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432300000003

第3章 引言(3)

在唐代,选用“徒诗”配合歌唱,十分流行。薛用弱《集异记》中《王之涣》的故事,就是选择名诗入乐歌唱的典型: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馀。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燕。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名擅诗名,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拜床下,奉我为师。”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涣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

本篇应属稗官小说之类,原不可信。但这一故事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选五、七言诗用以配乐歌唱的社会风习,即文中所说之“诗入歌词”。南宋王灼在《碧鸡漫志》卷一中补充说:“唐史称李贺乐章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又称,李益诗名与贺相埒,每一篇成,乐工争以赂求取之,被声歌供奉天子。又称,元微之诗,往往播乐府。旧史亦称,武元衡工五言诗,好事者传之,往往被于管弦。又旧说,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诣旗亭画饮,梨园伶官亦招妓聚燕,……以此知李唐伶妓,取当时名士诗词入歌曲,皆常俗也。”除“旗亭画壁”故事外,王灼还列举李贺、李益、元稹、武元衡等诗人名家作品入乐歌唱事,可见采诗入乐的广泛程度。

然而,字句整齐的五、七言诗入乐,并非与原来流行的乐曲在节奏与旋律上配合得完美、契合无间。有时乐工歌妓为了歌唱,免不了要对原诗进行削足(诗)适履(乐)的改造。以上引薛用弱《王之涣》中所唱之四首诗为例,即可看出这种改造的痕迹。其中所唱之第一首是王昌龄七绝《芙蓉楼送辛渐》,第二首则为高适的五言古诗《哭单父梁九少府》,全诗24句,所唱仅开篇头四句而已,其余20句均被省略。第三首是王昌龄的《长信秋词》,第四首是王之涣的《凉州词》。从这四首诗入乐的过程,已可归纳出解决诗乐之间矛盾的两种方法:一是择诗,即选择适应名篇入乐,不作更动;二是截诗,即对原诗分解割裂以削足适履,如第二首高适的五古。《王之涣》故事中所唱的四句,同样被选入《凉州》(六首)之中,见《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一》。歌伎所唱疑即此《凉州》之“第三”曲。在同卷《伊州》“第三”与《胡渭州二首》之《戎浑》中又分别截取沈佺期与王维之五律《杂诗三》《观猎》之前四句。还有一种是叠诗,即重复歌唱某些诗句,既可解决乐句多而诗句少的矛盾,同时又增强并突出了诗中的情意。方成培《香研居词麈》卷一说:“唐人所歌,多五、七言绝句,如《阳关》诗,必至三叠而后成音,此自然之理。后来遂谱其散声,以字句实之,而长短句兴焉。”《阳关》即王维之《送元二使安西》。唐人入乐歌唱后又称之为《阳关三叠》。刘禹锡《与歌者何戡》诗云:“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白居易在《对酒》诗中说:“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白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三叠之法有二,一为“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浥轻尘,浥轻尘”句式,一为“渭城,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浥轻尘”句式。(参见刘永济《宋代歌舞剧曲录要·总论》)

徒诗入乐变成声诗,既满足了听众的需要,又是向诗与乐曲相结合跨出的一大步。但五、七言整齐的句式同参差不齐的乐曲之间的矛盾仍无法根本解决。乐曲愈发展,节奏旋律愈是复杂多变,诗乐之间的矛盾就愈加突出。探索五、七言之外的途径已经提到日程上来,曲辞从五、七言之齐言走向杂言势在必行。从齐言到杂言的演变,有两条路径可以选择:一是从五、七言诗入乐的经验与矛盾中探求出路;二是以依靠乐曲为主,由乐定词,按谱填词。

从五、七言诗入乐的经验与它们之间的矛盾考虑,前人提出了“和声”说、“虚声”说、“泛声”说,还有前面已经提到的“散声”说。

沈括《梦溪笔谈》卷五说:“诗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曲也。古乐府皆有声有词,连属书之曰‘贺贺贺,何何何’之类,皆和声也。今管弦之中缠声,亦其遗法也。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五也说:“古乐府诗,四言、五言,有一定之句,难以入歌,中间必添和声,然后可歌。如‘妃呼豨’‘伊何那’之类是也。唐初歌曲多用五、七言绝句,律诗亦间有采者,想亦有剩字剩句于其间,方成腔调。其后即亦所剩者作为实字,填入曲中歌之,不复别用和声。……此填词所由兴也。”直至清代,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也说:“唐人朝成一诗,夕付管弦,往往声希节促,则加入和声。凡和声皆以实字填之,遂成为词。”

其次是“泛声”说。朱熹在《朱子语类·诗文下》中说:“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声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清代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七说:“《浪淘沙》二十八字绝句耳,李主衍之为五十余字。《阳关曲》亦二十八字绝句耳,元人歌至一百余字。词转于诗,歌诗有泛声,有衬字,并而填之,则调有长短,字有多少,而成词矣。”谢氏在讲“泛声”时,同时又提出“衬字”之说,实二而一之谓也。

第三是“虚声”说。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说:“唐初歌辞,多是五言诗或七言诗,初无长短句。自中叶以后,至五代渐变成长短句。及本朝,则尽为此体。今所存止《瑞鹧鸪》《小秦王》二阕是七言八句诗并七言绝句而已。《瑞鹧鸪》犹依字易歌,若《小秦王》必杂以虚声,乃可歌耳。”明人徐渭《南词叙录》说:“夫古之乐府,皆叶宫调。唐之律诗、绝句,悉可弦咏,如‘渭城朝雨’演为三叠是也。至唐末,患其间有虚声难寻,遂实之以字,号长短句,如李太白《忆秦娥》《清平乐》,白乐天《长相思》,已开其端矣。”关于“虚声”,沈雄在《古今词话·词品》中曾作过阐述与界定:“《词品》以艳在曲之前,与吴声之和,若今之引子;趋与乱在曲之后,与吴声之送,若今之尾声;则是‘羊吾夷、伊那何’,皆声之余音联贯者。且有声而无字,即借字而无义。然则虚声者,字即有而难泥以方音,义本无而安得有定谱哉?”这段话的前半部,是对杨慎提出“艳在曲之前,趋与乱在曲之后”的补充,后半部则对“虚声”作进一步的阐释。而吴衡照则进而认为“虚声”与“衬字”相关。他说:“唐七言绝歌法,必有衬字,以取便于歌。五言、六言皆然,不独七言也。后并格外字入正格,凡虚声处悉填成辞,不别用衬字,此词所由兴已。”(《莲子居词话》卷一)

此外,还有上引“散声”之说。不论“和声”“虚声”“泛声”,或者“散声”之说,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说明整齐的五、七言诗入乐歌唱时,通过何种途径解决声多辞少的矛盾。这在现存唐五代词中确实有一定的根据。如唐皇甫松的《竹枝》:

槟榔花发竹枝鹧鸪啼女儿,雄飞烟瘴竹枝雌亦飞女儿。

木棉花尽竹枝荔枝垂女儿,千花万花竹枝待郎归女儿。

词中的“竹枝”“女儿”都是和声,分别插入句中与句后。还有只插入句后者,如皇甫松的《采莲子》:

菡萏香连十顷陂举棹,小姑贪戏采莲迟年少。唤来弄水船头湿举棹,更脱红裙裹鸭儿年少。

从稍后的某些作品中,还可以看出从“虚声”到“实辞”的过渡。如五代顾敻的《荷叶杯》:

春尽小庭花落,寂寞,凭槛敛双眉。忍教成病忆佳期,知摩知,知摩知?

歌发谁家筵上,寥亮,别恨正悠悠。兰釭背帐月当楼,愁摩愁,愁摩愁?

“寂寞”“寥亮”“知摩知”“愁摩愁”,均在原来“和声”“虚声”之处,前两字句已完全变成实字,后三字句却有明显“虚声”痕迹。但也有“并和声作实字,长短其句以就曲拍”者,如顾敻的《杨柳枝》:

秋夜香闺思寂寥,漏迢迢。鸳帏罗幌麝烟销,烛光摇。正忆玉郎游荡去,无寻处。更闻帘外雨萧萧,滴芭蕉。

《杨柳枝》在中唐时原为七绝,顾敻在每句后增衍三字,结合紧密,已从“虚声”演化为“实字”。

上述诸说与现存唐五代词中所存和声之演进,只能说明唐五代时五、七言诗入乐歌唱的一种艺术手法与技术处理,并非所有五、七言诗入乐时都会遇到这种矛盾。因此上述诸说并非解决乐曲与整齐五、七言之间矛盾的唯一途径,也并非字句长短不齐歌词体式产生的唯一方法。前人据此而得出“此填词所由兴”“此词所由兴”“以字句实之,而长短句兴焉”的肯定性结论均不免有以偏概全之片面性。真正的长短句歌词是依据当时流行乐曲曲拍填写而成的。

在五、七言“声诗”入乐的同时,依曲拍为句的长短句歌词曾一并流行。长短句的出现,就词体的演化而言是必然的。音乐,就其本质而言,其实也就是人的生命节奏、客观事物的节奏的外在显示与共鸣。人的生命与客观事物千变万化,构成了音乐的旋律与节奏,作为配乐歌唱的歌词,整齐的五、七言自然难以反映这种千变万化的旋律节奏。因此,新兴的燕乐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配合的形式长短不齐的新的诗体。音乐,它催化了词这一新的诗体形式的诞生。

二、词的起源

讨论词的音乐性质,确定词与燕乐的配唱关系,就已经涉及到词的起源问题。关于词的起源问题,前人有众说纷纭的解说。其实,词的众多“芳名”已经体现了对词的起源理解的歧义性。反过来,澄清这个问题,同样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词的音乐本质与文体特征。

前人讨论词的起源问题,大约从三个角度入手:诗与词的关系、词的长短句样式之渊源、音乐与词的关系。从时间上往前追溯,前人则分别认为词起源于远古诗歌、《诗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近体诗等等。以下根据诸说上溯年代的远近,分别一一介绍。

1.起源于远古说

清人汪森等根据词的句式长短参差错落的文体特征,追溯词的起源。他们发现,自从有了诗歌也就有了长短不一的句式,那么,词的源头自然可以推溯到上古。汪森的《词综序》说:

自有诗而长短句即寓焉,《南风》之操、《五子》之歌是已。周之《颂》三十一篇,长短句居十八;汉《郊祀歌》十九篇,长短句居其五;至《短箫铙歌》十八篇,篇篇长短句,谓非词之源乎?迄于六代,《江南》《采莲》诸曲,去倚声不远,其不即变为词者,四声犹未谐畅也。自古诗变为近体,而五、七言绝句传于伶官乐部,长短句无所依,则不得不更为词。当开元盛日,王之涣、高适、王昌龄诗句流播旗亭,而李白《菩萨蛮》等词亦被之歌曲。古诗之于乐府,近体之于词,分镳并骋,非有先后。

编辑《词综》时与汪森讨论的朱彝尊,词学观点与汪森完全一致。他在《水村琴趣序》中说:

《南风》之诗,《五子之歌》,此长短句之所由昉也。汉《铙歌》《郊祀》之章,其体尚质。迨晋、宋、齐、梁《江南》《采菱》诸调,去填词一间耳。诗不即变为词,殆时未至焉。既而萌于唐,流演于十国,盛于宋。

相传虞舜作五弦琴,歌《南风》。《五子之歌》则出自《尚书·夏书》,后人相传其为夏时的歌曲。朱、汪二人从远古的《南风》《五子》等诗歌开始,又延及《诗经》及以后其他诗歌中的长短句,认为词中长短句的源流既广且长。

朱、汪二人纯粹从句式的长短出发,推溯词的源头,忽略了词的音乐特征,引来其他词论家的批评。清江顺诒《词学集成》卷一引王述庵《词综序》说:

汪氏晋贤,序竹垞太史《词综》,谓长短句本于三百篇,并汉之乐府。其见卓矣,而犹未尽也。盖词实继古诗而作,而本于乐。乐本乎音,有清浊、高下、轻重、抑扬之别,乃为五音十二律以著之。非句有长短,无以宣其气而达其音。故孔颖达《诗正义》谓风、雅、颂有一二字为句,及至八九字为句者,所以和人声而无不均也。三百篇后,楚辞亦以长短为声。至汉郊祀歌、铙吹曲、房中歌,莫不皆然。苏、李画以五言,而唐时优伶所歌,则七言绝句,其余皆不入乐府。李太白、张志和以词续乐府,不知者谓诗之变,而其实诗之正也。由唐而宋,多取词入于乐府,不知者谓乐之变,而其实所以合乐也。

同类推荐
  • 心灵甘泉·自然与人生

    心灵甘泉·自然与人生

    德富芦花以“美的农民”的身份,将自己的全部身心融入大自然中,践行着自己“自耕自食,晴耕雨读”的生活理念。其作品以独特的观点探讨社会与个人、自然与人类等主题,被定为近代日本国民实行“情感教育”的通读书目。读本书,你可以随着德富芦花的文笔,走近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原野,白云缱绻的天空,长满花草的山岗,清澈见底的小溪。在以文字点染大自然的山野林木、霜晨月夜、倒影炊烟的同时,并不忘人生的现实一面。
  • 低眉尘世,随遇而安

    低眉尘世,随遇而安

    十年后,走在人群中,你是怎样的一个人?被人仰视,那自是锦树银花,风光得意。被人俯视,则必是俯首于世俗,满是谄媚与疲态。可是这些人,都不是我。十年后,我愿做一个内心不慌,脚步不乱,内敛、沉静的人,纵使前途莫测,我将走到蓝天碧水深处。愿这书中的文字,点醒你的糊涂,增添你的丰饶,滋润你的年岁。
  • 双重声音 双重语意:译介学视角下的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双重声音 双重语意:译介学视角下的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本书从译介学的视角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进行研究,阐明西方女性主义在中国译介和应用过程中的“原件失真”现象如何反映了中西的文化差异。
  • 有美一朵,向晚生香

    有美一朵,向晚生香

    完美收录《每一棵草都会开花》《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低到尘埃里的美好》《向着美好奔跑》等丁立梅经典散文和新作90篇丁立梅十年经典散文自选集,分为“黄裙子,绿帕子”“有一种爱叫相依为命”“一天就是一辈子”“小扇轻摇的时光”“有美一朵,向晚生香”“风过林梢”“当华美的叶片落尽”“花都开好了”等六辑,完美收录《每一棵草都会开花》《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低到尘埃里的美好》《向着美好奔跑》等丁立梅经典散文和新作90篇。书中文章连续十年被选作中考试题。
  • 我读.3

    我读.3

    《我读3》用最简洁直白的方式,从作者、写作背景、内容等方面,向读者多角度地呈示一本书的内核。主讲人涉猎颇广,每一本书都经过了消化吸?,最后形成了中肯的评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沉稳客观地把各种思潮、社会文化热点传达给读者。每本书的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读来妙趣横生。
热门推荐
  • 明玉成仙传

    明玉成仙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道生万象,合道则生,背道则亡。万物皆有道,然吾辈所修的又是何道?这是一个生在大贵之家,却还没来得及享受人生就莫名其妙被拐的倒霉孩子的故事。几经易手,最终落到了一个猥琐老头的手里,没想到自此便踏上了修行大道的永生之旅。老头:丫头,这是什么丫头:烤山鸡用的老头:胡闹,这是剑丫头:哦,烤山鸡用的剑老头:……
  • 飘风终朝

    飘风终朝

    大学时候的张金佑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正所谓容易得到的,必不珍惜。他错过了最美的恋爱季节。大学毕业后,恋爱才真正开始,他发现一切并不是想象的模样,在生活中颓废,在爱情中彷徨……
  • 我用异能去抓妖

    我用异能去抓妖

    光明妖王爱迪生曾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没错,我就是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才被人成为天才,绝对不是靠着人族最强的体质之一才被人这么说的。知道为什么说人妖不能在一起吗?想想吧,娶个龙女当老婆,要是有一天你想吃龙肉了怎么办?难道要吃老婆的同类?所以说,千万别娶妖怪当老婆。
  • 封魔帖

    封魔帖

    封魔帖作者:短衣匹马故老相传,上古时期,有七大魔物,他们为乱宇内,祸及四方!更是勾结域外邪族,四宇之内,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引得人神共愤!后,天下群强四起,建立天下圣盟,人族,妖族,天下万族,以道教执牛耳,炼得七封镇魔帖,将七魔镇在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至此,七魔之乱遂宁,宇内皆安!
  • 魔尊之现世还情

    魔尊之现世还情

    千年的等待,只为柔情!无己的付出,只为爱...
  • 妖孽邪王逆天绝世嫡小姐

    妖孽邪王逆天绝世嫡小姐

    世人皆知,紫府的四小姐是一个没有斗气和灵基的废物,长得美诺天仙,却被几个姐姐传闻不堪入目。大夫人因她去世,失去了爱妻的老爷子越发地讨厌紫千鸾。一场意外,把失去童年的继承——一个从小就要求做到最好的嫡小姐,穿越到这个缩小版的自己身体里。好戏上演,误入的他似乎一点一点走进她的心里,难道紫千鸾那颗冰冷的心要觉醒了?————————————————————————“娘子抱抱!”某男的n遍装萌,“我不是你娘子”某女的n遍扶额。冰尸对她下了诅咒,一邂前缘,十大美男,记忆却被封锁,临死前散尽功力,只为了封住她的心跳。
  • 我的女鬼艺人

    我的女鬼艺人

    娱乐界籍籍无名的小生楚飞,空怀诗意情怀,意外踏进灵异娱乐圈。从收前身是李清照的第一个女鬼艺人开始,秉持只收有潜质女鬼宗旨的他,风波骤起,奇遇不断,惊喜不绝,暧昧难挡……向着灵异娱乐圈一个个巅峰制霸,为保护身边的她和旗下艺人,宁当全民公敌,斗遍七界九重天!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Ozma of Oz

    Ozma of Oz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无生峡域

    无生峡域

    三界之中,蕴藏一神秘之地,阴冷可怖。赤纭受命前往凡间捉拿妖孽,无奈发现自己陷入一个巨大的棋局。为了找回迷失的自己,为了了解自己的宿命,赤纭必须与天为敌。发誓铲除整个妖界!迷失,苏醒,找寻,痛并快乐着,究竟有多少人要为此牺牲。无生峡域,无人永生。
  • 三生缘:颜华落

    三生缘:颜华落

    苏莫颜,一名现代大学生,却不想一次奇遇,走上了命定的道路。“莫颜,颜儿,此生我定不会再放开你的手!”落天绝。“天绝,此生倾尽桃华,只为你而生。”苏莫颜。他们是三世的缘分,他们彼此爱恋。然而,当爱情和大义相背而驰,当苍生和爱人成为尽头……这一世,桃华落尽,天上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