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轻信陌生人的信誓旦旦
年末岁首,老总终于把我喊到了办公室说,小李,有个业务主管的位子,你有没有兴趣竞聘?
有兴趣呀!我喜出望外地说。
那你有没有信心?老总继续问。
这还用说,我从事业务销售工作近6年,积累了相当的人脉,且我在公司里的销售业绩一直是名列前茅的。我信心满满地回答。
那好,你就准备竞聘吧!
出了老总办公室的门,我满脸春色,竞聘日期就在本周五,我还有两天的准备时间。下班后,我冲到家里就写竞聘报告,还千方百计地背诵,然后如是再三地朗诵给自己的爱人听,一切准备停当,静候东风吹拂,我的人生前景就可以满目春绿了!
周五很快也道了,我第二个上前发表竞聘报告,两个小时后,成绩出来,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列为考察对象。
然而,就在当晚,我接到了公司一个同事的电话,该同事信誓旦旦地对我说,你要小心你的竞争对手阿根,他目前正在千方百计的拉拢领导,正走关系呢!某日某晚,我曾亲见阿根去老总家里“走动”。距离正式聘任还有一个星期,小心你被翻盘呀!
我一下子就慌了,阿根的成绩名列第二,是我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我也不能坐以待毙。
第二天,我也买了两盒上等好茶,借着夜色沉沉走向了老总家。
敲开了老总的家门,老总一脸和蔼地把我迎进去,一番我也不知道说了啥内容的攀谈之后,我放下茶叶,起身要走。老总却一把把我拉住了,说啥也要我把茶叶拿走,我不依,起身便逃,领导急了,追出门去,在静悄悄的小区里,老总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李,你不要心存顾虑,还是我对你说的那句话,第一是兴趣,第二是自信,敬候佳音吧。
我无功而返,心里一阵忐忑。
一周后,竞聘结果下来,我顺利坐上了销售主管的位置。当晚,那位曾规劝我上领导家活动的同事再次给我打了电话,二番信誓旦旦地对我说,其实,那晚是他看走了眼,不是阿根,好在你的功课没有白费……
我没有听完他的话,就挂断了他的电话,早就知道我们老总最讨厌别人走歪门邪道,这次听信这位同事的谣言,差点让老总对我产生了反感。
经由此事,我发现,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信誓旦旦,交浅言深者,不可交,交则受累。
风了然檀香的心
一个鼻子不灵的人特别爱点檀香。
檀香很懊恼,说:“跟着这种人,白瞎了自己的青春。自己用燃烧的方式取悦于他,没想到,所有的功用全是白费。”
檀香发牢骚的时候,一阵风从旁边经过,暖心地说:“你别灰心,我时常经过你,最了解你的香味。”
檀香苦了:“若不是你,我还能燃得慢一些,你的到来,加剧了我的伤心。”
【感悟]古语云: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不必要的关心,看似暖心,有可能是加剧事物的沉沦。
山村里,农人在做熏肉。炭火上,鲜肉被呛得淋漓流泪。
鲜肉说:“我鲜嫩的躯体却要被人做成木乃伊一样的肉干,真是可悲。”
扇子听到了,赶忙安慰说:“那我就多卖些力,把活烧得旺一些,以减少你的痛苦。”
鲜肉说:“那样的话,我痛苦的时间,可我也瞬间从吹弹可破的肌肤变成了石头一样坚硬的肉板,今后,只有刀斧才愿意亲近我了。”
扇子眉头舒展,指着旁边被剔掉的骨头说:“你看看那些骨头上残留的肉,虽被狗瞬间吃掉了,新鲜倒是新鲜,可是,经不起一天的消化,就变成了粪便!”
【感悟]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颐养万年还是很悲摧。太多的人妄图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体面,却禁不住一点烟熏火燎就大发埋怨,不劳而获的美好其生存的意义也等同于粪便。
牛头鲜血直流,农人正在穿破它的鼻孔,给它安上鼻圈儿。
牛声泪控诉道:“此等做法,简直惨无人道!”
一旁经过的蜻蜓听了牛的控诉,轻声细语地说:“耕牛先生,你看到附近养牛场里的那些牛了吗,它们倒是不用做鼻穿孔,戴牛鼻圈,可是,它们一旦成年就要被送到屠宰场了。穿鼻圈儿是为了掌握你前进的方向,你就安守眼下的疼痛,来换取通往生命的方向感吧。”
【感悟]有时候,方向感就是生命力。而方向感的获得多数是以疼痛来作代价的。但这痛感恰如分娩,疼痛之后,就有新生了。
憾事如风
很多人惧怕失败,甚至连生活中的些许小小遗憾也不敢去碰,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精神上的洁癖,也就是所谓的完美主义者。
我最不赞成的是《设计灾难》新书预告文案里的一句话:“失败作为我们活在世上的部分印迹,会活得比我们长久。当你已不在人世,你的失败仍然活着,无声无息、岿然不动,泰然地等待着你的后人唤醒它们。”这句话,是让我们珍惜生前事,莫留死后憾。有一定道理,但也容易让人畏首畏尾,不敢做事。
一个老园丁在夕阳里谈起他的过往,他说,他一生跑过船,后来因专注赌博没有避开风暴翻了船,他被海员救上岸;他又做起了药材生意,逐渐风生水起的时候,遭遇了假药骗子,万贯家财再次赔光;50岁后,他逐渐有了一些积蓄,炒起了股,结果再次输了个底儿掉;今年他62岁,在在教堂里做园丁,每天侍弄一些花花草草,日子过得恬淡安宁。当他回忆起人生里的那些遗憾,他说,遗憾就像我们毛孔里排除来的汗液,流过就不记得了,被岁月里的风蒸发掉了。
夕阳熔金,老园丁多像一位智者,细数过往。
张爱玲说,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
在张爱玲看来,虽说人生有恨,但你不妨看看她所恨的,非花即草,非吃即读,都是些非有不可的事物。海棠无香,其他花朵还有,鲥鱼多刺,我们可以吃别的鱼,红楼梦未完,其余的小说还算详尽,何必非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我们大可不必怨声载道,也没有必要斤斤计较。
在香港油麻地的小吃街上,遇见一位阿婆。早年,她拉扯着一双儿女在路边卖云吞面时,一辆面包车驰来,儿子和女儿均被碾断了双腿。如今,悠悠数十载已过,她依靠自己的一双手,让儿子成了大学教授,女儿成了残疾人运动员。每每谈及多年前降临在她身上的厄运,她总是指着锅上的水蒸气说,谁也不能留住沸水上的水蒸气,就像我们无法预料厄运,但是,水蒸气又能存留多久呢,都被穿街而过的风吹走了,锅还是锅,我还是我……
是呀,憾事如风,却不是台风,是风总是要停下来的,风吹过,我们还会在自己的土地上安然地生长。
南怀瑾送他一件坎肩
1967年,著名诗人周梦蝶还在台湾的武昌街摆书摊维持生计的时候,生计还相当窘迫,尽管如此,听到了南怀瑾将来讲学,他还是事先几天就暂停了生意,托了朋友关系终于搞到一个门票,做好一切准备,只待当日能够前往建国北路的文华学院哲学研究所听南怀瑾讲课。
此时的周梦蝶,已经在诗坛崭露头角,有了不小的名气了,但是,提起南怀瑾,还是崇敬无比。因此,讲座举行那天,周梦蝶生怕错过了机会,饭也没有吃,提前两小时就到达了会议室,静候着大师的到来。讲座开始前半小时,南怀瑾终于来了,身材不高,手里拿着一本书,举止仪态一看就气度不凡。
南怀瑾学识贯通儒释道三家,自成格局,授课恢弘大气,周梦蝶听得如痴如醉。南怀瑾的第一堂课很快就讲完了,周梦蝶依然在教室里带着,没有离去,只为能与南怀瑾交谈一次,近距离地和大师畅谈一次。
因为朋友事先就向南怀瑾引荐过周梦蝶,说他是台湾新诗的代表人物,已经出版了诗集,在文坛引起不小的轰动。南怀瑾见到周梦蝶后颔首打招呼,并不多说话,只是静静点燃一根烟。
那时候的周梦蝶已经46岁,体型消瘦,衣衫单薄,枯坐在那里,在穿堂而过的风里,多少显得有些怕凉的意思。南怀瑾看到这里,关切地问他:“你冷不冷?”
周梦蝶赶紧回答:“台湾是亚热带,一年四季,有三季是热的,不会冷!”
“万一你冷怎么办?”南怀瑾继续问。
“那也是一下就过去了!”周梦蝶笑着说。
“万一还是冷怎么办?”南怀瑾还在问。
看到南怀瑾如此关心自己,周梦蝶只有笑着,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这时候,南怀瑾走过来,把一件坎肩披在周梦蝶的身上,瞬间,一股温暖融满全身。
这是发生在周梦蝶和南怀瑾之间的一则温情轶事。南怀瑾先生向来寡言少语,却步步春风。后来,已经也成为诗坛巨匠的周梦蝶拜回忆起恩师南怀瑾,仿佛肩上仍有南怀瑾先生披上去的暖意。
这是男人与男人之间的温情——两位大师,一件坎肩,交汇出无限温情。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切可能只言片语,但一起身、一举手一投足,却能在在切切实实的举动里给人春风扑面。
你忽略身边人的感受了吗
他是一家建筑集团的科长,在年度财务审核时,有人写了他的人民来信,说他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收受客户欠款若干,集团监察部门找他谈了话,言辞极其严厉,甚至稍显刻薄,他极力解释自己,监察部门回复,在事实没有清楚以前,他的年终奖将被扣除,待审查清楚以后,再予以核发。
当晚,他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一下子吞了半瓶安眠药,幸亏抢救及时,才挽回了一条命。后来,经证实,受贿一事纯属子虚乌有,监察部门再三向他道歉,面对道歉,他只说了一句话:当初,你们若不是言辞这般激烈,我也不会走这条路。
当然了,你也许觉得此事此人太经不起“敲打”了,怎能动辄寻短见,可是,我们反过来想过没有,若是我们在行事过程中多一些温暖,少一些不必要的严肃,是不是结果要稍稍缓和一些呢?
前几日,在当地的晚报上看到一则十大新闻人物评比的人物展示。其中,某交警的事迹中我看到了这样煽情的一段:该同志身为交警,在自己的母亲遭遇车祸的情况下,还在瞒着领导,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
我对这样的人物十分质疑。一个人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爱,我们有什么理由相信他能爱社会爱工作?
再说一个自己朋友亲身经历的事情。
朋友有段时间总是给我埋怨自己的妻子,说她动辄总喜欢哭鼻子,像个娇滴滴的林妹妹,一开始,朋友很烦,什么事情不能说,稍稍语气重一些,就要承担妻子的一阵泪雨。后开,他看开了,把妻子的眼泪看成是女人撒娇的一种方式,时不时还喜欢逗逗她,惹一下妻子的眼泪。有一天,他下班回来,照常推开了门,却发现妻子已经停止了呼吸,手腕下,一滩血污……身边放着一份妻子的病例——严重抑郁症。
朋友看到病例,痛不欲生。
有时候,我们往往很在意陌生人的感受,却往往疏忽了身边人的心情冷暖。英国作家朱莉娅·斯图亚特在《伦敦塔集雨人》里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可能以同样的方式爱着彼此,但并不意味着会以同样的方式表露悲伤。”身边人的悲伤,我们怎样给他们一个恰当的流淌出口呢?这点,我觉得还应当引起我们每个人足够的重视。
沈从文访钱锺书不见
有一年,沈从文的老家来人,从湘西沱江边砍了些新笋子来,还带来了湘西刚下来的新茶。沈从文和张兆和想着,钱锺书和杨绛夫妇一定喜欢这些东西,于是,分下来相当的一部分到钱锺书先生的住处去送。
已经到了钱锺书先生的门前,张兆和正要推门进去,沈从文拦住了,他把耳朵贴在门上一听,屋内静悄悄的。
是不是家里没有人?张兆和问。
不是,老钱夫妇肯定各自打着台灯在屋里读书呢,我们还是等一等吧。沈从文说。
于是,沈从文和张兆和把还带着黄泥的新笋子和新茶放在钱锺书先生门前,兀自做在门前等,眼看着快到午饭时候了,里面还是没有活动的迹象。沈从文说,肯定是读书入了迷,我们还是把东西放在这里,改日再来吧。
回到家里,沈从文才给钱锺书打电话说:“老钱,湘西老家送来一些新茶和笋子,我送了些放在你门前的台阶上,开门去拿一下吧。”
钱锺书可能还在看书,陶醉在文字里,只是淡然地应者:“好,我这就去拿。”
沈从文是不是在巴结攀附钱锺书?你如果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只因两人关系极其友好,完全到了部分彼此的地步,两家经常在一起吃茶谈天,亲密无间。
那沈从文去给钱锺书送礼,为何吃了闭门羹?打电话过去,还遭遇不冷不淡的应答?
其实,这也正是最为可贵的地方。在感情上亲密无间,在各自的心灵空间却充分给对方以绝对的独立和尊重,轻易不去打扰。
这又让我想起《世说新语》里,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的故事,王子猷中途而返,有人问他,为何会这样?王子猷说:“吾本乘兴而来,兴尽何必见戴?”
这种不拘小节,不落俗套,才是真正的君子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