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884900000001

第1章 深层的意义

根据一些接触和探索,对于心理疾病、障碍,或者常见的心理问题,我偶有一个困惑.

那就是:有部分心理病者,动辙就绝望地认为心理疾病无法根治、伴其终生、不断复发.

但他们对心理问题成因的理解,却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

他们竟不肯“牺牲”相比于一生十分短暂的一年半载的时间来探索心理,寄希望于他人很快给出一个十分简单、表面、通俗到常识化的解释.

而没有繁琐的分析过程,和对自己经历的追溯.

而这种常识化的解释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大众化的、他们从小就了解过。

所以,在进入正题之前,我想先发表一下对心理学的看法,以阐述深层心理的意义所在.

非得极尽深入地分析,才能与莫名而来的无尽绝望对等;并袪除绝望.也非得探索一些不为人知的独特隐因,才能摆脱根深蒂固地不良大众化共识。

大众化有个特点:当大众的信念是正能量的、积极的。那么在大众中的某个个体就是积极乐观的。当大众的信念是消极的,个体也无法摆脱消极。比如说:癌症。大众的认识就是——几乎等同死亡。绝大多数个体都无法摆脱这种悲观。于是我可以这样说:“我不敢妄自宣称自己的理论有多正确;但我誓死保证是够独特的。”

言归正卷——

在过去的很长时期内,心理学都给人一种讳莫如深的感觉。

只要稍微关注心理学的人,人们自然就联想到他的心理有问题。

当然,今时不同往日,随着人们心理压力的增大,与心理问题的不断出现,社会对心理学的关注日益增加,各种心理书籍也层出不穷。

但是,社会对心理学的态度还不是完全接受的。

正如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总是偏爱外向型人群,而排斥内向人群。

接触心理学;或者喜欢思考,不好交际的人,往往被归于后者一类。

但是,我想说的是,内向和外向并无好坏之分;内向和外向也不是那么能够简单区分。

有很多心理上的问题,往往是因为刻意迎合外界,强行让自己变得外向,而并非内向本身。

过分内向的人,往往压抑自己,顾虑太多,过于善良,攻击性冲动大多内倾,造成内伤。

所以人们往往害怕内向的人,害怕他终有一日爆发,让人猝不及防。

过分外向的人,全无顾虑,即便犯下凶案,也能吃好睡香,也就不惧犯罪。这种人是社会的隐患。

所以,只能寻找一种中间的状态,不应过分偏好哪一类性格。

心理分析的最终意义,就是把心理学本身移情为来访者对父母的感情,尤其是父母的阴暗面。

所以,除非心理特别健康的人,一般人都是避谈心理学的;就如不敢面对父母的阴暗面一般。

而心理疾患者,更是对父母的阴暗面抱有深深地自责,对心理学更是极端敏感。

不是极端依赖,就是极度抗拒。

人们往往对深入了解自己感到莫名的恐惧,其实就是害怕面对父母的阴暗面.

但事实上,越是正视阴暗面,越能获得健康.因为和父母越紧密,自我和自主就越能保持.

因此,如果有人带着狐疑地眼光问你:“你为什么要学心理学?”

你大可以回答他说:“你的问题就像是在问我,当我的父母感情不和时(或者父母受到外界危胁),为什么要去面对,而不是逃避?”

这绝不是一种比喻,而是一种真切地替换.

在后面的分析中可以了解到这二者之间是如何转换的.

恐惧只是因为外界对阴暗的夸大暗示.

具体来说:是一种外界的过度保护所致。

就好像你的亲朋好友对你说:“千万别信这个,千万不要去看那个,千万不要去那里……否则你会上当受骗、‘走火入魔’,不可自拔。”

这种极尽夸大暗示之词,在现实中并不少见。

也不管当事人本人对待陌生事物的看法和防卫机制如何。

但是,人们往往又会听到另一种与之截然相反的论调:“千万不要溺爱孩子,这样会毁了他,以后会失去自主性。”

我们本不应该对这些变化多端的论调太过在意,因为这不过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意识释放的“情感垃圾”而已。

就如人们常常能够听到一些惊世骇俗之语:“心理问题跟意识没有任何关系,只和行为有关.“……

常人听来没有感觉,但对于一直相信意识心理学的心理患者则会感觉不知所措.

其实这也只是一种情感的宣泄.

就像有人说:“地球是圆的.“

但一部分人偏偏爱说:“地球不是圆的.“

因为这种常识太过普遍,人们往往不需要太过常识的东西,而喜欢制造一些新意.

弗洛伊德曾说过:“被压抑的往往是满足的.“

意思是说:人们对于一种毫无疑义的事或者无条件的快乐,往往容易真正遗忘.而继续追求未知的东西.

这就是为何人们在回忆童年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时,总是无法想起,因为完全满足而被成功压抑住了.(成功的压抑与压抑概念完全不同,真正遗忘和遗忘也不相同,一般的遗忘会以另一种形式出现)

而对那些有条件的快乐,则会记忆犹新;比如说因奖励获得的快乐.

如果你刻意强调“地球是圆的“这种毫无疑义和无条件事实.

人们反而在记忆中找不到与之匹配的言语,所以说出与之相反的无意之词.

但不幸的是,本来已经失去自主的心理患者,可能会吸入这些“情感垃圾”,成为自我的一部分。

在后面的推论中,心理疾病就是因人格妥协,拿别人的“无理”惩罚自己,归咎于自己,导致自己思维的“无理”。

所以说,现在的心理咨询大多提倡说教和积极的建议。

但是,这些只是表面的情感流露,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因满足压制已成潜意识,连指导者本人也难以感知;更别说来访者。

所以,一味的听从积极地教化和模仿健康者的言行,并非看起来那么合理。

因为你吸收的,可能只是他人无意释放的,“词不达意”地情感宣泄。

所以,深层地意义在于挖掘那部分深藏地有价值的潜意识。

这个很难用说教和模仿获得,只能是来访者本人的遥远记忆。

……

除此偏见之外,人们对于心理学还有一种不太真实的期待。

这一点可以从大多数热衷于“励志讲座”的人群中看出。

他们往往为找不到成功与快乐之路而迷惘。

但未必达到疾病的程度。

一旦偶然听到某些励志与成功学大师的教诲与激励,会突然变得群情激昂,仿佛醍醐灌顶,坚信自己找到了光明大道。

诚然,很多大师的心理讲座无疑是充满趣味性与感染力的。

听课者往往被大师们那种闪耀着无穷光辉与魅力的人格所感染。

内心的激情被极大调动。

也因此坚信大师们确实具有扭转人格的能力。

而对于一些死板的心理学,则是感觉十分枯燥乏味。

这本无可厚非,有什么理论能够比给人带来快乐更伟大呢?

我们本不应该对这种激情加以质疑。

但是,事实却不得不令人重新思考。

因为这种激情与快乐可能有如昙花一现。

回到常态生活后,很多人又不可避免地回归到惰性与彷徨状态。

人大多数的时候是常态与平凡的。

死板的心理学虽然不够激情与趣味,但是请相信:

这是一种渗透的、宁静的快乐。

等到一切拨云见日,心理困惑与障碍慢慢扫清后,剩下的会是久违的、回味无穷的本源快乐——这会更加真实。

趣味的学说,快乐的感染性较强;依赖性也较强;但对于受教者自我创造快乐的能力没有多大作用.

这就是为何那些明星动辙能引来万人空巷的效应;而心理学者从未有过这样的待遇.

……

了解这些,只为表明一种对心理学的态度。

回到心理分析本身上来。

以抑郁和强迫为例。

抑郁和强迫已成为现代社会比较常见的心理病症。患者经常生活在莫名其妙的绝望空虚与怪诞思维中,不可自拔。

抑郁和强迫都有各自显著的特点。

抑郁发作的时候,人几乎完全丧失了抵抗力,仿佛陷入无尽的黑暗深渊;

强迫发作的时候,对抗特别强烈,但越是对抗越是强迫。

和抑郁强迫症相类似的负面情绪,就是普通人共有的忧伤、自卑、焦虑、压抑、恐惧、自责、矛盾、疑沮……

这些正常的负面情绪和抑郁强迫症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量的不同。

就像弗洛伊德说的:“我不认为心理疾患者会自行创造一些离奇的思维,只不过是对正常人所拥有的负面情绪的变形和放大.“

所以,当人们看到一些所谓的大师遇到挫败时的反应和修为也不过如此,也不必困惑和轻视;这恰恰说明了:到最后,自己才是最正确的;也许从来没有低人一等;不必永远依赖于某人;回归自我与自主。

针对这些症状,各种心理书籍层出不穷。诸如:接纳自我、活在当下、顺其自然、放下完美、放下我执、行为改变性格……

书中不乏鼓励与乐观积极的态度、行动建议,转移注意的办法,但是鲜有对病因的深层分析。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人们对待心理疾病的康复与治疗,总是习惯于一种美好的愿望;而非面对疾病本身。

而这种美好愿望怡怡又可能是心理疾病的一部分。

即便有分析,也大多是从社会交际、经济、文化、教育……大的方向着手。

或者是患者的错误认知。

在我看来,心理问题既然已成病,就不能单纯依靠简单和表层的安慰和鼓励来解决。

也不能单纯强调大的环境对心理病症的形成作用,而忽视人作为生物的本能机制;以及偶然的、刺激本能的事件。

否则,同一环境下,产生常态与病态两种人格的现象无法解释。

患者的认知也很难用意识层面的说教去改变,否则高学历者应是心理病症低发人群,但事实未必如此。

行为固然重要,以积极行动的结果,获得奖励来刺激患者的良性条件反射,也是合理的。

所以行为主义提倡强化行为。想以不断重复的强化反射,来彻底改变患者的病态行为。

但是,这种强化的效果如何?

难以下定论。

我曾见过试图用长久的军营生活改变拖沓个性的人,一段时间的改善后,结果还是回到原型。

一些一味崇尚行动至上者,还常常认为:患者之所以焦虑和恐惧,是思考得太多,行动太少,没有尝试到行动所带来的成就.只要真正尝试到了,他们就会改变对事物的看法.

就像人们常常激励那些犹豫不决者:“你没做过,怎么会知道呢?“

如果他们真正按照指导者的话去尝试了,也许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人们也会很欣慰地认为行动果然是第一重要的.

于是,很多人可能置患者曾经的恐惧和担忧于不顾,认为那种担忧是毫无必要的.

但他们往往忽视了这种担忧的存在必要性.

所以,当患者尝试了100次甚至更多的积极行动结果,到下一次仍然还担忧,或者转移到对另一些事的担忧时,人们就会很困惑且无力了.

这当中是否有更深的潜意识作用?

应该是不容忽视的。

有很多道理和方法,无疑都是正确积极的。

但是,道理和方法的灌输并不太容易纠正患者的病态思维。

因为患者在潜意识中认同的只是传授他道理的人,把他当成一种极端的依赖;而并没有把道理融会贯通,纳为己用。

人们也许会见到他的症状和心态有所改变,变得积极乐观,但并不一定说明他内心真正发生了变化。

有的时候,这种转变皆是因为一种过分依赖和暗示而存在;或者是一种假“无所谓”(病态意志力)的状态,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想开和放下,实际是以此引人关注,迂回满足他坚持的那个愿望。而并非发自内心深处。

因为,突如其来的变化,往往更容易引人关注。

心理健康是一个非常微妙的东西,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

即便是相对健康的人说:“你费这么大力气才想开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根本不是问题。”以此证明自己有多优越。什么长篇大论的心理分析费这么大力,也不如他一个没来由的“想得开”。

有的人很容易想开一个问题,并不一定说明他非常健康。也许是他在这方面想得开,但在另一方面却极易钻牛角尖。

也许他的“想得开”,也只是一种隐秘的“假无所谓”。

正如书上常说的:接纳自我,接纳症状.

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奈之举,暂时做的妥协.

因为他们并未对症状做深入了解,只是感觉越抵抗症状越痛苦,而作出这个结论.

等到现实条件变得优越,能够大大满足他时,他又对当初的“无所谓“感到内疚和自责,甚至后悔.以至连当下的快乐都觉得难以承受.

所以,当人们见到在人前阳光快乐的人,在某些时候却爱走极端,也不必太过困惑。

真正的接纳,是要用最深处的本能记忆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说教。

只有本能记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不需要过多解释的,也就不会陷入诸多道理和理论的对错纠结中。

从而不会容易受不同人、不同道理的暗示,而导致内心的激烈冲突。

心理分析的目的,就是要消除所有不良暗示,让患者对生活做出自己的判断。

用本能的求乐原则去生活,而不受外界的暗示左右。

但是,诱因只是表面,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冲突和愿望。

这个在以后的篇幅中将会详述。

到时候,你们就会明白:恐惧受“人格分离“、“精神分离“……字眼暗示的人,竟只是因为害怕“父母离婚“.

更进一步说是害怕自己与母亲“永远分离”。

不可否认,接纳自我、活在当下、顺其自然、放下完美、相信自己……是一种明智积极的生活方式。

但是这些好比是一种自然现象:电、风、光、火、磁、惯性、引力……自然现象普遍存在在大自然中。人们并不需要深入了解其本质,也可以很好地利用它们。

但是,如果这些自然力量出现了问题,不能再科学合理地利用,人们就不得不思索它们的本质。找出其出现问题的本质原因,然后才能解决并举一反三。

心理病症也是如此。

健康的人,能够很好地接纳自我、活在当下。

但是,当人们患上心理疾病,不再能够接纳自我,放下完美,就不能再强行要求他们按照这种标准生活。

简单的模仿非但难以奏效,甚至还有一定的危险性。

可能还会更让人失去自我,因为模仿就是一种外界暗示。

他们会认为这样生活与自己的病并无必然联系。或者说并无决定作用。

会认为病太过复杂,太过晦涩,绝不是简单的生活能改变的。

也就没有动力去面对生活。

勉强去生活,是一种意志力的作用.

而意志力又是短暂和费力的,不及本能持久和自然.

就像一个人,勉强去赞美一个女孩漂亮,会感觉很吃力.

如果他完全发自内心去赞美她,不管对方的回应态度如何,他都不会太过勉强和失落,而沉浸在自己的欣喜中。

所以,应该分析出其病因在哪,把对所有问题的疑惑集中于一点,然后突破,才能找到根本的出路。

<ahref=http://www.*****.com/?a>

同类推荐
  • 怪物特工队之黑暗中的袭击者

    怪物特工队之黑暗中的袭击者

    这是我的小说怪物特工队,里面都是关于远古时代的故事.
  • 欲路之灯

    欲路之灯

    本书名叫欲路之灯其中寓意耐人寻味希望能给深处欲望黑暗当中的人们提供一盏微弱的灯,给予其启迪。不仅启迪方向,也要提供一些自己总结的改过方法,与大家共勉。
  • 那年,正好

    那年,正好

    我不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但我心中确实有值得我留恋的事,多年来从未提及。那年,我医学院大五,面对即将分配,即将离开这个又爱又恨的地方,也是舍不得。又是那年,初出茅庐的我,遇到了气质爆表的师姐,我们又将在急诊室擦出什么火花呢?我只知道那年,正好,我遇到了她;那年,又不正好,她却成为了我脑海里触不到的回忆。可是最终谁又能料道,伤心之时,我遇到了童年的女孩,我们最终是否会在一起…
  • 幸福会到来,悲伤会释怀
  • 吸氧的麻雀

    吸氧的麻雀

    一部个人诗歌集,大多是个人对生活的感悟,愿用诗歌走进你我的生活。
热门推荐
  • 昨夜风云

    昨夜风云

    昨夜风云,若日我换天下曲,只等有心人,我愿天下安康。
  • 暮夕阳

    暮夕阳

    公元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虽然江湖上的门阀帮派数不胜数,却流传了这么一句话,“一教两盟三魔四家五剑六派”,他们代表着江湖最顶级的实力,影响着武林大势。可是,江湖自古就有一个传说,有这么一个组织,他们个个都是当世数一数二的人物,只要他们愿意,可以玩弄天下于股掌。自公元700年始,随着《山河社稷图》的再度出世,江湖便一直处于腥风血雨之中,王权之争、武林哗变,饮恨多少豪杰,又尘封了多少往事……
  • 极品神徒

    极品神徒

    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书友群:121343938
  • 神级战兵

    神级战兵

    号称华夏国最强男人的暴君,带着上级安排的任务,回到了中海市,踩恶少、扬正义,嚣狂姿态。兵王,就要敢作敢当,替天行道;是男人,就要活得轰轰烈烈,江山美人一锅煮!兵王回归,谁与争锋?
  • 校内伏魔师

    校内伏魔师

    五位少年,各有奇遇,身怀异能,校园伏魔。
  • 虚拟大碰撞

    虚拟大碰撞

    一场名为《虚拟碰撞》的游戏在这里展开,玩家必须依照游戏赋予的能力进行战斗,能力均来源于人类所创作的各类作品之中,一次虚拟世界的碰撞从这里开始!PS:其实就是一部介绍经典旧番的小说,在里面我会不时提出把那些经典旧番的,想要补番的同学不妨看看!至于新番,或许有,但频率不会很多。
  • 闷骚大神甜萌妻

    闷骚大神甜萌妻

    《盛世》乃是全国最大的网游,吸引数万网民入住驻,苏黎本是三好学生一枚,却被损友骗入《盛世》,从此踏入不归路……苏黎本想安安静静的当个游戏小白,小透明,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才过来不到半个月她就被华丽丽的挂墙头了,话说,谁能告诉我,事件另一个主角风过无痕是谁?(此文暂弃)
  • 女人花,摇曳红尘中

    女人花,摇曳红尘中

    恩格斯说:自从人类分为男主外、女主内之后,女人就再也没有翻身过了。在狭隘的家庭内,在以静守逊顺为美德的女德的教诲下,女人的幸福逐渐固化缩小为单纯的家庭幸福,婚姻和爱情成为女性成败的最大标志。《红楼梦》里,雪芹将女儿比做水做的,感叹纯洁的少女的命运“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俗语说:“皎皎者易污,峣峣者易缺,”因为纯洁、执着,所以女人往往因为男人和感情动荡陷入风暴和自我折磨。为了猎获男人,美貌成为女人最强有力的武器。但是在玩弄别人的同时,我们也必将把自己染黑。但是,美貌能让人幸福吗?历经男人欲望追逐和爱慕的聪明美丽如费小楠在遇到一个真正的男人——安重笙后是否能够得到幸福?小说中,小曼、姜婉珍、小玲、梁家英等普通女人的命运更如风中落红,饱受男人世界风暴的袭击而风雨飘摇。唱一曲女人花,放悲声到老,请读《女人花,摇曳红尘中》。
  • 龙州录

    龙州录

    茫茫龙州,奇幻万千,看羽民族翱于九天,听月支人曼美琴音,品三苗国美酒佳肴,睹种族之战,感儿女情长,叹国仇家恨,一切皆在龙州!
  • 霞外杂俎

    霞外杂俎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