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200800000004

第4章 国西晋时期的上虞越窑(1)

第一节 概述

三国时期是上虞越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时期窑址数量增多,规模日益扩大。到了三国晚期(即西晋早期),上虞越窑进入了发展史上第一个繁荣期,已发现三国窑址达30余处。这些窑址主要分布在上浦镇夏家埠村的帐子山、鞍山,石浦村的大陆岙、小陆岙,胡家埭村的石门槛,昆仑村的田螺山,小坞村的平南山、华山,大善村的前山,徐湾村的里庵基,庙基湾村的下蕴,以及百官街道外严九浸畈、回龙山,驿亭镇的横塘庙山等。这时期器物种类比东汉时期更为丰富,不但增加了日用器的新品种,而且还出现专供随葬用的冥器。常见的器物种类有碗、钵、罐、洗、盘口壶、鸡首罐、唾壶、水盂、耳杯、托盘、槅、簋、虎子等日用器,以及专供随葬用的鸡舍、犬栏、猪圈、提篮、斗、灶、砻、磨、米筛、畚箕、堆塑罐等冥器。这些器物的造型和装饰特征通常是:

盘口壶 浅盘口,短喇叭颈,广肩,扁圆腹,平底,肩部对称地附双耳,耳面饰杉叶纹,肩部划弦纹。

罐 圆唇直口,短颈,广肩,弧腹,平底内凹,肩部对称地附半环形系,系面饰杉叶纹,也有的肩部黏附四圆条系,颈和肩部饰弦纹。

碗 敛口,浅鼓腹,小平底微内凹,少数的也有口沿外壁饰两道弦纹的。

鸡首罐 圆唇短颈,溜肩,硕腹,平底微内凹,肩部前附鸡首,后贴鸡尾,也有贴铺首作为鸡尾的。

唾壶 喇叭口,短颈,扁圆腹,底部置圈足,肩部划弦纹,腹部贴铺首。

洗 宽沿上翘,弧腹,平底内凹,上腹饰弦纹。

钵 直口,腹壁近直,近底处弧收,平底内凹,口沿下脊棱凹凸,外壁饰弦纹数道。

槅 长方形,平底内凹,槅盘内有隔梁,把盘分成九小格。

水盂 小敛口,扁圆腹,平底内凹,有的肩腹部饰针顶纹。

虎子 蚕茧形,上置圆管状口,下附四足,背置奔虎状提梁。

香炉 罐状,圆唇直口,溜肩,扁圆腹,假圈足,肩部附双系,肩腹部镂圆孔。

簋 直口微移,弧腹,喇叭形圈足,外壁贴铺首,内底饰太阳纹。

蛙形水盂 管状口,腹部作蛙形,蛙头向前伸出,四足弯曲,平底内凹。

三国时期越窑瓷器仍保留着前代的许多特点。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少数烧成温度不足的,胎较松,呈淡淡的土黄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釉或青黄釉少见,这说明还原焰的烧成技术已有很大提高。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牢固,极少有流釉或釉层剥落现象。纹饰简朴,常见的有弦纹、水波纹、铺首和耳面印叶脉纹等,到晚期出现了斜方格网纹,并在堆塑罐上堆塑人物、飞鸟、亭阙、走兽和佛像等,装饰逐渐趋向繁缛。而稍后的西晋时期,在短短的几十年中,越窑瓷业得到蓬勃发展,瓷窑激增,产品质量显著提高,迄今上虞已发现这时期的窑址达60多处。这时期,窑场地点转移到梁湖镇皂李湖畔的多居山、朱家山、祝家山、老鼠山、龟山、庙山、保驾山;上浦镇大善村的凤凰山、前山、尼姑婆山;驿亭镇横塘村的蛤蟆山、马山、馒头山、半界庵山,杨家溪村的馒头山,冯家村的石王山,虎岙村的大山;上浦镇梅坞村的平阳山,陶岙村的虎尾巴山、大湾山,董家山村的挂壁顶,甲丈村的庄弯里;以及曹娥街道下沙村的竹山头和百官街道的龙山等地。

西晋越窑青瓷,与东汉、三国时期比有明显的区别。胎骨比以前稍厚,胎色较深,呈灰或深灰色。釉层厚而均匀,普遍呈青灰色。器形有碗、罐、盆、洗、槅、盒、灯、砚、盘口壶、扁壶、鸡头壶、樽、簋、水盂、熏炉、唾壶、虎子、猪栏、狗

圈、堆塑罐、狮形器等,品种大大增加,人们日常所需用瓷大都具备,用于随葬的冥器也有增加,是六朝时期花式品种最多的阶段。器形矮胖端庄是西晋越瓷器形的时代特征。

西晋器物风格与三国时期大体相同,但也有一定的区别,具体变化为:

盘口壶 盘口增大加深,扁圆腹演变为圆腹。

罐 由圆唇束口演变为方唇直口,并且口径也有增大。

虎子 蚕茧形变为通体作成两端略平的椭圆形,圆口上翘,腹部略为收敛,腹下置卷曲的四肢,背上安绞索状提梁的形状。

堆塑罐 堆塑内容丰富、工艺复杂,通常是形似罐,弧腹,平底,腹部四周贴铺首、佛像、辟邪形象,罐的上部分若干层,各层堆塑亭台、楼阙、禽兽、佛像、各种人物之类,罐的顶部通常均作方形的庑殿顶屋面,屋脊上翘。

狮形器 头作狮形,尾呈蕉叶状,颈脊分披鬃毛,颔下有须,腹部两侧划飞翼,背上置圆管。

鸡首壶 浅盘口,粗短颈,溜肩,硕腹,平底微内凹,前贴鸡头,后附鸡尾,两侧划飞翼。

西晋时期的花纹装饰,主要有压印的斜方格纹,戳印的联珠纹、花蕊纹,划的弦纹,贴附的铺首,以及堆塑的飞禽、走兽、人物、神人、佛像之类的纹样,也有的用模印的龙头、虎首、熊头作器足,用马头、牛头、象头、鹿头作器物的流,使器物更美观、稳重大方、有气魄。

三国西晋时期成为越窑发展史上烧造规模最大、器物种类最多、花纹装饰最丰富的一个时期,并出现了袁宜、范可休等一代制瓷名匠,制作了许多稀世的越瓷瑰宝。

第二节 上浦鞍山三国龙窑清理发掘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鞍山龙窑位于上虞市百官街道南面约18公里,上浦镇夏家埠村的鞍山北麓。窑址背靠凌湖村,面对帐子山,东离新窑村1公里,西距夏家埠村2公里。

鞍山呈东西走向,其山西起(凌湖)村口,东连群山,跌宕起伏,蜿蜒连绵,林木茂盛,荆棘丛生。窑址坡下一条东西向的简易公路可通往新窑村,路北一条狭长的山地种植水稻等作物,其北面是帐子山,山亦是同一走向,与鞍山遥相呼应,往西2公里,为曹娥江中游,水上运输较为便利。

去鞍山龙窑可至百官乘车,往南驶入曹娥开发区,经三角站过桥,沿104国道至大湖岙村前下车,往东小道步行,过曹娥江之青山渡,上岸至章夏(章家埠至夏家埠)公路,向北经夏家埠村再往东2公里,便至鞍山龙窑。

二、文化内涵

龙窑窑炉由火膛(即燃烧室)、窑床和烟道三部分组成。全长13.32米,宽2.1—2.4米(窑身前宽后窄)。

火膛为半圆形,长80厘米左右,火膛底比窑床低42厘米,用黏土铺成。火膛与窑床之间有垂直的黏土墙一道,厚11厘米,朝火膛的一面有薄薄的一层窑汗。

窑床似倾斜的甬道,长10.29米,宽2.1—2.4米,其中前段较宽,后段渐渐缩小,倾斜度前段为13度,后段为23度,底面铺砂层,两边窑墙用黏土筑成,高30—37厘米。窑顶为半圆形拱顶,用黏土砖块砌成,向窑内的一面有一层薄薄的窑汗。在窑床和烟道之间有一堵黏土矮墙,高仅10厘米,墙顶平,两壁向下斜伸,墙面烧结坚固。朱伯谦先生认为,这样的矮墙,在其他几座龙窑中都不多见,且此窑的前后段倾斜度又和其他龙窑相反,后段倾斜度高达23度,烧窑时抽力很大,火焰流速快。筑此墙的目的应该是减少窑内的抽力,使火焰流速减缓,所以称它为“挡火墙”。在“挡火墙”后,有一排前后略有参差的五个黏土柱,柱高15厘米,柱面有窑汗,说明柱上无墙。黏土柱间有六个排烟孔,柱后有黏土堆,它由许多块黏土搭成,高低不平,形状很不规则,表面有薄薄的窑汗,显然是烧窑时为了调节窑内温度而临时加堵的。

这座龙窑的窑身烟道宽2.2米、长1.4米左右,比东汉时的龙窑加长了,装烧量增加,同时窑身前宽后窄,也有利于陶瓷的烧制,是对龙窑结构的合理改革。但是这座窑的倾斜度与东汉龙窑正好相反,前段比较平缓,后段较陡,窑床中段下凹。这样的结构对陶瓷的烧制是很不利的。因为窑身短、前段坡度小,窑内的自然抽力不强,对发火和升温是不利的;后段又过陡,自然抽力太大,造成火焰流速过快,不利于升温和保温,所以只好采用砌挡火墙和临时用黏土堵塞出烟孔的办法。东汉和三国龙窑结构的这些差异,说明龙窑还处在不断的摸索改革中。

三、器物种类

窑内器物以碗、碟居多,其他还有罐、壶、罍等种类。

碗 敛口,浅腹,平底内凹,规格大小不一。大者,口径15.5厘米,高5.5厘米,底径7.5厘米;小者,口径10厘米,底径5厘米,高3厘米。施青黄或青灰色釉。

罐 圆唇,直口,溜肩,斜腹,平底内凹,肩部附双直耳,口径13厘米,腹径21厘米,高16厘米,底径9厘米,施青灰色釉。

碟 敛口,浅腹,平底为凹,其实碟的器形与碗相似,只是腹浅而已。

在窑床内还见到罍的腹部,盘口壶口沿的瓷片。

四、窑具

窑具有直筒形、圆筒形、三足支钉三种,前两种为垫具,后一种为间隔具。

束腰直筒形垫座。器身作直筒形,腹部作弧形微束,托面有内折平唇,高30—40厘米,腹9—22厘米。

圆筒形垫座。器身作圆筒形,中间空,上下两端有内折的环形平唇,高8厘米,腹径11.5厘米。

五、年代

窑址中出土的碗、碟、壶等均具有三国时期越瓷的典型特征,这类器物是三国墓葬中所常见的(《中国陶瓷史》、《三国墓葬发掘资料》)。据此,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上虞市文物管理所确定该窑的烧造时间为三国时期。

六、历史、科学价值

瓷器烧结度如何,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要烧出优质瓷器,窑炉结构科学合理至关重要。窑床的规模,又关联着产品的烧造量,因之,窑床规格,窑炉结构如何,直接影响着烧造瓷器的产量和质量问题。

该龙窑的窑身比东汉时期的龙窑有明显加长,这样它可增加装烧量,从而提高了产量,同时窑身前宽后窄,又有利于器物烧成。仅此一方面的改革,足见三国时期的窑炉结构比东汉要先进得多。

但这座龙窑的倾斜度与东汉龙窑刚好相反,前段比较平缓,后段较陡,窑床中段下凹,这样的结构对烧制瓷器极为不利,因为窑身前段坡度小,窑内自然抽力不强,对发火和升温不利;后段又过陡,自然抽力太大,造成火焰流速过快,不利于升温和保温。为解决这个问题,只得采用挡火墙和临时用黏土堵塞出烟孔的办法来弥补其不足之处。众多情况表明:三国时期的窑炉结构尚在不断改进之中,所以说,该龙窑对研究东汉至三国时期窑炉结构的演进发展,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第三节 梁湖皂李湖畔古窑址调查

20世纪70年代初,上虞文管会朱瑞钱同志对上虞越窑青瓷窑址进行专题调查时,在皂李湖畔倪刘村的保驾山、龟山,罗岭村的多柱山等地发现了数处青瓷窑址。1984年文物普查时,我们对皂李湖周围的窑址进行了全面的普查和复查。普查过程中,在罗岭村南1公里处新发现了老鼠山青瓷古窑址。尔后,笔者又对该地区进行了多次的考古调查,并采集了许多瓷片标本。现将窑址调查情况和对有关问题的看法叙述如下:

一、地理位置和窑址分布

皂李湖畔窑址 位于上虞市中部,距市区百官镇8.2公里的梁湖镇皂李湖畔,此地三面环山,南为狭长的平原,窑址主要分布在皂李湖边罗岭村的老鼠山、多柱山、祝家山以及倪刘村的龟山等地。近山脚处的缓坡地段就是窑址所在。窑址所处的山并不高,海拔不足100米,但山上土层丰厚,树木繁茂,并且山的东面和北面,又是丘陵起伏、群山连绵、壑深林茂,燃料资源非常丰富。窑址前的皂李湖,系上虞第一大湖,水域面积达1500亩以上,平均水深1.8米,最深处达6米以上。选择在这里开设窑场,制瓷用水十分方便。湖南边的闸口是排泄湖水注入运河的出口。这条运河长约40里,是东往余姚、宁波,西向绍兴、萧山等地的重要水上航线,有这样便捷的水路运输条件,大量的青瓷制品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直至远销海外。

老鼠山窑址 位于梁湖镇罗岭村皂李湖边的老鼠山西南坡。窑址背靠老鼠山,面对扁螺山,西北隔皂李湖与象山相望,往东1.5公里为丰惠镇五婆岭村,向南1.5公里系梁湖镇杏林村,朝西(隔湖)1公里为蔡山,往北(越岭)1公里即罗岭村。窑址所在的老鼠山,海拔仅几十米,地处皂李湖东岸,四周仅南面的杏林、明星、闸口等地有小块平原外,其余山丘相连,形成了三面环山的畚箕状地形。目前,窑址所在的山丘周围,似为一片未垦之荒地。窑址所在的山脚下,为一片平坦的农田,当时的制作工场可能就设在这里,再下方就是碧波荡漾的皂李湖。从挖掘过的坑边观察到,废品堆积厚度在l米左右,瓷片分布范围在2000平方米以上,瓷片在沿湖长80米之内均有散布。据分析,老鼠山窑址有7条窑床,是一处西晋时期典型越风格的青瓷窑群。从采集到的品物标本来看,器物种类以碗、钵、罐为主,其他还有洗、砚台、虎子、盘口壶、狮形器以及造型别致的俑形灯盏,窑具有喇叭形垫座、盆形垫具、齿口间隔具等。

多柱山窑址 在梁湖镇罗岭村多柱山西麓的缓坡上,东面200米有罗岭村,西北500米是倪刘村,东南约500米即祝家山。窑址前有一块平地,现作农田(据地形等情况分析,当时的制作工场可能就设在这里)。平地前方是皂李湖,多柱山并不高,相对高度约30米左右,窑址废品堆积厚度近1米。在山坡上下长50米、宽10余米范围内,瓷片俯拾皆是。地表可见的器物种类有碗、罐、虎子、盘口壶、狮形器等。釉色有青绿、青灰色,也有青中泛黄的。纹饰以网格纹、联珠纹较多见。窑具有喇叭形垫座和齿口间隔具。

龟山窑址 在梁湖镇倪刘村皂李湖边的乌龟山西南坡(乌龟山较矮小,高度仅15米左右,面积约2500平方米,因形似龟状而得名),东、西、南三面环湖,北面是农田,隔田畈约200米左右是倪刘村(倪家窑头自然村),山的北侧有机耕路,往东可通罗岭村,向西越岭即黄家堡村。龟山窑场由于受地理环境的限制,烧造时间不长,规模也较小,从地面采集到的瓷器标本辨认,产品以碗为主,其他还有罐、砚台、盘口壶等种类。器物施青灰色釉,也有施青黄色釉的。窑具有喇叭形垫座和齿口间隔具。瓷片和窑具在龟山西北侧到处可见,也有的倒入皂李湖中。

祝家山窑址 在梁湖镇罗岭村皂李湖边的祝家山西麓。它背靠燃料资源十分丰富的大山,面对皂李湖,窑址西侧有道路,北通罗岭村,南达老鼠山,往东翻山越岭可去丰惠镇的东光村。窑址前面是皂李湖,湖面广阔,水源充足,交通运输也十分方便。该窑产品仅见碗、罐、钵三种,但瓷片堆积较为丰富。釉色以青绿、青灰为主,纹饰有网格纹、弦纹,可见窑具有盆形垫座、齿口间隔具等。

调查表明,皂李湖窑群有两个主要特点。其一,各窑烧制产品均为日常生活用器。主要有碗、罐、钵、盘口壶四种,其他还有洗、砚台、虎子、灯盏、狮形器等。未见任何随葬冥器类器物,在厚葬风盛行的孙吴时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特点。其二,皂李湖窑场规模庞大,但各窑的烧造年代都在孙吴时期至西晋末,年代上限在三国晚期,至西晋晚期停烧。烧造时间仅50—60年。到了宋代,在皂李湖畔的罗岭村南边不远的兰亭口,又烧制一些质量粗糙的敞口碗和韩瓶之类的酱黄色釉陶器。严格地说,这些宋代釉陶器,已不属于越瓷的范畴,只能认作是当时的土窑器。

二、器形及窑具

1.器形

皂李湖窑场烧造的产品,大多器形规整,质量精美,器物种类也较丰富,瓷片堆积层中可辨认的器物种类有碗、钵、罐、盘口壶、泡菜罐和砚台、虎子、洗、水盂、灯盏等10余种,其中碗所占比例最大,钵、罐、盘口壶次之。

碗 分八型。

I型:尖唇,口沿微外侈,上腹近直,下腹弧收,平底内凹,口沿下饰一道凹弦纹。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光滑滋润。口径17.8厘米、高6.2厘米、足径9.8厘米。

Ⅱ型:圆唇,上腹近直,下腹弧收,饼足,微内凹,口沿下饰一道凹弦纹,口沿处饰几点褐彩,内外施釉,外底无釉,釉色青灰泛黄。口径14厘米、高6.4厘米、足径7.5厘米。

Ⅲ型:圆唇,敛口,弧腹,平底内凹,口沿下饰两道凹弦纹,通体施青灰色釉。口径19.6厘米、高7.4厘米、足径9.5厘米。

Ⅳ型:圆唇,口沿外侈,上腹近直,下腹折纹,平底内凹,通体施青黄色釉。口径16厘米、高5.6厘米、足径7.6厘米。

Ⅴ型:圆唇,弧腹,饼足内凹,口沿下饰一道凹弦纹,通体施青黄色釉。口径18厘米、高6.4厘米、足径9.6厘米。

Ⅵ型:尖唇,敛口,弧腹,平底内凹,口沿下饰网格纹。内外施青灰色釉。口径16.6厘米、高5.2厘米、足径9.6厘米。

Ⅶ型:圆唇,口沿外侈,上腹近直,下腹斜收至底,平底内凹,口沿下饰一道凹弦纹和菱格填线纹,内外施青灰色釉。口径16.4厘米、高5.3厘米、足径8.6厘米。

Ⅷ型:尖唇,口沿微外侈,上腹近直,下腹弧收至底,平底内凹,口沿下饰菱格填线纹,通体施青灰色釉。口径14厘米、高5.7厘米、足径6厘米。

钵 分七型。

Ⅰ型:圆唇,敛口,下腹斜收,深腹,平底内凹,口沿下划三道凹弦纹,施青灰色釉,釉面多裂纹,口径18.6厘米、高9.2厘米、足径12厘米。

Ⅱ型:平唇,方口,深腹微弧,平底内凹,口沿下划一道凹弦纹,戳印三道花蕊纹,口径25厘米,残高8厘米。

Ⅲ型:尖唇,口外侈,上腹斜直,下腹微弧,饼足内凹,口沿下饰凹弦纹,通体施青黄色釉。口径23.8厘米、高9.5厘米、足径13厘米。

Ⅳ型:圆唇,敛口,鼓腹,平底内凹,口沿下饰两道凸弦纹,上腹戳印花蕊纹,划斜方格纹,贴对称的铺首衔环,通体施青灰色釉。口径18.5厘米、高7厘米、足径11厘米。

Ⅴ型:尖唇,敞口,深腹,平底内凹,上腹饰两道凸弦纹,凸弦纹下戳印花蕊纹和拍印斜方格纹,施青黄色釉。残高8厘米、足径15.2厘米。

Ⅵ型:尖唇,口外侈,深腹,低饼足微内凹;也有的口沿下仅饰三道弦纹;还有的口沿下刮削出两道凸棱,凸棱下方戳印两圈花蕊纹带,上下两圈花蕊纹带之间拍印鸟兽纹带。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光滑滋润。口径26.3厘米、高11.3厘米、足径15.2厘米。

Ⅶ型:尖唇,敞口,斜直腹,口沿下饰一道凸棱,下腹部戳印一道花蕊纹,施青灰色釉。口径20.2厘米、残高8厘米。

罐 分三型。

Ⅰ型:肩部置对称的竖耳,两耳间贴铺首衔环;也有的肩部戳印上下两道花蕊纹,上下花蕊纹间再划一道斜方格纹,施青黄色釉。口径19.8厘米。

Ⅱ型:盘口,斜肩,弧腹,肩部附四横耳,两耳间贴铺首衔环,器壁较薄,施青黄色釉。口径2.4厘米。

Ⅲ型:圆唇,短领,丰肩,肩部饰网格纹带,施青灰色釉。口径11.6厘米。

盘口壶 浅盘口,短颈,溜肩,鼓腹,平底内凹,肩部置圆条型横耳,釉色青中带黄。口径17厘米。

洗 宽唇微上翘,弧腹,平底内凹,唇面无纹饰。腹外壁中下部印网格纹及花蕊纹带,也有的在腹外壁划一圈凹弦纹,内底有双圈印纹。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光滑滋润,胎灰白色,质细腻坚硬。口径28.2厘米、残高8厘米、腹径25.6厘米。

砚台 子口,砚面较平,底置三足,施青灰色釉,砚面无釉。口径18.6厘米、高3.9厘米。

虎子 通体作成两端略平的椭圆形,圆口上翘,腹部略收敛,划飞翼,腹下置弯曲的四肢,背上安绞索状提梁。口径4.4厘米、高14厘米。

瓶 直口,高颈,斜肩,硕腹,颈和肩部各饰两道弦纹,施青灰色釉,口径6厘米、残高8厘米、腹径ll厘米。

泡菜罐 双口沿,溜肩,弧腹,平底,肩部划两道弦纹,置对称的横耳。

唾壶 形似樽,敞口,圆球腹,高圈足,肩部拍印网格纹,也有的肩部戳印联珠纹并贴对称的铺首衔环作装饰的。口径9.8厘米、高12厘米、足径7.6厘米。

狮形器 头作狮头形,尾巴呈蕉叶状,颈脊分披鬃毛,颔下有鬃须,腹部两侧划飞翼。背上置小圆管,腹下置弯曲的四肢。

灯盏 呈俑顶罐之形状。由油盏和灯柱两部分组成,油盏为一小罐,敛口,硕腹,假圈足,肩部等距离附四只圆形横耳,罐身上戳印菱格填线纹。灯柱做成半身俑状,俑头的前后左右各梳一发髻,发髻内外斜挑,托住油盏,俑的面部正对前方,双目紧闭,双手捏住一环状物于胸前,身穿对襟衣服,衣服上戳印联珠纹。器表施青黄色釉,高13.8厘米,器物造型别致,制作精良。

2.窑具

该窑的窑具主要有垫座和间隔具两大类。

垫座 种类有束腰喇叭形垫座、圆筒形垫座和钵形垫座三种。喇叭形垫座,器身作直筒形,腰部微收、呈喇叭形,托面有内折平唇,高度在20—40厘米之间。圆筒形垫座,器身呈圆筒形,中间有圆孔,上下两端有内折的环形平唇;钵形垫座,腹壁近直,平底,底的中心镂圆孔。

间隔具 其功能是坯件叠装时做间隔之用,使坯件不黏结在一起。其种类有齿口盂形座和三足支钉。

三、结 语

1.年代

皂李湖窑场的烧造年代未见文献记载。对该窑址的历次考古调查中也未见带纪年的器物标本,现在所得标本均为调查时的采集物,并且又无地层叠压关系依据。因此窑址绝对年代无法确定。但从采集标本的器物特征分析,与其他有纪年的器物进行类比,笔者认为皂李湖窑场的烧造年代应该是始烧于三国末,至西晋晚期熄火停烧。

(1)从器物造型来看,皂李湖窑生产的狮形器,其器形作成两端略平的椭圆形,圆口上翘,腹部收敛,腹下置弯曲四肢的形状;平唇方口沿,丰肩,鼓腹,平底内凹的罐;圆唇、敛口、深腹、平底内凹,或平唇、方口、深腹、微弧钵和盘口壶、碗的器形,均具有西晋时期越瓷器的时代特征(1)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160页;《上虞市古窑址考古调查资料》(未刊稿)。。

(2)就装饰而言,虎子背上安绞索状提梁,腹部划飞翼;罐、盘口壶的肩部戳印花蕊纹,拍印网格纹带,耳间贴铺首衔环,是西晋时期越瓷器上的装饰特征(2)。

(3)在制作工艺上,器坯放在钵形、盂形具上垫烧,器坯与器坯之间用三足支钉或齿口具间隔,器坯叠装,充分利用窑床内侧空间,减少占用窑床的平面面积,以此来增加装烧量,是三国晚期至西晋时期的越窑烧造工艺上的特点(3)。

(4)与其他越瓷窑址比较,皂李湖窑的器物造型、花纹装饰以及制作工艺上的特点均与上虞三国至西晋时期的上浦尼姑婆山窑址、凤凰山窑址、梁湖晾网山窑址等出土器物的风格相一致(4)。也与邻近绍兴县的馒头山、陶官山西晋窑址中出土器物的器形风格,花纹装饰制作工艺相类似(5)。

根据以上种种的对比分析,笔者认为皂李湖窑址的年代确定在三国晚期至西晋末期较妥。

2.烧造工艺

坯体成型 皂李湖窑烧制的器物多采用拉坯成型,少数也有手制的。碗、钵、洗、罐、瓶、盘口壶等器物均为拉坯成型,它是在快速的轮盘上拉成坯体后,再进行修整,使器形规整,器表光滑,器壁厚薄均匀。狮形器、虎子之类的器物,很明显是模制成型的。它是用坯泥在陶模中分别压印成器身的左右两半,然后黏合成器,从器物的内壁观察,可见凹凸不平的按捺痕迹和接缝。而罐、壶、砚、洗之类产品的耳、足和装饰物,则采用制成模制粘贴法。由于十分讲究修坯这道工序,所以烧成后器物的外部,一般很难看到拉坯的痕迹和接缝。

胎质和釉色 皂李湖窑的产品,瓷胎普遍呈灰白色或浅灰色,胎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较高。胎料中的含铁量比东汉三国时期有所增加。含铁量的增加使器坯可在稍低的窑温下也能达到较好的烧结,使胎骨坚硬而致密,击之可发出铿锵的金属声。其施釉方法为浸釉法,釉层厚而均匀。器物大多上腹施釉,近底处露胎,釉色以青灰色为主,也有青黄色的,色调显得沉静;釉面光滑滋润,玻璃质感较强,胎釉结合良好,很少有剥釉现象,流釉的情况也少见。

花纹装饰 皂李湖窑产品花纹装饰的主要特点是装饰手法的多样化,这基本上代表了西晋时期越窑的装饰水平。它在日常使用的碗、罐、钵、洗、壶等容器和饮食用器上,都普遍装饰各种花纹。其常见的装饰主要有划的弦纹、压印的网格纹和网格填线纹。戳印的联珠纹、花蕊纹,模印的铺首衔环、虎头及其他装饰物。有的在一件器物上既有压印的网格纹,在网格纹的上下端再饰戳印的联珠纹,在器物的肩部贴模印的铺首衔环,各种装饰手法在一定器物上的应用,使其纹饰深浅有致,静中有动,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并且,各种花纹装饰在器物上均有一定的部位,一定的规律,如弦纹、网格纹一般装饰在器物的口沿或肩腹部,铺首衔环的装饰位置具有对称性,数量一般在两只以上,至今尚未发现一件器物只装饰一只铺首衔环的情况。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装饰不是孤立地创造出来或盲目地随意运用的,而是密切结合工艺制作的要求,与之相得益彰。众多情况表明,皂李湖窑产品的器物装饰,不仅仅着眼于实际使用方面,而且还十分注重器形的美观和装饰艺术,把器物融实用与艺术于一体,从而达到既是实用器又是装饰品的目的,它反映了西晋时期越窑装饰技艺的成就。

越窑是最早的著名古窑系,上虞是越窑的故乡,这里自东汉中晚期烧制出成熟青瓷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发展,到东汉晚期以后,瓷业生产初具规模,尤其到了西晋时期,制瓷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皂李湖窑正是这个时期越瓷生产的代表,因此,它为研究越窑发展史和西晋时期越瓷生产繁荣状况,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第四节 上浦凤凰山青瓷窑群调查

上虞是越窑青瓷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之一,迄今已发现东汉至宋代的青瓷窑址近400处之多。而这些古窑址,绝大部分集中在曹娥江中游两岸的山坡上,在地处两岸的几个乡镇中,尤以上浦镇最为集中。上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凤凰山青瓷窑群,就分布在上浦镇的大善村。凤凰山青瓷窑群,是在1977年浙江省古窑址专题调查时发现的。1984年上虞市文物普查时,我们对该窑群进行了认真复查,尔后,笔者在做该窑址文保单位“四有”档案时,又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勘察,并采集了许多标本,现将窑址调查情况和对有关问题的看法叙述如下:

一、地理位置和窑址分布

凤凰山窑群位于上虞市西南部,距市区百官街道13.4公里的大善村旁。大善村,据《上虞县志》记载,该村原有古刹上乘寺,建于东晋。唐代宗时赐名休光大善道场。咸通九年(868),更名为大兴善禅院(已废),俗称大善寺。村因寺得名。此地三面环山,东临杭温公路,属半山区。窑址主要分布在大善村后的前山、凤凰山、尼姑婆山,近山脚处的缓坡地段就是窑址所在地。窑址所在的山并不高,海拔约100米左右,但山上土层丰厚,树木繁茂,并且山的西北、西南、北面,均是丘陵起伏,群山连绵,壑深林茂,因此燃料资源非常丰富。由于该地烧瓷条件优越,因此,该窑址的附近也分布着许多其他窑址,其北面的陶岙、昆仑村有东汉、三国时期的窑址,南面是四峰山,有著名的东汉小仙坛青瓷窑址。窑址东南面的大湖,面积30多亩,最深处达10米,据传说,是当时挖土制瓷时形成的。窑址南面2公里是小舜江,它往东可直通曹娥江。该窑烧制出的产品可以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直至远销海外。因此可以说,古人选择在这里开设窑场,具有制瓷原料充足、燃料资源丰富、制瓷用水方便、交通运输便捷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尼姑婆山窑址 位于上浦镇大善村北1公里的尼姑婆山南麓。它背靠大岙岗,面对大善村庄,其东边为金丝岙,西面为凤凰山,东南1.5公里即是外大湖,其间为一片小平原。窑的东边与金丝岙相连有一条小溪,往南可通小舜江。窑址面前有一块平地,据地形分析,当时的制作工场可能就设在这里。窑址的地表现在长着毛竹、树木、茶树之类的植物。窑址分布范围约1000平方米,堆积层厚度在2米以上。调查资料表明,尼姑婆山有两窑。从采集到的标本看,该窑产品以碗为主,罐次之,其他还有洗、樽、钵、盘口壶及带圆钮的母口盖等种类。窑具有喇叭形垫具、盆形垫具、齿口间隔具、三足支钉。器物上的纹饰有网格纹、联珠纹、花蕊纹、弦纹以及铺首衔环等,釉色以青灰、青黄为主,器物的胎十分坚硬,胎釉结合牢固。

凤凰山窑址 在上浦镇大善村凤凰山东麓的缓坡上,窑址东邻尼姑婆山,两地相距仅150米,南面100米为大善村庄,东南100米是外大湖。窑址前面有一条小溪,它自北向南流入大湖内,正前方100米为金丝岙延伸的山脊。窑址前面有一块平地,据地形分析,可能是当时的制作工场,窑址往东2.5公里即104国道,国道东侧是曹娥江,窑址上面长着毛竹和树木。瓷片散布范围在1000平方米左右。据地表分析,这里有三条窑。从已采集到的标本看,其种类以碗为最多,其次有罐、洗、樽、堆塑罐、盘口壶等。器物胎质非常细腻,器物上的釉层光滑滋润,其釉色有青绿、青灰、青黄。花纹装饰有网格纹、菱格纹、联珠纹、弦纹、花蕊、铺首衔环等。窑具有短筒形喇叭垫具、钵形垫具、三足支钉、盂形齿口间隔具数种。

前山窑址 在上浦镇大善村西边60米的前山东麓,北面200米是杨梅山。南面是小坞村,山的西面是大岙水库,水库南边是四峰山,窑址的东面是一片水稻田,隔田与大善村相望。窑址往东1公里处是凤凰山,东南2公里即曹娥江。该窑址的地表,瓷片散布很少,器物种类有碗、罐、洗等。可见窑具有盂形齿口间隔具、钵形垫具、三足支钉。器物纹饰有网格纹、联珠纹、铺首衔环等。

调查表明,凤凰山窑群有三个主要特点:其一,各窑烧造产品既有日常生活用器,也有堆塑罐之类的随葬冥器。日用器种类主要是碗、罐、洗三种,其他还有樽、盘口壶等,冥器有堆塑罐和水井两种。其二,凤凰山窑群烧造规模很大,产品质量精美,其烧造年代始于三国晚期止于西晋末期,烧造时间仅50—60年之久,时间十分短暂。其三,以上三个窑场,各有其自己的特点:从采集到的标本看,以尼姑婆山最丰富,凤凰山次之,前山最少,但产品种类、纹饰等方面则以凤凰山为冠。其装饰手法,三个窑场均相同,以模印、戳印、堆塑、刻划四种方法为主。

二、产品及窑具

1.产品

凤凰山窑群烧造的产品,大多器形规整,质量精美,器物种类也较丰富,可辨认的器物有碗、罐、钵、洗、樽、盘口壶以及堆塑罐等,其中碗所占比例最大,罐次之。

碗 依口部的形态变化,分三型。

Ⅰ型:直口。腹壁上部较直,下部斜内收,平底内凹,内底心下凹,并划一周弦纹,作碗腹与底的分界。因唇部的不同,分二亚型。

A型方唇。标本:内、外壁施青灰色釉,外壁近底无釉露胎。口径9.8厘米、高3.1厘米、底径5厘米。

B型尖唇。口沿下划一道很细的弦纹,通体施青灰色釉,外壁近底无釉露胎。标本:口径12.7厘米、高4厘米、底径7厘米。

Ⅱ型:侈口。依唇沿的变化,分三亚型。

A型唇沿微外撇,腹壁上部较直,下部弧收至底,平底内凹,口沿下饰两道凹弦纹和菱格填线纹。内底留有齿口间隔具痕迹。内、外壁施青灰色釉,釉色青灰微黄。标本:口径16.4厘米、高5.5厘米、底径8.4厘米。

B型尖唇。腹壁上部较直,下部斜直内收至底,平底内凹,口沿下饰凹弦纹和网格纹带。内、外壁施青灰色釉,外壁近底无釉露胎。标本:口径14.1厘米、高5.8厘米、底径6厘米。

C型圆唇。腹壁上部较直,外倾,下部弧收,浅假圈足内凹,口沿下饰一道凹弦纹,内底有3个垫具痕。内外、壁施釉,釉色青灰泛黄。标本:口径17.9厘米、高6.5厘米、足径4厘米。

Ⅲ型:敛口。依唇部的不同,分二亚型。

A型尖圆唇。腹壁上部较直,下部弧收,浅假圈足。外壁施灰青色釉,外底无釉露胎。标本:口径16.8厘米、高5.4厘米、足径9.7厘米。

B型圆唇。弧腹壁,平底内凹。口沿下饰凹弦纹和网格纹,内底划两道凹弦纹,两弦纹间划连弧纹。内、外壁施釉,外底心无釉露胎,釉色青灰泛黄。标本:口径20.4、高7.4、底径12厘米。

钵 分三型。

Ⅰ型:圆唇,敛口,鼓腹,平底内凹,口沿下划一道凹弦纹,肩部拍印一圈网格纹带。内外施青灰色釉,外壁近底处无釉,内底有三个支钉痕迹。标本:口径18.5厘米、高7.4厘米、底径8.2厘米。

Ⅱ型:圆唇,口沿微外侈,弧腹,平底内凹,外口沿下划一道凹弦纹,肩部拍印一圈网格纹带,贴对称的铺首衔环,也有口沿下划两道凹弦纹,两弦纹间划一道水波纹,施青灰色釉,也有青中泛黄的。标本:口径18.5厘米、高7厘米、底径11厘米。

Ⅲ:型平唇,方口沿,深腹微弧,平底内凹,唇表印网格纹,外口沿下划两道凹弦纹,肩腹部拍印一圈网格纹带,网格纹带下再饰一道凸弦纹,内、外施青灰色釉。标本:口径25.8厘米、残高6.4厘米。

罐 依腹部形态的不同,分二型。

Ⅰ型:弧腹壁。因唇部的变化,分三亚型。

A型尖圆唇。口微外侈,矮颈,溜肩,上腹壁圆,下腹壁斜收。肩部置对称的半环形耳,肩部划饰弦纹和拍印网格或菱格纹。施青灰色釉。标本:口径20.1厘米。

B型圆唇。矮颈,丰肩,肩部划两道凹弦纹及网格纹带,也有的划凹弦纹或戳印花蕊纹、拍印网格纹。施青灰色釉。标本:口径11.8厘米。

C型方唇。直口,丰肩,下腹壁渐内收,平底稍内凹,肩部置对称的叶脉纹半环耳,肩部饰弦纹和网格纹。施青黄色釉,有细碎裂纹,釉不及底。标本:口径13.6厘米、高16.8厘米、底径9厘米。

Ⅱ型:直腹壁。方唇,高颈,折肩,腹部划两道弦纹,两弦纹间的戳印联珠纹,下方布满戳印的菱格纹。胎灰白色,质地坚硬,施青灰色釉,釉层滋润光洁,玻璃质感强。标本:口径12厘米。

水井 平唇直口,折肩筒腹,下部略收。标本:口径9厘米、腹径12.4厘米。

盘口壶 浅盘口,短喇叭颈,溜肩,圆腹,肩部对称地附半环形双耳,耳面饰衫叶纹,肩部饰网格纹带,施青灰色釉。标本:口径15厘米、腹径22.4厘米。

洗 宽沿上翘,弧腹,器壁较厚,唇面有的无纹饰,有的饰水波纹。腹外壁有的印一道网格纹并对称地贴铺首衔环(龙铺首);有的戳印两道花蕊纹,两花蕊纹间网格纹带。施青灰色釉,釉面光滑滋润。标本:口径28.2厘米,高8厘米,底径25.6厘米。

堆塑罐 鼓腹,口部覆盖,罐的腰沿上塑各种饰物:有天上飞的鸟,有地上走的兽,也有玩耍的乐伎俑。乐伎俑的姿态,有的手持琵琶,有的盘腿而坐,有的耍弄杂技,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2.窑具

该窑群的窑具主要有垫具和间隔具两大类。

垫具 垫具种类有束腰喇叭形垫具、圆筒形垫具和钵形垫具三种。喇叭形垫具,器身作直筒形,腰部微内收,呈喇叭形,托面有内折平唇,高度在20—20厘米之间。圆筒形垫具,器身呈圆筒形,中间有圆孔,上下端有内折的环行平唇;另一种是腹壁近直,平底,底的中心镂圆孔。

间隔具 间隔具其功能是坯件叠装时做间隔之用,不使坯件黏结在一起。其种类有齿口盂形座和三足支钉。窑址发现的三足支钉,其三足有长有短,有粗有细。

同类推荐
  • 音乐知识100问

    音乐知识100问

    这是一本通俗的音乐读物,它面对广大的少年和青年音乐爱好者,因此我们尽量写得浅显和易懂,希望通过上面这100个问题,能够对中、外音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世界和中国著名的音乐家、音乐作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由此引起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世间七十二行,或三百六十行,各行有各行的学问,而且非常专业,所谓隔行如隔山也。有的行业看来简单,就凭自己的小聪明去做,结果必然要闹笑话。足见知识是要认真学习的。但是艺术又是相通的,例如京剧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我们从京剧演员的表演中就可以认识中国的音乐、美术、诗歌、舞蹈、杂技和历史;懂得京剧的写意性表演,对中国的写意画认识也会有益处的。
  • 海外寻奇(文心藏趣丛书)

    海外寻奇(文心藏趣丛书)

    本书记述了作者收藏的经历,包括“贵人童先生和天球瓶”、“在纽约找个古董店”、“一个祭蓝碗引出一段收藏故事”、“走进佳士得”等文章。
  • 世界戏剧学

    世界戏剧学

    本书为余秋雨戏剧著作《戏剧理论史稿》的首次修订版,作为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出版后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曾经被很多大学作为教材使用,其中包括台湾、香港、新加坡的一些大学。在使用十年之后,1992年又获得国家文化部颁的“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 流行音乐之旅

    流行音乐之旅

    音乐与流行、欧美流行音乐之旅、中国流行音乐之旅三大编。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音乐、流行音乐、经典音乐等,其中还有一些经典的音乐赏析,供读者赏析参考。
  • 最经典的艺术常识

    最经典的艺术常识

    本书是艺术基本常识类读本,内容涉及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篆刻、舞蹈、戏剧等各个艺术门类,从基本常识、历史沿革,到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等,包罗万象,精彩纷呈。便于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轻松获取知识,提高欣赏、分析各种艺术作品的能力。
热门推荐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倾凤华:纤千玉手

    倾凤华:纤千玉手

    颜惜瞳,二十一世纪顶级神医,性格孤僻,神秘莫测,却拥有一手绝妙的医术,一副银针既能从死神手里拉人,又可以杀人于无形。颜惜瞳,二十一世纪顶级金牌神偷“璃尊”战无不胜,武功高强,一双湛蓝的大眼睛拥有控制人心的特异功能。颜惜瞳,顶级杀手“褐瞳”,令无数特工焦头烂额。颜惜瞳,异大陆花痴废材一个,丹田天生破碎,积不了内力,爹不疼,娘不爱,丫鬟婆子姨娘小姐人人可以踩上一脚。当奇异穿越,“她”变成了“她”,丞相府的小姐姨娘们,是否还可以肆意妄为?看女主如何用她的“纤纤玉手”打造出一片天下!
  • 王俊凯之倾染之夏

    王俊凯之倾染之夏

    总有这么一些人,他们的‘天生一对’让你不得不嫉妒。他,为了那个没见过面的女人,戴上面具。她,陷入特殊的情网,无法自拔。并不是所有的爱情方能终成眷属,也不是所有的爱情都是千金不换的。离开再遇,凯少开始追妻之路......“少爷,夫人把你的信用卡给刷爆了......”“还愣着干什么!给夫人送新的去!”“少爷,夫人把您的衣服给烧了......”“你们怎么做事的,不怕她烧到自己的手吗!去,多买十件!不,一百件,拿去帮夫人烧!”“少爷,夫人说不想我们跟着......”“我亲自去!”保护妻子是责任,但凯少您的底线没了......你知道吗?
  • 彼岸阑珊

    彼岸阑珊

    美好的终会失去化作了回忆,或苦或甜。就像盛开的花朵总有花开与花败的那一天,我希望花停留在花开的那一瞬间。花开不败是不可能的,但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 盗梦工厂

    盗梦工厂

    工业化的学校模式已有将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它还能满足今天的需要吗?学校的职能究竟是什么?赛斯·高汀在这篇三万字的意见书里指出,互联时代需要的不是读死书的考试冠军,不是听指挥的产业工人,而是独辟蹊径的追梦者,是敢于打破成规的领袖、企业家、创业者、艺术家。本书于2012年2月27日发表在作者的博客上,由多篇短文和博客文章集合而成。作者在书中简述了现代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对教育体制(包括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很多大胆而独到的设想和建议,并开放版权,以期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 超神魔尊

    超神魔尊

    一个强者共尊的玄幻世界,一个硝烟四起的纷乱年代,一个自强不息的卑微穿越者,一段可歌可泣的成长血泪史……
  • 绝世王爵

    绝世王爵

    一个洪荒的世界,一个千古的神话,就在这一刻现身,没有人知道下一个王者是谁,只知道这一刻这个世界属于我······
  • 法律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法律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随着社会综合素质的提高,法律这个非常严肃的词语渐渐被所有人所重视。在一个法制社会中我们应该运用法律来保障我们合法权益不受到伤害。如果不了解法律,在我们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还全然不知,在遇到有争议的事情中不知所措,那我们真是有点悲哀。法制社会是运用法律来调整整个社会的发展,用法律来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了解了法律,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挺起腰板,因为法律会为我们主持公道。
  • 砍柴郎

    砍柴郎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自远古起,对长生的渴望促使着人们前赴后继探索世界也探索自己,一位普通砍柴少年阴差阳错步入修行,从此龙啸九天,追寻大道自然。
  • 乡饮酒礼

    乡饮酒礼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