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3200000019

第19章 唐韬:博览群籍,读破

名人简介

唐韬(1913—1992),原名唐瑞毅,常用笔名晦淹,浙江镇海人。1933年起在鲁迅的影响下,开始写散文和杂文。同年6月在《自由谈》上发表散文《故乡的雨》。抗战爆发后,参加了1938年版《鲁迅全集》的编校工作。后编辑《文艺界丛刊》。抗战胜利后,与柯灵合编《周报》,《周报》被禁后,开始编辑《文汇报》副刊《笔会》。解放后,曾在上海邮政工会、全国文协上海分会、复旦大学等处任职。1953年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并任《文艺新地》、《文艺月报》副主编。1956年兼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1959年起调北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至今。

心法探源

唐韬的书话在读书界堪称脍炙人口,其特点诚如他在自己的《书话》序中所言:“我曾竭力想把每段书话写成一篇独立的散文:有时是随笔,有时是札记,有时又带着一点絮语的抒情。通过《书话》,我曾尝试过怎样从浩如烟海的材料里捕捉使人感兴趣的东西,也曾尝试过怎样将头绪纷繁的事实用简练的几笔表达出来。”

“平生不羡黄金屋,灯下窗前长自足。”唐韬一生热爱读书,嗜书成癖。他的读书方法是“博览群籍,读破一卷”,即在广泛浏览的基础上,选一两种重要专业书反覆阅读,使博与专结起来。唐韬读的书很多,但他的读书与研究重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特别是鲁迅著作研究,他对鲁迅著作、写作背景、一生经历等,做到了精读与精通,了如指掌。凭借这一专业优势,他编有《鲁迅全集补遗》及《续编》各一本,著有《向鲁迅学习》、《鲁迅在文学战线上》等论文集,并被聘为国家文物局鲁迅研究室顾问。

唐韬认为,博是专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博览群籍”,方能“读破一卷”。他在《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问题》中指出:“研究‘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除了弄清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外,至少要有一个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比较”,“还有超学科比较,例如文学与哲学的关系、文学与历史的关系等等。如果不先弄清这些,怎样研究鲁迅!怎样研究现代文学!鲁迅知识渊博,尤其在杂文里,各方面东西都有。不了解、不掌握多方面的关系,研究肯定不会深入。”唐韬以自己多年读书与治学的经验,为同行们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在下面这些讲述自己自修生活的文字里,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唐韬的读书经历:

已经是去年的事情了,有个朋友寄给我一份剪报,那是郑逸梅先生写的《我和唐韬的关系》,发表在香港的报纸上。文章说有人为他写过一篇事略,提到我是他的学生,他更正了这个说法,指出自己虽曾主持过上海陕北中学的校政,但陕北中学的前身,是一所西人办的华童公学,华童公学才是我的母校,他到陕北任事,我早已离校,“双方是搭不着的”。

论年龄,论资历,论从事文艺工作的先后,郑先生都有资格做我的老师。但是,也许就因为“双方是搭不着的”缘故吧,一谈到彼此的历史,便不免有点隔膜,譬如文章在讲述我的国文程度较好之后,接下去说:“但他的家长还以为基础不够扎实,复请了一位名师,课余加以辅导。披阅百家之编,涉猎六艺之文,探源寻本,含英咀华,足足钻研了若干年,直到毕业就职为止。”这段话大部分出于想象,不仅溢美,而且缺乏实际的根据了。

我在华童公学读过三年书,到正科二年级(相当于现在的初中二年级)为止,没有毕业。这三年也是勉强度过的。我能在那里读书,完全出于几位远房亲戚——包括一个在南货铺里当账房的舅父的资助:他们让我住在家里,免费供给食宿;或者安排我和店员学徒同住,象征性地交纳一点房饭钱。学费则由父亲筹措。我家世代务农,我的父母都不识字。父亲由于没有文化吃过大亏,因此他诚心真意赞同我上学。为了凑足学费,千方百计节衣缩食,甚至将几间破屋典押出去,也毫不惋惜。他决心很大。不过单凭决心,还是没有为我另请“名师”加以“辅导”的可能——他实在太穷了。

而我那时又年轻,很任性,不懂事。

曾经有过一件这样的事情。

大概是刚刚转入正科那一年吧,我课余爱好中国的古典诗歌,喜欢温庭筠、李商隐一路的近体诗人。近体诗讲究平仄和对仗,我读字发音不准,很想有一部既标音韵、又释字义的辞书。有一次,父亲从乡间出来,我同他往河南路商务印书馆,到了柜台面前,向一个店员说明来意,店员捧出一部上下两本、刚刚出版的《辞源》来,我一面翻阅内容,一面询问定价,店员回答道:

“四块。”

“什么?”

父亲几乎跳了起来。看来这是他生平听到的第一部最贵的书吧。他从来不曾想像一部书要卖四块钱,比两担稻谷还要贵。我也暗暗地吃惊了。但当我发现这部书确实符合自己需要的时候,便又任性起来,变得很固执。在父亲的犹豫面前,我摆了许多必须购买的理由。

“能不能不买呢?”他带着商量的口气。

“买。我读书离不开它。”

“太贵呵,你再想想……”他声音有点发抖。

我还是固执地重复着自己的理由。

父亲以仿佛是乞求的目光向我投了最后一眼。他终于从腰包里吃力地摸出四块钱,数了两遍,颤巍巍地递到那个店员的手里。我望着他:他似乎突然间老了许多。我的鼻子一阵酸,热泪夺眶而出,赶紧抱起书,扶着他踉踉跄跄走出了商务印书馆的大门。

我见到了自己的心,多么冷酷的心呵!

那天,我一个人回到在亲戚家借住的那间小阁里,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放声大哭。晚上,做完功课,推说身体不适,将头蒙在被里,又独自痛哭了一个整夜。我为贫穷痛哭,为父亲的衰迈痛哭,为自己的任性痛哭。虽然新得的工具书对我是一个诱惑,然而出于内疚,出于强烈的自我谴责的心情,在开头两个月的漫长的时间里,我几乎连碰都不去碰一碰。它使我痛苦,我的创伤太深了。

我终于将《辞源》作为工具书拿出来使用,已在受了另一次刺激之后。那时我不仅喜欢古典诗歌,自己还偷偷地学着做,大部分是七言绝句,也有一些律诗,五言的比较少。我们学校有一位年纪最大的教师余槐青,我们都称他为老余先生。老余先生负责中文教务工作,没有直接教过我,但他常常抽阅我的课卷,到高年级同学面前夸奖我,说我文章写得好,为我延誉。

大概出于朴素的一种知遇之感吧,我对老余先生很感激,很信任,只想将自己的诗歌习作给他看。课余到朵云轩买了一些八行笺,将所有的诗抄写下来,订成一本,总有一百来首吧。有一天,老余先生到班里听课,窥个方便,我跑到前面,将抄本送给他。

余先生拿在手里,没有作声。他戴上眼镜,翻了几首,立刻又从鼻梁上将眼镜摘下来,和气地、但是严肃地对我说:“你不要把作诗看得那么容易呀!”

这真是当头一棒,将我的“诗人”的美梦打破了。那天我回到住处,一发狠,把那本诗撕得粉碎。往后我该怎么办呢?摆在眼前的有两个选择:一、从此洗手不干,不再写旧体诗;二、一切从头做起,决定攻下难关,把旧体诗学会、写好。

我选择了第二条路。

从那时开始,我读了许多古典诗歌,不仅温庭筠、李商隐,并且上溯至庾子山、陶渊明和曹孟德父子。我又非常喜欢《古诗十九首》。一直没有搬动的《辞源》也在这个时候打开了。只要课余有一点时间,我就捧起自己心爱的诗集,朗诵默念,凝神结想。我从多方面探索诗歌的规律:领会每一首诗的意境,熟悉每一首诗的形式,努力加深自己对诗歌特点的理解。这样大约过了一年,我又积了近百首习作,陆续抄下来,送给余槐青先生。余先生照旧戴上眼镜,翻了几首,这一回,他没有再说什么,点点头,把诗收下了。

过了几天,他把抄本退给我,为我指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地方,有几处还作了修正。

对这位教务主任,我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

以后我继续在那里读书,依旧没有力量请“名师”进行“辅导”,而且不久就离开了这所相当于中学的学校,走上社会,到邮局工作。我没有上过高中,也没有上过大学。在漫长的岁月里,我只是将学诗的经验推广到其他必须钻研的学问上,努力在业余时间自修、写文章。我常有这样一种感觉:由于学校教育受得少,基础知识不如别人,工作起来,比较吃力;但也因为有此感觉,自己知道自己的弱点,心中有数,可以预先做好准备。譬如说,别人两天能够做完的事情,我就花它三天;别人不需考核的问题,我就赔上一点时间和精力,多查几本参考书,多请教一些内行和专家。辛苦诚然是辛苦的,但消极失望的情绪,却从来不曾产生过。

我觉得,不承认上大学的重要性是不对的,反过来,只承认上大学能够解决一切,那也是非常偏颇的见解。在长期实践中,我的体会是:因循是自修的大敌,但是,急于求成又往往导致失败。对待学问需要有“韧”的精神,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相信时间终会将人带上成熟的道路。

我有过这么一段从学诗开始的长期自修的经历。

唐韬先生的自修经历一定带给读者许多的感慨,从他买《辞源》时固执中间,我们不难读懂一位少年那颗热爱和渴望知识的心。而从他发奋阅读古诗词以证明自己的事情中,我们不由地对唐韬先生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正如他所言,因循是自修的大敌……对待学问需要有“韧”的精神,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相信时间终会将人带上成熟的道路。从他自修经历的辛酸里,我们更能领悟到他“博览群籍,读破一卷”读书心法产生的不易与可贵。

同类推荐
  • 一号楼

    一号楼

    离开诗坛再次回归,写诗已经成了最安静的事。褒贬诗歌少了,关注新人也少了。诗歌于我已经不带有任何世俗的色彩和诱惑,它更像我心中雨后的一抹彩虹,美得短暂,更美得珍贵。与诗歌多年断断续续的情缘,让我只想认真地对待每一次它带给我的心灵的滋养。
  • 遇见你之后,都是好时光

    遇见你之后,都是好时光

    相遇、分离、等待、回忆,最终释然。本书是一本温暖人心的青春文字,书写了当下年轻人感情的各个横切面,与《匆匆那年》、《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青春书籍,一起掀起“怀念青春,回味温暖”的热潮。四十八篇独具个人风格的温暖爱情故事,是作者的故事,也倒映着每一个用力爱过的人的影子。值得纪念的时光,与幸福有染,与憾恨无关。
  • 永远的迷离记忆

    永远的迷离记忆

    本书为廖玉蕙的自选集,收录作者多年来创作和发表的优秀散文近30篇。廖玉蕙是台湾散文创作中有代表性的女性作家,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文坛,其创作题材多来自家庭生活、师生互动与社会观察,传达情感清新温润,语言诙谐、嘲讽,作品充满温情、亲情、乡情,以及女性作家特有的柔情,从平常的事件里追寻常人不易见到的社会另一面,笔调幽默,风格朴实,颇受读者喜爱。
  • 莱茵星光:一位爱乐者的欧行漫记

    莱茵星光:一位爱乐者的欧行漫记

    本书是作者借游记的形式谈城市景观、谈文化发展、谈历史故事、谈古典音乐等等。书中不仅有美丽的欧洲图画和引人的历史,尤其是作者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深刻见解十分丰满地表现出来。文字精当,晓畅易读。
  • 活着的学问

    活着的学问

    但我被自己雇佣了,这就毫无办法。被别人雇佣可以偷懒耍滑,可以请病假,被自己雇佣就只有拼命干了。
热门推荐
  • 莫道逍遥

    莫道逍遥

    红尘凡种欲问天,九死一生自成仙。登峰嗟叹沧澜变,自古逍遥是人间。
  • 丧失的存在

    丧失的存在

    也许有一天世界末日,你还记得你自己吗?记得名字吗?
  • 平凡爱

    平凡爱

    在那等待的时间中,我无意间知道一个方法可以令你醒来,只是那方法实在太科幻了,我自己都不太相信。但在我等待深信你一定会醒来时,无意中听到医生对你家人说,你绝不会醒来,意思是说你起来的机会已差不多等于零……
  • The Agony Column

    The Agony Colum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好想叛逆一回

    好想叛逆一回

    回忆起我的青春,总会羡慕别人的。毕竟别人的东西都不错。青春,如果没有欢乐与泪水,就不再是青春。
  • 悬决

    悬决

    天涯海角存一上古巨石,上刻千万小字,枯涩难懂,千万年来无人能解。后有一奇人游历至此,坐石观文,竟悟得天道,心晓此乃天书,于是逐字抄录,遂成一文,曰:悬决
  • 墨黑蔷薇:强吻999次
  • 养娃成功

    养娃成功

    二十年前,他被一个一岁不到的奶娃娃无意识的从那黑暗的最深处召唤出来,无法抗拒的结下了不可解的灵魂绑定的平等契约,自此以后就再也无法离开奶娃娃,苦逼的将奶娃娃抚养成一名帅气逼人,英俊潇洒的十佳好青年,却因为意外而离开了一段时间,回来之后却蛋疼地发现,他家奶娃娃已经成为了灵帝,只差一步就能突破为灵神,而且似乎有什么东西悄悄的改变了?”唔……白……呜呜……不,不要……”白皓荨无辜的看着北木夕,“明明刚刚还说要呢!”
  • EXO后知后觉爱上你

    EXO后知后觉爱上你

    在逛街的时候被星探发现,加入sm这个大家庭
  • 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政策手册

    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政策手册

    为了进一步落实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发挥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服务特色,提升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经过精心遴选,我们编写了《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政策手册》。本书依据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评审要求,汇集了近年来国务院、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开下发的相关文件,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中医药文化建设、科室建设为重点,便于医院领导、各职能科室、临床医技科室负责人系统掌握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政策、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知识及管理知识,同时,也可作为医院及科室开展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相关工作的依据,增加医院日常管理及监督考核的针对性和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