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2500000004

第4章 是什么导致了你的错觉

第二篇 影响你一生的心理现象与效应

第一章 是什么导致了你的错觉

眼见不一定为实

看过雨果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的人也许会记得这样一段情节:马车夫商马第被警长指认为前苦役犯冉阿让而押上了法庭,而冉阿让的狱友们也一致指认其就是冉阿让。这时,已化名为马德兰的真正的冉阿让挺身而出,这才避免了冤案的发生。

在法庭对案件的审判中,许多情况下法官和陪审团都是依照目击者的证词和物证来进行判断的,人们普遍认为目击者的证词是正确和可靠的。但研究表明,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目击者有不同的描述,因而目击证人的证词的可信度值得怀疑。由于证词一般是证人在相隔一段时间后对所发生事件的回忆,因而事实上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可靠。人们往往会以自己的方式解释所经历过的事或人,并且很难把实际发生过的事和自己经过推理而认为理所当然发生过的事区分开来。这种记忆扭曲现象有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在1998年,美国曾根据当事人的指证而判一个名叫约翰·史密斯的人犯有抢劫罪。然而5年以后真正的罪犯落网了,他名叫迈克·史密斯,与受冤者的相貌极其相似,又为同姓,因此造成了这一冤案。

同时,研究发现,目击者对事件的回忆会因为提问方式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在一项研究中,让被试者看一部关于一起撞车事故的影片,然后要求被试者对事故中车辆的行驶速度作出判断。结果发现,当问题是“车辆在冲撞时的速度是多少”时,被试者对车速的判断超过65千米/小时;而当问题是“车辆在接触时的速度是多少”时,被试者对车速的判断只有50千米/小时。一周之后,主试官要求被试者回忆在事故中车窗玻璃是否被撞碎了,事实上影片中的车窗玻璃并没有被撞碎。结果是,以“冲撞”字眼被提问的被试者中有33%的人回忆说车窗玻璃被撞碎了,而在以“接触”字眼被提问的被试者中,比例只有14%。显然,在提问时不同的字眼改变了被试者对目击事件的记忆。

还有实验也证明了同样的问题。研究者给被试者看一段一辆白色跑车疾驰在乡间公路上的影片,然后对他们进行提问。研究者对一些人问道:“经过农舍的白色跑车时速大概是多少?”对另一些人问道:“白色跑车时速大约多少?”几天后再同样地问他们另一个问题:“你有没有看见公路旁的农舍?”结果,在前次提问中提到过“农舍”的那一组人中有17%的人做了肯定的回答,而在另一组人中只有3%的人回答有。

这些研究和实验证明了:一个人回忆时,如果向他提供某些似乎是真实的信息,便会影响他的看法,甚至会使其“看见”了某些实际上并未发生的事件。因而现在法庭已开始注意到防止“诱导性问题”的出现,这也是法律心理学为现实生活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证人的话有时极不可靠。有这样一个实验:云荣西德哥廷根的40名观察力敏锐的心理学家正在开会,突然一人冲进会场,后面一个黑人手持短枪紧追而入,两人便搏斗起来,持续20秒钟之久,之后听到外面一声枪响,两人仓皇而逃。主持会议者要求各位学者立刻写下目击报告,然后同现场拍摄的录像核对。结果1人错误率10%,14人错20%~40%,12人错40%以上,13人错50%以上。一半以上的报告掺有臆造的虚假情节。黑人光头,但9/10的人或者说头戴便帽,或者说戴高帽子;黑人穿黑色短衫,有人说成是红的,有人说成是咖啡色的,还有人说成是条纹的。

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那么,富有观察力的心理学家目睹良久,印象极深且又立刻回忆,为什么还有如此惊人的错误率呢?有的可能是知觉选择问题,例如只注意黑人手中的短枪而未顾及其余情节;有的可能是由于搏斗激烈,使学者们眼花缭乱、看不清楚;有的可能是原来处于安静的“定式”,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不知所措,等反应过来时,人已逃之夭夭,什么也没看见,等等。总之,原因是多方面的。

因而,在法庭上,我们不能仅凭证人的证词来判案,要认真考虑证词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这样才能避免冤案的发生。

心理暗示导致的“睁着眼睛说瞎话”

美国某大学心理系的一堂课上,一位教授向学生们介绍了一位来宾——“比尔博士”,说他是世界闻名的化学家。比尔博士从皮包中拿出一个装着液体的玻璃瓶,说:“这是我正在研究的一种物质,它的挥发性很强,当我拨出瓶塞,它马上会挥发出来。但它完全无害,气味很小。如果你们闻到气味,请立刻举手示意。”

说完话,博士拿出一个秒表,并拔开瓶塞。一会儿工夫,只见学生们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都依次举起了手。但是后来,心理学教授告诉学生:比尔博士只是本校的一位老师化装的,而那个瓶子里装的物质只不过是蒸馏水。

心理系的学生之所以“睁着眼睛说瞎话”,是因为受到了比尔博士的暗示。他暗示瓶子里装的是一种他正在研究的物质,气味很小,所以学生们就相信了,并且似乎真的闻到了那种特殊物质的气味。

心理暗示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暗示每天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比如,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道新菜上来,尝一尝并不觉得有什么特殊滋味,等主人详细介绍之后,你才渐渐体会到菜的新奇和特殊来。

再比如,有一天同事突然说:“你的脸色不太好,是不是病了?”这句不经意的话你起初还不太注意,但是,不知不觉中,你真的会觉得头重脚轻、浑身隐隐作痛,似乎自己真的病了。最后,因为太担心,你到医院做了一番检查,当权威的医生向你宣布“没病”之后,你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充满活力,精神焕发。这些现象初看起来似乎不可思议,其实,这都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

暗示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作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度日如年”中的时间错觉

不知道你是否留意过,当你做喜欢的事情时,就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可以说是时光飞逝;当做一件不喜欢的事情时,便如坐针毡,觉得时间过得很慢,似乎都过了1小时了,可实际上才过了10分钟。这是因为你对时间的知觉出现了错误。我们对时间长短的感觉,会因在这个时间内所做的事而产生不同的错觉。

时间错觉是指对时间的不正确的知觉。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时间的估计有时会不符合实际情况——有时估计得过长,有时估计得过短。

一般来说,当活动内容丰富、引起我们的兴趣时,对时间估计容易偏短;当活动内容单调、令人厌倦时,对时间的估计容易偏长。

当情绪愉快时,对时间的估计容易偏短;情绪不佳时,对时间的估计容易偏长。当期待愉快的事情时,往往觉得时间过得慢,时间估计偏长;当害怕不愉快的事情来临时,又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时间估计偏短。

此外,人们的时间知觉还具有个体差异性,最容易发生时间错觉现象的是儿童。

人们对时间的错觉容易使人想起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关于相对论,爱因斯坦有一个精妙的比喻,对它进行了简单而恰当的概括。他是这样说的:“当你和一个美丽的姑娘坐上2小时,你会觉得好像只坐了1分钟;但是在炎炎夏日,如果让你坐在炽热的火炉旁,哪怕只坐上1分钟,你都会感觉好像是坐了2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和美丽的姑娘聊天,当然是甜蜜的体验,人人都希望它能长时间持续下去;相反,炎炎夏日,在炽热的火炉边烤着,分分秒秒都是煎熬,好像受刑,自然希望它赶快结束。也许正是因为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实际情况的比较,使我们产生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时间错觉。我们平时所说的“欢乐嫌时短”、“寂寞恨更长”、“光阴似箭”、“度日如年”,也是这种情况的表现。

在一个时间周期内,人们往往感觉到前慢后快。比如,一个星期,前几天相对于后几天感觉慢,过了星期三,一晃便到了星期天。一段假期,前半段时间相对后半段显得慢,当过了一半时间,便觉得越来越快。所以有人说:“年怕中秋日怕午,星期就怕礼拜三。”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一段时间的前期,你觉得后面的时间还很多,不着急,就感到时间慢;越到后来,你越感到时间所剩不多,越感到着急,也就觉得时间过得快。

人一生也有这个规律,人在童年时代感到时间过得慢,就像歌里唱的,“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因为你觉得以后时间还有的是。等年龄渐长,尤其过了30岁,就感到时间不那么多了,于是开始着急,也就觉得时间过得快了。

同类推荐
  • 家庭心理医生(最新家庭医生系列)

    家庭心理医生(最新家庭医生系列)

    本书全面系统地进行阐述,知识点深浅适度,例证具有说服力;文笔流畅,言辞恳切,通俗易懂,内容实用,方法具体,融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书中配有大量插图,使全书的版式更加生动活泼,有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本书内容简明扼要,易学、易懂、易掌握,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家庭护理指导手册。
  • 每天读点心理学常识(经典珍藏版)

    每天读点心理学常识(经典珍藏版)

    心理学是研究心智与行为的科学,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我、洞察人性、解释行为。人的心理千变万化,正是这一点使得心理学成为一个奇妙、复杂的领域。但通过大量的试验以及经验的总结证明,人的心理活动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对于很多心理现象,人们也都很熟悉,只不过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解,才使之显得神秘和难以琢磨。心理和心理现象是所有人每时每刻都在体验的,是人类生活和生存必需的。可以说,复杂的心理活动正是人类与动物的一个本质区别。心理活动虽然隐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但它可以通过行为、语言来表现,并且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来具体化。
  • 心理学与微反应

    心理学与微反应

    "与口头语言相比,身体语言是更古老,也更诚实的语言。它通过根深蒂固的本能反应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想法,因而比口头语言更加可信。当你与人交流时,会下意识地留意对方的身体语言——表情、身体姿势等,这是我们获取信息的可靠渠道。 读懂别人的身体语言,可以让我们更加透彻地理解他人的心理,减少工作和生活中的摩擦,提高人际交往的效率。翻开本书吧,它会让你成为像FBI特工一样的识人高手!"
  • 你不可不知的80个心理定律

    你不可不知的80个心理定律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受到一定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的影响和制约,尽管有时候我们觉察不到。说一个人发脾气、闹情绪,这就是一种心理活动;说一个人洋洋得意、意气风发,这也是一种心理状态;说一个人品行不好、思想消极,这其实还是心理活动的一部分。
  • 习惯是生活的基石(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丛书)

    习惯是生活的基石(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丛书)

    本书主要内容为:好习惯才健康,摆正习惯与健康的关系,别让习惯“漏”掉健康。
热门推荐
  • 元朝那些人

    元朝那些人

    本书分帝王后妃宫廷人物、文臣武将、起义领袖人物、文化科技思想人物和社会民间人物四类。
  • 神宗魔门

    神宗魔门

    仙道佛门、释家佛门、妖修散仙、神宗魔门,谁才是证道长生的大道?浮阎世界、娑婆世界、龙华世界、太易世界,哪里才是极乐逍遥仙乡?真形元神、他化自在、言出法随、纯阳造化,又该怎么修成永恒自在?——————————————————纵有千般大道,我只问一句,可得长生?
  • 至尊王者:幽冥成古

    至尊王者:幽冥成古

    开遍曼珠沙华的原野中,她一袭白色衣裙,撩动了他的心弦。“然然,原谅我没能保护好你,但是,你要相信,这辈子不离不弃。”“你脑子秀逗啦?干嘛突然这么认真?”他握紧她的手,站在天界之巅,鸟瞰天地。
  • 锻造者

    锻造者

    世界观整体上来看是四次世界大战以后,但世界观不同,自然人、变种人、构装和半构装体、亚人,人类处在再次进化的交叉路口,人种之间会有矛盾。中央与统合体,生产力高度发达,不同的政治组织形式之间也有各种矛盾。星辰大海,虚拟世界,是并行发展还是单向突破?科学技术仙侠修士,魔法还是科学?外星科技,文明对撞,机遇还是危机?宅了这么多年,有些想法,想写点东西,欢迎大家提意见。
  • 宇宙间的大冒险

    宇宙间的大冒险

    一个普通又有点二的人的星际冒险之旅,是这样的。“你想成为星河间的霸主吗?”“不想”“那你想成为众人敬仰的神祇吗?”“不想”“那么,你想成为能让世间恐惧的恶魔吗?”“不想”“你想……上天吗?臭小子!”“不想……而且上天的话,我会。”“这也不想,那也不想。那你为什么唤醒老夫?”“嗯……他们都说你是无所不能的,并且说你沉眠之后会非常的难叫醒。所以,我就想试试看,有没有那么难叫醒。”“就为了这个?”“对呀,要不我把你叫醒干什么?”噗……“气煞老夫”
  • 穿越吧,吊丝

    穿越吧,吊丝

    对,没错,都是我干得。敢于背锅,无视后果。以上便是懵比青年孙宇永不悔改的座右铭。无论世界多么残酷,人心多么邪恶,坐不改姓,站不改名。看他如何以吊丝性格一路前行,让吊丝光辉洒满世界的每一处角落。
  • 佛说做事的道理

    佛说做事的道理

    在闹市的尘嚣下,芸芸众生中的你、我、他,辛苦地工作,辗转奔波,如同被鞭绳掌控的陀螺,疲于旋转。在片刻的闲暇时光里,你是否会思考——我们当以什么样的准则去做事,才能更完善地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得到圆满?人生在世,离不开做事。一个人做事的态度与作风,不仅彰显其人格,亦影响其未来的前途和发展。我们既然来到世上,就必须审慎考量做事的准则,才不会枉费此生。“佛”这一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是“智慧、觉悟”的意思,是对无尽时空里所包含的万事万物的大智大觉,佛是智慧的化身。我们要想让自己的内心有一个做事的准则,同时将事情做得圆满,学习一些佛理中的处世智慧,将大有裨益。
  • 穿越仙灵世界

    穿越仙灵世界

    一个又一个仙灵世界等着我去穿越一个又一个传说等着我去创造
  • 盛时枭雄

    盛时枭雄

    清柳无依林中长,鬼槐无恐门前生。当今盛时皆欣悦,惜得不见地下尸。一人为怨负家城,双刀应龙万骨枯。虽赢天下心,何为枭雄?何为人?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