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47900000008

第8章 传统武术与电影(3)

十、民国时期:武术从总体上转变为健身运动

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以及现代武器的普遍使用,一方面使得武术的“战争价值”基本丧失,另一方面武术的健身作用却日益凸现。总的来看,武术主要以体育运动的形式存在于社会生活当中。

1927年,国民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中央国术馆”,后来各省、市、县相继建立了200余所国术馆,许多区乡也建立了分馆。不少武术家受聘在武术馆任教,培养了许多武术专门人才。民间也出现了许多拳术社、武士会、武术会、体育会等武术组织。

中央国术馆还曾组织过两届国术国考和国术游艺大会。有关武术的学术研究和一些国术书籍的出版,也促进了武术的传播和发展。

1936年,中国武术旅行团访问了东南亚,这很可能是我国首次“武术外交”。同年,中国武术队赴德国柏林在第11届奥运会上进行了表演,这是中华武术首次在重大国际场合展露风采。

此外,民国年间还曾多次涌现武林高手击败外国挑战者,捍卫民族尊严的事迹。例如:抗战时期,形意拳大师车永宏、孙禄堂等均挟武技击败日本武士,并断然拒绝日方重金聘请作日人教练,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十一、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在海内外得以广泛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数度大力推动下,传统武术成为“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1.武术成为国家体育项目被持续推广。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在天津举行,武术是这次大会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在京成立,武术正式定为体育表演项目。各地随之成立了大量名目繁多的武术团体,传授武术技能、培养武术骨干、组织武术表演和比赛,形成了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文化活动网络,为武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1957年,国家体委将武术列为“体育项目”,随后举行了全国性的武术比赛和表演,整理制定出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出版了简化太极拳和初级的拳、刀、剑、棍、枪套路。

2.为了使武术进一步得到继承和发展,国家体委于1979年发出了《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从1983年开始历经3年的发掘整理(文献、图片、录像),基本摸清了我国武术在当时的传承状况。

3.武术成为各级学校体育教育的内容之一。1954年,武术被列入各高校体育院系的正式课程。1961年,武术成为《全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的重要内容。部分大专院校还成立了武术协会和武术队,少数高校还设置了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等武术专门人才的武术专业。1984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武术硕士学位。1986年,国家体委建立了“武术研究院”,并与国外武术界开展了广泛交流。1993年,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中增加了武术内容的试点工作。2001年,武术被列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内容。

4.武术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作为武术的发源地,在历史上曾多次派人先后前往五大洲60多个国家进行武术表演和交流。日本和东南亚一带是中华武术最早得以流传的地区,据记载,明代拳师陈元资东渡日本传授少林拳法,奠定了日本“柔道”的基础。至于日本的空手道、合气道,朝鲜的跆拳道,泰国的暹罗拳,菲律宾的棍术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武术的影响。目前中国武术在欧美等地已经广为人知,美国有“全美中国武术协会”,芝加哥等城市还成立了“少林功夫学校”。“GongFu”(功夫)、“ShaoLin”(少林)、“TaiJi”(太极)、“WuShu”(武术)等词语也已经被英语世界广泛认可。

可以说,中国武术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健身、技击、娱乐和艺术欣赏等多重功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武术爱好者。武术已经成为传播华夏文明、增进国际友谊的使者。

5.武术在国际体育界的地位稳步攀升。1985年,在西安举行了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这是武术发展史上的历史性突破。1987年在日本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1990年武术首次被列入亚运会竞赛项目。1991年第1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北京举行,1993年和1995年又分别在马来西亚和美国举办了第2、3两届世锦赛——这标志着武术已经冲出亚洲,稳步地走向世界。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成员”,这意味着武术即将成为奥运项目。

新中国成立以来所采取的种种措施,都极大地推动了武术在国内外的普及和研究,这使我国传统武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并衍生出不少新的武术项目和功能,特别是近些年来,武术套路在技术风格、结构布局、质量和难度,以及国际声誉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突破,还出现了集体比赛项目,这些都显示了传统武术与时俱进的活力与生机。

综上可见,作为中华民族智慧和品格的结晶,源远流长的武术文化经过长期社会实践,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貌,并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武术作为国术、文化瑰宝,不但深受我国人民喜爱,而且也受到国际友人的青睐,它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节武术类影片的流变状况

回眸百年中国电影史,从肇始之作《定军山》(1905年),到首次在海内外引起轰动的《火烧红莲寺》(1928年),再到勇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卧虎藏龙》(2001年),可以说,中国电影的光荣与梦想始终都与传统武术有着不解之缘。中国电影因武术而数度辉煌,中华武术也因电影而享誉环球。

总体来看,武术与电影结缘于中国电影诞生初期。在20世纪20年代,传统武术逐步介入到电影创作之中,“武术”成为电影叙事造型的重要元素;在50至80年代,武术“真功夫”在电影中获得高度重视并得到充分表现;从90年代至今,“武术元素”更加广泛地渗透到多种类型、样式、题材的电影创作当中。

一、武术与电影结缘于中国电影诞生初期

1905~1919年是中国电影的“草创时期”,以1909年为界,这一时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段:1905~1909年所拍摄的影片均为“戏曲片段”;1909~1919年则以剧情短片的拍摄为主。当时武术元素尚未直接介入电影创作之中,但在那批作为肇始之作的“戏曲纪录片”中,对传统武术已有间接表现。

从1905年开始,中国电影的创始人任庆泰相继拍摄了《定军山》(谭鑫培主演);《艳阳楼》、《青石山》(以上俞菊笙主演);《金钱豹》、《白水滩》(以上俞振庭主演);《收关胜》(许德义主演)等七、八部戏曲纪录片片断,其中主要是以武术动作见长的“做”、“打”片段,例如“请缨”、“舞刀”、“交锋”等。

上述史实说明早在中国电影诞生之初,武术就与电影结缘了。尽管这种“结缘”是通过戏曲间接实现的,并且影片中那些“武打片断”也已经是舞台化乃至舞蹈化了的武打动作,但追本溯源它们仍然来自武术,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因此,这些戏曲片也应当归入融会并运用了武术元素的电影行列。

此后,我国几乎在各个时期都拍摄过一些不乏武打动作与场面的戏曲片,如:《四杰村》(1921年,卢寿联导演)、《林冲夜奔》(1935年,王次龙导演)、《古中国之歌》(1941年,费穆导演)、《穆桂英挂帅》(1958年,徐苏灵导演)、《杨门女将》(1960年,崔嵬导演)、《三岔口》(1976年,陈怀皑导演)、《斩花堂》(1987年,常甄华导演)、《木兰传奇》(1994年,肖朗导演)、《马陵道》(2000年,郭大群导演)、《生死擂》(2001年,王好为导演)等。[37]

事实上,戏曲片在中国电影史上曾占有不小的比重,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含有武打片断,不过由于在形态、风格、故事、表演等方面,戏曲片大都忠实于戏曲原作,而程式化的戏曲表演又有极强的稳定性,因此,与“武术元素”在武侠功夫片中那种不断与时俱进、花样翻新的运用状况相比,在百余年来的戏曲片中,那些和武术有关的表演段落几乎没有明显的演变,其基本特征一以贯之地体现为:武打动作全部虚拟化、程式化、舞蹈化、杂技化;武打场面则重在热闹、流畅、有趣,而不求逼真、猛烈、刺激。

需要指出的是,武术元素在戏曲片中的这些呈现方式,并不意味着那些武生、武净、武旦等演员只需要花拳绣腿般地摆几个动作,即可完成片中的“武打任务”。事实上,他们大都具有相当深厚的武功修养,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方面的事例为数众多、无须赘言,需要强调的倒是成龙、洪金宝、于荣光等电影界的功夫明星,原本也是戏曲界的武生演员,他们投身电影所赢得的声名,与此前在梨园行所积淀的武功与表演修养,显然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1909~1920年,中国电影开始尝试拍摄“剧情片”(故事片),此时的作品大多为充满谐谑色彩的“滑稽短片”。

通常认为,衡量一部影片是否运用了武术元素的主要标志,就是看该片中是否出现了具有武术意味的格斗、武术招式/套路,以及武术兵器。而这一时期的影片主要以模仿西方电影中的滑稽动作为主,从现存的文字资料来看(当时的影像资料已完全遗失),其中没有任何与武术有关的记载,尽管其中部分作品如《打城隍》(1903)、《五福临门》(1903)等也有“打”的场面,但“打”与“武打”却不是一个概念,前者重在用滑稽的形体动作引人发笑,并不强调思想意味;而“武打”则必须有“武”,即在打斗过程中要尽量运用传统武术的动作、招式、套路或兵器,并且重在体现一种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同时彰显传统武术的魅力。据此,我们可以基本判定,传统武术在此期间尚未直接成为电影的表现元素。

二、20世纪20年代,武术成为电影叙事造型的重要元素

1920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先后推出了影片《车中盗》和《荒山得金》(导演均为任彭年),从文献记载和电影史研究的结果来看,这两部影片很可能是最早直接运用“武术元素”的中国电影。[38]尽管这两部影片难免稚拙,但我们却可以把它们看做中国武侠电影的雏形,因为其中均含有武打场面和表现狭义的情节,以及惩恶扬善的价值取向。例如:《荒山得金》的主人公宋金郎不仅懂得武功技击之术,而且还用家传“宝剑”与群盗“决战数合”。[39]显然,武术兵器、武术招式、武术格斗在这部影片中已经一应俱全。

1921年由上海新亚影戏公司出品、管海峰导演的《红粉骷髅》,是另一部较早运用了武术元素的影片,该片集侦探、武打、恐怖于一体,并曾专门从拳术艺人中挑选了扮演警察与打手的演员。[40]

在此后的十余年间(1921~1931),包含有“武术格斗”、“武术器械”或“练武场面”等“武术元素”的影片逐年增多。

其中,在前七年(1921~1927)共出品40部上下,[41]主要有:1921年的《四杰村》;1922年的《大义灭亲》;1923年的《爱国伞》;1924年的《侠义少年》、《五分钟》;1925年的《劫后缘》、《南华梦》、《孝女复仇记》、《女侠李飞飞》;1926年的《白蛇传》、《夺国宝》、《红玫瑰》、《莲花公主》、《孙行者大战金钱豹》、《无名英雄》、《燕山侠隐》、《还金记》、《情海风波》;1927年的《王氏四侠》、《侠凤奇缘》、《大侠白毛腿》、《奇中奇》、《五鼠闹东京》、《儿女英雄》、《山东响马》、《关东大侠》、《一箭仇》、《水上英雄》、《宋江》、《武松血溅鸳鸯楼》、《翠屏山石秀杀嫂》、《薛仁贵征西》等。

在后四年(1928~1931)包含有“武术元素”的影片数量猛增到250余部,[42]年均60余部。当时,上海约有大小50家电影公司,在这五年间共摄了近400部影片,这意味着与武术有关的影片竟占到全部出品的60%。[43]可以说,几乎当时所有的中国影片公司都参与了此类影片的摄制。[44]其中的代表作有:《火烧红莲寺》(1-18集)、《荒江女侠》(1-13集)、《儿女英雄》(1-4集),以及《武松大闹狮子楼》、《双剑侠》、《新少林寺·方世玉打擂台》、《奇侠精忠传》、《半夜飞头记》、《红侠》、《女侠白玫瑰》等。

这一时期武术、武侠类电影勃兴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社会原因看,从1920年前后直到1930年前后,中国长期处于大规模的战乱之中,其中声势较大的先后有:直皖战争(1920)、粤桂战争(1920)、第一次直奉战争(1922)、第二次直奉战争(1924)、北伐战争(1926~1928)、渐呈燎原之势的工农武装割据(1927~1934)、蒋冯阎中原大战(1930~1931),以及日军对东北地区的占领(1931),此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地方军阀纷争。在这十余年里可谓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内忧外患、纷扰连年,民众不堪其苦,渴望豪杰出世,力克群雄,拯斯民于水火之中。这样的社会心理投射到电影活动中,便是那些宣扬惩恶扬善、济世救民的武术、武侠乃至神怪类影片,受到了相当热烈、持久的追捧。

同类推荐
  • 南红玛瑙投资购买指南

    南红玛瑙投资购买指南

    《南红玛瑙投资购买指南》是韩龙先生继《南红玛瑙收藏与鉴赏》之后推出的最新作品。新书以基础知识为依托,针对购买者、收藏者关注的市场热点进行解读,提出了中肯的见解和指导,并对专业术语做了详尽的定义、解析。全书更加偏重于实用性和指导性,力求能够让更多人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懂得如何分辨南红玛瑙的优劣,懂得如何鉴别南红玛瑙的真伪,懂得如何购买或是收藏南红玛瑙的原石、成品,以便于更好地享受南红玛瑙带给我们的乐趣。
  • 广播影视剧本创作教程

    广播影视剧本创作教程

    剧本乃一剧之本。本书论述了有关广播影视剧创作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和方法。全书分为内篇、外篇。内篇从激发创作想象力角度探讨剧本创作;外篇通过具体的剧本范例完成实战操作,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写作现场。本书不仅适用于艺术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从事广播影视剧和专题片创作的人员,同时对广大的影视艺术爱好者也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 石雕鉴赏及收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石雕鉴赏及收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所涉及的鉴赏及收藏内容包括碑贴、鼻烟壶、古代茶具、古兵器、乐器、古代瓷器、古代家具、古代酒具、古代书画、玉器、古金银器、古钱币、古青铜器、古铜镜、古砚、银币、古董、钟表、古化石、画像石画像砖、甲骨、牙角器、偶像、连环画、名石、扇页、石雕、唐三彩、陶器、陶俑、铜鼓、图书、古代瓦当、文房四宝、印章、玺印、古今邮品 纸币、票券、珠宝、竹刻、木雕、漆器、紫砂等,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图书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是广大古玩鉴赏及收藏爱好者的最佳入门书籍。
  • 中国瓷器

    中国瓷器

    中国直到东汉时期才烧制出成熟的瓷器,这是我们祖先为世界文明史作出的重要贡献。唐代烧造的白瓷胎釉白净如雪,标志着白瓷的真正成熟,北方邢窑白瓷风靡一时。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个黄金时代,宋代**窑系除了为数众多的民窑外,宫廷还建立了汝窑、钧窑、哥窑等官窑,生产了大量精美的瓷器。元代景德镇窑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明清两朝制瓷业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于元编著的《中国瓷器》主要介绍了有关瓷器的一些基本知识,内容包括:说瓷、中国瓷器种类、中国瓷器史、中国**瓷器、瓷器的吉祥图案、瓷器的保养。
  • 林下玄谈:中国书画批评的角度与方法

    林下玄谈:中国书画批评的角度与方法

    《林下玄谈:中国书画批评的角度与方法》作者所撰文章,在很大程度上都选择了比较特殊的叙述角度,甚至以异于时人的艺术批评方法进入批评文本。这些文章几乎都显现着梁启超先生《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的智慧灵光,梁先生此著传导给笔者的文化智慧可以说是受益终生的。
热门推荐
  • 最是寻常梦不绝

    最是寻常梦不绝

    一个是决绝浓情,誓抗天命一意孤行只为再见她一面;一个是温润隐忍,漫长等待重生轮回只求再续一段情;多世的纠葛和转世轮回仅仅只因偶然的相遇,是他,还是他?
  • 雨落樱花何时与你相遇

    雨落樱花何时与你相遇

    盛夏,谁染指的流年,我们的回忆,是否还在。流年,谁勾勒的盛夏,我们的曾经,是否依存。樱花飘落,又是一个初夏,你还记得我吗?雨落樱花,天流泪了,我也流泪了。
  • 阴阳错之绝代神女

    阴阳错之绝代神女

    文斌,孤儿,活的自由自在,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可老天爷偏偏跟他过不去,一下子把他弄到了异世重生为人,异世重生!这不是天大的好事吗?文斌明眸一瞪,好好的一个男人变成了个女孩儿!天大的好事儿?要不,你来?
  • 帝晨学院篮球社

    帝晨学院篮球社

    帝晨学院,名流荟萃,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名校优校。而将这所学院的名声推到世界顶峰的——是那个备受关注的篮球社,那支仅仅是中学年纪却轻松打入全国前四强并且完胜第二名成为第一名的篮球队。而那支巅峰球队中的五位王牌正选,更是后来带领全队冲向全世界,甚至站在了世界球坛的制高点。那五位王牌正选中最令人在意的却是最不引人瞩目的——君墨夜。传说,他有着像大海的颜色一样的蓝发蓝眸。生性淡漠,存在感十分薄弱,身体素质一入球社时几乎都在100以下(其他队员最低都是在1000以上!)不出声时没有人会注意到他。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这支球队的最关键人物。他俊美无俦,记忆力模仿力极强,是个全能型发展的强中手。自入社以来,几乎每一天身体素质都在增高,而且是以300、300的幅度增加。直到增长到近10000时才缓了下来。他没有弱点?不!他不会游泳!!
  • 快穿之主神成长手册

    快穿之主神成长手册

    作者文案废_(:з」∠)_轻颜绑定系统了。做不负责任的夏轻颜绑定主神成长系统了。统统说:“不好好做任务是会抹杀的【蜜汁微笑】”轻颜【耸肩】:“哦,反正我也不想活了”统统说:“当主神你就可以到出去玩的”轻颜:“当主神很忙的,光听名字就知道”系统忍不住哇的一声哭晕在了厕所。轻颜勾起唇角:统统,我活的比你还久,还想坑我【一不小心暴露年龄了……】
  • 查理九世之迷茫之徒

    查理九世之迷茫之徒

    我是谁?在陌生的环境中迷失自我,也许当找到了结局时,一切又会变得有所不同?永久的安眠还是孤独的离去,你,是怎么选择的呢?
  • 茶话人生

    茶话人生

    茶, 是中国的特产,中国人喜欢喝茶。中国喝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俗语说“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中最重要的七件物品,茶就位列其中,由此可见国人对茶的看重。茶,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从日常饮食到养生保健、从品茶论道到以茶修身,茶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虽然日本也有茶道,但茶的真髓,从骨子里散发着中华文明的味道。
  • 炎黄天威

    炎黄天威

    旷氏天佑身世寒,神秘天行见尤怜;横遭变故许宏愿,炎黄从此天地变。炎黄世界的弱小男孩,因路见不平,助好友退敌,因而惹下大祸,导致家庭横遭变故,而宗族之主却落井下石,从此心灰意冷,脱离家族,并许下宏愿要建造一个和谐博爱的世界,成为了炎黄世界人们心中的英雄,在毁灭、守护、建造的过程中,历经了生死,看淡了名利,达成了愿望
  • 神仙的世界你不懂

    神仙的世界你不懂

    身为龙王,就算受伤被打回一条胖鱼,他依旧冷艳高贵,俊美逼人!抱也抱了,亲也亲了,英雄救美数次,龙王殿下心急如焚,那个凡人怎么还不主动以身相许!
  • 吸血鬼日常

    吸血鬼日常

    一次偶然的奇遇,一个鲜肉竟然成为吸血鬼!这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