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鸟类风筝的制作有明显进步,人们已能造出像鸾凤的大型纸鸢,并在纸鸢上装配各种鸟鸣的哨笛,当纸鸢高飞时,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这使鸟形风筝更为形象逼真,能达到很好的娱乐效果。据《询刍录》记载:“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又如唐人鲍溶《风筝》诗写道:“何响与天通,瑶筝挂望中。张弦难按指,操缦喜当风。雁柱虚连势,鸾歌且坠空”。这里以一个“天通”和一个“挂望”就将唐代风筝飞高的特点生动地刻画出来。而“雁柱”和“鸾歌”不仅反映了唐代风筝多以鸟类造型为主,更是对风筝悦耳的鸟鸣声的赞美。鸟形风筝是以鸟头做迎风面,古人巧妙地在鸟首部装竹笛,当鸟头高昂时正对风口而发出声音,远处望去就真象鸟儿放声歌唱一样,这使玩者更是爱不释手。
宋至清代,鸟形风筝的种类大量增加,诸如有凤凰、雁、鹰、鹤、鹊、燕、鹞等造型,而且还在鸟形风筝上装灯,能在夜间放飞。如江西清同治刻本《铅山县志》载: “铅邑二三月间,城乡各处儿童竞放风筝……或群雁,巧样不一”。满天高低放飞的纸雁,那是一幅大雁东南飞的景观。又四川《合川县志》说:“清明节前扎鹰鹞……儿童购去放之”。又山东《潍县志稿》:“三月清明……小儿女作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等。清代鸟形风筝最大的特点是在鹰鹞上悬灯。如《杭州府志》:“元旦,纸鸢之能鸣者曰 ‘风筝’,其制不一,上可悬灯,曰 ‘灯鹞’,以竹为弦,吹之有声如筝,故曰风筝,今亦名琴筝,春初竞放,‘清明后乃止”。灯鹞在夜间放飞,犹如金光闪闪的串珠,玩者别有一番情趣。
在宋、明、清各类书籍中都记有鸟形风筝。清潘荣陞《帝京岁时记胜》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清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记》中就介绍了40多种扎法;现存《北京风筝谱》中收集了200多个品种。北京风筝造型大体有沙燕、硬翅、软翅、担子、拍子、串儿、筒儿七类,风筝以制作带翅膀的鸟类和昆虫类最具特色。如鹰、燕、蜻蜓、蝴蝶、凤凰、鸽子、蝙蝠等。其中性能最好,对全国影响最大的是沙燕儿。沙燕儿仿真燕子夸张变形而成,形成一种装饰性的风筝。造型上又分为胖沙燕、瘦沙燕、雏燕和比翼燕等。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有描写风筝的精彩片段,如在口诀《比翼飞》中写道:“比翼双燕子,同命相依依。雄羽映青彩,雌衣跃紫辉。相期白首约,互证丹心誓”。可知曹雪芹制作的是燕形青、紫两色风筝,并以此借喻相依为命的比翼鸟,不愧是遐迩闻名的文学大师。然而,清代鸟形风筝当属京城最为精致。如大沙燕风筝当时最流行的一种。其制“一尺以至丈二,折竹结架,作燕式,纸糊,绘青蓝色”(《清明采风志》)。当时京城最名贵的有“京师纸鸢,极尽工巧,有价值数金者”(《帝京岁时记胜》)。当然,这样昂贵的风筝都是京城豪门贵族子弟的玩具。不难看出,鸟形风筝是我国最古老和最多见的一种风筝。
在古代风筝类型中,虫形风筝名列其次。这类风筝主要有蝴蝶、蜻蜓、蜈蚣和蝉等造型。虫形风筝较鸟形风筝出现晚得多,约到明清才出现。又清代山东《寿光县志》:“正、二月间……儿童辈以竹为胎,糊作蝶形……系以长线,放之空中”。又山东《潍县志稿》:“三月清明……小儿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有蝶、蝉各类”。
蝴蝶和蝉(又名知了)都属于昆虫纲,是春夏之际最多见的昆虫。它们的特点是;蝉翼薄而轻,古人常用蝉翼来比喻微薄的事物。如《文献 屈原》:“蝉翼为重,千钧为轻。”蝉的翅膀虽然很薄,但扇动的速度惊人,而且蝉翅非常有韧性,模仿蝉翅做成的风筝既透明,又不易损坏。蝴蝶的翅膀虽没有蝉翅那么薄而坚韧,但蝴蝶翅膀却色彩斑斓,非常美观。所以蝴蝶也是古人制造风筝争相模仿的对象。蝴蝶风筝的特点是在风筝首部伸出两根长须和在尾部留有两条长长的飘带,既雅观又能起到平衡的作用。蝴蝶风筝绘图也较简便,只要在两边翅膀上勾画粗细线条,再涂上黄白两色就有模样了。蜈蚣为多足纲,腹部分21节,每节有足一对,最末一对向后延伸呈尾状,蜈蚣的这种形状是制作风筝的好样品,蜈蚣风筝的特点是长而大,很有气派,其色彩多以红黄两色为主。蜈蚣风筝制作既要注意两侧数十只足的平衡,又要考虑整体的平衡,否则放飞时就会不停地翻转或头高尾低了。蜈蚣风筝在放飞时,珠圆的头部迎风高昂,而身体和尾部随风飘舞,加之蜈蚣风筝是以红黄两色作彩,在阳光的照射下,全身金光闪烁,显得高贵而壮观。
除鸟形和虫形风筝之外,还有鱼形、人物形、字形等类型的风筝。四川的八卦风筝在造型上并没有特别之处,只是在纸上绘有八卦图,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现象,也用以表示方位,四川地区的八卦风筝与农耕民族自然崇拜有一定关系,是清代巴蜀民间宗教信仰文化心理的反映。另外,在清代一些县志中还能看到鲢鱼、鲤鱼等造型的风筝。鲢鱼和鲤鱼是农村地区最多见的鱼类,鲢鱼头大身长,有很好的流线形,所以鲢鱼风筝有很好的飞行效果。“鲤鱼跳龙门”更是民间的美丽传说,加之鲤鱼虎头圆身、活泼可爱,也是制作风筝模仿的好对象。
在我国一些博物馆还有古代风筝或风筝画的收藏品。如中国体育博物馆有一只清代的斗彩风筝瓷器碗,碗上绘有一小儿正在聚精会神放风筝,绘画将古代儿童戏风筝的童趣表现得活灵活现。在山东潍坊市风筝博物馆藏品中有一只传统仕女绘风筝(清代),风筝上有两位仪态安详的古代仕女,绘画上的两位仕女为一前一后直立姿势,制作者巧妙地将仕女头部对准风筝首,而以仕女的长裙作风筝尾,最妙之处是两位仕女各伸出一只手(前者左手,后者右手)充作风筝的两只翅膀,这种将绘画艺术与风筝造型如此揉合,构思奇巧,确属难得的风筝极品。
现代人认为放风筝是一项对健康十分有益的活动。放风筝时身体随着风筝不断运动,时而静止,时而慢跑,身体得到了充分的活动,特别是对颈椎和视力有缓解和改善的作用。有些人经常伏案工作或是整天面对着电脑,时间长了颈椎因为得不到充分活动而引起疾病,视力也出现了问题。放风筝时抬头挺胸、翘首举目、左顾右盼,能够增加颈椎的活动,保持韧带的弹性和椎关节的灵活性,可以缓解颈椎疾病,同时也能够调节和改善视力。由于“风”字与“丰”字谐音,新年放风筝,有“丰衣足食”之寓意。所以每到节假日和节庆时,人们也出外放风筝,在碧海蓝天黄沙滩上,彩蝶巨龙浮天宇。
风筝发展到今天已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它已上升到能为现实服务、为经济服务的崭新民俗文化。
第三节 竹 蜻 蜓
竹蜻蜓,是模仿空中飞行的蜻蜓创造的,模样似T形。竹蜻蜓是中国人发明的,而且是中国古代儿童手里的一种体育玩具。玩时,双手一搓,T形的横竿就像直升机的旋翼飞快地旋转,竹蜻蜓就会飞上天空,并且根据力量的大小,竹竿的轻重,玩者搓抛的技术,竹蜻蜓在空中飞行的时间也有长短,这种简单而神奇的玩具不仅成为中国民间体育游戏让儿童爱不释手,也曾令西方传教士惊叹不已,将其称为“中国螺旋”。
晋朝(公元265~420年)葛洪所著的《抱朴子》中有这样的记述:“或用枣心木为飞车,以牛革结环剑,以引其机。或存念作五蛇六龙二牛、交罡而乘之,上升四十里,名为太清。太清之中,其气甚罡,能胜人也。”其中用牛皮结扎的“环剑”似竹蜻蜓的横竿。“以引其机”中的“引”大概就是利用旋转的原理,使机身上升,故名“飞车”。当时葛洪制造的“飞车”是否真“上升四十里[2]”了,因没有更多的资料说明,也没有图画证实,所以对葛洪的“飞车”究竟是什么样子还只是猜想,但这种“飞车”应是我国竹蜻蜓的最早记载。
许多外国学者指出,葛洪最早提出了直升机的原理。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第二分册对此进行了翻译。意思如下:有人问抱朴子关于登上危险的高度并飞驰进入无垠的太空的方法,抱朴子说:“有人用枣树的树心制造了飞车,用系在旋转叶片上的牛皮(带)来使机器转动(‘还剑以引其机’)也有人想作5条蛇, 6条龙, 3头牛来对付 ‘罡气’,并且乘在它的上面,不停留,一直上升达到20 千米的高度。那个地方叫做太清(最纯净的空域)。那里的 ‘气’ 是极其刚强的,以致可以胜过人(的力气)。像老师所说的:‘莺(鸟)飞翔盘旋升了又升,到后来只需把它的两翼伸展开来,而不必再拍动空气,供以自行前进。’ 这是因为它开始在 ‘置风’ 之上滑翔的缘故。以龙为例,当它们开始上升时,它们以云为梯而上升,及至它们达到了40里的高度后,它们就急速前进而无需费力(滑翔)。”李约瑟说:“对于公元4世纪初期来说,这的确是一段令人吃惊的叙述,几乎可以说是关于空气动力学的一段话。”他又说:“无疑,葛洪关于飞行所提出的第一个方案是直升陀螺;所谓 ‘旋转叶片’很难意味着别的什么东西,特别是在与一条带子或者一根条带结合在一起的情况下。”西方科学界,特别是航空学界对直升机的初模诞生于中国是置信不疑的,而且对葛洪首创旋翼升空动力原理也赞不绝口。
据说竹蜻蜓早在18世纪就传到了欧洲,并启发了人们的思路,被誉为航空之父的英国人乔治·凯利一辈子都对竹蜻蜓着迷;他的第一项航空研究就是在1796年仿制和改造了“竹蜻蜓”,并由此悟出螺旋桨的一些工作原理。他的研究推动了飞机研制的进程,并为西方的设计师带来了研制直升机的灵感。有人认为,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描述直升机的原理,很可能也是受中国竹蜻蜓的启发。
竹蜻蜓被国际航空界视为直升机旋翼的最早雏形。令人炫目的直升机特技动作是依靠竹蜻蜓一样的旋翼系统来完成的。比如直升机在空中突然停车时的自转下滑特技,就利用旋翼自转着陆;竹蜻蜓的叶片和水平旋转面之间有一个倾角(这个倾斜角度是可以调整的)。当旋翼旋转时,旋转的叶片将空气向下推,形成一股强风,而空气也给竹蜻蜓一股向上的反作用升力,这股升力随着叶片的倾斜角而改变,倾角大升力就大,倾角小升力也小。当升力大于竹蜻蜓的重量时,竹蜻蜓便可向上飞起。中国古代玩竹蜻蜓的儿童,做梦也想不到他们的游戏会是未来的飞机动力推动器。
竹蜻蜓的制作非常简单,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竹柄,用一根竹片削成长20厘米、直径4~5毫米的竹竿(柄);二是“翅膀”,用一片长18~20厘米、宽2厘米、厚0.3厘米的竹片,中间打一个直径4~5毫米的小圆孔,用于安装竹柄。然后在小孔两边对称各削一个斜面,以起到竹蜻蜓随空气漩涡上升的作用。翅膀做好后,将竹柄插入小孔中,就可以玩了。放飞时,用两手掌夹住竹柄,朝两手反方向用力一搓,竹蜻蜓就会借助翅膀的螺旋而飞向天空,要想飞得更高,一是要讲究搓的技术,即搓的力要均匀;二是要讲究搓的力度,平时要加强练习,主要是加强腕力、臂力的练习,最简单的方法是用两手夹住较粗(接力棒粗细)的棍棒反复做搓抛练习。
注 释
[1]. 原注:翪,翅上下也,音宗。
[2]. 1里=0.5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