。二義本母。論議藏是。一切義母依此經尋。而餘故即論議十一分中義故說。俱舍云。佛教名教母。論議名義母。今取義母。

章。除疑隨惑是素咀纜者。

藏詮定。疑正障。隨惑之中掉舉散亂亦正障定。偏言隨惑。

章。略有九緣者。

三藏之中各有三緣。合成九。非一藏為九。

章。名攝歸彼者。

由迦旃延集佛經中所說法。所以彼論攝迦旃延造。或有云。由旃迦延諸佛說故。二解不定。出三師意。談旃迦延造彼論。非集佛說。

章。豈沙經即詮戒至生詮戒定者。

毗奈耶藏能生詮戒定。又戒亦生定。

章。得戒別者。

得菩薩戒不得聲聞。名之為別。

十二分教章

章。總者即攝十二部者。

餘者十一皆契經故。故通十二也。

章。若唯一句至難可別者。

少有二句。雖不滿頌。說與長行而易簡別。一易即濫。所以指明。

章。諸置答者。

雖有言。然非答彼所問之事。故名無答。

章。香積佛國二種俱無者。

今助一釋。二種俱有。既許依香立名為句字。依香問答亦何爽理也。若不許。香積佛土應不說法。

章。黑遮子母者。

毗舍佉母。從子立稱。

章。名曰界經者。

此界經等而是總名。世所說總立此名號。界者因義。如彼甘露能潤渴法。類同於鏡能照一切。分別生法二種空。如法華抄。未見聖教明文。

章。二空理正之者。

方也苞福。慧者廣也。

章。應重說之者。

長行未了應合重說。頌依於彼得重說名。頌非應頌故。

章。餘處不攝名為別相者。

即是希法之別相也。據實餘相互不相攝。盡一一得為餘分別相。且舉希法。

章。三周總說凡有十二行者。

以數同引以為證。

章。此依聲聞有廣教故者。

言廣勝於略者。依聲聞明方廣也。若依菩薩。極高大等名為方廣。

章。無希法至唯菩薩藏者。

希法是彼方廣眷屬。皆准此知。

章。以菩薩聲聞至對餘聊簡者。

前以六對十二中。且以經翻對律論二而以聊簡。

章。前文至毗奈耶者。

前對六中對法等文。據一邊說。說菩薩聲聞經藏中不攝緣起等。毗奈那長伎可悉。

章。阿毗達磨至義皆通有者。

十二分中研覈之。名對法。故遍十二。

章。此以別中流出於總者。

此即釋涅槃十二名別。修多羅等名總。始從如是等。釋總所以。

章。又從總中流出於總者。

即方廣分。由有兩義名為總。一大乘十。二顯小乘。十總名廣。各含其十二也。十二分中廣教理處。皆悉名方廣。故方廣之名通十二。意取前釋。

章。又有釋至別互流出者。

此釋於理亦好。

章。理有不正至九分教名者。

釋前九部次第所以。

章。理有正方者。

教行寬廣者釋後三所以也。

斷障章

章。見疑及見處疑處者。

見疑者現行也。處者因義。見疑種子如十力中處非處。是所以道理之義。所以即因也。

章。無餘涅槃既是擇滅者。

身智等亡名得無餘。無餘既名擇滅。明知即業果。是所斷故。

章。故知二障執及煩惱者。

執者通我法二。

章。若趣極果至非加行智者。

謂初果後趣求無學。可得六行以為加行而伏諸惑。所以然者。漸斷三界俱生煩惱。得有欣上厭下之義。若取初果不趣無學。不得六行而伏於惑。所以然者。見道頓斷三界見惑。有頂一地無上可欣。所以六行非為加行而伏於惑。所以修道得有六行。即是四道之中加行所攝。見道已前不以六行為加行。智無欣厭故。據實修道超中二果亦得六行為加行智。但言無學約極果說。問。一來但斷欲界六品。未除上惑。欣厭既無。何得六行以為加行。答。但上品為六行。非要得斷上地惑已方名欣厭。故一來得以六行為加行也。問。超中二果取無學果。三界修惑一時頓斷。如何得有六行依證無學果耶。答。此超果人不以六行伏三界。有頂一地無上欣欲。但依修道可以六行伏惑取極。非言一切。故亦無妨。

章。曾習故等者。

如唯識第十初廣明。故不錄也。

章。但依第四末後行心者。

此即許有心所宗。初念名識。第二名受。第三名想。第四名行。但是一心義。分有四行。是造作故。通三性。名為斷道。

章。由根鈍故至各別起者。

由鈍根故不能起此無間道等合為三道。所以四道各別而起。有云。要無間解脫方能斷惑起加行勝進。不能斷。不能道。合為一。故三道之行相別也。此釋不然。談彼鈍根四道別起。不說彼合。撿第十唯識應知。

章。或二皆通者。

漏伏通體。及業果無漏。雙斷業果及體。

章。有義三慧至遠離方斷者。

此師意說。聞思修三皆為加行。聞思是遠。不能伏。修是近加行。故能伏惑。七作意中。了相勝解二是聞思。遠離一種而是修慧。對法既言了相勝解不能斷惑。遠離能斷。故知三慧斷有別也。斷有漏。慧伏故名斷。若約小乘有漏。道能斷惑。如義燈說。

章。有義至據實初伏者。

七種作意伏九品惑。初三作意伏初二品。第四作意伏中三品。後三作意伏後三品。對法談彼初二作意未能伏盡三品惑。故名不斷惑。非二作意不斷彼初二品世間。如義燈說。

章。若為諦觀至不欣厭故者。

七作意中前六作意亦為欣厭。欲入見道非為欣厭。故不取彼以為加行。同前可知。

章。加行能伏者。

無漏無間故者。斷見道前有漏。加行能伏惑者。是彼見道無漏無間。約隣次說也。

章。有漏道中至修慧加行者。

此意說云。見道以前遠有漏位。未廣折伏。為此未得正加行之位。更陶練已得為加行。或本言各。或本言廣。廣言應正。更勘餘本。

章。後時亦得無漏加行者。

約見道後。

章。然加行智自有四道者。

菩薩無漏加行道中。自有四道。如唯識第十論並疏。

章。四道之中自通三智者。

總言四道得通三智。非是加行四道之中而有三智。三智即是根本。後得及加行也。

章。八地已上至而有四道者。

根本。後得智中四道。八地已上加行智闕。若爾如何有加行道。約義說有其加行智。約體言無。

章。何妨聞思亦能斷伏者。

既得義說有聞思二。何妨義說聞思斷惑。

章。又非典據者。

此論中義將與諸教而有相違。名非典據。非是非聖所談名非典據。此論錯食為執。筆而有誤也。

章。大乘至能斷諸惑等者。

大乘無文作四念處而斷於惑。法念名通。以理而言。得者法念而斷於惑。小乘宗中總緣四諦名法念處。觀於苦實以為苦。今者大乘觀於苦等。非苦非不苦。不定執一。名之為總。與彼不同。

章。故空無我至故不相違者。

空等緣總既能斷惑。故法念總緣斷惑無失。

章。不爾唯苦成相違者。

不非總緣名為法念。不同小乘等緣於苦等實為苦等。故成相違。大乘通以安立。非安立不作總緣。闕非安立也。

章。信通無漏邊斷事惑者。

問。何故但唯辨信邊二。答。其戒現觀即八道中戒支所攝。又在地前無戒。根力無濫。不簡四不壞信。即是無漏加行位中。信為根本為在兩處。故言通無漏。意雙取。故瑜伽唯識取後得智。名之邊智。故言斷惑。簡有漏智以為邊也。對法意取有漏世俗名邊智者。順有宗也。下觀當更分別。

章。然正伏惑等者。

大乘以空為近行。能伏於惑。無願。無相為遠加行。若小乘人觀四諦理。三種皆為加行。伏與大乘別。遠近合。得言通三行。或言二乘觀於四諦。以空行伏。

章。大乘之中諸文說異者。

斷下諸說是。並諸論等說。

章。八行為無相無漏故者。

道諦四行能作無相觀。故名無相。今觀意唯約有漏。名之為相。道是無漏。故無相收。

章。道四通三者。

通空。無相及無願三也。

章。二性之體不決定故者。

無願。無相。依他。圓成。隨次二性。為此隨四諦也。

章。三門三性理實皆通者。

應撿第八。問。生法二空。三解脫門空。四諦之中苦下別空。四諦總緣空。此之四空有何差別。答。我法二空能觀我法。言我法故。通觀三性。依他。圓成皆有生法二理故。空解脫門。我法三性悉通觀故。苦下別空能觀苦下無。無我觀我。空觀我所。總四諦空。通觀四諦無我之行。問。二空上復觀四諦。總空何別。答。總空總觀。不分生法。二空別觀。故亦別也。或云。空行但空我所。不攝無我。二空之門通觀亦攝二種。解脫空門是遠加行。二空即是近加行故。故世第一現前。立少物謂為識性。即此為近加行也。彼不名二空。故與空門皆別。或可同空門。即二空故。空解脫門為遠加行即為樂。可前三門中正以空為近加行故。問。然立二空亦斷所詮。如不。答。若正安立。但是智解。此智相別。且依能詮。由智上未證真如。未涅槃故。若許此相。即詮談旨。依如二種空理智解。亦且相分起。未觀證故。攝證門真。亦彼第四俗攝。問。現前少物。此空有當。情別相分。為但一相上二解生耶。答。但一相上二解故。若爾。此名無分別。何得二解起。答。據當時亦作無分別解。由此無分別即成分別。至後即解無所得。方變無分別故。

章。初劫菩薩至不用為勝者。

初習業者可以六行而生於上。久習業者又不用六行而生上也。

章。聲聞利根至八十八結者。

問。既許一行斷諸惑盡。為更作餘十五行不。答。許餘更不斷惑為觀行故。要須具作。有薩婆多超中二果趣第四果。非想已下所有諸惑。世間道中總已斷證起有漏得。次欲起彼無漏得故。此亦相似。二十部中不知何部計。定非有宗。八十八者。據小乘宗。三界四諦分別煩惱有八十八苦。下具十集。滅各七道。除二見上之二界諦。諦之下更除一嗔。思之可知。

章。以真形妄至不說有品者。

由形真故而得妄名。妄體是無品也。非真無品。品妄形於彼。亦名無品。

章。三劫念念斷等者。

此師除惑而有品類。不別多少。但總說念念斷也。

章。今者不然者。

古諸師言九品。不分何滅及於何除。故為不可。

章。身見邊見至唯第九品者。

唯識疏有二解。地地之中有九品。檢彼應知。

章。一者八十一至及異生者。

亦然。伏彼八十一品煩惱障。

章。或說無品者。

望熏習稍難。思之。

章。說第二執者。

八識倒數。第八為一。第七為二。或唯識論第六識執為第一。第七識執為第二也。然未見文。

章。仁王經言至色麤心細者。

前之兩位俱通現種。斷所知障。亦名煩惱。後之二位唯說其第六意識中現不起。故第七識少分略而不論。或初二位雖實斷種。且說現行不取其種。文生惑亦然者。此有二種。一生者現行前之四位皆約種說。今言現行亦同於種。名同位斷位。二生者煩惱前之四位但明所知。今說煩惱亦同於彼。愚情觀之煩惱為勝。所以然者。後之二位無現行故。或云四種俱習氣收。約麤細分。應撿彼經及疏。又言階降者。釋分所以。

章。亦能永斷所知障少分者。

斷定障生而能伏彼。畢竟得非擇滅者。名為永斷。非斷彼種。

章。餘至有頂九地不定者。

通欲界言。除欲界外餘之八地。隨斷幾多數斷不定。此名不還。

章。斷取二果者。

初及第四。燈第二廣辨。

章。然菩薩伏得定得果者。

得彼定者名為得定。生彼處故名為得果。此解脫分初業之者。而以六行欣生彼地。或由定任業而生。非欣生。

章。障與業果斷在別道者。

無間斷障。解脫斷業果。據實無間已斷業果。約防故言在解。解應撿唯識第三疏。

章。伏在八地者。

說六識也。

章。捨先所習餘定入餘乘定等者。

捨勝就劣名之為障。捨劣取勝非是障故。

章。生分別所依緣事者。

由初三故生彼所依所緣體事。餘二准知。

章。理通見斷者。

文雖說修。約理通見。

章。八不淨地惑九淨地惑者。

七地已前名不淨地。六識二障許現起故。後之三地名為淨地。六識二障永伏不行。第七所知隨時有起。少略不論。若爾。第七何殊。答。第七依名言唯是修。若二種名不言修。義宗爾故。若不爾者。更以何地名淨不淨。制言餘七通見道修。道者總說前七。非彼一一識皆通見修。故無妨也。

章。第七入根本者。

舉修七作意皆通根本。有解云。有漏依初近分說前六唯近分。第七根本若無漏者。七種俱根本定也。

章。又有隨眠離隨眠心者。

離隨眠者即能治道。此說亦斷而不和合。同在現在。

章。平等者。

能所治一生一滅而均等故。

章。如十地中斷惑法觀者。

舉例證也。雖帶生觀不斷生故。或此亦如彼。

章。自相亦與一切共相不一異者。

即色等諸自相與無常等共。不一異也。

章。一一別證者。

明內名彼法性也。

章。即可通為二觀能斷者。

通總別緣觀也。據證住一一行也。詮謂唯識無我等觀。證謂於一一法真理皆可知故。

章。由脩此二者。

謂止觀二也。

章。次章得作意障等者。

由遠離麤重等。今所得法而不得故。思之可知。

二諦章

章。各三假行者。

如下增減中釋。不煩錄故。

章。云何第四亦名安立者。

此二空行不同前三。相可擬宜得非立稱。然假施設亦名非立。望義即別。思惟可知。

章。或世之俗者。

世者是總。俗者即總法之上顯現所行之義。或云世謂可壞義。俗者謂法體。或世謂假。世俗謂法體。

章。世俗之諦者。

世俗之法體。諦者即是法體上實義。或世俗謂四通名。諦者四之別名。行相難知。四俱世俗。何故。諦者即是別名。

章。廢詮談旨非境界故者。

此意說云。然性是勝。非妄為境。方得勝名。同前三勝諦。

章。妙出眾法者。

問。第四真諦亦是超出眾法。名豈非濫。答。前言出超望前三俗。後言超出對前三真。故亦無過。

章。勝義之諦者。

由前世俗。依主釋。

章。或無實體或體實無者。

[言奇]互而言無。亦無別義。

章。及所依處者。

即以四諦名為所依。

章。二乘自說者。

彼宗之中自談之也。

章。多為三義觀故者。

即三科觀。

章。十六善巧者。

中邊有十。瑜伽有六。合言十六。非是別有十六善巧。

章。將非佛妄語耶者。

前言世諦中有第一諦。今者說無。以成妄語。

章。云何縛世者。

本言縛者。非也。合是傅也。

章。雜心云至是說第一義者。

應撿彼論釋斯頌也。

章。問曰至與前何別者。

前破性宗也。思之取別。

章。如毗曇說至成實等者。

並應撿彼論。

章。諸小乘計至所有二諦者。

此難意云。今此四宗。漢地謂立四類宗中。初是有宗。次是經部。餘之十八部四宗不收。豈可世尊懸為漢地二種小乘。明其二諦。不明餘之十八部耶。佛所說教通諸域故。不應唯大唐而釋。

章。體用離合者。

語相二用。合名一用。

章。唯非真中後二者。

除勝義勝義及二空也。

章。二聖諦者。

即是四真四俗諦也。聖者本總名聖諦。

章。單重二觀者。

前之七諦單四諦觀。後七諦者重四諦觀。應知應斷應證。如次重觀前之愛味等故。或云前三單觀。後之四種名為重觀。重觀四諦。

章。菩薩四諦第三俗等者。

雖菩薩作然安立而作四故。故第二第三收文云。第四俗收等者。雖作四諦。依於言詮而顯於旨。不違二空。二空不同二乘觀苦等法定空。為於苦觀之非不苦。所以亦得第四俗收。

章。說有極善至有何別者。

舉事而答。極善定至相縳猶在於決擇分。縳未遣。若能治心已下。立理。思之可知。

章。於勝法中世間所成等者。

即世間勝義。舉此等餘。或可四勝義中三亦得名世間成。今觀文意不及初解。

四大種章

章。相名及生智二事所收者。

三中除名。為此四大非能詮故。言正智者。智所緣故名正智也。今可說之名所詮故。應名中攝。答。五法之中有為無漏唯只正智。無漏四大若非。正智何法所收。故約所緣名為正智。有漏之中有相等故。不約詮云。名收也。問。名既不攝。何得舉耶。答。分別如如決定不攝。故不舉之。名在亦攝。故舉簡之。

章。一為所依故者。

共所造所依也。

章。體性廣故者。

四體寬遍一切法也。

章。形相大故者。

四體相狀而寬大也。

章。別名可解者。

地即大種。持業為名。餘者准知。

章。外穀麥等望牙等者。

牙色約次。因等約潤。未分生引也。即等麥中所有四大。望自麥色。亦為穀等。因麥色亦有所造色故。餘者准知。

章。三攝受因至攝受故者。

非是士夫之士用。即俱無間等士用也。

章。四引發因者。

即能造所造色也。或同時或異時引。俱得。

章。引彼同類及自性故者。

乃能造所造俱是色。故名同類。能造彼所造觸。故名引自性。同名觸故。前通五廣。後望別約。有云。但是無記性。非是同能造也。以與所造別故。自性即是引自同願能也。此理然。今說能造與所造為因。能造引能造豈得言與所造為因耶。

章。霜雹等而為因者。

故知霜中有四大。與彼黃葉所造為因。相違之因。

章。亦通相名造義者。

即取觀待為因。

章。有觀待色又為以因者。

據相觀所造以為能造因。

章。律不律儀至為此二故者。

即律儀等無表之色。與彼所招異熟等中所有四大而為因也。此即無表潤位分別生引也。

章。以霜等中大同聚色望所攝故者。

與霜四大同一聚中所有造色。與彼所生黃色四大為因。

章。除引發至異類色故者。

能造為異類。

章。能作因差別亦者。

能作因寬。依能作因成六因。

章。攝大乘論依緣明六因者。

緣上脫因。彼論依因緣明六因故。

章。種望現行至而共辨因者。

心。心所法名為能作。今說心種名為能作因。能作之因依主釋。同字錯。應是得字。

章。俱有因亦爾者。

同彼能作。亦取種子俱有法之因正現行法。名俱有故。

章。相應因至為應者。

亦同能作。若是有宗。此三種因並持業釋。

章。能招他果名異熟因者。

又種子別也。

章。能與煩惱至五門起者。

貪等煩惱名為遍計。遍五門者。釋行名。今說貪種名遍計。亦依主釋。今此攝論所明六因。與常途別。此唯約種別六因也。

章。唯識等說種望現非大造者。

今明造義。種子望現更非造義。今不依攝論六因明於造義。

章。二同類因者。

能造所造俱是色故。

章。論下至非現唯者。

唯識下云。種望種子為同類因。據一邊說。非現相不名同類。故能所得有此因。

章。非是同得一果義故者。

不同小乘同得一果名俱有因。具如彼說。大小四相為俱有因同得一果。今者但與俱法為因。非必要須同得果也。

章。此說同世非別世等者。

縱牽引因正造作用。必同世也。以前但有此義。

章。有漏無漏至如別章說者。

此等皆約疎相望。說九所色即是有漏造無漏也。善等性相起為造。准此應知。十二處相造如律儀色。是法處色。以此為因能感當來異熟之體。異熟之中所有處。思准可知。斷以所防色。四大種造表色。異界相造。思准可知。

章。又二解等者。

前者但舉總別之名而未釋故。今尚釋之總別體。

章。等至唯上能長三界者。

能長無色定果也。

章。若雜起者得有故者。

三性雜起非是業報不名異熟。不由食等之所長養不名長養。此三性心得有自類。前後變多名自變異。除前二解脫名為自性。所以得是許所攝。若不爾者。此雜起心何所攝耶。

章。雙位四大者。

謂明雙中有此四大能造雙音。

章。法處諸色至有後三等流。

名准異熟復有三也。如青等色變為黃等名為變易。其法處色亦有此義。故有後三。有云無異熟變異。意取變壞名為變異者。此不必然。文中但言除異熟。

章。內外聚中隨應或有三二等者。

此意說云。內外中或具三造或二造一造等也。異熟等三也。

章。五十四說至說名為造者。

但大種處所造色。即以此大種名為能造。非定相屬。

章。非法色中至定屬義者。

不同小乘能造所造別。亦類定相屬。

章。離輪光明大種香等皆不可得者。

此文錯也。賸字或脫孤行兩字。意說此離輪光及孤行香能造大種。不可得也。又說此離輪光能造種及香味等俱不可得。舉香味等。

章。即以發處四大所造者。

即本質香名所發處造本質香。又造孤行香。離輪光准此應知。

章。極略極迴至及離質造者。

極逈離質。極略即質。

章。遍計亦爾者。

即所緣大造造也。

章。無色及佛等者。

俱以欲界所防惡色能造造也。

章。如末尼者。

唯地六也。五於濕或四大俱者。前謂熟樹處加於搖故有四。火焰燈燭者唯火大也。

章。無塵風者。

只風大也。

章。雪者。

地。水二大也。

章。外器有聲時者。

即外五塵也。簡內五塵故云外也。

章。或有身根並色等四者。

總說五根扶塵四大。四根隨一。若爾。應亦總難。檢彼文。

章。或有唯六至並身等五者。

眼等四根隨有於一。身根及彼扶根四塵名身五。兼前為六。

章。如上造色身增地為六者。

此即能所二造合明。身者身根。言香兼攝色味觸三地為因。於依身增勝故別舉之。但言為亦非無所餘。

章。加水火風為九者。

除眼等根。為十者。眼等隨一。

章。離輪光至其多少者。

此離輪光能所有五。所發四大以為能造。所造但色一也。

章。六十四至無有彼法者。

有能造大衣有所造。若無所造能造亦無。是能所相屬也。因文便。故略引彼文令起問答。或證能所二造非定相屬。

章。若約界攝至廣如彼說者。

約彼三界而分別也。有云。此意同有宗性四大也。若細分為因。各同具四大。且如一色動即有風。濕即有水。熱即有火。所依望者即是地故。由本有因果形動等。時有風等。然未詳也。應檢文。

章。一純生二至純滅雜生者。

此義未詳。有云。能造滅。彼所造雜生。非業滅也。仍猶未悉。撿彼文。

章。如一味團更相涉入等者。

即藥瓦等如來藥。能造所造一一皆悉。如來許大更相遍故。為此但只如來許大。亦更不增。

章。非如泥團等者。

非如多泥團等一處聚。珠又不爾。非一泥團自不相遍。

章。同成一界者。

界者珠界。非是等十八界之界也。約十八界不可言一。

章。或眼身香味觸至同在一處者。

約界體而言也。眼身香味觸。色十八界中六界也者。約體也。是依因勝故。故偏說之。前之為十為九者。亦是界體合說之也。意同他俱舍一聚之中能造。所雖復有多並能為因。所為其果。以同類故名一因果。稍難。撿彼文。

章。以心通境故爾者。

境由心變。由心通遍。不相礙故。所緣同處不障。

章。由境生心能者。

識託境生。由境同處不相離故。心上故得不礙縛。

章。如和雜不相離等者。

問。同處和雜二有何別。答。同處但是能所造色同一處所合為一體。和雜據此同處之色。依根得。可別撿彼論。

章。又至不相離等者。

且如香能造大與所造香同一處住。名為同類。香能造大望於味觸等。名為異類。

章。問至非長養者。

此問意云。增長義邊名為長養。即此異熟長增亦時應名長養。

章。答至故非有彼者。

此答意云。現在增長名為長養。由此長養能攝持故。能令異熟相續永絕。長養永絕。長養同外墎。異熟如內城。為此異熟不長養。問。現見從小至於大。如何異熟不名長養。答。現見以小至於大者。我先業力。非是現緣能令大。長養唯依現緣長故。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古界轮回

    古界轮回

    滚滚红尘,有修者行走于世,称之为修真者,被凡人谓之为仙,只是仙踪难寻,虚无缥缈,唯有极少人能得到那份仙机。朱国牛首山下,青云路,一位落榜书生无意间卷入了仙途……
  • 凝翾殇

    凝翾殇

    ---一语江湖,铮铮侠骨,断给了丝丝柔情;辗转时光,漫天碎花,纷飞了岂止回忆。---痴情翾,魂牵梦断时,泪洒枕雨湿;糊涂赫,幡然醒悟时,恨溢人已逝。---他们,一个是华丽蜕变的南宫凝翾[xuān],一个是冷若冰霜的蔚[yù]凌俊赫。---他的六年又六年,换来的是与她的相遇,而这场相遇,又彻底改变了她的五年。他们之间,怎能一个真相抵尽?所谓的错爱到底是谁做了谁的替代?无法预料的仇怨又究竟应不应该?如果说相遇是命中注定,那么上天便给了他们太多的考验。种种的烦扰纠葛,最终将会换来怎样的尘埃落定?---跻身江湖,多少人中了身不由己的毒,多少人被下了红尘凡情的劫。他动了情,她痴心种,他和她,又岂止赫与翾?江湖纷乱,你不懂我,我亦不明你心。多少最初的真实,变成了逞强的谎言。正所谓“落花纷飞,怎奈流水急湍;情根深种,怎敌情失念断”。---在这个牵动情肠的江湖之中,一场痴情爱恋将会上演......
  • 修罗刹

    修罗刹

    她们是一对好姐妹在一次天生异象中穿了到了这个陌生的国度,在以实力为尊的世界里她们又该如何生存下去呢?且看不同性格的人一同穿越后的奋斗史吧看她们是如何一步步登上实力的巅峰。一、“王爷,王妃被欺负了”“什么?王妃有没有受伤?谁欺负的?还不快去把那人给轰了”“回王爷,王妃没事那人也已经被王妃弄残了”“哦?是吗?那就好”…“王爷,那人是丞相之女林玲”“哦,告诉王妃人随便她玩只要别弄死了就行”暗影在一旁擦了擦汗扬天无语,这还是他家那个冷酷的王爷吗?二、“娘子…娘子…娘子你等等我嘛”…“娘子…”“陌无邪我都说了我不是你娘子,你别跟着我了”“可是你就是我娘子啊…”…苍天啊你收了这只妖孽吧。
  • 从前的我们

    从前的我们

    城市里的雨后,那雨后的阳光洒在地上,回忆起了孩童的你。现在是多么不一样。以前的我们,现在的青春。
  • 轩辕嗣

    轩辕嗣

    远古的轩辕氏逐渐没落轩辕顺临终留下遗言发扬光大轩辕氏且看轩辕氏最好一人轩辕逍遥如何在这斑斓危险的世界中逆天而行
  • IDOL成长计划

    IDOL成长计划

    今晚的夜空还是以往的漂亮只是星星变少了是否我也是这样失去了太多太多只剩下空壳.我不是也不想装脆弱.我没说不代表我不会痛.我是IDOL但我只不过是一个看似强大实际却无比卑微的IDOL.我要生存下来抱着所剩无几的阳光和生命.我是IDOL我想为自己拼出一条路但命终不由己.我是IDOL我一定会生存下来只当是为了自己.“林珍娜和裴秀智两个的颜值和实力都十分拔尖。李居丽和朴素妍嘛…挺不错的。至于朴孝率和郑琳荷,我觉得郑琳荷Rap实力更好。朴孝率的性格……”说道朴孝率的时候许部长摇了摇头。“或许吧。那新女团的新成员就先加入林珍娜,裴秀智,李居丽,朴素妍和郑琳荷。之后再把人深度的筛选一次。”
  • 亡灵设计师

    亡灵设计师

    我叫亡灵!靠!又写错!应该是王灵,我出生于一个鲜为人知的神秘小村子,这是一个外人一旦进入,就会在当天晚上子时莫名发狂,吃尽自己全身血肉,以骨架之身,拎着自己鲜血淋漓的心脏,走入无人敢靠近的坟地黑洞失踪的恐怖小村子,从此以后,我的村子被列为军事禁区,而我居然成为有史以来,这个贫穷小村子里第一个考入全国最好美院的学生,当我离开村子的那一天,我的传奇恐怖的故事也随之开始了……
  • 扑倒高冷校草

    扑倒高冷校草

    他只不过是被迫跟踪一下他,没想到阴差阳错的竟然发现他巨大的秘密。
  • 维辰世界

    维辰世界

    这是一本布满了坑的小说,喜欢推导的孩子就来看看,结合了玄幻与推理的小说,一个个小故事贯穿全文,布满了一个个疑点。鱼天一个失去武者的能力为你简述了这个世界的奇特,还有人性的考验。在这没有傻子,要知道在这个世界活下去,靠的不仅仅是武力,还有智商
  • 神探演奏家

    神探演奏家

    一不小心成为神探,命运是预言还是业缘?生命里的交响乐,有你,还是意外?相遇之后是惊喜,留着你给的伤疤,去治愈受伤的世界。爱缘取,取缘有,有缘老死有悲苦恼。破一品无明,证一品法身。不执着,亦不执着于不执着,我谨遵佛的教诲,今生来向你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